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布斯堡国际拍卖公司十大拍卖公司排名前列

名称:哈布斯堡国际拍卖公司十大拍卖公司排名前列

供应商:哈布斯堡国际拍卖行

价格:7.00元/件

最小起订量:1/件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天府路1号

手机:19102030840

联系人:林家 (请说在中科商务网上看到)

产品编号:203013121

更新时间:2024-03-19

发布者IP:183.9.105.103

详细说明

  哈布斯堡国际拍卖公司十大拍卖公司排名前列

  徐悲鸿

  (1895-1953)

  桐荫猫趣

  镜心 设色纸本

  辛巳(1941年)作

  59×47.5 cm. 约2.5平尺

   

    

  题识:琳妹存玩。辛巳十月,悲鸿。

  钤印:鸿爪

  来源:南洋重要私人珍藏,原直接得自艺术家本人。

  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画家兼美术教育家徐悲鸿,乃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17岁至上海拓展艺事,25岁时赴法留学,考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学习油画及素描,并先后赴日、法、德等国观摩研究西方美术,返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并揭橥国画改良论,提倡中西合璧的创作理念,影响近现代中国艺坛及美术教育极为深远。徐悲鸿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绘画功底,同时对西方艺术也理解甚深,其作品具有熔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的面貌特征。他强调以西画技法融入国画,讲求对于物象的解剖结构和造型精准掌握,并且善用光线与透视法,因此让其笔下的人物、走兽、花鸟画,无一不具备高度写实主义的精神与技巧。一般人提到徐悲鸿,脑海中立即浮现的通常都是刚健、神彩飞扬的骏马图。虽然徐悲鸿向来以画马闻名于世,但是他自己却说:“人家都说我的马好,其实我的猫比马画得好。”早在法国留学期间,徐悲鸿的夫人蒋碧微就喜欢养猫,故徐悲鸿常以猫入画,著名的油画《抚猫人像》便是经典之作。徐悲鸿亦喜以中国画的方式表现猫,而且常将之置于真实的环境之中,或表现猫的慵懒,或表现猫的狡黠,皆栩栩如生。

  抗曰战争期间,包括徐悲鸿在内的许多文人被迫离开祖国,到海外避难。1939年至1942年间,徐悲鸿经常往来于东南亚各国,这也是他创作最为丰富的一段时间。他多次在新加坡、吉隆坡、怡保和槟城等城市举办画展,筹集经费,抗曰救国。1939年1月9日到1942年1月,在新加坡沦陷前夕,徐悲鸿第六次踏上新加坡的土地。这幅《桐荫猫趣》即是在这段时间创作。此作作于辛巳1941年,时年徐悲鸿46岁。此画最精彩的地方要数作者对猫神韵的处理。作者以极其精道的笔触描绘猫的面部细节。高竖双耳,警觉异常;一只前爪直趋,坚实有力;后腿微蹲,腾腾欲起。在花猫眼睛处理上,作者很好地运用了西画的光感、透视关系,将猫眼的剔透感及神韵全部画出。纵观全幅,画家将写实与写意完美融合,以纯熟的手法烘托出猫的机警和敏感,达到形与神的统一。

  在构图和画法上,此幅背景的处理尤其丰满,画幅三分之一被树荫占据。画面上部的梧桐树,叶片轮廓以淡墨中锋勾勒,线条圆润流畅,再以饱含水分的花青、草绿晕染,色与水自然交融,令叶片色彩丰富。下部的猫未作繁琐的细节刻画,仅以寥寥数笔勾画出形体,显现出画家的笔墨概括能力和坚实的素描写生功底,线条坚硬清爽,既沉雄劲健,又如行云流水般畅达,其粗细、浓淡、干湿都紧随体面关系的转折,随所画部位的硬直或肥厚而变化。此图便是悲鸿笔下画猫的经典佳作。作品富有生活情趣,将猫的顽皮活泼和机警的表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反映了画家敏锐的洞察力。画家对于猫和背景的具体描写,结合了西洋画的技法特征,集造型与动态于一体,是融合中西的创作形态。

  徐悲鸿常常以作品“托兴”,他的猫也常被赋予很多含义。如他在1934年创作的《颟顸》,以懒猫来比喻世间的糊涂虫,批判那些企图逃避现实斗争,于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而不顾的利己主义者。1935年创作的《蕉阴凝视图》,以猫遣兴,将国难哀思之情和对温淑爱美憧憬之情细腻的表现于笔端。本幅作品创作于1941年,当时祖国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万万同胞处于战火之中。在民族危难之际,作者的笔触始终和国运息息相通,将其满腔的爱国情愫通过画作表达出来。

  Lot 725

  徐悲鸿

  (1895-1953)

  钟馗

  镜心 设色纸本

  辛巳(1941年)作

  70×41.5 cm. 约2.6平尺

   

    

  题识:辛巳端阳,子石老兄存。悲鸿写。

  钤印:徐悲鸿

  来源:南洋重要私人珍藏,原直接得自艺术家本人。

  钟馗的神话源出于唐代,在道教的神仙体系中司职捉鬼,其驱鬼纳福之能历代流传。无论民间版画年画,亦或画家笔下纸端,钟馗都是常客。近至晚清民国,南北画坛—尤其是海派诸家—应定件需求,更是常以钟馗之形象入画。但徐悲鸿画钟馗与前辈时人显有迥异,他的钟进士只取其名,却褪去宗教本意,并将之纳入其写实主义的体系之内,其形、其神、其意,均由神佛之“虚”转为人世的“实”。

  在徐悲鸿的人物画中,钟馗是一项很重要的题材,多为近景特写,一般无背景,身穿官服,一身凛然正气,精神矍铄,个性刚烈。他之所以选择以钟馗为题材,大约与他景仰和崇拜任伯年有相当大的关系。任伯年的历史风俗故事类人物中,所绘钟馗多且精,任伯年对这个独特人物十分钟爱。他在《哦诗钟馗图》中写道:“不绘钟馗趋殿时,写他弹铗哦新诗。如今畿辅称宁服,无劳先生吸魅魑”,从诗中不难看出,他是把钟馗作为一种正义的象征。作为任伯年的“后身”,徐悲鸿对钟馗同样视作是他所追求的人格魅力的化身。

  传统的钟馗画多古怪和夸张,徐悲鸿却对这一定式思维有所改变,他将西画中的素描技巧融入到传统绘画中,亦加入了自己的想象和审美趣味。画法上结合了西画中的造型方法,以线条的干湿、浓淡、缓急的变化表现出人体的结构,脸部的线条细谨精确,衣褶的用笔则方正硬直,笔笔不同,通过对比、疏密的变化,强调了体积感和空间感,线条简单却富有表现力。

  根据本画题款可知,此画是辛巳(1941年)所作。徐悲鸿此时作此钟馗图,或是借作品聊舒忧愤,寄托自己的爱国情怀。画中钟馗头戴官帽,身着官袍,脚踩黑靴,腰佩宝剑,单手掐腰,昂首挺立、高大刚毅,虽背对于观者,却能感受到双眼怒视前方。钟馗之造型生动逼真,比例适度,形神饱满,尤其是胡须的刻画,枣红色的面庞上,头发浓密,耳大须浓,虽然所画背面,但仍可看到浓密的眉毛,硕大的身形和飘拂的长髯无不表现出人物的刚劲雄强。此作中钟馗的青绿色腰带和脸部的胡须整幅画的点睛之笔,从背影可以感受到人物的目光坚定,一种愤慨的坚定气氛顿时贯穿全画。相对于技法层次的东西,徐悲鸿更希望通过这幅画激起全民的爱国情怀,为保卫自己的祖国奋斗,同时传达抗日战争必将胜利的坚定信念。

  Lot 726

  徐悲鸿

  (1895-1953)

  行书五言联

  立轴 水墨纸本

  1937年作

  113×26 cm. 约2.6平尺 (每幅)

   

    

  题识:胡蝶女士属。廿六年五月,悲鸿。

  钤印:徐悲鸿

  释文:远客寄新字,乡农保旧闻。

  上款:胡蝶(1908-1989),原名胡瑞华。籍贯广东鹤山,出生于上海。中国最优秀的电影演员之一,中国第一位“电影皇后”。1925年,胡蝶参演个人首部电影《战功》从而开启电影生涯 ;同年,在剧情电影《秋扇怨》中首次担任女主角。1931年3月,她主演的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在上海新光大戏院公映。1932年,出演《啼笑因缘》。1933年1月,胡蝶以21334的票数当选由上海《明星日报》评选的“电影皇后”,之后在"中国电影皇后竞选"中,她又夺取"三连冠" ;3月,她又主演了中国首部左翼电影《狂流》;同年,主演的电影《姊妹花》则成为她表演生涯的代表作。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胡蝶前往香港,先后拍摄了古装片《绝代佳人》以及爱情片《孔雀东南飞》等影片。1946年,胡蝶从上海迁居香港,在香港主演了电影《春之梦》等片后,决定告别影坛而专心辅佐丈夫潘有声从事经营。1960年,她则凭借主演的爱情片《后门》获得第七届亚洲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1966年,她拍完《塔里的女人》后息影。1989年4月23日,胡蝶在加拿大去世,享年81岁。

  徐悲鸿幼年刻苦学画,后去法国留学。抗战期间,曾多次鬻画筹资济民。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擅长油画、国画,中西结合,自成风貌。书法亦有一定造诣,颇见个性。徐悲鸿的书法受康有为影响较大,结体疏朗大方,同时又自出机杼,拂去康书的霸悍气,锋芒内敛,使作品的气息归趋平淡冲和。徐悲鸿一生临帖不辍,其书法成就亦为论者所推重。他在《自述》中谈到自己早年在康有为门下学习书法,曾数遍临习过《经石峪金刚经》、《爨龙颜》、《张猛龙》、《石门铭》等碑拓。此件作品脱胎于魏碑,参以行书笔意,结体疏朗大方,天真烂漫。悲鸿曾云:“天下有简单事,而为愚人制成复杂,愈远愈失去益远者,中国书法其一端已。”可见徐悲鸿对于书法之见解颇为直截明了,故其书敢于创新,气魄宏大,如此联者是也。

  本联书于1937年,题识可知,此作的上款人为胡蝶女士,即胡蝶(1908-1989),原名胡瑞华,祖籍广东鹤山,在上海出生长大,上海民国时期和英属香港时期著名电影女演员,是当时充满传奇色彩的上海女性。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1937年11月上海失守,不久,明星公司在上海枫林桥的总厂被日军占领,明星公司从此不复存在。此时丈夫潘有声已在香港发展事业,于是胡蝶携同家人避居香港。根据徐悲鸿年表记载:1937年徐悲鸿 在香港、广州、长沙举行徐悲鸿画展。从香港一位德籍夫人手中购回中国人物画瑰宝《八十七神仙卷》。由此可以推测,此幅作品是悲鸿先生在香港写赠于胡蝶女士的得意之作。此幅对联字大饱满,结体舒张,骨肉匀称,墨彩乌黑发亮,尤见淋漓畅达,洵属对联中之杰构。此作不论用笔、结字和章法均非常传统,一点一画无不牢守法度,但又绵里裹剑。如“乡”字、“寄”字均向右倾斜,但斜而不偏,通过上下字体的呼应,既使章法变化多端,最后又归于平稳。欣赏他的书法,如晤高士,如品茗和时,乍见平常,愈后则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