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拍卖时间拍卖送拍收费标准拍哈布斯堡
Lot6111
清乾隆 米色釉地金银洋彩缠枝宝相莲花观音瓶
“大清乾隆年制”款
H:20.5 cm
估价:RMB 700,000 - 900,000
吴权为晚清政治家吴莲伯之子,生于官宦之家,自幼接受精英教育,更考获巴黎索邦大学博士学位,后来成为了外交官。他热衷收藏,退休后醉心中国考古学与艺术研究,有能力辨认青铜器、玉器及造像的铭文或款识,与剑桥大学中国艺术及考古学教授郑德坤相交甚笃。在他收藏生涯初期,后者曾提供了不少指导。
1950年代中到60年代末,吴权购入逾千件藏品,几乎涵盖中国艺术每一个门类。他从拍卖会上投得不少名家旧藏,如大名鼎鼎的大维德爵士“放山居主人”莫里森(Alfred Morrison)等等。1968年,吴权更以父亲吴莲伯之名,在英国南部设立私人博物馆,并不时将藏品借展。
成交价1.77463亿港币
吴景濂(字莲伯,1873-1944年),二十世纪初中国重要政治人物,因在民国动荡岁月中担任国会议员及议长而闻名。1873年3月18日出生于辽宁省宁远(今兴城),1897年考取副贡,1907年京师大学堂最高荣誉毕业,考取举人,以教育为专业。回到辽宁后,吴氏开始教育改革,1908年成立奉天师范学堂,并创立奉天教育总会,担任会长,并任议长。1909年,吴氏当选奉天谘议局议长,以此要求修宪,后于全国反清情绪高涨之际移居上海,与其他省份代表一起加入政治运动。1912年清朝灭亡后,民国政府在南京成立,吴氏当选为民国临时议会首届议员。吴氏书法造诣甚佳,陈绮石、齐白石、张謇等名家均与其交好,更为其作书画。吴氏心慕中国文化艺术传统,相信对其子吴权后来集成中国艺术收藏,并以父亲命名收藏博物馆有着重要影响。
本器呈侈口,颈部细长,肩下弧线向内渐收,下承外撇圈足,造型挺拔隽秀,线条流畅优美,气韵典雅。通体施米色釉,色泽黄中泛白,釉层平滑,釉水莹润光洁,淡雅脱俗。釉上再施以彩绘,纹饰布局虽繁复却疏密有致,层次分明。口沿、足沿以矾红描金绘几何纹饰,颈部以金银彩及矾红绘璎珞纹,肩部及足胫处分绘如意云头及莲瓣纹,腹部主题纹饰则是布局饱满的缠枝宝相莲花,所绘花卉枝叶婀娜,线条婉转,金彩、银彩交相辉映,画面构图密而不乱,极具观赏性。底部暗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方章款,笔画之上再以金彩描绘,极为考究,其书法笔力劲健,为典型乾隆早期唐英督理景德镇窑务时之款识,故本品当为“唐窑”难得隽品。
本品所绘纹饰具有浓郁的西方巴洛克艺术风格。乾隆一朝承雍正之风,另有新制,尤以乾隆二十一年之前,唐英为督陶官之时,所制之器别具雅趣,神妙万方,其用心精深之处实是难以名状。但是能达成如此之艺术成就,却非仅仅唐英一人之功,还应感谢彼时中西文化之交流。从本品卷曲牵连的叶片中,后人不难发现西洋之巴洛克风格的元素。巴洛克艺术自清代传入中国之后,对清宫诸艺百工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风格迥异的华丽风潮与皇家传统艺术审美情趣碰撞出璀璨的火花,景德镇御瓷更是成为这异域文化的种子生根发芽的肥沃土壤,本品即是由此而出的丰硕果实之一。
检索海内外公私收藏,采用相同造型的作品见有数例,与本品最为接近的一例当属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清乾隆 米地粉彩蕃莲瓶”,纹饰布局与本品如出一辙。北京故宫博物院亦藏有一例乾隆米色釉地彩瓷作品,款识亦描金,惟纹饰有所区别,故宫定义为珐琅彩。上海博物馆藏一白釉地矾红彩并蒂莲瓶,款识为蓝料款。除以上彩瓷外,还见有青花及单色釉各一例,见本公司2012年秋拍第5755号“清乾隆 青花缠枝花卉观音瓶”,以460万元成交;及香港苏富比2014年秋拍第3607号“清乾隆 仿官釉莱菔尊”,以184万港币成交。
Lot6113
清道光 胭脂红地洋彩缠枝莲纹开光山水人物盘一对
“大清道光年制”款
D:15.5 cm,H:3.2 cm
估价:RMB 200,000 - 300,000
备注:“补缺楼”高丰先生(1904-1994)旧藏
本件拍品标的处于保税状态下,默认提货地为中国香港,详见《保税拍品竞买须知》。
本品敞口,浅弧腹,下承圈足,内壁施白釉,饰以洋彩,口沿绘洋彩折枝花卉,盘心一周描金弦纹,内绘朵花,环以四组缠枝西番莲寿,花蕊蔼蔼,粉菊初绽,朵朵簇红罗,花瓣层次丰富。外壁胭脂红彩上绘洋花四组,红花灼灼,萼点珠光,间以圆形开光,开光内绘山水人物图,远山稠叠,岸芷汀兰,渔歌互答。外底心以矾红书“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洋彩技法至乾隆时期已运用至炉火纯青,其取自西方透视画法,纹饰具有极强的立体感。唐英在《陶冶图册》中载,“圆琢白器,五彩绘画,摹仿西洋,故曰洋彩。须选素习绘画高手,将各种颜料研细调和,以白瓷片画染烧式,必熟识颜料,火候之性,始可由粗及细,熟中生巧,总以眼明心细,手准为佳。”至道光朝,虽此时洋彩器生产数量减少,其质量却仍承存乾隆御瓷风骨。此盘通过西洋透视技艺手法表现花卉受托于色地之上,典雅富丽,极尽巧思。南京博物院藏有一只嘉庆朝紫地粉彩花卉开光渔樵耕读纹盘,制式与本品几乎一致,唯盘心纹饰略有不同,可资比较。
Lot6110
清乾隆 白地粉彩西番莲八吉祥花觚
“大清乾隆年制”款
H:28.2 cm
估价:RMB 350,000 - 550,000
备注:南洋巨商杨氏家族旧藏
器撇口,长颈,球形腹,覆杯状高足。粉彩为饰,绘有番莲纹,八宝纹,回纹,蕉叶纹等。颈部红彩横书“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器内施松石绿釉,外壁通体以白釉为地,粉彩缠枝莲托八吉祥纹为饰,口沿、腹部、胫部均以金彩描绘,华美艳丽。整器绘制精湛,构图疏密有致,纹饰层次感极强,尽展乾隆时期瓷器繁缛奢华的艺术风格。花觚本是青铜器的传统造型,后多为瓷器所仿,唐英制花觚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分两段烧制,然后上下相对由卡口相连,可谓创造了瓷器花觚的崭新样式。
清皇室崇信藏传佛教,其中尤以乾隆皇帝为最。乾隆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生产瓷质藏传佛教用器,有佛像、藏草瓶、贲巴壶、甘露瓶、法轮、五供、七珍、八宝等,作为宫廷供器或专赐于藏教喇嘛的礼品。装饰纹样多为藏传佛教的吉祥图案,有番莲纹和八宝纹等,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多见以各种色釉为地的粉彩器,色彩娇艳夺目。器为五供之一,形制古朴,绘制精湛,釉彩浓淡相宜,纹饰寓意吉祥,构图疏密有致,图案化的装饰,尽展乾隆时期瓷器繁缛奢华的艺术风格特征。
Lot6102
清康熙 青花“翻羹不恚”人物故事笔筒
“康熙年制”款
D:17.3 cm,H:15.1 cm
估价:RMB 650,000 - 900,000
本品直口,筒腹,圈足,口沿及圈足露胎,胎体坚白细糯,釉面光润莹然。通体纹饰以青花绘就,口沿下及近底部分饰大小不一的圆圈构成的锦地纹及点状晕斑各一周,腹部通景绘“翻羹不恚”故事图。此典故出自《后汉书.刘宽传》:“宽简略嗜酒……夫人欲试宽令恚,伺当朝会,装严已讫,使侍婢奉肉羹,翻污朝衣。婢遽收之。宽神色不异,乃徐言曰:‘羹烂汝手?’其性度如此。” 东汉名臣刘宽,官至廷尉,在朝中素有“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的美名,而他的夫人偏偏不信。一次刘宽上朝前,夫人私下指使侍女将碗内羹汤泼撒在他的朝服上,以为考验。刘宽非但没有生气,还询问婢女有没有被汤羹伤到手,可见其修养与内涵绝非常人。后因以“翻羹”为待人宽厚的典故。明中期嘉靖、隆庆间文学家、名仕归有光《士立朝以正直忠厚为本》曾论“其在于古,若偿金、脱骖、翻羹、唾面之类,皆可以言忠厚也。” 画面中持笏板、着官袍者即为刘宽,他身前一侍女跪于地上,似乎正在请罪,二人之间有打翻的碗筷散落地上,刘宽神情自若,仿佛正在询问侍女“羹烂汝手耶?”刘宽身后有三名书童或持仪仗扇、或携行囊,三人顾盼相望,好像被这突如其来的一幕惊得不知所措。整个画面青花发色清雅,布局疏密有致,笔法灵动细腻,人物角色交待清晰,神态刻画惟妙惟肖,甚是精彩。
清康熙 青花釉里红山水人物纹笔筒
故宫博物院藏
本品除故事情节描绘生动传神外,底部于青花双圈内书“康熙年制”四字双行楷书款识,所见极罕,查阅资料后见有故宫博物院藏一例属“康熙年制”款识的青花釉里红山水人物纹笔筒,书法与本品完全一致,当出自一人之手,故宫将其明确断代为康熙早期,可见本品于陶瓷断代也具有标准器的特殊意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品于绘画也颇具功力,表现出极高的绘画水准,如山石以康熙早期典型的披麻皴技法绘就,场景中建筑、帷幔的纹理质感以浓淡有致的青花色块渲染,柳枝的表现让人感受到画手运笔的速度感。此外,画面中于庭院矗立的洞石、厅堂中陈设的桌案及案上的瓶花,流露出典型的十七世纪文人对“乡居化”趣味的追求。故笔筒虽小,却体现着文人对“忠厚”内在精神的自警和理想居所的定义,令人感叹。
Lot6107
清雍正 青花缠枝洋花纹小碗一对
“大清雍正年制”款
D:12.2 cm
估价:RMB 600,000 - 800,000
拍品造型规整精致,敞口,弧壁近于斜直,圈足。内外口沿均饰两圈弦纹,内心青花双圈内绘一朵莲花,花朵饱满雅致,外壁满绘缠枝花卉,枝叶翻转,布局饱满。胫部饰以贯套如意云头纹,足墙亦饰两圈弦纹。底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款字笔法挺拔峻峭,结构方正均匀。
青花瓷在雍正时期质量之精美,花色品种之丰富,艺术水准之高超,可为清代之冠。雍正帝醉心珍瓷,据清宫造办处档案记载,雍正皇帝本人曾多次规定瓷器的造型、花纹图案,不仅要求烧成的瓷器各部分尺寸适度,而且重视气势和神韵,讲究轮廓线的韵律美,对于要烧造的御用瓷器必须经雍正皇帝审定,方可烧造。特别是对宣德御窑十分青睐,年希尧管镇御窑厂窑务时,“选料奉造,极其精雅……琢器多卵色,圆类莹素如银,皆兼青、彩,或描锥暗花玲珑诸巧样”,仿古创新皆有所成。后继者唐英更是“深谙土脉火性,慎选诸料,所造俱精莹纯全。又仿肖古名窑诸器,无不媲美;仿各种名釉,无不巧合”。本品之青花绘画笔触即是这一指导思想下的例证,其青花发色浓艳,显系仿效永宣风格,重笔点染之处颇有苏青韵味,而所绘花卉枝蔓缠绕,花叶翻卷,密而不乱,纹饰构图洋溢出浓厚的西洋巴洛克气息,是为难得的“古今一体,中西融合”的雍窑佳作,且成对保存,甚为难得。
Lot6108
清乾隆 青花云鹤海浪江涯爵杯连托
“乾隆年制”款
H:12 cm,D:16 cm
估价:RMB 600,000 - 900,000
爵杯的型制十分特别,深筒状的腹部以供盛酒,口缘两端分别为以流口及一尖尾,边缘有两个立柱,腹底为三个三角椎状足,据分析此种独特的器型来源于新石器时代的三足陶器,在夏、商时期,此种器物是中原王朝青铜酒器的代表,举世瞩目的二里头遗址即出土过此类青铜爵杯。青铜爵杯以其窄长的流,以及平底器腹下三只尖细的足,轻盈的器身配以伸展的曲线形流口,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平衡感,以及简约神秘的线条美感,从而堪称中国青铜时代的代表。
此式青花爵杯最早或见于明永乐时期,见有甜白釉作品存世。乾隆时期延续永乐之形制,见青花、洋彩等品类,绘以云鹤、夔龙、折枝花卉纹。乾隆皇帝更是对此式爵杯喜爱有加,据《活计档》载,乾隆七年(1742年)十二月三十日,“司库白世秀、副催总达子来说,太监高玉交爵盘木样一件,传旨着交唐英照样将黄地、天青地、红地锦上添花,并青花白地爵盘每样各烧造些,俱要成对,钦此。”
本组拍品为一套乾隆青花江崖海水云鹤纹爵杯及盏托,又被称为“一统江山”爵杯,此种造型器皿因其有此寓意故明初以来便备受帝王青睐,乾隆时期,疆域一统,海域又安,经济发展,王朝处于全盛之时。本品为追慕永宣瓷器并化裁而来,在追寻古风古韵的同时,根据宫廷审美大胆创新,真正做到了“仿旧须宗其典雅,仿旧不失其神貌”的创作精神。其青花发色浓郁秀丽,器型端庄隽秀,制作精美,颇值珍视。
Lot6106
清康熙 青花地海水矾红龙纹盘
“大清康熙年制”款
D:20 cm
估价:RMB 420,000 - 620,000
青花海水红龙装饰之法始见于明代宣德之时,是明宣窑创烧的新颖品种,其例可见《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里红》上,页252,图228;另一十五世纪青花矾红彩龙纹盘,则为英国铁路养老基金藏,见香港苏富比,1989年5月16日,编号25。至清代康熙朝延烧则不见宣青晕染,但龙之画法依然延续明代龙纹绘饰风格,龙头窄平,龙眼横排。盘心和外壁均以青花绘海水,矾红彩绘龙纹,盘心绘一条立龙,盘外壁绘九龙,姿态各异,腾跃于海浪之中。青花发色浓郁,蓝中带紫,红彩鲜妍厚润,对比强烈。此一品种纹饰为帝王之象征,“九”历来被认为是最高的数字,因此“九龙”代表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力。
清康熙 青花矾红彩海水龙纹盘
故宫博物院藏
玫茵堂藏尺寸较小一例,外壁仅绘矾红双龙,见《玫茵堂藏中国陶瓷》,卷4,图版1722;另一则为Henry C. Schwab捐赠于美国芝加哥艺术博物馆,馆藏编号1941.571;香港天民楼同藏矾红双龙例,载于《天民楼藏瓷(上)》,图版94。如本品内外壁绘九龙者,可见古乐轩所藏,底部属成化寄托款,录于康蕊君著《Chinese Ceramics from the Gulexuan Collection》,2003年,页145,图版112。
Lot6105
清乾隆 青花留白云龙纹大盘
“大清乾隆年制”款
D:24.7 cm
估价:RMB 320,000 - 520,000
备注:国有文物商店旧藏(宣武特艺)签
赶珠云龙纹盘为清代典型器物,康熙朝始制,延烧至清末。本品撇口,弧壁浅腹,下承圈足,形制规整,周正大气。器以青花留白技法绘云龙纹。盘心绘一立龙腾于祥云之间,躬身昂首,张舞攫珠,气势逼人;内外壁饰双龙赶珠纹,缀以祥云、火焰纹。画工精细,笔意酣畅,形神兼具,龙五爪锋利,身姿矫健,生动逼真,呼之欲出。且见外壁胫部饰莲瓣纹一周,愈添华美雍容。圈足露胎,底内白釉地上书“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字体工整。青花色泽艳丽,白龙在蓝地的衬托之下,更添劲健腾飞之势,锐不可挡,彰显著帝王至高无上的威严地位。
青花留白工艺繁杂,制作上需用青花进行大面积的涂抹及渲染,青料消耗量大,在纹饰填绘上又颇费工时,因而较之青花装饰少见,往往是级别高档的御用之物。观之本品青花发色稳定沉着,用料奢侈,且笔工精致,龙须、鳞片细细勾勒,笔触分明。以乾隆一朝最为典型的云龙纹装饰,呈现出皇朝盛世之姿,当属难得的乾隆官窑佳器。
Lot6109
清乾隆 仿木纹釉内金彩扎古扎雅碗
D:13.8 cm
估价:RMB 100,000 - 150,000
备注:中国嘉德,1995年10月09日,编号643。
清代皇家崇奉藏传佛教,乾隆皇帝尤为虔诚,他曾命内务府造办处下属的景德镇御窑厂烧制各式瓷质佛像与法器以备供奉之用,本品之造型即为西藏僧侣所用,原物为瘿木质,在乾隆皇帝御题诗中,称此碗为“扎古扎雅木”碗,本品即为景德镇御窑以瓷仿其他材质的别具匠心之作。
仿木釉始烧于清代雍正时期,以浓淡有致的赭褐色彩描出木材自然纹理,形象逼真。《饮流斋说瓷》载:“乾隆有专仿木制各皿,远望俨然如木,而实为瓷者,名曰仿木釉”。本品即如所述。此碗撇口,折沿浅腹,玉璧形底,造型端庄朴拙,通体施仿木纹釉,木纹错落有致,瘿瘤散布,色泽与纹理达到乱真的效果,宛若天成,令人叫绝。内壁则施金彩,釉彩颇厚,光可鉴人,当是仿原物木碗内的铜里效果。整器制作精良,品种十分少见,且为国有文物商店旧藏,来源可靠,值得珍视。
Lot6022
清乾隆 粉青釉小僧帽壶
“大清乾隆年制”款
11×7.5×12.5 cm
估价:RMB 150,000 - 250,000
备注:
1.欧洲私人珍藏
2.苏富比伦敦,2023年11月1日,编号144
本件拍品标的处于保税状态下,默认提货地为中国香港,详见《保税拍品竞买须知》。
本品口沿制为僧帽之状,覆盖,束颈略内收,宽流自颈部生出,丰肩,口沿及肩部饰如意云头柄,圆弧腹,及底内收,下承圈足。通体施冬青釉,釉面光洁,色泽素雅,清润怡人,似有虽为人造,宛如天成之感。
僧帽壶因壶口形似僧帽而得名,为藏族佛教用器,多由金属制作。瓷僧帽壶始烧于元代,明永乐、宣德年间因汉、藏文化交流频密,景德镇御器厂曾烧制大量僧帽壶用以对蒙藏上层进行赏赉,多以甜白釉和红釉为主。因其形制经典,备受后世清廷喜爱,自康熙始便开始仿制。雍乾时期,由于皇帝对藏传佛教的崇信及与蒙藏互动的需要,瓷制僧帽壶又盛行一时。乾隆皇帝更是对此式作品钟爱不已。据《清档》记载,乾隆四年(1739年)九、十月间,及乾隆五年(1740年)正月至二月,乾隆帝命为霁红僧帽壶配紫檀木座两次;乾隆七年(1742年)十一月,为填白暗花僧帽壶配花梨木座;乾隆十年(1745年)三月,命内务府造办处制霁红僧帽壶木样,发往景德镇烧配瓷盖等诸多史事。与此同时,乾隆皇帝曾多次下令烧制青花、霁红、霁青、甜白等不同装饰的僧帽壶。其对僧帽壶之喜爱,由此可见一斑。
滑动图片查看更多
1.清乾隆 红釉僧帽壶,佳士得香港2023年11月30日 编号2833,成交价378万港币
2.清乾隆 粉青釉小僧帽壶 天民楼旧藏,中国嘉德2023年6月11日 编号2872,成交价63.25万
3.清乾隆 斗彩缠枝莲纹僧帽壶,苏富比香港2023年秋拍 编号3667,成交价495.3万港币
本品为乾隆御窑追摹永宣之作并化裁而来。永乐朝之青瓷,有冬青、翠青、影青三种。冬青釉内敛素雅,青郁苍翠,袭承龙泉之韵;翠青釉色泽清亮明丽,光润欲滴,颇具灵透飘渺之感;影青釉轻盈剔透,美如青玉,仿效宋朝青白瓷烧造,多刻暗花纹饰。本品通体所施青釉当为追慕永乐时冬青釉,釉面清润,釉下气泡密如攒珠,积釉处釉色宛如湖水。但师古而不泥古,相较于明代永宣僧帽壶,本品体量缩小,盈盈可握,极为精巧可爱。足底阳文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篆法独特,类似款识仅见于雍乾二朝御窑之高级单色釉,由此也可见本品之烧制应在唐英督理景德镇窑务之乾隆早期,当为唐窑隽品。
查阅资料发现类似乾隆御窑僧帽壶极为罕见,可资参考的见有原藏徐展堂先生徐氏艺术馆的乾隆宝石红釉僧帽壶,亦是师法永宣御窑而成,体量较大,为僧帽壶标准尺寸;如本品之小巧的则见有原天民楼旧藏一例,釉光较亮,为粉青釉;另有苏富比香港2023年秋拍释出一例斗彩器(编号3667 清乾隆 斗彩缠枝莲纹僧帽壶,成交价495.3万港币),较本品略大,可资比较。
Lot6020
清乾隆 仿官釉贯耳方瓶
“大清乾隆年制”款
16×14.5×27 cm
估价:RMB 600,000 - 900,000
展览:《中国名陶日本巡回展 港台名家收藏陶瓷精品》,日本桥高岛屋,东京,1992年,编号 224
本件拍品标的处于保税状态下,默认提货地为中国香港,详见《保税拍品竞买须知》。
本品造型取自春秋晚期的大铜方壶,长方贯耳,方圈足,足部两侧长方形穿带孔,造型至大至方。通体施仿官釉,极肥厚,色泽温润,散见疏朗的透明开片,益增冰清玉洁之感,足墙宽厚,施含铁之酱色护胎釉,酷似铁足,为乾隆早期唐英按照“内发宋器色泽”所制“仿铁骨大观釉”之重器。
Lot6023
清乾隆 炉钧釉盘口弦纹长颈瓶(带木座)
H:36 cm,D:21.5 cm
估价:RMB 150,000 - 200,000
备注:壶中居旧藏(附领收书)
本件拍品标的处于保税状态下,默认提货地为中国香港,详见《保税拍品竞买须知》。
壶中居旧藏 领收书
炉钧釉创于清雍正年间,盛行于雍正,乾隆二朝,因低温炉内烧成仿宋钧釉而得名。《南窑笔记》载;“炉均一种,乃炉中所烧,颜色流淌中有红点者为佳,青点次之”。在唐英所著《陶成纪事碑记》中对炉钧釉的描述为“色在广东窑与宜兴挂釉之间,而花纹流淌过之”,可见炉钧釉是唐窑烧成之御瓷的重要品种,在清代种类繁多釉彩中有着高贵的地位,在其所载试配成功的十九种釉水品种中,炉钧釉居首,颇受皇室青睐。
此瓶为圆形盘口,下方细长颈收束,颈面等距凸起三道弦纹作饰,丰肩,圆鼓腹,腹部环绕一圈弦纹,圈足,带底座。胎体平整,上施炉钧釉,釉面釉质细腻匀净,釉彩流淌自然,形成长短不一的垂流条纹,如浩瀚星空,灿烂深邃,整体端庄大气,品相极佳,为不可多得的乾隆朝炉钧釉珍品。
Lot6025
明早期 青花龙纹缠枝菊菱口盘
D:27.5 cm
估价:RMB 350,000 - 550,000
本品为菱口,折沿,浅弧壁,圈足,通体施釉滋润,釉色白中泛青。内壁绘缠枝扁菊纹一周,外壁为宽大的莲瓣纹。盘心绘绘以回首龙纹,龙为典型元代造型,三爪风力,两眼怒视,矫健曲身,翻腾旋飞于天际,戏以火焰龙珠。青花发色苍雅,花卉笔触豪放,整体青花纹饰以简洁洗练的手法来增强了其清秀的表现力,从而实现了纹饰主宾协调,显示出元代工匠高超的绘画才能。在现存的元代青花瓷器中,以龙纹装饰者,除了少量的龙纹高足杯、瓶、罐,以外,唯独以龙纹大盘最为罕见,实弥足而珍贵。
Lot6026
明宣德 青花缠枝花卉留白海浪纹碗
“大明宣德年制”款
D:15.5 cm
估价:RMB 650,000 - 950,000
侈口,斜直壁,圈足较寻常略高,此类广口尖足的造型,承袭宋代龙泉窑刻花莲瓣茶盏,例见南宋咸淳十年史绳祖夫妇墓出土,刊于《龙泉窑青瓷》,页164,图版135。碗内口沿画缠枝莲纹一周,碗心、外壁口沿及底边均饰波涛纹,外壁主纹饰为缠枝莲纹,整体布局饱满繁复,装饰效果极强。通体青花色泽浓艳,尤以内壁多带铁褐疵斑。釉色自然肥润,桔皮纹明显。碗底心略做鸡心状突起,青花双圈内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本年官窑款,书法规整,笔力劲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