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布斯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藏品审核

名称:哈布斯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藏品审核

供应商:哈布斯堡国际拍卖行

价格:7.00元/件

最小起订量:1/件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天府路1号

手机:19102030840

联系人:林家 (请说在中科商务网上看到)

产品编号:210088743

更新时间:2024-12-13

发布者IP:203.168.18.190

详细说明

  哈布斯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藏品审核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成品以茗壶为代表,其制器物件有光器,又分圆器、方器、筋纹器和花器等不同的造型流派。紫砂器内外一般均不施釉,以纯天然质地和肌理为美。紫砂茗壶的造型千姿百态,有朴实的实用造型,也有奇巧的怪异造型,但总括起来分为以下几类:几何型、花素器、筋纹器及水平壶和茶器等,在紫砂茗壶的发展不同历史时期中,几类造型的壶都有制造,但每个时期的主流却有所偏重不同的造型,艺术风尚及发展趋势。

  *《行有恒堂定制申锡款铭诗句紫泥平盖莲子壶》

  Lot 446

  清道光

  行有恒堂定制申锡款铭诗句紫泥平盖莲子壶

  缜密紫泥胎。壶身溜肩上挺,短颈、曲流、耳鋬、鼓腹。平底卧足,平盖微弧,中竖珠钮。壶身一侧铭刻诗句,署款“定府清赏”篆字钤印式。字体介于欧柳之间,刻工精细,楷法精严,与壶妙色。

  据现藏传世作品及其他资料显示,此类平盖莲子壶,载铨在道光丁未、道光乙酉、咸丰壬子年分别制作三批。此壶即为道光丁未年作品,为传世载铨定制壶年份之最早者。

  *《行有恒堂定制申锡款铭诗句紫泥平盖莲子壶》

  1.道光乙酉年作品可参见邦瀚斯(香港),2013年11月24日秋季拍卖会,《茗韵清心-JIMMY SHA 伉俪珍藏宜兴紫砂》,Lot.116“陈昌蔚旧藏道光乙酉紫泥吉安款行有恒堂平盖莲子壶”。

  2.咸丰壬子年作品可参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咸丰壬子冬宜兴窑行有恒堂刻诗句圆壶”;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11年秋季拍卖会,《中国当代高端工艺品—紫砂壶专场》LOT.4777“清1852年作吉安款宜兴窑行有恒堂释文款嵌盖式圆壶”;以及香港茶具文物馆“罗桂祥珍藏吉安款粉彩梅花壶。以资比较。

  *《行有恒堂定制申锡款铭诗句紫泥平盖莲子壶》

  载铨(1794—1854):定安亲王永璜曾孙,行有恒堂主人为第五代定亲王,初封二等辅国将军,三进封辅国公,授御前大臣、工部尚书、步军统领,袭爵。道光末,受顾命。文宗即位,益用事。是清道光、咸丰的宠臣,声名显赫权重一时。昔日的定王府旧址,也难以寻觅,唯有定府行有恒堂款紫砂与瓷器等,为道光时期宜兴窑与景德镇窑的家堂款瓷留下了历史实证。

  定府主人载铨雅好收藏,在清代道光、咸丰二朝设计定制了大量的艺术品,作品制作之精、门类之广俨然一个小造办处,且定制的种类极为丰富,包括了紫砂、瓷器、寿山石、玉器、宣炉、鼻烟壶等多个门类,都是皇亲贵族使用的器物。器身皆署有“行有恒堂主人制”、“行有恒堂主人”或“定府行有恒堂”等铭,所定制之器物,技艺娴熟、制作精良,皆为佳品并具有宫廷御用的风格。

  *《行有恒堂定制申锡款铭诗句紫泥平盖莲子壶》

  钤印:申锡(盖款)。

  题识:挹彼甘泉,清泠注兹;先春露芽,一枪一旗;烹以兽炭,活火为宜;素瓯作配,斟斯酌斯。道光丁未(即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春 行有恒堂主人制。署名“定府清赏”。

  参阅:

  《紫砂器-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第94-95页,图70,上海科技出版社,2008年1月。

  《宜兴紫砂珍赏》第123页,图112,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出版,1992年1月。

  《宜陶之旅》第170页,李佑任陶艺公司出版,1995年6月1日。

  备注:原文物商店旧藏。

  15.7 cm. wide.; 9 cm. high.

  *《行有恒堂定制申锡款铭诗句紫泥平盖莲子壶》与印款

  *参阅《紫砂器-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

  *参阅《宜兴紫砂珍赏》

  *参阅《宜陶之旅》

  *《杨彭年制阿曼陀室款名家并记玉成窑扁石壶》

  Lot 449

  清晚期

  杨彭年制阿曼陀室款名家并记玉成窑扁石壶

  紫砂陶艺进入嘉道年间,由于一批文人的参与其中,陈鸿寿(曼生)、瞿应绍(子冶)、朱石梅、乔重禧、郭频伽等金石书画家在紫砂壶上的书画创作,诗文铭刻,给本来日常的茶具注入了文思雅韵,并影响了晚清的紫砂铭刻风气,兴起了“文人壶”的风潮。文人壶典范尤以嘉道年间金石书画家陈曼生延请当时的制壶名工杨彭年等人抟泥制作,又与同寮幕客等共同撰制壶铭,“创意造型,范为茶具,艺林争宝之;得其一枚,珍逾拱壁,至今称为“曼生壶”。

  *《杨彭年制阿曼陀室款名家并记玉成窑扁石壶》

  此壶呈扁圆状,或曰扁石式。壶上的书法铭刻是由陈氏的好友郭频迦所制作,下腹近底部分刻了十五个陈氏朋友的名字,显示他 们曾在一次雅集中共同品定过这件壶作。这种荟萃了书画、金石、诗词及造壶工艺的曼生壶,充分体现了陶工与文人合作的卓越成就,堪称紫砂茗壶的宝贵珍品。

  *《杨彭年制阿曼陀室款名家并记玉成窑扁石壶》

  杨彭年:字二泉,传清乾隆至嘉庆年间宜兴紫砂名艺人(王健华依北京故宫博物馆藏“河洛图盘”推断,杨彭年当生于乾隆晚期,卒于道光晚期)。杨彭年弟杨宝年、妹杨凤年,都是当时的制壶高手,一门眷属皆工此技,名闻一时他善于配泥,浑朴雅致,首创捏嘴不用模子和掇暗嘴之工艺,虽随意制成,亦有天然之致。他又善铭刻、工隶书,追求金石味,还与当时名人雅士合作镌刻书画,技艺成熟,至善尽美,声名极盛嘉庆年间陈曼生(名鸿寿)作宰溧阳(1812-1817),相传由陈曼生设计壶样并题铭,彭年制作,世称“曼生壶”,为世所珍也尝与瞿应绍合作制砂胎锡壶,柄上镌有“彭年”印记彭年制壶甚多,大多是与陈曼生合作所制。

  *《杨彭年制阿曼陀室款名家并记玉成窑扁石壶》

  题识:叔陶作壶,其永宝用(壶肩);茗壶第三千一百十九频迦识(壶身一);嘉庆乙亥秋九月桑连理馆制(壶身二);江听香、钱叔美、钮非石、张老姜、卢小凫、朱理堂、张殅厓、施辛萝、高爽泉、释懒堂、高午庄、缪朗夫、孙仲疋、沈春萝、陆星卿同品定并记(壶身下缘)。

  钤印:阿曼陀室(底款);彭年(把款)。

  参阅:

  《名壶邮票特展专辑》第72-73页,壶中天地杂志社,1991年1月。

  《宜兴陶艺-茶具文物馆罗桂祥珍藏》第159页,图46,香港市政局出版,1988年。

  《I-HSING WARE》P40-41,lot17,CHINA INSTITUTE AMERICA,1977.

  备注:附原供箱。

  15.5 cm. wide. ; 6.7 cm. high.

  *《杨彭年制阿曼陀室款名家并记玉成窑扁石壶》

  *《杨彭年制阿曼陀室款名家并记玉成窑扁石壶》印款

  *参阅《名壶邮票特展专辑》

  *参阅《宜兴陶艺-茶具文物馆罗桂祥珍藏》

  *《壶公冶父款杨彭年制王翚画意子冶石瓢壶》

  Lot 447

  清中期

  壶公冶父款杨彭年制王翚画意子冶石瓢壶

  紫砂陶艺进入嘉道年间,由于一批文人的参与其中,陈鸿寿(曼生)、瞿应绍(子冶)、朱石梅、乔重禧、郭频伽等金石书画家在紫砂壶上的书画创作,诗文铭刻,给本来日常的茶具注入了文思雅韵,并影响了晚清的紫砂铭刻风气,兴起了“文人壶”的风潮 。嘉道文人壶一直是紫砂收藏家重要的收藏目标,而近年来嘉道年间曼生、子冶与陶工杨彭年的作品,同样得到爱好者的追捧。

  *《壶公冶父款杨彭年制王翚画意子冶石瓢壶》

  此壶形上小下大,重心下垂,使用稳当,壶嘴为矮而有力的直筒形,出水畅顺,壶身呈“金字塔”式,壶流、壶口、壶把三点形成水平直线,观赏端庄敦穆。胎质为段泥调紫泥,壶身两侧满刻书法,共91字,应为迄今子冶壶中之最。壶身铭“每为闲情拂砚池,十分怜汝更无诗,道人己似沾泥絮,也为垂杨立少时。”,侧旁铭“此天涯子题石谷画柳诗也”。壶另一侧刻“石谷先生画笔倾海内,求者动经年月,独以拙作,故欣然捉笔立成数幅,何以得此于石谷哉?滋自媿耳”,侧旁刻“十四夜漏下二鼓雪晴月皎书”。壶底钤有“壶公冶父”方印,把下钤“彭年”小章。由此可见,从两侧跋文内容而言,瞿子冶对于清初四王之一王翚(王石谷)的书画崇敬已久,另外还包括恽寿平的画作。以此同时,瞿子冶常书铭于紫砂壶上的书画内容多临摹王翚与恽寿平的诗词书画,其中《诗酒茶情-清代制壶名家遗珍》的“瞿应绍紫砂杨柳诗铭高身茶壶”(p104-105)可作资比。

  从传世的紫砂壶看,道光时期经曼生手绘而首创这种石瓢壶式,这是文人与陶艺的妙合,蕴涵了几分人文意趣,与“曼生壶”并列为文人壶经典,“子冶石瓢”已成为这类壶式的代名词。

  *《壶公冶父款杨彭年制王翚画意子冶石瓢壶》

  瞿应绍(1780-1849):字子冶,号月壶,晚号瞿甫,又署老冶、壶公冶父。最善画竹,兰、柳亦工,兼能书法篆刻。民国漱石生《退醒庐笔记》:“邑绅瞿子冶广文,应绍书画,宗南田草衣。道、咸间尤以画竹知名于时。……更喜以宜兴所制紫砂茶壶,绘竹于上而镌之,奏刀别有手法,为他人所不能望其项背,故当时一壶之值,已需三、四两。逮瞿物故之后,阙值更昂。今偶有此种“瞿壶”,骨董肆皆居为奇货,非十金、数十金不可,而真者尤未必能得。”

  杨彭年,字二泉,清乾隆、嘉庆年间宜兴紫砂大师。杨彭年弟杨宝年、妹杨凤年,都是当时的制壶高手,一门眷属皆工此技,名闻一时他善于配泥,浑朴雅致,首创捏嘴不用模子和掇暗嘴之工艺,虽随意制成,亦有天然之致。

  *《壶公冶父款杨彭年制王翚画意子冶石瓢壶》

  钤印:壶公冶父(底款);彭年(把款)。

  参阅:

  1.《The Stonewares of Yixing》 P99/100,Lot39/37/38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February 10,1987)

  2.《宜兴茶具-中国雅趣品录》第88-89页,图41,鸿禧艺术文教基金会出版,1991年10月。

  3.《诗酒茶情-清代制壶名家遗珍》第104-105页,图版32,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出版,2006年。

  备注:附送本拍品拓片。

  14.5 cm. wide. ; 7 cm.high.

  *《壶公冶父款杨彭年制王翚画意子冶石瓢壶》与印款

  *《壶公冶父款杨彭年制王翚画意子冶石瓢壶》拓片

  *参阅《诗酒茶情-清代制壶名家遗珍》

  *参阅《The Stonewares of Yixing》

  *参阅《宜兴茶具-中国雅趣品录》

  *《何心舟制曼陀华馆款铭诗句玉成窑一粒珠壶 》

  Lot 448

  清晚期

  何心舟制曼陀华馆款铭诗句玉成窑一粒珠壶

  壶体呈圆珠状。嵌盖密合,弯流胥出,盖面中塑珠钮,底承圈足,略呈微撇,为传统曼生十八式造型“一粒珠”,浑圆可喜。

  何心舟(约1829-1897):曼陀花馆,工书法,篆刻,壶器,造工精炼,简巧,取自然形式。何氏与上海画家任伯年、胡公寿、虚谷等书画家常相往来。清同治光绪年间与陶友王东石于浙江宁波建玉成窑,造紫砂壶。据记载及传世品所见,凡浙宁玉成窑出品,每见奇品,极具文人味,为晚清文人壶式的一面旗帜。

  钤印:曼陀华馆(底款);心舟(盖款);心舟(把款)。

  *《何心舟制曼陀华馆款铭诗句玉成窑一粒珠壶 》

  著录:《紫玉金沙》第6期,第8页,紫玉金砂有限公司出版,1994年3月。

  参阅:《文荟菁英-和正斋宜兴紫砂珍藏》第292-293页,图112,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2012年。

  15.5 cm.wide. ; 9.5 cm. high.

  *《何心舟制曼陀华馆款铭诗句玉成窑一粒珠壶 》印款

  *著录《紫玉金沙》

  *参阅《文荟菁英-和正斋宜兴紫砂珍藏》

  *《陈鸣远制仿生百果紫砂水丞》

  Lot 445

  清康熙

  陈鸣远制仿生百果紫砂水丞

  器作半桃形,段泥胎,塑深腹,内饰一瓜子,对称一桃核,外壁洒红点。桃下承三足,一足带茎莲蓬延伸,一足饰小茄子,一足作板栗。各型色泽不一,捏塑栩栩如生,如莲蓬色褐显干枯,莲子饱满且活动,全器工致精细,构思奇特,唯妙唯俏。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品中有一件非常相似的桃形洗。除了取材相异外,创作理念、装饰手法以及诗词的表现都如出一辙,相映成趣。

  *《陈鸣远制仿生百果紫砂水丞》

  陈鸣远(1648-1734):号寉邨,一号石霞山人,又号壶隐。清初宜兴上袁村人。睽诸清初以降的宜兴史料,陈鸣远的盛名未曾稍歇。在历来宜兴陶人当中,陈鸣远的陶艺品位独占鳌头,作品迭翻新样,却又古韵盎然,可谓融古铸新,兼备制作光素、筋纹及花货三类造型的技能于一身,尤其善制自然型茶具、文房雅器,创作灵感汲取自江南田园,其象生作品风格自然写实,几可乱真却又极富巧思,堪称是塑镂兼长、技艺超群的全能陶艺大家,开创了有清一代壶艺文丽工巧的风格。

  *《陈鸣远制仿生百果紫砂水丞》

  钤印:陈鸣远(底款)。

  题识:瑶池结实,辽殿褒功。远(器表)。

  参阅:

  〈I-HSING WARE〉,P72-73,lot47,CHINA INSTITUTE AMERICA, 1977.

  〈ZISHA-THE PURPLE SAND OF CHINA〉,P74-75, E&J Framkel ltd, 30 Apr 2005.

  备注:郭克礼旧藏

  13.6 cm. wide.; 4cm. high.(不含座)

  *《陈鸣远制仿生百果紫砂水丞》原案座

  *《陈鸣远制仿生百果紫砂水丞》铭刻与印款

  *参阅〈ZISHA-THE PURPLE SAND OF CHINA〉

  *参阅〈I-HSING WARE〉

  *《大清乾隆年制款彩泥堆绘山水人物纹紫砂水丞 》

  Lot 443

  清中期

  大清乾隆年制款彩泥堆绘山水人物纹紫砂水丞

  水丞,或曰水盂,为置于书案上的贮水器,备磨墨时为砚池添水之用。然此器之美,实为笔墨难以形容。此器造型简约,器口呈内包,溜肩敦腹,平底饰玉璧,器表以彩泥堆绘手法描饰通景山水亭台屋宇,画意岸然隽永。

  *《大清乾隆年制款彩泥堆绘山水人物纹紫砂水丞 》

  补园作为拙政园的一部分,是苏州园林和昆曲的交汇地。光绪三年(1877年),著名儒商张履谦(1838-1915)购得汪氏旧园(现拙政园西园),并精心修建,名为补缺,遂命名为“补园”。此后,补园历经张氏后人的不断经营完善,成为集园艺、建筑、金石书画于一体的艺术结晶,成为清代苏式园林的典范。张氏后人心系国家历史园林的保护和建设,于1951年将补园献给了国家。1960年拙政园、补园、归田园居合三为一成为现在的拙政园。此外,补园张氏人才辈出,在社会各领域贡献突出,尤其是在昆曲的研究和传承方面贡献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