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哈布斯堡拍卖公司征集地址和电话正规拍卖机构
Lot 2002
张学良
隶书 人生信条
近现代写本
1张
34×62 cm
张闾媖是张学良与元配于凤至的第一个孩子,也是少帅唯一的女儿。1933年热河抗战失败后张学良下野出洋,张闾媖便随父亲一同赴欧洲,之后又赴美国留学。留学期间张闾媖与陶鹏飞相识相知,二人于1941年初结为伉俪。
张闾媖与父亲张学良
陶鹏飞是辽宁凤城人,为东北大学第一届毕业生,也是老校长张学良的学生。他学识渊博,处事严谨低调,为人热情诚信,深受张学良将军和于凤至夫人喜爱,在美国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创立中华联谊会,在海外华人中威信极高,人们尊称其为“陶公”。
Lot 2005
张学良
行书 “信的人有永生”
近现代写本
1页
22.5×29.5 cm
张大千晚年深受糖尿病与眼疾困扰,而台湾的经济发展以及艺术收藏风气的盛行也吸引了他的目光。先后旅居台北、香港、印度、日本、巴黎、巴西和美国的张大千在晚年回到了台湾,于1976年定居台北。张大千在台湾有许多旧识与至交好友,其中由张大千、张群、张学良以及王新衡所组成俗称三张一王的“转转会”最负盛名,四位爱好艺术及美食的老朋友相约每个月偕同夫人聚餐一次,四人轮流作东,享用美食的同时,话旧天南地北。此函中张学良即与陶公夫妇谈及“七月四日在家请岳公(张群)、大千(张大千)、新衡(王新衡)三家吃午饭”、“大千食量甚好。大千是个好活动的人,扯起淡来,精神十分健旺。去看戏,下午三点,一直到八九点中间吃一碗牛肉面这个老人,是不能寂寞的”。
Lot 1999
张学良致陶鹏飞张闾媖夫妇信札
近现代写本
1通1页
26.5×19.2 cm
此外张学良信中写到“七月四日在家中请岳公、大千……聚餐”,而信末却署的是“六月六日”,此非笔误。因老帅张作霖去世在六月四日,所以张学良避讳六月四日,而将聚餐当日六月四日故意写七月四日,陶公夫妇接信后也心领神会。
Lot 2000
张学良致陶鹏飞张闾媖夫妇信札
1974年写本
1通1页附《中华饮食》1册
19.3×26.7 cm
陶鹏飞曾写信请张学良代购台湾出版的《中华饮食》杂志,因为这期杂志上有陶鹏飞写的《记环荜庵的“清真宴”》,文章中记叙了在美国的陶公夫妇应张大千夫妇之约,在张大千的环荜庵品尝大千夫妇精心制做的清真宴一事。陶鹏飞的文章精彩生动,《中华饮食》头题发表,并将张大千夫妇与陶鹏飞夫妇等一起聚餐照片作为这期《中华饮食》封面,轰动一时。远在美国的陶鹏飞想让身在台湾的张将军帮忙购买《中华饮食》,以便分赠张大千的等美国亲友。但可能陶鹏飞先生给张将军写信时,没有写明具体是哪一期《中华饮食》,所以张学良又写了一封信向陶鹏飞询问详情。巧合的是张学良夫妇在随从的陪同下去闹市看电影,在电影院外的书报小贩架上,发现了这本用“陶鹏飞夫妇和张大千夫妇聚餐”作为作封面的《中华饮食》杂志。由于长期处于软禁中,张学良夫妇生活寂寞无聊,所以这个看似平常的“巧事”,激起了张学良生活中些许生动和快乐的涟漪,遂写信将此事分享给远在美国的女儿女婿。
Lot 2001
张学良
行书 “幽兰生香”
近现代写本
1张
69×34 cm
张学良与所养兰花合影
张学良不仅国学功底深厚,精于诗词书法,并好收藏、擅品鉴。陶鹏飞张闾媖夫妇曾写信给父亲张学良,请父亲题字,张学良则将女婿女儿“索字”戏称自己欠女儿女婿“字债”。陶公夫妇也曾挑选一些张学良具有哲理的题字,精心装裱后挂在卧室,用以自勉。
Lot 2003
张学良
自作诗《谒郑成功祠》
近现代写本
1张
21.5×28 cm
Lot 2004
张学良
自作诗诗稿
近现代写本
1页
15.2×20.5 cm
Lot 2006
张学良
致张闾媖信札及签名本《Good News》
近现代写本、印本
1通1页并1册
尺寸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