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布斯堡国际拍卖行杂项拍卖结果与征集总处

名称:哈布斯堡国际拍卖行杂项拍卖结果与征集总处

供应商:哈布斯堡国际拍卖行

价格:7.00元/件

最小起订量:1/件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天府路1号

手机:19102030840

联系人:林家 (请说在中科商务网上看到)

产品编号:210909970

更新时间:2024-05-26

发布者IP:183.46.217.118

详细说明

  哈布斯堡国际拍卖行杂项拍卖结果与征集总处

  我国古籍卷帙浩繁,在众多典籍中,写本是一种特殊的版本类型,也是众多重要著述得以保存和流传的一种独特方法。在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前,我国图书主要靠写本流传,就是在印刷术发明之后,部分图书也是靠写本才得以存世。

  在古书版本著录中,凡运用“写本”概念,大约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时代早。唐以前,书籍生产都靠手写传抄,无所谓刻本印本,故统称为写本。唐以后,刻本书渐行,至宋而盛。然唐宋时期手写传抄书籍,仍称为写本。元以后传抄的书籍,便以抄本名之了。

  二是地位高。无论时代早晚、印本书是否盛行,一书的传抄凡出自名流学者之手,往往要以写本名之,而不称其为抄本。

  三是涉及宗教,凡是抄写佛经、道经,抄写者常是为了还愿或做功德,有对宗教的崇信和虔诚包容在里边,故只称其为写经,而绝不称为抄经。写经生抄写的经卷,虽不是为了自己还愿做功德,而是为了佛门的善男信女们买去还愿,但如果其抄写时代较早,也称其为写本。至于自己的著作,自己抄写流传,则不论其时代早晚、地位高低,一律以稿本名之。其中部分写本仅供保存而不是为了流通,因多数属于孤本,又多为作者的墨宝,因此古往今来被收藏者奉为珍宝,多秘不示人。

  四是有的写本是因刊雕不易,卷帙巨大,如明代的《永乐大典》、清代的《四库全书》,过去都只有写本传世;有的则是出于特殊需要编纂,如帝王实录、玉牒,出于个人需要的节本、汇编本,抄录即定以适用;历代私人藏书家每遇珍本秘籍、稀见的古籍,也往往抄录收藏,如明代毛晋的汲古阁、清嘉道间黄不烈的士礼居、张蓉镜的小琅环福地等,都非常重视宋元本,每遇宋元孤本若不能获致,往往访名手影摹临写,并以影写宋元本精绝著称于世;还有的写本是出于个人雅好、玩赏或抄以赠人,士大夫为官者抄写进呈或出于其它目的的精抄缮写本,这种抄本大多纸精墨妙,装潢考究,为世人所喜爱。

  所谓内府写本主要指中央各部院衙署和内廷各部门人员精抄而成,主要供内廷使用的典籍。清宫不但接收了前代宫廷的典籍图书,而且热衷于缮录书册,其抄写数量之多,收藏之富超越前代,其抄写书绘之精美,装潢之考究,用料之稀见代表了清一代的最高水平。清代七部《四库全书》两部《钦定四库全书荟要》都是精写成帙;各内府机构长年不断写抄的历朝实录、玉牒、本纪、圣训等,书品阔大、行格疏朗、朱栏玉楮、纸精墨妙、宇体端秀、装潢考究,是清代的重要档案史料,有的从不发刻,也是清内府写本风格的典型代表;另外皇帝为阅览、玩赏及各宫殿陈设用书,特命由内延发缮臣工录进以备御览陈设并缮写。这些御用书籍采用大、中、小号字本,或端楷或真草隶篆,或满蒙藏回汉各体合璧,或图文并茂,或朱墨二色,或四色并用;有字大如钱又有蝇头细书一笔不苟,有的书册首末处钤印形状各异的宝玺、印章或绘皇帝御容或御笔题识。

  《古史辑要》六卷全,首有彩绘舆图一幅、帝统图并帝统歌,正文参照《史记》《汉书》《宋史》《明史》等史书内容辑录远古三皇五帝至明代帝系及重要历史事件,包括三皇、五帝、夏纪、商纪、周纪、秦纪、汉纪、晋纪、五代纪、唐纪、后五代纪、宋纪、元纪、明纪、清兵入京。此书为两截本,亦称“两截楼本”,书口上端有“古史辑要”书名,中间为朝代名,下端为卷页,无鱼尾,左右双边。外版框及书口“古史辑要”书名为雕版印刷,界行与内文为墨笔精绘,仿宋字精书,有朱圈句读。两截版上端为论题,下端为正文,正文半页十行二十七字,小字双行。内文有多处挖改,从避讳字考,此书当成于清乾隆年间。从装潢上来说,此书用纸细腻,书衣为绿地团花仿宋锦,配以六眼装黄色钉线、月白色手绘绢质书签,装潢华丽讲究,为清宫内府原装。此外此书纸张薄韧,通常内府写本一册多为五十页至六十页,而此本一厚册多达两百余页。

  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情殷鉴古图》描绘道光皇帝静于洞石之上,手执史书《古史辑要》,定神远望沉思状。“情殷鉴古”指道光帝希望通过古代的历史教训来治国,左手所握《古史辑要》正暗合鉴古之意。

  《情殷鉴古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道光皇帝手持《古史辑要》

  此书有“于莲客”(白文)、“于怀之印”(白文)、“莲居士身外物”(朱文)收藏印,知此书曾为于莲客旧藏。于莲客,原名于怀,字莲客,后以字行,满族旗人,为理亲王代善后裔。伪满时期在长春出任康德新闻社编辑局长。1949年后曾任鲁迅美术学院教授,后移居北京。他是近代东北集收藏、文学、艺术、书法、绘画于一身的大家。据杨仁恺先生《国宝沉浮录》记载,于莲客先后从担任长春皇宫警卫手中购得多种宋元名画及内府之物,此本或为当时所得。

  (左)本拍品

  (右)清道光乙巳年(1845)潘仕成

  《海山仙馆丛书》

  此清内府写本《古史辑要》为孤本,历代及清内府均无刻本,只清道光乙巳年(1845)潘仕成《海山仙馆丛书》有刻。潘仕成,字德畬,广东番禺人。道光间官至兵部郎中,喜藏书。此丛书收录均为前人未汇选过,流传稀少,难以购求的古籍,全书于原文不加删节,雕刻校勘俱精。潘氏刻本卷首舆图与此本不同,前有“皇舆全图”四字名页,在帝统表前有“帝统图”三字名页,正文除行格有别,其余内容皆同。如此书此前无刻本,潘氏所刻当是以此为底本,此书经潘氏收藏也未可知。

  本拍品

  从现存清代内府写本看,除佛经以外,通常清内府有几种形式,一是版框手绘内文手写;一是版框雕版印刷内文手写,当然版心有书名者也有雕版印刷和手写两种形式。此外内文有墨笔、朱笔、朱墨、多色等多种形式。版框又有朱丝栏、乌丝栏;有界行、无界行之分,又有抬格等特殊情况。抬格又称抬头,是清代文书等书写的一种制度。这一制度最远可追溯至秦代,琅邪台刻石上就出现了对“始皇帝”进行抬写的形式。清代的抬头制度主要承袭明制,且更为细化规范。《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对文书的抬头书写做了明确规定:章内称宫殿者,抬一字;称皇帝、上谕、旨、御者,抬两字;称天地、宗庙、山陵、庙号、列祖、谕旨者,均出格一字。总之,清代抬格主要分为空抬、平抬、单抬、双抬、三抬、四抬几种形式。无版框者不必多言。有版框者有的版框不变,抬格齐上,有的上栏线往上有突出部分,这又牵扯到无头框等多种形式,如实录、圣训等皆为手绘版框;清代内府铜活字印刷的《古今图书集成》中则是以放置不同长度的空白铜条刷印而成。手绘版框通常有针眼定位再画,此书版框及书口“古史辑要”书名为雕版印刷,界行与内文为墨笔精绘,较为特殊。细观界行处并无针眼,由于纸张薄韧,故应是蒙在一张格纸上摹绘而成,抬格的几页抬格处中间栏线亦为手绘。

  明刊本《诸子汇函》

  抬格为手绘

  另外,此写本中有朱、墨标注符号近十种,包括人名、地名、朝代等处都有特殊标注,句读、朝代用钤盖的方式,有不同形状的铜管,蘸墨钤盖,既规范又快捷。人名、地名处标注为手绘。从现存实物看,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古代标点符号的萌芽,在一些兽骨龟甲、青铜器铭文中便又很多实例。经过历代发展,明朝时古代标点符号已经进入成熟期,明刊本《诸子汇函》卷首凡例处便标明圈点八则、抹画八则。至清代我国古代标点符号已趋于完备,虽每种古籍之间所用存在一定区别,但是基础的体例已经形成。

  此清内府写本《古史辑要》装潢考究,仿宋字书写极精,反映出典型的宫廷特征。又此书清内府无刻本,以此写本孤本传世,清末《海山仙馆》丛书刻本与此本之间的关系尚待考证,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总之,此书集文物价值、文献价值、艺术价值于一身,原装厚册,实为难得!

  Lot 657

  古史辑要六卷(全)

  清乾隆内府精写本

  1函1册 竹纸 线装

  24×14.5cm

  估价:RMB 1,800,000-2,800,000

  钤印:于莲客,于怀之印,莲居士身外物

  参阅:《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善本特藏编·10

  书有“于莲客”(白文)、“于怀之印”(白文)、“莲居士身外物”(朱文)收藏印,知此书曾为于莲客旧藏。于莲客,原名于怀,字莲客,后以字行,满族旗人,为理亲王代善后裔。伪满时期在长春出任康德新闻社编辑局长。1949年后曾任鲁迅美术学院教授,后移居北京。他是近代东北集收藏、文学、艺术、书法、绘画于一身的大家。据杨仁恺先生《国宝沉浮录》记载,于莲客先后从担任长春皇宫警卫手中购得多种宋元名画及内府之物,此本或为当时所得。

  此清内府写本《古史辑要》为孤本,历代及清内府均无刻本,只清道光乙巳年(1845)潘仕成《海山仙馆丛书》有刻。潘仕成,字德畬,广东番禺人。道光间官至兵部郎中,喜藏书。此丛书收录均为前人未汇选过,流传稀少,难以购求的古籍,全书于原文不加删节,雕刻校勘俱精。潘氏刻本卷首舆图与此本不同,前有“皇舆全图”四字名页,在帝统表前有“帝统图”三字名页,正文除行格有别,其余内容皆同。如此书此前无刻本,潘氏所刻当是以此为底本,此书经潘氏收藏也未可知。

  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情殷鉴古图》中,道光皇帝手执《古史辑要》,因此书历无刻本,且是孤本,宫中现已不存,或许此件拍品便是道光帝手持之物之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