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布斯堡拍卖钱款交接情况明细交易授权书

名称:哈布斯堡拍卖钱款交接情况明细交易授权书

供应商:哈布斯堡国际拍卖行

价格:9.00元/件

最小起订量:1/件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天府路1号

手机:19102030840

联系人:林家 (请说在中科商务网上看到)

产品编号:203504928

更新时间:2025-01-25

发布者IP:14.150.240.82

详细说明

  哈布斯堡拍卖钱款交接情况明细交易中心授权书

  Lot 603

  黄宾虹(1865-1955) 阳朔一角

  镜心 设色纸本

  73×33cm

  估价:RMB 800,000-1,200,000

  题识:作山水画最重气骨,论宋燕文贵者,犹以细碎清润薄之,兹写阳朔一角。宾虹拟古。

  钤印:黄宾虹(白)、虹庐(白)

  出版:

  1.《黄宾虹作品展》,第42页,香港艺术中心包兆龙画廊,1980年。

  2.《传承—名家递藏中国书画展》,第192-193 页,保利艺术博物馆,2012年。

  展览:

  1.“黄宾虹作品展”,香港艺术中心、香港大学艺术系联合主办,香港艺术中心包兆龙画廊,1980年6月6日至29日。

  2.“传承名家递藏中国书画展”,保利艺术博物馆,2012年11月2日至10日。

  说明:此作经过香港著名报人罗孚(1921-2014) 与著名美术史论家、艺术家黄苗子(1913-2012) 递藏。

  阳朔县位于广西东北部,漓江山水之精华地段,县北有双峰并列,平地齐起,状如羊角 , 阳朔即为羊角之谐音,阳朔有奇特的岩溶地貌,群山环抱,峰峦耸立。黄宾虹对阳朔山水情有独钟,自1928年7月赴桂林讲学期间饱游饫览之后,阳朔便成为其创作表现母题之一,一再写之。此幅山水作品中,黄宾虹借阳朔之景来体现他对古代山水画注重气骨的心追手摹。“作山水画最重气骨,论宋燕文贵者,犹以细碎清润薄之。”此作当中,物象浑沦,勾勒简略,正是注重“气骨”之表现。作品以墨当色,辅以浅绛,以颜色补足墨气。用笔平正板实,圆如折钗股,留似屋漏痕,诸般笔法一一道来,充分体现了黄宾虹用墨的特点,浓、淡、泼、宿墨综合运用,兼具灵秀与苍茫之气,气骨孕育充盈物象其间。

  此画属于黄宾虹清逸疏朗的风格,布局疏放,近景阳朔山岩有扭曲之势,中景和远景是与水相临的绵延小山,略带勾勒,以粗笔短皴表现出山体的质感。高士临流而坐,树木葱茏,山川苍莽,淡赭设色和山水间点缀的几棵树、几间房舍增添了画面的生趣。

  据黄苗子先生签条所示,此作为著名报人罗孚先生(1921-2014)所赠。罗孚原名罗承勋,广西桂林人。从1941年开始参加《大公报》工作,前后40余年,任至副总编辑。并曾任香港《新晚报》副总编辑。在文学艺术方面,他促成了梁羽生、金庸开创新武侠小说,向内地推介董桥、亦舒等作家。80年代曾客居北京,常与黄苗子、王世襄等聚谈吟诗。他的书画收藏知名于香港,所蓄黄宾虹作品既多且精。

  Lot 603出版物

  黄宾虹《阳朔一角》考

  广西阳朔,让黄宾虹系其心魄的地方,饱游沃览阳朔山水后极大程度地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罗孚,土生土长的广西桂林人,与黄宾虹生时并无直接交往。机缘巧合下,《阳朔一角》将二人关联在了一起,完成一段跨时空对话。

  黄宾虹广西之行始末,当从1928年广西省教育厅准备举办暑期讲学会说起。资料中黄宾虹1928年6月16日与陈柱书信中最先谈到此行。彼时,友人陈柱推荐黄宾虹讲学,黄氏信中提到自己近日正顶盘神州国光社之招牌、版权,并计划设书肆于棋盘街,诸多事务撞到一块需要处理,稍行忙碌,并表示“往桂之役,尚难成行”,可见广西之行在起初是遇到黄宾虹行程排期上的问题。然而是年夏季,黄宾虹终还是腾出时间,专赴广西桂林讲学。

  7月,黄宾虹从上海出发,经海路取道香港,抵广西梧州。

  自梧州溯江而上,与陈柱、陈中凡、陈定谟一路偕游,终至桂林。陈柱一篇《忆旧游》曾刊载于《学术世界》(1935年第一卷第九期),言及 :

  “当吾随老画家(黄宾虹)游桂林也,每遇一名胜,则必询其地名,详其古迹,而黄先生亦必为之写其形态,貌其草木,凡游共二十余日,写真数百幅矣。黄先生为余画自昭平至桂林长卷,凡三丈许,曰《八桂豪游图》”。

  1935年夏黄宾虹(左二)在广西南宁讲学时合影

  1935年黄宾虹在欣赏所藏灵璧奇石

  其中提到《八桂豪游图》,陈柱亦作《八桂豪游图记》,从游细节更为丰富,伴着山水,一路狂饮高歌,其中一段 :

  “抵昭平,遂舍舟陆行,奔车如飞,万峰如剑,向人迎头痛击。由是而阳朔,而凉风,而桂林,忽山忽水,水青于蓝而寒于冰,山瘦于僧而多于人,举目而望,但见山不见人也。山似乱非乱,石之瘦皱透,无不有,其多且奇,难以言语疏状矣”。

  或是因太过难忘,1935年夏季,黄宾虹再赴广西南宁讲学,期间又抽空重游阳朔,此中细节就不再过多展开了。

  黄宾虹对广西阳朔极有感情,自上述二赴广西讲学、游览之后,阳朔便成为其创作母题之一,一再写之。黄宾虹曾对陈柱言 :

  “凡画山不必真似山,凡画水不必真似水,欲其察而可识,视而见意也”。

  此番道出黄宾虹山水创作之精髓,阳朔山水,只取其意,实借阳朔之景意来实现他对古人山水画注重气骨特质的心追手摹。画面采用纵向构图,远端,凡山,一连或三峰,或五峰,左右相顾,牝牡相得,兀立如翠屏。中央楼舍比屋连甍,屋中有隐者二人相语,无声似有声。一块巨石遮挡于楼舍前,其状嶙峋,承袭桂林石之瘦皱透,肌理丰富,石体透亮,若将这块石头单拉出来看,不似山石,反倒似文人案前赏玩之石。

  整体画面质朴苍茫,以墨当色,辅以浅绛,以淡色补足墨气。用笔批离,圆如折钗股、留似屋漏痕、重亦舍金铁之笨而取其柔秀,诸般笔法均一一道来,颇觉神奇,充分体现了黄宾虹用墨的特点,浓、淡、泼、宿墨综合运用,而浑厚的效果则来自于积墨法,从此图能看出黄宾虹师古人之意,兼具灵秀与苍茫之气,气骨孕育充盈物象其间。

  《阳朔一角》于十余年前首次释出,曾有签条记 :

  “凡画山不必真似山,凡画水不必真似水,欲其察而可识,视而见意也”。

  签条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流传线索,一纸道出前后两任藏家。原来,是作曾先后经过香港报人罗孚、美术史论家黄苗子二位先生递藏,收藏期间发生过不少有意思的事情。

  罗孚(1921-2014),原名罗承勋,广西桂林人。20世纪40年代起,在桂林、重庆、香港《大公报》工作,升任至副总编辑,并任香港《新晚报》总编辑。在文学艺术方面,罗氏具文坛伯乐之名,他催生了梁羽生、金庸的武侠小说,向内地推介董桥、小思等作家的著述。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世纪80年代曾客居北京,常与黄苗子、王世襄等聚谈吟诗。他的书画收藏有名于香港,尤喜黄宾虹的作品,原因也很简单,因罗氏故乡便在广西,故对黄宾虹有关广西的山水作品总是多一分留意。

  香港翰墨轩主人许礼平曾有撰文《罗孚与书画收藏》,说罗孚既是报人,也是收藏家,其所藏以书画为主,更侧重于近现代名家。罗孚对于自己收藏家的这一身份,始终保持低调,密而不宣,没有留下任何有关书画收藏方面的著述。行事低调并不代表罗氏对于自己的收藏喜欢据为己有,恰好相反。

  “每喜襄助文化活动,大型书画展览会,多慨然借出藏品,久而久之,已为香港收藏界之公认支柱”

  其出借过藏品的展览,1980年香港艺术中心举办的“黄宾虹作品展”赫然在列。这便说明,《阳朔一角》在1980年时仍是罗氏重要收藏之一,此作是从罗氏处借展、出版。

  1982年至1993年,罗孚滞留北京,留有著述《北京十年》,记录见闻,里面收入一文《苗老汉和牛油诗》,就专门讲其与黄苗子的趣事,常去团结湖黄苗子的“无梦盦”串门,最喜欢黄苗子富有漫画意味的打油诗,请黄苗子写对联,这些都被生动地记录在了罗孚的文字里。也正是在京这十年的交往,二人逐渐熟络起来。

  1982年5月,罗孚初至北京时,本没有作长留的打算,行李不多,更不用提随身携带字画藏品了,描写北京住处时用的形容词是“家徒四壁”。

  “连北京人欢喜一个又一个挂满墙壁的带画的挂历也没有”

  所以《阳朔一角》并没有被罗孚带到北京。两任藏家完成《阳朔一角》传递一事,则大概率发生在罗孚1993年1月回港以后。之后黄苗子曾有到港办展,罗孚也曾赴北京,《阳朔一角》究竟于何时易手,怕也是说不清了。

  黄苗子成了继罗孚之后,《阳朔一角》下一任的藏家。黄苗子 (1913-2012),广东中山人,著名漫画家、美术史论家、书法家、作家等多重艺术身份,亦曾从事报社、出版社编辑工作,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与黄宾虹都曾为南社社员,1950年后,定居北京。

  黄苗子青年时便与黄宾虹有过接触,据其文《黄宾虹和广东人》,黄苗子初次认识黄宾虹是1935年在新华艺专校长汪亚尘家中一次雅集,黄宾虹与徐悲鸿合作《杂树岩泉》并题字赠给黄苗子。对于黄宾虹的印象,黄苗子在其著述《画坛师友录》中这样描写 :

  “瘦长身材,老是穿着长袍 ; 皮肤红黑,有点像饱经风霜的农民 ; 上唇留着短髭,双目炯炯有神 ; 接待朋友后辈非常和蔼恳切,总是带着笑容,用粗朗的低音娓娓清谈,使你和他接触感到终日不倦 ......”

  除基本印象外,书中还对黄宾虹七十五岁前后艺术风格做分析,并提及当时美术评论界认为黄宾虹可与19世纪法国印象派大家梵高相媲美这一观点,并做对比研究。这可以说明,黄苗子对于黄宾虹的艺术研究是颇下功夫的,若其没有反复、大量地观看黄宾虹的作品真迹,是万万做不到如此深入的。

  黄苗子自收获《阳朔一角》后,一直珍藏至2008 年,中国嘉德拍卖行为黄苗子、郁风伉俪特设“迴风宧书画存珍”专场,夫妇二人多年来的藏品悉数亮相,《阳朔一角》就在其中,这便是前文中所提十余年前首次释出的情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