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塔尔征集中哈布斯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在嘉靖四十年十一月初八,已经取得抗倭阶段性胜利的胡宗宪发心恭请《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部,为倭患不幸之民祈福,为抗敌战死之将士安魂,祈愿国家皇祚永隆,兵甲休息。自此海晏河清,天下安宁平和。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局部
因开国太祖朱元璋少时为僧,深知教化之重等故,有明一代的皇帝多尊崇佛教,此种制式规格的皇室宗亲缮写的佛经多为洪武、永乐及宣德年制,他们在缮写之初即延请圣僧大德领衔,由皇宫内廷选上等材质,佐精工良才,率众誊录。写经完毕加以考究装池,奉皇室内廷或敕建佛寺供养。如此严格规制下,所呈佛典经卷精妙高深,蔚为壮观。然而时过境迁,明代皇室宗亲所誊写经卷大多已湮灭于历史长河,所剩无几的珍品也尽数收藏于顶级博物馆,甚少面世。而明嘉靖时期,明世宗在位四十五年极为尊崇道教,翻阅公私典藏及历年拍卖记录,御制规格佛经仅见本件拍品一册,堪称绝品,弥足珍贵。
经书尺寸盈掌,装池精美,紫檀为面,满饰祥云纹,刻有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及白马驮经玄奘法师,华丽庄严。写本为经折装,遵循皇家写经体例,开篇即如来佛祖说法图。上首佛祖端坐莲花台,法相庄严,诸天、菩萨、护法等合掌环侧,神情肃穆,亦为佛法所撼,背景祥烟缭绕,瑞气万千。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局部
正文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由明照法师敬写。经本双开10行,行约17字,小楷书体,结字严谨,笔力稳健,体态丰润,上下泥金双界栏,内细外粗。整册书写秀美庄重,起落之笔虔诚得法。经册说法图后绘供养龙牌牌记,上书嘉靖名臣胡宗宪发愿文,为倭患不幸之民祈福,愿疆域安宁永享太平,它见证了胡宗宪平定倭患的高光胜利时刻,它见证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誓死捍卫疆土的决心与意志,具有极高的历史及文物价值。底页则绘韦陀像,以驱除邪魔,保护佛法。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局部
此经书于羊脑笺,羊脑笺是极品的磁青纸,为使佛经及画像长期保存,免受虫害,在明朝宣德年间,用羊脑和顶烟墨窨藏,经一定时间取出后涂於绀纸上,砑光成笺,墨如漆,明如镜,制以写金,历久不坏,虫不能蚀,一直是明宣德以后皇家御用写经贡纸,到了清代它的制纸工艺就失传绝迹了。据明朝沈榜《宛署杂记》明万曆20年(公元1592年),一张磁青纸抵一钱银子, 而当时一钱银子可购二瓶烧酒或白麺十斤。而羊脑笺是磁青纸的升级,仅做贡纸,足以可见其珍稀程度。泥金自古为皇家敕令、顶级佛经等专用,以此写经可显供养之虔诚。且经文纸本厚重深沉,配以均实纯正的泥金写绘,能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予人一种流动的璀璨感及静穆的典雅感。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局部
纵览拍卖记录上的高价写经,往往都和重要的历史人物有着密切的关联,如北京保利2018秋拍上,康熙皇帝六十大寿之际誊写的《药师瑠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以3680万元成交;又如纽约苏富比2015春拍,署名“郑和”的明代磁青描金《佛说摩利支天本愿经》成交价为1402.6 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为 8690万元)。
此件佛宝字迹正雅圆融,秀润华美,绘像庄严典雅,精妙绝伦。虽时逾百年,依旧纸精墨鲜,品相极佳,更显弥足珍贵。且其作为皇室供养遗珍,历经风雨惊鸿现世,可谓璨然大观,功德无量,本册佛经承载历史,关乎民族大义,是我中华民族安疆保国的见证。
荣膺御倭重任誓靖东南海疆
胡宗宪(1512-1565),字汝贞,号梅林,出身徽州绩溪龙川胡氏名门望族,文武兼习,敏慧绝伦,卓尔不群。作为生活在明正德至嘉靖时期这一多事之秋的重要历史人物,胡宗宪全面负责统帅与组织东南沿海的抗倭战争。在极为艰难的形势下,苦心经营,浴血奋战,最终完成了抗倭重任,平定了祸患中国数十年的倭寇之乱,肃清了东南海疆,建立了海防体系。由胡宗宪主持编撰、刊刻、出版的《筹海图编》是中国明朝政府管辖经营中国东海沿海广大海域的重要成就,为清朝政府经营海疆奠定了主权领土与主权海域的舆图文献基础。其中,《筹海图编》明确将钓鱼岛等岛屿的方位,编入‘沿海山沙图’,纳入福建的海防范围。清朝沿袭了明朝的做法,继续将钓鱼岛等岛屿列入中国海防范围内,胡宗宪应该是将钓鱼岛划归中国领土的第一人。
胡宗宪(1512-1565)
对胡宗宪抗倭的历史作用,时人给予很高评价。张鼎说:“ 浙、直中倭六、七年,更总督数人,费金钱动巨万,迄无成功。公(胡宗宪)奉公授计遣将,或剿之内地,或徼之海外,倭生还者少矣。其擒徐海、诱王直,功尤奇……东南数百年免倭患,皆其再造力也,抑公可谓社稷臣矣”。王士性推崇胡宗宪 “雄行阔略……故论浙中平倭功,当首祠胡公”。嘉靖时人皇甫汸说:“ 绩溪近在数百里内,曾不得一过其门;夫人病且死,曾不得一临其尸而哭。断怀土之思,割肌肤之爱,视其身轻如鸿毛,赴国家之急如水”。从上述明人的评价来看,胡宗宪抗倭功劳卓著,实不可灭。
胡宗宪于嘉靖十七年(1538年)进士及第,先后被委任为山东益都(今山东青州市)和浙江余姚(今浙江余姚市)知县。在知县任上,他不畏豪强权贵,励精图治,"洁己奉公,持法正事",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希图振邦兴国,力挽狂澜于将倾,初步显露出卓越的治理才能。因政绩突出,胡宗宪先后被朝廷调任宣府、大同和北直隶巡按监察御史,致力于整顿北国边防,为制止大同士卒哗变和重建北国边疆防御体系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四月,在浙江倭寇之患愈演愈烈,“掳掠男女,劫夺货财”,焚杀无数,仅昆山县“境内房屋十去八九,男妇十失四五”。沿海人民生命财产备受荼毒之际,他又临危受命,担负起巡按浙江等处监察御史的重任,前往浙江御倭前线,从而揭开了他一生中最为艰苦、最为辉煌而又最为悲壮的抗倭斗争序幕。
为国殚精竭虑 终肃闽赣倭患
明世宗又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二月擢升胡宗宪为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又加直浙总督,总督浙江、南直隶和福建等处的兵务。胡宗宪善于用人,精通谋略,召徐渭、沈明臣、茅坤等为幕僚;以俞大猷、戚继光、卢镗为大将,制定“攻谋为上,角力为下”和“剿抚兼施,分化瓦解”的作战方略。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斩徐海,俘陈东,降汪直,断绝倭寇内应。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明世宗论擒获汪直之功,以“宗宪矢心为国,殚竭忠谋,劳绩殊常,宜加显擢,以示激励”,擢升为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胡宗宪顺应历史潮流,“以倜傥非常之才”,抱定“贼一日不除,则臣一日不敢离军营;海上一日不靖,则臣一日不敢离海上”的雄心壮志,领导抗倭战争七 、八年,参加“大小数十百战”,战功赫赫,为抗倭战争胜利立下卓越功绩。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胡宗宪指派戚继光亲赴浙江义乌,精选3000 名乡勇和矿工,训练成一支军纪严明的劲旅,史称这支军旅为“戚家军”。此后,戚继光率“戚家军”纵横千里,所向披靡,成为抗倭主力军。胡宗宪夸赞戚继光是“当今之虎臣,振古之名将”。嘉靖四十年(1561年)夏,倭寇大举进攻桃渚、圻头等地,戚继光率军扼守桃渚,于龙山大破倭寇,戚继光一路追杀至雁门岭。倭寇遁走之后,趁虚袭击台州,戚继光一马当先手刃倭寇首领,余党走投无路,全部坠入瓜陵江淹死。而圻头倭寇竟又来侵犯台州,戚继光率军于仙居将其全歼,史称“台州大捷”。胡宗宪赞许道:“是时兵实千五百人,而一鼓殄二千贼于呼吸间,全师奏凯,可不谓奇耶?”在上疏中,他推崇戚继光“督战功最”。戚家军九战九捷,一举肃清了江浙一带的倭患。可见,戚继光、俞大猷对平定倭寇做出的突出贡献与胡宗宪对他们的指挥、重用是分不开的。
浙江倭患平息后,从舟山和柯梅败逃的倭寇纷纷进入福建和广东,“蚁聚蜂屯”。在江西、福建频频告急并请求紧急增援的情况下,胡宗宪立即发兵福建,并于嘉靖四十年(1561年)十一月亲率数千官兵,自杭州驰至江西、福建,视师亲征,指挥三省官兵会剿江西之寇。先后降服和平息了祸患江西、福建和广东的山贼、海盗与倭寇,使大明王朝的海疆最终趋于安定和平静。
建于明嘉靖四十年的
淅江余姚胜归山胡公殿
嘉靖四十年十一月八日,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胡宗宪发愿恭请明照法师敬写《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部。《金刚经》曰:“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当知是经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愿此册经书弘扬佛法无边,庇护中华之疆域得以永宁,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