国丰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玉器成交的怎么样

名称:国丰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玉器成交的怎么样

供应商:哈布斯堡国际拍卖行

价格:9.00元/件

最小起订量:1/件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天府路1号

手机:19102030840

联系人:林家 (请说在中科商务网上看到)

产品编号:217731564

更新时间:2024-12-23

发布者IP:14.150.240.82

详细说明

  国丰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玉器成交的怎么样

  六器,即六玉,古代祭祀时所用的六种玉石。《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 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这里是六种玉石,除其中苍璧外,其余为五玉,也称“五瑞”,用来祭祀五人帝及五人神,配以五方之色。

  玉圭,古玉器名。古代帝王、诸侯朝聘、祭祀、丧葬时所用的玉制礼器。为瑞信之物。长条形,上尖下方,也作“珪”。形制大小,因爵位及用途不同而异。《周礼春官典瑞》有大圭、镇圭、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四圭、裸圭之别。周代墓中常有发现。

  真正标准的尖首形圭始见于商代而盛行于春秋战国。玉圭是上古重要的礼器,被广泛用作“朝觐礼见”标明等级身份的瑞玉及祭祀盟誓的祭器。战国以后圭在社会上就不再流行,各代帝王在遵循古制、点缀朝廷的威仪时曾制造过,但绝大多数没有流传下来。玉圭基本上是商周至战国的作品,汉白玉材质玉圭则为清代乾隆时期,乾隆爱汉白玉。

  东汉时期的玉带钩,在香港拍卖公司的春拍中出现,拍前估价为20万至40万英镑,在经过激烈的竞争,终的成交价达到了惊人180万英镑,创下了汉代玉器拍卖的纪录。现在国内高古玉市场已经算是十分火爆了,存世量的高古玉价值已经暴涨到令人惊讶的底部了,加上现在国泰民安,高古玉的更加好了。乱世受黄金,省市玩古玩的道理,我们都懂的。现在的情况下,收藏高古玉是个非常好的选择。在2010年10月6号的春季拍卖,一件乾隆时期的玉圭以880万的价格成交,创下当时的价。

  在很多的历史剧中,尤其是秦汉为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常常会看到皇帝上朝时,底下文武百官列队殿前,一呼百应,右手中举着齐眉的玉牌,这个玉牌就是玉圭。初,石斧和戈是古人主要的生产工具和狩猎武器,对原始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发生过非常大的作用。在石器时代结束后,人们仍以留恋和崇拜的心理来看待先祖的遗物。在神权政治和观念形态转变的作用下,石斧和戈的形态便渐渐移向了的礼器造型——圭。玉圭作为礼器,同时也是天子和大臣身份地位的象征,是古代帝王、诸侯及官员们在官场上举行各种典礼仪式时拿在手上的一种玉器。古代的圭有两种形状:一种是下端上端都平直,另一种是下端平直上端尖,均为长方形。上端是平头的,与石斧之形相近,称“平首圭”;上端尖锐呈三角形的,与戈的相似,叫“尖首圭”。按照玉圭的发展演变过程,笔者根据年代来分析其时代特征和典型器物。

  新石器时代的“玉圭”从严格意义上讲并不是真正的圭。这种长条形、平首带穿的玉器多见于龙山文化,以素面为多,少数在下端饰有阴线弦纹,精美者刻有人面纹、兽面纹或鸟纹。纹饰系用利石刻成,有明显的刻划痕迹。陕西省神木县石峁遗址出土、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的玉圭,就是典型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玉制礼器。长21.5、宽6.5、厚0.2厘米。玉质黄色,有褐色、黑色斑痕。体扁薄,呈长方形。弧首无锋芒,端刃外弧,首部两角略圆成弧形,刃钝。平背,一端穿一圆孔,孔端窄于首部。此圭与吴大瀓《古玉图考》中著录的琬圭相似,似为殷周“柄形饰”的祖型。

  夏代玉器的玉钺、玉圭同龙山文化有直接的联系。夏代玉圭沿袭了龙山文化玉圭的遗风,均为平首形,呈扁平长条穿孔状,钝端穿一孔的多光素无纹,穿双孔的孔旁有阳文横直线或细阴线刻划的菱形四方连续式云雷纹装饰。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遗址三区二号墓出土、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二里头玉圭(图一)为典型的夏代礼仪用玉,长17.4、宽4.4、厚0.6至0.8厘米。玉质牙黄色,上有褐色、灰白色沁斑。器呈扁平长条形,通体磨光,两面刃,近钝端穿二孔,两孔间饰弦纹、带状菱形刻纹,上孔上端的一面有三道朱条纹。

  真正的玉圭见于商代,有两种形式,一种平首,圭身饰双钩弦纹,另一种尖首平端,近似后代的圭。河南省安阳市妇好墓出土,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妇好墓槽纹玉圭(图二)为商代晚期礼仪用玉。长22.7、宽3.8至4、厚0.9厘米。玉质深绿色,上有棕黄色沁斑。器呈扁平长条形,刃宽端窄。端部平,靠端中部有一圆穿。刃厚,转角圆润。圭身两面分别琢刻竖直阴线槽纹八条,中间六条两两紧依,靠端部又琢以四条横行线,两两相依。此种形制的圭与《古玉图考》著录的“琬圭”相似。

  到周朝时,西周玉圭一般为尖条形,圭身素面,制作精良。这时候的玉圭已经作为权利的象征出现。天子为便于统治,命令诸侯定期朝觐,以便禀承周王室的旨意。为表示他们身份等级的高低,周天子赐给每人一件玉圭玉器,在朝觐时持于手中,作为他们身份地位的象征。通过不同尺寸的圭,显示了上至天子、下到侯位的不同等级,同时不同尺寸的圭加以不同的名称(如镇圭、桓圭、信圭、躬圭)等,也显示了周室安邦理国的信念。如“王执镇圭,为六端之一。”“命圭九寸,谓之桓圭,公守之;命圭五寸,谓之信圭,侯守之;命圭七寸,谓之躬圭,伯守之。” 历史上讲多次记载孔子手执玉圭的场景,玉圭的角度不能高,也不能低,要屏住呼吸,恭恭敬敬,诚惶诚恐,走路都要保持一条直线。因为玉圭代表身份地位的象征,另外,不同名称的圭是赋予持有不同权力的依据,所以史记记载:“王执镇圭,尺二寸,公执恒圭,九寸,侯执信圭,七寸,伯执躬圭,五寸”,也显示了周室安邦理国的信念。陕西省扶风县黄堆村25号西周墓出土、现藏于陕西省宝鸡周原博物馆扶风黄堆素面玉圭(图三)为西周中期礼仪用玉,器呈尖条形,左圭两面平整,中部似残断,右圭中部起脊,底部似残断,两器均通体磨光,光素无纹。

  宋至清代,历代都有不少仿制品。明清时期的帝王大典和重要礼仪中,仍然使用玉圭。一般是沿用古代尖首圭的形式,有时还根据文献的记载加以臆测,在上面雕上纹饰。据文献记载,“谷圭以聘女”。考古出土的谷纹玉圭多发现于女性墓或棺椁内,与这种记载相符。在出土和传世的明代玉圭中,较多见的是素面玉圭和谷纹玉圭,在北京定陵还发现了山纹玉圭和弦纹玉圭。清代的玉圭形制与明代基本相同,有的就是沿用明代或以前流传下来的玉圭。江西南城洪门乡朱祐槟墓出土、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的谷纹玉圭(图六)为明代前期朝廷典章用玉,长15.2、宽5.1、厚0.8厘米。玉质青灰色,似经土蚀,这种玉质是明代比较多见的玉材品种。为尖首圭造型,上端呈较宽的尖形,底边略窄,下部的长条形边略向内倾斜,形面浅琢五竖行谷纹,即文献记载“谷圭以聘女”的谷圭。此件玉圭上的谷纹制法较为粗糙,类似汉代的蒲纹,即以三个方向的平行线切割出六角形的凸起,这是谷纹的一种简化雕法。明代的谷纹还有另外一种制法,即以管钻确定一个个圆形谷料的位置,再磨去周围的地纹。这件玉圭,造型古朴大方,琢工粗放,为明代玉雕的特点。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碧玉圭瑁说圭(图七)为清代朝廷典章用玉。长41.2、宽10.6、厚1.1厘米。碧玉质。为尖首圭造型,上部略宽,斜削作尖状,下端较窄,两侧斜直,饰阴刻戗金文字和纹饰。在饰文字的一面,顶部刻等距离的三连星辰纹,底部偏上阴刻海水江崖纹,其间阴刻楷书朱珪敬书《御制圭瑁说》,共计466字。另一面上部饰蝙蝠口衔飘带,飘带上拴系“卐”字,寓“万福之意”,底部偏上阴刻海水江崖纹,其间阴刻五只飞翔的蝙蝠和云朵纹。这件玉圭是清代根据古代文献的记载制作的一件玉礼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