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布斯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24征集

名称:哈布斯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24征集

供应商:哈布斯堡国际拍卖行

价格:9.00元/件

最小起订量:1/件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天府路1号

手机:19102030840

联系人:林家 (请说在中科商务网上看到)

产品编号:215594904

更新时间:2025-07-12

发布者IP:203.168.22.114

详细说明

  哈布斯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24征集

  Lot258

  刘海粟(1896-1994)

  庐山含鄱口行云

  1956 年

  布面 油画

  60×90 cm. 

  本场呈现的《庐山含鄱口行云》完成于1956年,正是刘海粟创造力旺盛期出类拔萃之作,更被他亲自选入1957年的回顾展,可见在其个人创作生涯中处于何等重要地位。1956年8月初,已过60岁生日的刘海粟与版画家吕蒙等人经由上海乘江轮赴庐山写生,创作了中国山水画和风景油画多幅佳作。《庐山含鄱口行云》所绘的含鄱口,东南面向鄱阳湖,二者之间并无山峦阻隔,山势居高临下,视野开阔。春夏之季含鄱口水气丰沛,山景云雾弥漫,变幻莫测,乃庐山一大名胜,画题“行云”则极生动地表明了此地风云变换、景色时时不同的特点。《庐山含鄱口行云》虽以西画油彩表现,但刘海粟俨然画出了一派中国山水气象,画面中处处不经意间流露出取自国画的皴法与线条,底层油彩若隐若现,山峰与郁郁葱葱的植被相互掩映,天空云卷云舒,较西画重写实再现的特点更偏重于意境营造。

  看此画对色彩的运用,不可谓不大胆,很多时候直接采用未经调和的原色,赭石色的树木、靛蓝色线勾勒山峰与凉亭、刘海粟大胆粗旷地运笔铺色,苍松如龙飞舞其间,画家在此强调的是色彩的强烈对比、而非和谐与静穆。刘海粟以传统书法的“中锋用笔”来对山峰、云层、密林加以书写,用笔老辣,自然流畅,写意灵动,枯笔飞快地拖拽后所带出的飞白极富速度感与力量,所谓“笔所未到而气已吞”。

  作为一位艺贯中西的大家,如今再回望刘海粟六十多年前在油画创作中进行的大胆革新,他无疑是超前于那个时代的一位先行者。他也如其笔下所绘这烟云缭绕下的庐山胜景一般,堪为“烟消雾散奇峰现,巍巍艺苑第一山”。

  Lot255

  李铁夫(1869-1952)

  南瓜与鱼

  1946 年至1948 年

  布面 油画裱于木板

  63.5×76.2 cm.

  静物写生,特别是鱼和菜蔬是李铁夫最为喜爱的主题,《鱼与南瓜》即属其中的典型代表。鲜鱼向来因其滑润兼具弹性的质感,在描绘上难度相当高,然而在本作中,无论鱼的整体质感、晶亮的鱼眼、尾部在瓷盘外略略下垂的姿态、饱满厚实的鱼身,都传神达意并兼具体量感,显示出扎实的古典写实技巧。画家特地用较多的油将油彩调和成半透明,一如中国水墨的质感,在反复上色中表达出鱼肚之光亮圆润,又令鱼肚白中带着腥红,表现出湿润水气。盘子白中细腻的黄、蓝对比色,又轻描淡写地点出盘子的深浅变化。李铁夫对学生多次提到画鱼的“诀窍”,认为画鱼“不难于写形、写色,而难于写实,写出从水里捞出来般的新鲜感”,本作可谓是这一理念的最佳诠释。加上鱼四周点缀的丰腴南瓜,坚硬蚌壳,以及爽脆的辣椒、洋葱,组成质感、色彩、韵律交织起伏的厨房乐曲,仿佛让人能够闻到食材散发出的芳香,感受到食物的鲜活和生命的气息。

  李铁夫的静物则透露出中国文人讲求的和谐与静谧,这来自于他旅居国外的40年间对传统诗文书法用功不辍,无形中将中国传统的文化底蕴带入西方写实的静物描写。画家曾多次书写明末书法家傅山的书论“宁拙勿巧,宁丑勿媚,宁支离勿轻滑,宁率真勿安排”,这同时也是李铁夫艺术创作的写照。从单纯真挚的《鱼和南瓜》中,我们可以清楚体会李铁夫朴拙的审美观点。它不仅是一幅静物画,更是对生活、对自然、对美的诗意赞美。

  Lot261

  关良(1900-1986)

  德国魏玛风景 

  1957 年

  布面 油画

  68×54 cm.

  本场《德国魏玛风景》创作于1957年,是关良与李可染因公访问东德时期对景写生而成。将及花甲之年的关良第一次有机会观摩和瞻仰诸如门采尔、丢勒等艺术大师们从事创作的故地。创作此幅作品时关良57岁,并已转向中国绘画多时。可以看到,关良在这幅画中以简单的线条来塑造房屋等体面的衔接和转折,几乎全用大笔平涂来交代街道、山体、天空的基本形色。但这种看似简拙的手法,却并未减损“田园式的宁静气氛”的传达。他将中国传统绘画中对于着色及构图的意味深长,运用于油彩画作之中,创造出极具关良个人风格的绘画风格。欧洲独特的地理环境与人文风情带给关良的不仅是视觉感官的刺激和震撼,而是重归写生的本质,做到率真地再现所见,不吝展现自我心情和情绪的起伏,以求打破造型、置景等创作程式上的中西壁垒。油画《德国魏玛风景》可谓关良得“意”忘“形”之艺术品格的代表佳作。

  Lot254

  吴大羽(1903-1988)

  花枝粉韵

  约1980 年代

  布面 油画

  35.6×30 cm. 

  1980年代完成的《花枝粉韵》同属吴大羽晚年的经典之作,却罕见地运用了大量鲜明的粉红色,据《吴大羽作品集》所载,在艺术家现存的150余幅油画中,以粉色作为主调的作品仅得2幅,均绘于1980年代。当时艺术家的人生和心理都获得了极大的解放,因此才出现了此幅这般亮丽饱满,充满欢愉之情,犹如一曲不息的生命之舞。

  纵观全幅,整个画面主要由粉红、普蓝、白三色构成,再辅以孔雀绿、明黄、黑色、棕色等对比色。粉与蓝偃仰之间仿佛暗自角力,以对角线构图拉开对垒阵势,在“势”与“象”之间蕴藏响亮、激越的情感。粉色作为视觉牵引,在画面各处勾勒出组组放射性的线条,与蓝、白色块相互组合,粗略看来如同线条的随意勾画,却隐约能够从中寻迹到一些视觉线索:三色奇花,繁密色草、振翅欲飞的蝴蝶,拥吻的舞者……这种物象囊括了吴大羽一生热爱的种种主题,在时而遒劲,时而随意的线条组合之中,内藏一种视觉层面上的矛盾张力,色彩之间存在边界却又不断试图彼此打破。

  吴大羽以纯熟且连续的垂直线段布局,笔势挟带书法的力道,构建出画面整体的态势,笔法间展现中国书法追求的“势”。“势象”概念在《花枝粉韵》中得到极致的表达。“基于现实物象的实在,却又迷离般地澄然出一种凌驾于客观物象之上的虚幻感。恰如吴大羽先生对于“势象”的生动解释一般,“这势象之美,冰清玉洁,含有不具形质的重感,比诸建筑的体式而抽象之,又像乐曲传影到眼前,荡漾着无音响的韵致,类乎舞蹈的留其姿动于静止,似佳句而不予其文字”。

  Lot253

  吴大羽(1903-1988)

  乾象含章

  约1980 年代

  布面 油画

  52.7×37.7cm. 

  1979年开始,饱经磨难的吴大羽迎来了其人生“辉煌十年”,艺术家终于能在自由的氛围与状态中随心创作。1980年,学生朱德群从法国寄来的满满一箱西式颜料,也极大解决了吴大羽当时颜料色彩不够好的燃眉之急。苦等半生的夙愿终在晚年得偿,他将一生所思悉数挥洒,凝结为画布上超凡脱俗的“势象”空间。

  《乾象含章》便创作于这一时期,见证了艺术家晚年非凡的风格变化。画面乍看似是一幅黑、白为主的多彩布局,深读渐显其形,内里似藏着威风凛凛的龙头形象。左右两侧橘黄色块勾勒出龙头两侧的额腮,中下部横向排列白色的三角形暗示尖锐的龙牙,头顶两侧的龙角以强硬的黑色线条画出,龙头从层叠的色彩中化形,极具动势。吴大羽将“京韵”脸谱的浓重感,以及非洲原始面具对五官形态特征的呈现融入其中,幻化起一如舞龙表演时缤纷的视觉感受,迸发出巨大的舞台张力。

  《乾象含章》的前后空间保持着色彩的“饱满”(塞尚常用此词)以及色彩的纯度,在避开那些因黑色或灰色的混合而偶然产生的色调同时,把结构显示出来,同时使层次在运笔的大小、颜色的冷暖中表现出来,这些都体现了吴大羽对塞尚的理解和实践。而干笔着色的方式,则彰显了吴大羽磨练多年的书法造诣,无论是线条抑或色块,均流露出类似中国书法的“飞白”效果,保留创作过程中的力量和速度感。画家以叛逆传统的方式将充满韵律感、变化着的线并置于造型、意境当中。正如吴冠中所说:“强劲的吴大羽的韵、中国的韵。中国的韵吞噬了西方的形和色,这是油画民族化千种道路中一条鲜明独特的新航道。”

  Lot264

  方君璧(1898-1986)

  仕女

  1961年

  布面 油画

  127×91 cm.

  来源

  源自艺术家家属

  1957年,方君璧随着儿子的工作,搬到美国波士顿定居。波士顿是美国文化古城,好几家著名大学设立在此,方君璧很快即结识了好几位中国教授及他们的家人,还特别爱去哈佛大学东方研究所的中文图书馆阅读。当时年满60的方君璧在海外漂泊已近十个年头,她更加想念故国,但时局所限,她无法回到祖国,只能在香港、日本等地寻找具有东方色彩的情景和人物。1960年代初,方君璧创作了一系列东方风情的人物画,比如《禅者初心》、《仕女》等、最后还以哈佛大学东方研究所所长的二女儿为模特创作了《兰泽多芳草》。完成这些大画之后,她就很少再创作油画了,反而常用中国纸笔和颜色,画外国仕女肖像。

  完成于1961年《仕女》正是这一时期的油画巨作,描绘了一位女性独处研读静思瞬间。画中的女子是当时哈佛大学东方研究所的一位所员,由于其气质出众,艺术家特别邀请她出任模特,并穿上了朝鲜民族服装。女子手持经卷微微展开,神情专注,似注意到画家的目光,因而抬头来望。时间在此凝固静止,蕴含无限永恒,自有“书中自有颜如玉”的韵味。从人物脸部、手中的经卷到背景的明暗处理以及光影使用都体现着艺术家对西方造型技巧的精准把握,方君璧用油画施展而出的线条细腻有力,将朝鲜民族服饰的质感刻画以及手肘衣领处的褶皱处理得毫不拖泥带水。大色块笔触快速、流畅,这打破了肖像画的严肃性,将写生式的灵动赋予画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