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国丰国际拍卖有限公司高成交率的原因与费用
Lot2963
康有为(1858-1927)
诗词文献长卷
手卷 水墨纸本
尺寸不一
RMB: 5,000,000-6,000,000
康有为(1858-1927)
作为中国二十世纪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书法家,康有为一生留下了大量的手迹,诸如手稿、信札、笔记、批注、奏折、书法作品等等。在其身前身后,陆续被发现、整理、刊行于世,成为研究中国近代革命史、思想史、文化史、书法艺术史的珍贵资料。
这件诗稿卷全卷31纸,总长度达12.5米,有康有为诗稿数十首,大部分诗稿以毛笔书写,其中有两首用铅笔写成,铅笔1896年才大量传入中国,但彼时留传至今的名人铅笔书迹却较为罕见。这批诗稿的书写材质有宣纸、各类笺纸、日本邮船株式会社宫崎丸号信纸等。除了诗稿,其中一页上还有极其难得一见的康有为毛笔绘制黄伞墩示意图。诗稿中有明确纪年的诗最早写于1910年,最晚者为1923年,部分诗篇著录于《万木草堂诗集》,但与诗集中的定本有或多或少的差异。
《诗词文献长卷》局部
全卷第一篇《辛酉七月祝徐君勉五十寿》诗稿,洋洋洒洒八百余言,前两行书写稍显拘谨,往后则率意删削涂抹,一片烂熳。诗中的主人公徐勤,字君勉,康有为十大弟子之一,曾任万木草堂学长,并在财力上资助草堂所需。徐勤长期追随康有为,其地位仅次于梁启超,有“康氏之子路”的美誉。诗中对徐勤极尽溢美之辞,诗稿中诗句的顺序及遣词用句与最终收录在康有为《游存庐诗集》中的定本有不少差异。
(请横屏欣赏)
《诗词文献长卷》局部
康有为一生中为其政治事业的需要,写作了大量的诗文,其中一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相当高的学术价值。1917年6月,张勋利用黎元洪与段祺瑞的矛盾,率5000“辫子兵”,借“调停”为名挺进北京,急电各地清朝遗老进京,“襄赞复辟大业”,拥戴已退位的清末代皇帝溥仪复辟。6月30日,张勋在清宫召开“御前会议”,于7月1日撵走黎元洪,把12岁的溥仪抬出来宣布复辟,改称此年为宣统九年。张勋复辟集团的倒行逆施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段祺瑞在天津发表讨张檄文,组织起讨逆军,5日正式开战,12 日拂晓攻进北京城内,“辫子兵”战败,溥仪再次宣告退位,复辟仅12天破产。
张勋复辟时的“辫子军”
本卷诗稿中,有三纸共六首诗记载了康有为作为“张勋复辟”最重要成员之一,经历的“复辟”事件始末。“复辟”第一天,康有为被任命为弼德院副院长(顾问国务机关),第二天上朝便有了《五月十三日复辟功成,蒙恩授弼德院副院长。十四日早朝入东华门,诣乾清宫,再瞻宫阙,喜极口占》。“复辟”遭到讨伐后,《十九日南苑飞机掷炸弹于宫中,斃三人,禁中大震。晓来醇王召趋朝,不俟肩舆,步行入宫,东华门闭,久叩乃得入殿关寂》,诗稿上还有一段批注:醇邸闇然,乃告外使,请保宫廷,并勿放飞机,不意臣还朝复覩此状也。《五月二十四日,自晓至午,城外炮声不绝,巡廊听之,正室校所箸刊成之〈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五月二十夕入美使馆,别院有乔木数株》、《五月二十四日,自晓四时闻炮声,至午一时止》。“复辟”失败后,康有为与沈曾植一道避居美国使馆之美森院,在美森院长达半年的时间里潜心诗词及临池,创作了大量力作,著名的《万木草堂藏画目》也完成于这一时期。康有为在这段时间所写的诗收录于《美森院诗集》。
《诗词文献长卷》局部
诗稿中有一首未写标题,《美森院诗集》中著录为《廿九日为□政府名捕吾,又居首。回首戊戌八月,适廿年矣》。这几首诗在后来整理出版的《美森院诗集》中都有或多或少的修改,其中第二首和第五首的内容相近,但标题改动较大,分别改为:《十八日南苑飞机队潘世忠、尉迟良以飞机投炸弹于宫中,毙三人,宫廷大震。醇王于十九日晓召入,吾曾赏禁城二人,肩舆不及候,徒行入东华门。已闭,久叩之,守兵觇吾冠服,乃启门,则殿廷阗然。醇王命商外使,相对惨凄,外使许保宫禁,托泽公复命,遂留使馆》《张绍轩以六千之众敌八万之兵,壮矣!诸帅本与绍轩徐州订盟,□□今竟妒功背盟,无信不立,痛哉》。
《诗词文献长卷》局部
另有一首纪游诗《登缅甸王宫高塔,望阿瓦城,下游潞江至此汇聚,城前双峰对峙,其宫池苑,殿上下四周皆金铺。苑堆山叠石,开池种莲,池上有馆,酷似中国》著录于《逍遥游斋诗集》,标题及内容与诗集小异。1903年,康有为进入缅甸,游览了其最大城市仰光,撰写了《缅甸国记》,记录了他对缅甸的政治、文化、风俗等方面的独特见解。诗稿中还有一首《题嘉兴钱警石先生冷冬勘书图》,这些诗稿既有祝寿诗、纪游诗、纪事诗,还有题画诗,内容丰富,题材多样。
《诗词文献长卷》局部
不同于正式创作,康有为的手稿是日常书写,与“创作”无涉的纯自由书写。用笔更显得自然流畅、书写性更强,但也有铁画银钩,似乎一画不可移;就其体势而言,没有太多康有为典型书写中的夸张,稍显内敛,随形布势;相对大字而言,整体气息依然朴茂生动,流畅自然,清新而饶有古意。
《诗词文献长卷》局部
整卷诗稿文献价值、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兼具,它以真实和生动的方式,向观者展示了一种著作的创造过程,对于了解康有为的独特思维和个性心理具有重要作用。陈永正曾高度评价康有为手稿的书法成就:“我认为在康有为的文稿信札中,更能显现其才情功力,以大字方法作小字,即所谓‘缩龙成寸’、‘尺幅千里’。苏轼主张小字应‘款绰有余’,试把康有为的小字放大数倍,仍显得雄强伟岸,绝无苶弱之态,在古今的书法名家中,能达到此境者似乎除颜真卿外,并无他人。” 对观此卷,可知并非虚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