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丰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精品推荐2024

名称:国丰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精品推荐2024

供应商:哈布斯堡国际拍卖行

价格:8.00元/件

最小起订量:1/件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天府路1号

手机:19102030840

联系人:林家 (请说在中科商务网上看到)

产品编号:216834861

更新时间:2025-02-12

发布者IP:120.230.136.54

详细说明

  国丰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精品推荐2024

  “中外通宝”的身世之谜

  长期以来,有关“中外通宝”的身世众说纷纭,特别是由于钱币中心的太极阴阳图,曾使得该币一度被某些学者误认为是“朝鲜”钱币。耿爱德(E. KANN)所著的《中国币图说汇考(金银镍铝)》一书中认为,这套钱币系为中国所制,用于支付中国的海关税,有可能在英国铸造,并把钱币试制的时间定在了“(约)1858年”[1]。1997年,马传德和徐渊在当年第四期(总59期)《中国钱币》上发表《揭开“中外通宝”银币之谜》一文,文章系统总结回顾了泉界对“中外通宝”的各种观点,文章采信了1987年乔•克里达在《香港货币》中的论述,即“中外通宝”银币照片的最早发现时间是1878年,该币参照了“上海一两”银币设计方案,经香港造币厂厂长构思设计,由英国皇家造币厂铸制[2]。孙浩在《百年银元》一书中指出,英国皇家造币厂博物馆所藏“中外通宝”全套5枚、币模及设计图均为香港造币厂前厂长乾打过世后,其家人于1888年所捐赠[3]。

  “中外通宝”设计稿照片

  在德纳罗档案第二页的上边粘贴有一张照片(图2),照片的上侧和右侧写有:Duplicate of a photo, lent me by Mr. Campbell, he having borrowed it from the Oriental Bank. (坎贝尔先生所借照片翻拍件,源自丽如银行。)照片上共计5种钱币,其中标称“五分”、“一钱”、“二钱”和“五钱”4种面值的钱币有正反面图案,另一枚最大的钱币没有带面值的正面图案,只有八卦和太极阴阳图案的反面,图案下方注明“1 Tael”,即1两。经仔细辨识,照片上非钱币实物,而是手绘设计图稿,图稿所示钱币就是关平两制银币“中外通宝”。

  (图2)

  “海关印记”——太极阴阳图案

  太极阴阳图案在海关系统的使用,源自赫德对于海关标志的要求。1874年4月4日,赫德致函金登干(图3):“采用阴阳图案做我们的‘海关印记’[4]好了。就像你画的那样,分别加上一个黑的或白的圆点。”[5]

  我们如果仔细甄别赫德的手绘图,以及“中外通宝”设计稿与样币,会发现其中的太极阴阳图案中的阴阳位置不尽相同。特别是设计稿是阴面在左侧、向下;而样币是阴面在右侧、向上。太极阴阳图的阴阳位置为何会发生如此变化?在5月22日金登干发给德纳罗公司的信函中,特别强调:“‘阴阳’图案中,阴面应该朝上。”同时为了更为直观准确,金登干还在信函中绘制了一个草图,用以说明阴阳的位置(图4)。由此可以看出,对图案的阴、阳位置,海关伦敦办事处是有其特别的、固定的要求。

  我们在德纳罗档案中还可以看到一份《海关伦敦办事处物品刷唛方法》的文件(图5),文件特别说明:“大清海关印记的构图是一个圆绕着两个相等的半圆,即:右侧的图形是黑色的,上半圆的中心或圆眼是白色的,而左侧的半圆是白色的,圆眼是黑色的。”此后,伦敦办事处的这份文件作为总税务司通令的附件向全关发布,太极阴阳图案作为一个特殊标记,成为大清海关的象征,被广泛应用于海关的各项事务之中(图6)。换句话说,把太极阴阳图案置于“中外通宝”的中央,此套钱币一定与大清海关密切相关,同时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样币的中文名称中会出现“关平银”字样。

  (图3)

  (图4)

  (图5)

  (图6)

  丽如银行与大清海关

  根据德纳罗1877年中国档案,我们对“中外通宝”身世之谜的解读又有了一种崭新的视角。首先,过去发现的“中外通宝”银币照片的最早时间为1888年,新发现的照片将时间又前推了十一年;第二,档案中保存的照片其提供方为丽如银行,可以推定“中外通宝”与丽如银行存在某种关联。

  “中外通宝”设计稿照片为什么来自丽如银行?又为什么与大清海关密切相关?为了解答这些疑惑,还得从1876年的《滇案条约》[6]说起,该条约签订的源始于1875年发生的“马嘉理事件”[7],赫德参与了中英双方解决此事在烟台的谈判,赫德原本拟在条约谈判中加上了“铸银官局”和“送信官局”的相关内容,但最终由于多方原因,这些设想没有能够写进《滇案条约》。特别是“铸银官局”一事,不仅李鸿章不支持,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也不表态,这让赫德愤愤不已。因为在此之前,他对造币厂问题谋划已久,为之数次与丽如银行联系,咨询相关细节,内容涉及造币厂的利润、工程估算、试制的样币、全年经营的费用和工厂的规划等问题[8],时间从1875年8月至1878年1月,在这期间,丽如银行原来的经理斯图尔特病逝,彼得•坎贝尔继任其位。在1875年12月31日致赫德函件中金登干有提及到:“我把造币厂的便函交给了已被任命为经理的坎贝尔。俟收到已故的斯图尔特存在巴伊亚那儿的文件后,他将于下星期料理此事。装有5枚硬币样品的盒子于本月17日寄给了上海和横滨该银行的代理人,随次一邮班又寄去了复制品。装有每种硬币100枚样品的盒子昨日已从南安普敦寄走,而复制品将于两周之后由同一线路发出。”[9]金登干在信中提及的“5枚硬币样品”应该就是丽如银行提供给德纳罗公司那张照片上的5枚钱币,也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外通宝”,其铸制的时间也可以大致定为1875年底。同时,我们可以肯定档案中照片的出借人“Mr. Campbell”,应该不是金登干(J.D. Campbell),而是丽如银行的继任经理彼得•坎贝尔(Peter Campbell)。

  [1]钱爱德著,钱屿,钱卫译:《中国币图说汇考——金银镍铝》,北京:金城出版社,2014年版,第480-482页。

  [2] 马传德,徐渊著:《揭开“中外通宝”银币之谜》,《中国钱币》1997年,第4期。

  [3]孙浩编著:《百年银元》,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年版,第188-190页。

  [4]《大清海关密档——赫德、金登干函电汇编(1874-1907)》将其翻译为“财产标记”,本文将其译为“海关印记”。

  [5] 陈霞飞主编:《大清海关密档——赫德、金登干函电汇编(1874-1907)》(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3页。

  [6] 又称《中英会议条款》;英文本称为《英中两国政府全权大臣的协定》,通常简称为《烟台条约》。

  [7] 1875年,为了配合探查缅滇陆路的英国探路队,英国驻华公使派出翻译马嘉理南下迎接。双方在缅甸会合后,向云南边境进发。2月21日,英国人在云南腾越与当地的少数民族发生冲突,马嘉理及数名随行人员被打死。史称“马嘉理事件”,或称“滇案”。

  [8] 陈霞飞主编:《大清海关密档——赫德、金登干函电汇编(1874-1907)》(第一卷),第285、288-289、291、320-321、333、336、342、348、367、380、385、389、621页;《大清海关密档——赫德、金登干函电汇编(1874-1907)》(第二卷),第3页,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

  [9] 陈霞飞主编:《大清海关密档——赫德、金登干函电汇编(1874-1907)》(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3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