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丰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怎么合作与征集要求
刘作筹(1911 ~ 1993),字均量,斋名“虚白斋”,广东潮安人。“君量”为宾老在暨南时为他取的号。
刘作筹祖上为官宦家庭,世代雅好文物。刘氏祖宅潮安龙湖“方伯第”乃先祖刘子兴故居,明嘉靖时任福建布政使。尊翁刘正兴,为新加坡知名侨领,1923年重修祖宅。父刘葵如于新加坡经营米、糖、织品,亦藏书画、瓷器甚富。刘公九岁随母林太夫人来新加坡,入读端蒙小学。1926年小学毕业,赴上海入暨南大学附中深造。后入暨南大学读书。期间刘作筹随黄宾虹习山水画,“莲韬馆”即是从宾翁习画处。1933年初秋,刘作筹以暨大中国画研究会会长的身份与文学院助教苏乾英一同聘请黄宾虹为该会山水画导师。在黄宾虹的影响下,刘氏对鉴赏中国书画的兴趣日浓,开始购藏中国书画。1936年,于暨南大学取得经济学学士学位,回汕头与郑俊华女士结婚,次年再返新加坡营商。1945年黄宾虹、刘作筹恢复通信,多在信中交流画法、鉴赏等内容。1949年,刘作筹到香港任四海通银行经理,至 1986年退休。宾翁过世后,其主导并组织举办多次黄宾虹纪念展览,成为宾翁艺术的重要推手。并继承先志,好古敏求,于中国历代书画戮力搜求。由于收藏到伊秉绶“虚白”匾额,将其逾千件中国书画藏品命名为“虚白斋”。1990 年,刘作筹将其一生珍藏慨赠香港艺术馆,化私为公,传为艺林一时佳话。本辑为刘氏自存宾翁佳构十八件,可谓“虚白遗珠”,件件珠玑,墨彩灿然,皆为宾翁至精之作,亦足证宾翁与粤籍一众拥趸藏家之交游往还。
刘作筹出生书香门弟,官宦世家。刘氏祖宅位于广东潮州龙湖,始建于明中期,由刘正兴重建于1923年。一进“进士第”,二进“方伯第”,三进“继成堂”,总占地面积1642平米,集中西建筑风格于一体。
虚白斋与黄宾虹
港岛刘作筹藏宾翁佳制
文 / 沈杲杲
迨回国,获侍游居,亲承善诱。黄师口传手授,理法精祥,复时出前贤真迹,讲解析疑,探索参悟,潜心研习,寒暑不废,于是渐窥笔墨之奥,始解鉴赏之乐,启迪收藏,实由此始。
——刘作筹
刘作筹与黄宾虹,行辈不同、不拘岁数,却又忘年相交,堪称佳话。刘作筹保藏了宾翁的十八件佳作。在三十余年后的今天首度公开展现。内容包含宾翁四十至五十年代各个阶段,山水,花卉、书法全面的成就。这批有温度的作品,让人畅想故人往事,中有宾翁艺术走向世界艺术之林的努力,弘扬传统文化的魅力,寄托了无限的情思。
1933年,刘作筹任暨南大学中国画研究会会长,因文学院长陈中凡之介,与文学院助教苏乾英一起,至萨坡赛路(今淡水路)黄先生寓所邀请先生任该校国画研究会山水画导师,每周至莲韬馆授课一次,先生欣然应允。当时宾翁七十岁,蜀游归沪不久,与二十出头的刘作筹结缘成为忘年交。刘氏也从此开始追随黄宾虹,学习山水画之路。曾忆述:迨回国,获侍游居,亲承善诱。黄师口传手授,理法精祥,复时出前贤真迹,讲解析疑,探索参悟,潜心研习,寒暑不废,于是渐窥笔墨之奥,始解鉴赏之乐,启迪收藏,实由此始。
刘作筹
1929 年刘作筹(右一)在上海暨大门口与同学合摄
刘作筹字“君量”,这便是宾翁在暨南时为他取的号。当时宾翁接受暨大教职待遇:月薪四十元,每周二小时,汽车接送,聘书上均有写明。莲韬馆是暨南大学中国画研究会所在地。暨大中国画研究会驰誉艺林,刘作筹作为会长与干事,与宾翁有许多具体的日常往来,濡染既久,遂对中国艺术,益深向往。经过宾翁的指导,刘氏在画法、诗词方面,取得了极深造诣,研习书画笔墨之精微,并收藏鉴别之乐趣。这段经历也为二人后来一生的情谊打下坚实的基础。及至四十年代,刘氏返回新加坡与父亲共同经营土产种植等买卖业务。二人也一直都有书信往来,宾翁常在函件中以画相寄。
1947年4月,苏乾英将赴南洋考察教育,刘作筹寄书邀请宾翁作伴游新加坡。次年刘作筹寄示旧作《摩罗岛怀黄宾虹夫子》诗,又作《江南春树图》赠之。在这远方传来的怀旧之作中,君量深情回忆了与授业师宾翁在“莲韬馆”的陶然往事。乱世之中,天各一方,师恩师情尤其令人怀念:
《摩罗岛怀黄宾虹夫子》:
海风吹我衣,海涛鸣我侧。念我授业师,久客在燕北。
八年各一方,音问不可得。穷荒独俯仰,鬱鬱思何极!
燕北多悲风,九月严霜逼。黄沙扑面飞,鬓发尽成赤。
战乱长烽烟,掳掠久陷敌。遥想流离中,艰辛不忍测。
前年读报章,要委古学职。又恐因耆才,资敌来威迫。
平生毕搜求,好古有三癖:顽石书画印,珍笈皆名迹。
更有妻与孥,弱稚同雏翮。一一须护持,事事费周折。
龙钟八十余,何来支撑力?念此几回肠,涔涔泪暗滴。
忆昔在髫龄,痴顽喜弄墨。淋漓漫涂鸦,未解真点画。
及冠游学府,始幸即师席。有馆曰莲韬,幽深癖讲室。
漪涟绕馆周,卉木吐庭级。日日函丈间,聆师细阐说。
书画本同源,笔墨法亦一。平留圆重变,斯为五妙笔。
又须避四病,头尾与腰膝。浓淡破积焦,泼宿墨法七。
娴实韵自生,究虚气方出。既已诣精工,还当返朴拙。
先入理法游,终超理法逸。口传而手授,真迹示参阅。
宗派析源流,古今明沿革。不敢或放心,拳拳永记则。
同学六七人,陶然共研习。发愤渐浸淫,老眼时我及。
均量为字名,勗勉何深切。以此益潜传,耽绘若饥渴。
往往兴未阑,不觉砚渖竭。鸟声落树来,花气透窗人。
好境忽已迁,薪传焉敢失。耿耿铭中心,四载春风德。
风云殊未已,会晤安可必。追昔复抚今,能勿忧思集。
宾翁晚年与广东、香港乃至海外的艺术市场一直保持着频繁的交流,这中间,刘作筹、黄居素、翁桂清、张虹等南方友人是宾翁艺术的重要推手。这对传统风格的继承至关重要,对黄宾虹暮年的发展也是不可忽视的生命线。这段时间与南方的交流,超出了私人友谊的范畴,可谓是上升到对于中国绘画整体的关怀。1949年起,刘作筹聚资为 86岁的宾翁刊印画集。1953年,又托苏乾英到杭州,将新撰写的《画学篇》初稿,寄给刘作筹,请其铅印。张谷雏言:“黄丈《画学篇》初稿寄刘均量(作筹),继以刊印本寄予,均量举初稿检校,略有改定。”《画学篇》长歌是老人晚年的力作,意在就“中国画学升降略贡臆见”。陈叔通有“一篇《画学》有传薪,放开眼孔观新世”之语。中国嘉德在 2023年春秋两季,分别释出家藏《画学篇》与 1995 年香港艺术馆展出的《画学篇》“未是草”本,引起强烈市场反响。
1935年秋黄宾虹在香港东山台黄居素寓所双树屏馆
1935年夏 邓尔雅、黄宾虹、黄居素于香港
1935 年黄宾虹在香港太平山写生
八十余岁的宾翁,孜孜于沟通中西画理为职志,自谓要将画学大放光明。这里翁纫秋和刘作筹对他的帮助和往来是极多,也是在这种对话和交流中,暮年的宾翁积极探索着他的画学经验,不断开阔着视野。宾翁曾写道:“澳门莫天一君藏古书籍字画甲于东南,汕市翁纫秋君嗜古今书画,今任市长,南洋苏乾英、刘作筹复沪之暨南大学。以通函利便,索画尚多”。翁纫秋,曾任汕头市长,与画家友善,富收藏。黄宾虹曾在 1946 年信中提及:“汕市翁纫秋君嗜古今书画,今任市长”。后与黄居素信中也多次提到翁氏,可见二人交情之深厚。据年谱记载,1940 年夏,宾虹曾为翁纫秋以焦墨法作《山居清话图卷》、《松籁阁图卷》。
在1953年与刘作筹的书信中,宾翁也写出了他由学北宋画作稍稍改变,探索得道,积有得意之作:“君量学兄雅鉴。顷晤苏乾英兄,聆悉履祉安康,俱如心祝,其慰。南旋碌碌,贱目近患内障,住院割治,数月之久,幸可双目复明,尚在调摄中,稍迟或当照旧书画写稿。拙著《画学篇》,蒙付刊寄赠南北文联诸同志,欢幸殊多。道咸时代画学复兴,粤中谢里甫、吴荷屋、宋光葆、孟丽堂,江南包慎伯、赵撝叔、翁松禅、吴愙斋,金石书画别开生面,类分群聚,卓卓标著,可百余人。拟为编辑成帙,阐扬轶闻,当亦提高文化之小补助。可惜数十年中兵燹摧残甚多,今唯京沪略有可覩耳。今年拙画已由学北宋画中稍稍改变,积有得意之作,点染竣工,择优付邮。宾虹拜上。”
黄宾虹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逐渐打开,在广东和香港画坛享有很高的名望。他的艺术实践不断得到市场的检验,海外的定件也成为宾翁生活开销的重要保障。这中间奔走费力的即张虹、黄居素、刘作筹。他曾说“友人有以拙画介于国外者,南北皆同,更觉劳碌。港岛居素、均量、星洲景昭及敝族中之任学校职教者尚不乏人。前荷示及贵友亦有询及画格者。虽鄙意素不愿鬻画生活,闻有爱好者及之,欣喜有墨缘,尝乐应之,多见多闻,为益友耳。”广东友人对黄宾虹本人字画的购求,在给黄居素的信件中谈论最具体,他们之间最有默契。“近研究画理者增多,时人画颇畅销,并有传入外洋者。自港来润金,感荷感荷。贵友中有其好者,可托作介以传远”,五十年代初,黄宾虹的个人画风正发生着变化,鬻画过程中,他找到了更多知音的共鸣,在笔墨纸张的应用上也更加讲究“北京友人属为拙画,推行同好,略得饮助,若港友人嗜为枣靶,有纸墨费,亦乐为之。南方新宣纸,豆浆胶矾,不合用墨,故宫旧宣渐不易觅,腊中厂肆尚有寄到,可用作画,齿及润例恧甚,近多取消,非徒避税,为之朝夕看湖山清气,思有变易,答知音耳。”
宾翁去世后,刘作筹主导并组织举办多次黄宾虹纪念展览,可以一览如下:
左上:1955年黄宾虹遗作展展讯
右上:1958年“黄宾虹作品欣赏会”展讯,香港大公报
下:1955年黄宾虹遗作展展讯
黄宾虹晚年一直实践着他的开放的,兼容并包的态度,“站起来,发扬我们民学的精神,向世界伸开臂膀,准备着和任何来者握手”他的一生:编辑、讲学、鉴定、著述、创作、经营古董,多姿多彩。受到乃师的影响,刘作筹往后的人生也颇为丰富,他是著名银行家、收藏家、画家、诗人、鉴赏家,也是香港艺术馆多年来的名誉顾问、英帝国员佐勋章得主。
1949年,刘作筹到香港任四海通银行经理,定居香港。至 1986 年荣休,历四十年之久,足见忠于职守,为同袍所器重。当其任职期间,与宾翁常有往来通问。也是受黄宾虹的影响濡染,眼见中华文物流出外国,深恐东方人士,将来欲研赏传统艺术,非远赴欧美不可。因立志竭力购求古代名画,希冀能保存若干。日积月累,历四十年之搜集,费无数金钱精力,系统性地收藏了一批从内地流散至香港及海外的文物,藏品规模相当可观。
因缘际会,他获藏清代伊秉绶书“虚白”二字为斋名,因而将自己的收藏命名为“虚白斋藏中国书画”。这也是刘作筹这位虚怀若谷的谦冲君子的真实写照,秉性温和,胸襟旷达,古道热肠,待人以礼,居家孝悌,既耽艺术,对后生求益者,无不悉心指点。
刘作筹亲笔定制联语
在他私人收藏的五百多件珍品中,包括从六朝时期至二十世纪的作品,以明清两代主要流派的艺术作品最为丰富,涵盖吴门画派、松江画派、正统画派和“扬州八怪”等。其中不惜以重金“夺宝”。为保存久远,公诸同好计,1990 年,他把三百多件收藏珍品慷慨捐献给新建立的香港艺术馆,引起轰动。该馆规模完善,特于二楼辟出“虚白斋藏中国书画馆”及储藏室、研究室,以供此批文物展藏之用。装潢用心考究,据称逾港币两千万元。并塑刘公铜像置于馆中,悬“虚白”斋号,以作志念,英女皇亦颁赠员佐勋章予刘公以资褒扬。
一九八九年十二月二十日下午三时在香港市政局办事处举行“虚白斋珍藏中国书画捐赠协议签订仪式”。虚白斋主人刘作筹与香港市政局副主席刘文龙 ( 左 ) 签订协议书。
虚白斋主人刘作筹先生一九九二年八月摄于香港艺术馆
直至今日,香港艺术馆依然将“虚白斋”作为常设展览,定期更换展品。最近的“情书”系列展览,将展品分为“爱情”、“亲情”、“师生情”、“友情”、“民族情”五个部分。展览的前言,声情并藏地讲述着“虚白斋”主人刘作筹先生居高声远的事迹:“书画有情”,这里尚蕴藏另一封另人动容的情书。为留存这些国宝,刘先生开始积极而有系统地购藏。经年累月,花费大量积蓄,甚至当遇上意外时,他仍不顾自身而紧抱保护藏画。最后,才得以建立了一个举足轻重、享负盛誉的虚白斋中国书画珍藏。刘作筹先生对书画有情,他无私的捐献,让公众能欣赏到这一批珍贵的藏品,更显出他的大爱,以及对保存文物的热忱。
活跃于新、港两地的刘先生,学富五车,收藏丰富。没有大量置产买屋,没有汽车代步,是走在路上其貌平常的慈祥老人。朴实无骄,不作惊人豪言。张大千好友冯若飞形容他是“富可敌国,贫无立锥”:说他富,因他收藏的中国名家书画精品,价值连城。说他贫,一生财力心血,只为收集保留中国传统文物精华,两袖清风,生活十分简单。以一己之力充实馆藏,可谓是“一介布衣傲王候”,这样的传奇,空前绝后。
黄宾虹和刘作筹跨越时空,穿梭数十年的情谊,师生情、亲情、友情,至情至性,动人心弦。本辑刘氏自存宾翁的十八件佳构,可谓“虚白遗珠”,件件珠玑,墨彩灿然。进入虚白斋不朽的时空,感受到宾翁强大的精神能量,先志尤在,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