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布斯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年终总结迎春征集

名称:哈布斯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年终总结迎春征集

供应商:哈布斯堡国际拍卖行

价格:3.00元/件

最小起订量:1/件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天府路1号

手机:19102030840

联系人:林家 (请说在中科商务网上看到)

产品编号:213025837

更新时间:2024-05-28

发布者IP:183.46.217.118

详细说明

  哈布斯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年终总结迎春征集

  Lot 1629

  弥勒菩萨像

  西藏 13-14世纪

  铜嵌金银 高17厘米

  估价:RMB 450,000-550,000

  在西藏佛像艺术史上,由于时空的差异与变化,产生了许多大小不同的艺术风格,其中大多数风格已在国内外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下被揭示出来,呈现出清晰的庐山面目,但仍有一些风格让人难以捉摸,在年代和产地上不能给予准确的判断。像此次中贸圣佳推出的这尊铜嵌金银弥勒菩萨像就是一个非常突出的例子。

  此像头顶束高发髻,余发垂肩,乌发上涂以蓝彩,象征永恒与高贵。发髻顶端安摩尼宝珠,发髻前方安三个小窣堵波(佛塔),标示出菩萨的具体身份。面相圆润,五官小巧集中,低垂的双目,高鼓的额头,上翘的嘴唇,生动表现出菩萨庄严慈悲的神情。身躯圆润,双肩削斜,腰部收缩,四肢舒展,全身结构匀称完美。上身几乎袒露,仅左肩斜披一条连珠式圣带,垂至腰下,下身着长裙,腰间束双连珠线装饰的宝带。僧裙不施衣纹,仅小腿处刻出衣边,身躯及肌肉的起伏尽显无遗。僧裙上用金银错嵌一些小团花和平行线条,代表水波状衣纹和装饰图案,工艺精巧别致,装饰华丽美观。半跏趺坐姿,右腿横盘,左腿下垂踩莲花,头和腰向左偏,肩向右倾斜,全身呈曼妙的S型姿势。双手置胸前结说法印,两肩各有一枝莲花,莲茎蜿蜒伸展,莲花齐肩绽放。左边肩花上置一净瓶,也是菩萨身份的重要标识。身下莲台比一般要高,其上下边缘装饰一周连珠纹,双层莲瓣紧靠莲台上方,上下对称,环绕于莲台一周,造型优美大方。全像以合金铜铸造,仅面部泥金,其余部位以铜的本色呈现,色泽深沉,油润光亮。整像造型优美,形象庄严,风格古朴,工艺精巧,品相完美,是一尊十分难得的西藏古代造像精品。

  本拍品侧面图

  此像风格非常独特,猛然一看酷似一尊西藏早期的波罗风格造像,但细审之下又可发现尼泊尔和西藏本土的审美元素。其中波罗风格特征尤为明显和突出,如弥勒头顶高隆的发髻、优雅而富于动感的S 型身姿、匀称的躯体结构、简洁的衣纹、美妙的金银错嵌、高耸的莲台等,都是波罗造像上常见的特征。尼泊尔元素主要体现在造像的面部,面呈椭圆形,上下狭窄,额部完全看不到波罗造像标准的弓形发际线;五官小巧而集中,双目趋于平直,也看不到波罗造像双目深陷、眉眼上挑的异域神情。这些都充分展现了尼泊尔纽瓦尔人的审美追求。西藏艺术元素我们不能做出明确的判断,或许菩萨削斜的溜肩、发髻上涂抹的蓝彩、台座上形制独特的莲花瓣等,出自藏族人的创意。但这一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西藏为两种艺术风格的融合提供了自由发挥的重要舞台,否则它呈现的一定是单一而非混融的风格样貌。一尊造像融合了三种不同的艺术元素,这在西藏佛像艺术发展史上并不稀奇,反映了佛教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真实面貌。从此视角来看,此像自然不是一个独立的个案,展现的是一类造像风格的面貌。

  参阅1:美国新泽西州纽瓦克博物馆藏红铜嵌银莲花手菩萨像,高17厘米。

  无独有偶,类似风格和工艺的铜造像在国内外公私收藏机构都有发现,其中比较典型实例有:西藏布达拉宫收藏的红铜嵌银嵌绿松石绿度母像、美国新泽西州纽瓦克博物馆收藏的红铜嵌银莲花手菩萨像、美国费城博物馆收藏的红铜嵌金银金刚手菩萨像、西藏博物馆收藏的红铜嵌金银莲花手菩萨像和红铜嵌金银金刚手菩萨像、首都博物馆收藏的红铜镀金莲花手菩萨像、国外私人藏家收藏的红铜镀金莲花手菩萨像等。尽管这些造像材质略有不同,有的是合金铜铸造,有的是红铜镀金的形式,但它们的造型风格与此尊弥勒菩萨像完全一致,而且多数造像也都带有错嵌金银的装饰纹饰。如此多的实例足以说明这些造像代表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这种风格在西藏某一时间段内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那么这些造像的制作年代、产地,以及历史背景又都是如何呢?至今未见国内学者关注和涉足。

  参阅2(左):西藏布达拉宫藏红铜嵌银嵌绿松石绿度母像,高23厘米;

  参阅3(中):美国费城博物馆藏红铜嵌金银金刚手菩萨像,高15厘米;

  参阅4(右):西藏博物馆藏红铜嵌金属莲花手菩萨像,高15.3厘米。

  西方学者在西藏佛教艺术研究的许多方面有捷足先登的表现和成绩,我们讨论的这种风格造像也较早地进入了西方学者的研究视野。瑞士人米夏埃尔·汉斯是迄今为止最早关注这种风格造像的西方学者,他曾于2007年在《故宫博物院院刊》第5期发表专论文章——《萨迦—元时期尼藏与藏汉金属造像存在阿尼哥风格吗?》。在这篇文章中,他从13世纪西藏佛教艺术史背景出发,采取艺术风格和图像相结合的方法,对这种造像风格产生的时代、构成元素,来源及历史背景进行了全面论述。他认为,这种风格造像“是13世纪中叶之后某个时间活跃于西藏的顶级尼泊尔艺术家的作品”;它“来自于对早期波罗—印度金属铸造传统的改造,是在西藏为藏族施主服务中出现的,并构成了一种自我的与众不同的新风格”;它的形成与13世纪60年代之后以阿尼哥为代表的尼泊尔工匠在西藏的活动密切相关。他的主要目的是试图将这种造像风格认定为与阿尼哥相关的“阿尼哥风格”,并对其作出了明确定义:“阿尼哥风格是在纽瓦尔风格的基础上,融合印度波罗、西藏以及汉地本土的因素,由阿尼哥工作团队共同创造而形成,具有独特的波罗风格与藏式元代风格相结合的特点。”

  本拍品侧面图

  毋庸讳言,汉斯先生在这种造像风格的研究上有孤明先发之功。他以敏锐的眼光发现了这种风格造像,并给予高度评价和赞美——“其优雅的造型可以看出它不只是一件12世纪波罗印度模式的西藏复制品,毫无疑问应是一位天才纽瓦尔艺术家极具创造力的、后期在波罗风格原型基础上所作的重新阐释”;同时他对这种风格造像时代的判断和风格元素的构成分析也是非常客观和合理的。但是他试图将这种造像风格定义为“阿尼哥风格”的观点则有些牵强。理由是:第一,阿尼哥在西藏活动的时间较短,当时年龄又小,不可能形成自己的造像风格;第二,13世纪中后期参与西藏造像的尼泊尔工匠不只阿尼哥一人,而是有一大批尼泊尔工匠,将这种风格归在阿尼哥一人身上,显然存在以偏概全之嫌;第三,近年来在国内外学者共同努力下元代宫廷造像面貌已基本浮出水面,其风格特征与我们讨论的这种风格相去甚远,看不出它们有着前后继承的关系,也就自然否定了阿尼哥与这种风格的关系,因为如果是阿尼哥创造的这种风格,它一定在风格特征上表现出与元代宫廷造像的某些关联。因此,笔者认为,对这种造像风格我们不必作出具体明确的判断,给出一个比较宽泛的定义即可。简而言之,它是13世纪中后期西藏佛像艺术多元化发展背景下形成的一种独特风格,是当时佛像艺术风格多样性的重要体现。这样定义也与汉斯文章中反复强调当时西藏造像艺术“风格与艺术流派传统的多样性”的表述完全一致。

  本拍品背图

  参考文章:(瑞士)米夏埃尔·汉斯撰,文明译:《萨迦—元时期尼藏与藏汉金属造像存在阿尼哥风格吗?》,《故宫博物院院刊》,2007年第5期。

  拍品预览

  Lot 1619

  释迦牟尼佛像

  大都宫廷 元(1271-1368年)

  檀香木 佛高8.3厘米 背光高18厘米

  估价:RMB 300,000-400,000

  此像头饰螺发,头顶肉髻高隆,形似塔状,大耳齐垂于肩。面相宽大方正,五官刻画细腻生动。额部高广,双眉上扬,双目俯视,隆鼻阔嘴,面容庄严慈祥。两肩宽厚,腰部收束,身躯壮硕,全身结构匀称完美。上身披袒右肩袈裟,下身著僧裙。衣纹简洁,仅于领口、袖口、左肩、手腕、小腿和下摆刻出衣边,余处光洁无纹,承袭了古印度萨尔纳特式表现手法。袈裟和僧裙的衣边上刻有缠枝莲纹和连珠纹,明显受到了同时期尼泊尔和西藏地区造像风格的影响,而袈裟上满绘白色的梅花纹,则为中原艺术元素。结跏端坐于莲花宝座上,左手横置双膝上,右手垂于右膝结触地印,表现释迦牟尼佛当年在菩提树下降魔成道时的姿势。身下莲座造型规范,上下边缘以均匀的连珠纹装饰,莲瓣宽肥饱满,排布整齐,环绕莲座一周。全像造型完美,法相庄严,风格典雅,品相完好,熔汉藏艺术于一炉,展现了元代宫廷造像的鲜明风格特点,加之以檀香木整雕而成,材质稀有珍贵,是一尊十分难得的元代宫廷造像,更是一尊目前为止市场唯一所见的木雕形式的元代宫廷造像。值得注意的是,此像还配有一套完整的台座和背光,台座为束腰叠涩式须弥座,背光满施泥金,中央对称浮雕六拏具图案,边缘浮雕火焰和宝珠。从雕刻纹饰和手法来看,台座和背光的年代稍晚于佛像,应为清代制品。虽然如此,但它们与佛像材质、大小完全相配,可谓珠联璧合,自然可为佛像增光添彩。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细节

  参阅:

  (左)1.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元至元二年(1336年)铜释迦牟尼佛像,高21.5厘米;

  (右)2.2014年伦敦苏富比秋拍元宫廷铜镀金释迦牟尼佛像,高14.5厘米。

  Lot 1630

  胜乐金刚像

  西藏 索南坚赞风格 15世纪

  铜镀金 高18厘米

  估价:RMB 300,000-500,000

  胜乐金刚是藏密无上瑜伽续母续尊奉的重要本尊之一,常见有一面二臂、一面四臂和四面十二臂等多种形象。此像表现的是四面十二臂双身形象。主尊四头皆戴五骷髅冠,发髻高耸,发髻中间镶十字金刚杵,顶部饰摩尼宝珠,左侧又有一弯新月。面部五官刻画精细,三目圆睁,嘴唇大张,表情寂忿参半。上身挂骷髅花蔓,下身围虎皮裙,腰间坠满连珠式璎珞,手足戴钏镯。展左姿势站立,足下踩仰卧外道。两外道皆一面四臂,主臂皆双手合十,呈作揖告饶之状。主二臂分别持金刚铃和金刚杵,并拥抱明妃金刚亥母,其余手臂分持达玛茹鼓、金刚钺刀、骷髅杖、嘎巴拉碗和四面梵天头等。明妃双腿盘在主尊腰间,右手高举金刚钺刀,左手托嘎巴拉碗,衣着装饰与主尊大体一致。身下为双层束腰式莲花座,台座比较低矮,整体呈椭圆形,上下边缘装饰细密精美的连珠纹,莲瓣饱满挺拔,环绕莲座一周。座底保存有完好装藏,封底采用西藏传统包底法,封底版上錾刻精美十字金刚杵图案。整像造型独特,工艺精细,装饰繁复,品相一流,尤其它的全身嵌满绿松石,极大地增添了尊像华贵之气,是一件极为难得的15世纪西藏造像杰作。根据其优美的体态、劲健有力的身躯与肌肉表现,满身的宝石镶嵌,可以明确判定它属于15世纪西藏流行的索南坚赞造像风格,其优秀的艺术品质足堪与目前国内外公私机构所藏的索南坚赞风格造像相媲美。因此此像值得大家特别关注。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细节

  参阅:

  (左)1.15世纪铜镀金嵌宝石十一面千手观音像,高 67.7厘米,2018年3月19日纽约邦瀚斯拍卖,lot3033;

  (右)2.15世纪铜镀金嵌宝石胜乐金刚像,高16厘米,2021年12月中贸圣佳上海拍卖“梵尘妙相”佛像艺术专场,Lou1821。

  Lot 1628

  金刚总持像

  西藏 14-15世纪

  铜镀金 嵌宝石 高21厘米

  估价:RMB 300,000-500,000

  此像头戴五花冠,头顶束高发髻,髻顶安金刚半杵,缯带飘扬于耳际。大耳垂肩,耳下饰圆形耳珰。面形长圆,额头宽阔,额心饰珠状白毫;眉骨隆起,双眉细长,弯曲上扬,与鼻梁连成美丽的Y 字型;双目微闭,嘴角上翘,面露浅浅的微笑。宽肩细腰,躯体挺拔修长。上身饰连珠式璎珞,下身着贴体长裙,腰间束宝带,手足佩戴钏镯。结跏趺端坐于双层束腰莲座上,双手交叉于胸前结金刚哞迦罗印,并分持金刚铃杵,表示方便与智慧圆满具足。莲座造型规整,上下边沿有细密的连珠纹装饰,莲瓣饱满柔美,上下对称,环绕莲台一周。座底装藏保存完好,尤为殊胜难得。整像造型大方,法相庄严,镀金明亮,品相完美;表面保有醇厚包浆,古韵浓郁;尊像手中所持金刚铃杵精雕细琢,精妙绝伦;全身多处镶嵌宝石,更显富丽堂皇。具有极高的文物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本拍品背图

  参阅:首都博物馆藏 14-15世纪铜镀金金刚持像,高32厘米。

  Lot 1650

  无量寿佛像

  蒙古 扎纳巴扎尔 17-18世纪

  铜镀金 高23.5厘米

  估价:RMB 200,000-300,000

  无量寿佛是阿弥陀佛的报身形象,具有增福延寿的济世功德,迎合了人们对生时长寿的渴望和对死后精神安乐的祈求,因此历代深受信众崇拜,而在清代汉、藏、蒙地区更是具有广泛的影响。此像就是清代喀尔喀蒙古崇拜无量寿佛的重要见证。此像头戴五花冠,头顶束高发髻,耳际宝缯翻卷,耳下垂圆形耳珰。面相秀美,双目低垂,神态安详。上身饰项圈和长链,双肩披帔帛。长链从胸部两侧绕过双乳,垂于小腹,此种装饰手法不同于西藏和内地造像,是清代蒙古造像的突出特征。下身着长裙,腰间束宝带,手腕、手臂和足部饰有华丽的钏镯。衣纹简略,仅在小腿部翻起一道衣边表示着衣,裙摆呈扇形散布于台前,衣缘处錾刻花纹。结跏趺端坐,身姿挺拔,双手结禅定印,手心托宝瓶。身下为束腰式双层莲台,莲台上下边缘各饰一周连珠纹,莲瓣饱满有力,满饰莲台一周。莲台下方素边上亦刻有精美的花瓣纹饰。整体造型优美,装饰华丽,做工精细,品相完美,鎏金亮丽,堪称一件 17-18世纪蒙古风格造像典范之作。

  本拍品侧图

  参阅:17世纪铜镀金无量寿佛像,高21.5厘米,2017年3月15纽约佳士得拍卖“喜马拉雅、印度及东南亚艺术专场”,lot231。

  Lot 1649

  燃灯佛像

  北京宫廷 清雍正 (1723-1735年)

  铜镀金 高16.8厘米

  估价:RMB 150,000-250,000

  此像头饰螺发,头顶肉髻高隆,形似塔状,大耳齐垂于肩。面相饱满,额部高广,双眉上挑,双目低垂,隆鼻小嘴,五官端正庄严,神态安详宁静。宽肩细腰,身躯壮硕。上身披袒右肩袈裟,下身着僧裙,衣纹简洁,仅于领口、袖口和小腿处刻出条状的衣边,余处光洁圆润,凸显出身躯的自然起伏与变化。结跏趺端坐于莲花宝座上,双手置于胸前,两手拇指和食指相拈,结转法轮印,显示了燃灯佛特有的形象特征。身下莲座造型规范,上下边缘有均匀的连珠纹装饰,莲瓣颀长饱满,排布整齐,环饰莲台前方半周。莲座底部有完好装藏,底边可见密布的剁刺,以固定封藏的底板;封底板中央刻有精美的十字杵(又称羯磨杵)图案,显示了具有护持功用的佛教特殊用意。整像造型完美,法相庄严,工艺精细,品相一流,充分展现了清代皇家艺术的风格特点和华贵气质。据初步调查,类似风格造像市场和国内外博物馆均有发现,说明它是一种比较流行的风格样式。通过对比研究,这种造像风格主要流行于清代雍正时期,首都博物馆收藏的铜镀金“果亲王诚造”款金刚不坏佛像可为这类造像的年代和风格提供参考依据。

  本拍品背图

  参阅:

  (左)1.首都博物馆藏果亲王造铜镀金金刚不坏佛像,高14厘米;

  (右)2.辽宁朝阳博物馆藏清代铜镀金弥勒佛像,高32厘米。

  Lot 1646

  财宝天王像

  北京 清乾隆(1736-1795年)

  铜镀金 高17.3厘米

  估价:RMB 150,000-250,000

  财宝天王又称毗沙门天,原为印度婆罗门教天神俱毗罗,意为施财天,后为佛教吸收,成为护持佛教的四大天王之一。这一题材和造型最受藏传佛教崇拜,据说供奉财宝天王,有事业顺利、宏图大展、求财满愿等诸多功德。此像头戴五花冠,头顶束高发髻,面相宽大,眉头微蹙,双目圆睁,高鼻阔口,颌蓄胡须;身着铠甲,足蹬战靴,飘带飘于身后;游戏姿势坐于狮背之上,左手持吐宝鼠,右手持宝幢(已失)。狮子作回首怒吼状,神态生动传神,与天王形成很好的呼应。下有单层覆莲座。整像造型生动,形象威猛,工艺精湛,铸胎厚重,金水明亮,题材寓意美好,特别是原装原套,同时保有原始香灰包浆,非常殊胜难得,为乾隆时期北京地区造像的经典之佳作。

  本拍品侧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