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露国丰国际拍卖公司服务中心拍品送拍
6036
清乾隆
胭脂红地轧道锦上添花洋彩缠枝番莲纹束口盖罐
H 37.5 cm.
RMB: 1,000,000-1,200,000
拍品唇口束颈,丰肩鼓腹,上配原盖,盖顶宝珠钮,通身施彩绘,饱满端硕,雍容大气。口沿处描金,颈部敷蓝料彩为地,绘变形莲瓣纹纹一周,下承如意云肩,腹部以胭脂红彩为地,色泽匀净厚润,其上轧道繁密精细之卷草纹,再以各色彩料勾勒缠枝西番莲纹,花朵丰硕,枝叶宛转,精巧繁盛,斑斓绚丽,尽现乾隆盛世繁缛奢华之美。底落“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乾隆时期景德镇御窑厂所制瓷器,纹饰极尽繁缛,洋彩色调秾艳丰富。此罐色彩鲜丽,针锥剔刻花纹精细连绵,诚为乾隆御瓷风格之典范。此类瓷器称洋彩瓷,着色技巧学自西洋画法。康熙年间,欧人来华谨见,画师艺匠既引入珐琅丽色,也带来欧洲当时流行之设计及纹饰图案。至乾隆一朝,以珐琅料着色之洋彩瓷作更上层楼,精益求精。十八世纪初,洛可可风格始兴于巴黎,繁丽延绵的凤尾纹及卷草纹,加上金色,配以柔和色调,风格旋即流行至法、德、意大利等国,影响遍及美术、手工艺品、室内设计及建筑。相较欧洲巴洛克艺术及建筑之壮丽沉稳,洛可可艺术予人轻巧曼妙之感;康雍两朝宫廷审美均趋庄严肃穆,此西洋风格则为之注入一股清新活泼气息。本品花纹明显受西洋装饰手法影响,但中式韵味不减:欧式卷草蔓藤舒展对称,色调亮丽柔美,明暗效果鲜明,东西风韵,兼融并蓄。锦上添花之艺,中外皆有,乃以分层划花之法,强调饰地之间的对比,在中国始见于宋代,尤以耀州及磁州窑为名。有清一朝,用诸瓷器之上,则于已施釉烧成之白瓷上,先罩彩,再剔去饰纹部分之彩料,露出白瓷,以续加彩色。此技大约同时出现于紫禁城造办处珐琅作及景德镇御窑厂,廖宝秀认为,洋彩器乃御窑督陶官唐英在乾隆六年(1741年)后所创,以悦圣心,并提及乾隆帝曾批评此前所烧瓷器「远逊雍正年间所烧者」,见《华丽彩瓷-乾隆洋彩》,国立故宫博物院,台北,2008年,页10-41。
紫禁城造办处所制瓷器,多着锦纹为地,较形拘谨,且多饰于盌、盘外壁。景德镇工匠则力求精巧,轧道多较细腻,虽为辅饰,却不受此之限。乾隆一朝,洋彩瓷器,多缀以锥剔卷叶凤尾纹,连绵细致,如锦织华绣,瑰丽堂皇,乃乾隆时期最繁缛华丽的瓷器种类之一。乾隆八年,唐英又在《陶冶图册》第十七编《圆琢洋彩》中有更详细之说明:“圆琢白器,五彩绘画,模仿西洋,故曰洋采。须选素习绘事高手,将各种颜料研细调和,以白瓷片画染烧试,必熟谙颜料、火候之性,始可由粗及细,以眼明心细手准为佳,所用颜料与珐琅色同,其调色之法有三,一用芸香油,一用胶水,一用清水,盖油色便于渲染,胶水便于拓抹,而清水之色便于堆填也,画时有就案者,有手持者亦有眠侧于低处者,各因器之大小以就运笔之便。”文中明确指出洋彩的两个重要特点:使用西方绘画技法,颜料与瓷胎画珐琅相同。由此可见洋彩的绘画设色妍丽繁缛,有别于传统技法,更需要画工高超的绘画功底与丰富的经验,殊胜难得。
清乾隆 胭脂红地轧道粉彩兰花纹罐
英国维多利亚及阿尔伯特博物馆藏
《陶冶图册》中详细记录了景德镇御窑厂官窑御瓷的制作过程,亦可间接证明景德镇御窑厂即为洋彩制作之处。而其创烧也可体现中西文化之交融,乾隆皇帝对西方巴洛克与洛可可时代繁缛华美艺术风格颇为喜爱,如本品之绘饰技法即诸多方面彰显出典型洋彩之特征:一为摹仿西洋光影画法,注重纹样描绘的色泽深浅来表现明暗,突出立体层次感;二是西洋类几何纹样的运用,并于不同之三角几何面各自敷色,达到类似钻石般立体折射的视觉冲击。三是繁密而连续的缠枝西番莲纹,体现出典型的巴罗克式装饰风格。
清乾隆 胭脂红地轧道锦纹粉彩缠枝花卉纹梅瓶
香港苏富比,2004年10月31日,编号0131
成交价HKD 41,502,400 元
清乾隆 洋彩开光山水图盖罐
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 胭脂红、蓝地轧道洋彩折枝花卉纹合欢瓶
故宫博物院藏
本品所施胭脂红釉创烧于清康熙末年,它是一种以微量金作着色剂、在炉内经800℃左右烘烧而成的低温红釉。因此种红料由欧洲传入,故被称为“洋金红”或“西洋红”。又盖因此种红釉颇若妇女化妆所用胭脂之色,故又名“胭脂红”,其呈色根据烧造时掺入黄金的多寡而有深浅之分,含金量越高,胭脂色越浓,本品色泽沈郁,金含量必然颇高,亦可见其制作之不惜工本。此类胭脂紫地洋彩轧道器皿非常少见,为清宫御窑珍罕佳作,受珐琅彩瓷影响,乾隆朝始制胭脂地轧道洋彩瓷,在当时实属珍稀之品。《活计档》中曾记载乾隆六年十二月及七年十一月,各有十件及三十二件的红地锦上添花茶圆茶壶等配匣入乾清宫珐琅器皿内。可见此类胭脂红地洋彩器皿,乾隆一朝将其归于珐琅一类,足见其品级之高。相近紫红地洋彩例造,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数件可见,展于《华丽彩瓷》,编号18、19及22,廖宝秀均断为乾隆六年(1741年)之品。另有三例,底施松绿地署蓝料款,断为乾隆八年(1743年)作,编号31、42及43。另录同代数件珐琅彩轧道锦上添花例,编号81-87及91-96。北京故宫博物院也收藏一例,与上述其中一例成对,见耿宝昌编,《故宫博物院藏古陶瓷资料选萃》,北京,2005年,卷2,图版204。北京首都博物馆收藏一例,与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对瓶相近,录于《首都博物馆藏瓷选》,北京,1991年,图版155。
清乾隆 铜胎画珐琅团花蝴蝶纹盖罐
故宫博物院藏
6022
明永乐 青花折枝花果纹墩式碗
D 20.5 cm. H 10 cm.
RMB: 1,300,000-1,600,000
备注:
北京保利,2021年12月6日,编号6349,成交价RMB 5,175,000
此件永乐御窑青花敦式碗器型典雅,尺寸标准,敞口,弧腹,及底渐收,下承圈足,整器造型洗练简约,胎体致密坚细,沉稳宁穆,端雅万方。通身除器底外满施白釉,釉汁莹润肥腴,其上以青花绘就纹饰,由口沿至底分别为弦纹、如意灵芝纹、缠枝花果纹及锦地纹,布局疏朗有秩,予人清雅尊贵之感。
注:
①清 蒋廷锡 写生花卉册图(月季)
②南宋 林椿 枇杷山鸟图 故宫博物院藏(枇杷)
③明 魏之克 二十四番花信图 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艺术博物馆藏(山茶)
④明 吕纪 榴葵绶鸡图 故宫博物院藏 (石榴)
⑤明 孙克弘 花卉图卷 上海博物馆藏(栀子花)
⑥北宋 赵佶 荔枝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荔枝)
内壁绘六组祥花瑞果纹,分别为荔枝、山茶花、枇杷、栀子花、石榴、月季,外壁绘山茶、牡丹、菊花等,花果交错布置,内外相映成趣,彼此留空开阔,更彰显胎釉之精良似玉,中国传统文人所推崇之留白意趣被诠释得淋漓尽致。碗心以钴青绘折枝番莲一朵,风姿绰约,亭亭宛然。整器青花色泽浓郁,翠入胎骨,浓重处泛沉黑锡光,点缀错落其间犹如墨晕,浓淡相宜间,笔锋流转处,仿佛白瓷为纸,青料作墨,中国传统水墨诗意盎然而生。
祥花瑞果为永乐一朝青花器中之经典纹饰,其绘画写实传神,诸花妍放生姿,众果饱满诱人,运笔流畅自然,青料浓淡兼施,从而令纹饰极富苍翠欲滴之意趣,彰显隽永雅丽之美。明代自洪武时期建立御窑厂始,至永乐一朝,启用宦官监督制度,「钦命中官一员,特董烧造」,可令皇帝的意志,通过宦官而直达窑场,使得此一时期烧造之御瓷无论釉色、器形、装饰花纹皆臻至化境。且自永乐三年始,重开海外经贸,弘化天朝圣德,中外交往密切,造型及纹饰上多有相互交融,可谓集古今之菁华,融中外之风格,开启青花瓷器之黄金时代,清人蓝浦于《景德镇陶录》中赞曰,「永窑……土埴细,质尚厚,青花深翠,式样精妙,若后来仿制者殊差!」,又见清人唐秉钧《文房肆考图说》卷三有「古瓷重青器,至明而秘色已绝。皆纯白,或画青花,或加五彩。永窑亦足贵重,乐德二窑,皆内府烧造,以棕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文中所载苏麻离青,又名「苏泥勃青」,为永宣时期特有的进口青料。有关苏麻离青之最早记载,为成书于万历十七年王世懋的《窥天外乘》,书中认为:「宋时窑器,以汝州为第一,而京师自置官窑次之。我朝则专设于浮梁县之景德镇,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苏麻离青为饰。」可见即使在距离永乐朝不到二百年的万历时期,永宣以苏麻离青为装饰的御瓷即已市值颇高,而本品传世至今,历数百年之风霜却仍宝光依旧、风韵不减,为世所珍,可见一斑。
明永乐 青花折枝花卉纹墩式碗
北京保利,2013年6月5 日,编号8280
成交价RMB 14,375,000 元
本品属异常珍稀之永乐官窑瓷器,前所知同类存世品仅有三例,期中两例属清宫旧藏,参见《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里红(上)》,页65、66,图62、63,一例为著名收藏家戴润斋(J.T.Tai)先生旧藏,现身于2011年3月纽约苏富比戴福葆先生专场拍卖以高价成交。同题材梅瓶可见2011年10月5日香港苏富比现身一例玫茵堂旧藏,Lot.0011,成交价HKD 168,660,000,陈玉阶先生亦有一例旧藏于香港佳士得成交,2013年5月29日,Lot.1930。
明永乐 青花四季花卉纹墩子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永乐 青花折枝花卉梅瓶
香港苏富比,2011年10月5 日,编号0011
成交价HKD 168,660,000 元
6026
明嘉靖 青花十六子婴戏大罐
D 23.5 cm.H 35 cm.
RMB: 100,000-200,000
备注:
民国常熟名画家赵白山旧藏,由其家属提供
赵白山,生于1906年,江苏张家港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会员。1929-1931年就读于新华艺术专科学校 西画系。解放前后在商务印书馆、大东书局、基本书局任美术插图工作,为《十万个为什么?》、《辞海》绘制插图使之久负盛名。他在画上常署“海虞赵白山”、“南沙赵白山”,查“海虞”、“南沙”皆是常熟一带的古时称谓,故画家遂以此自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