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布斯堡国际拍卖公司中国收费标准2023

名称:哈布斯堡国际拍卖公司中国收费标准2023

供应商:哈布斯堡国际拍卖行

价格:7.00元/件

最小起订量:1/件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天府路1号

手机:19102030840

联系人:林家 (请说在中科商务网上看到)

产品编号:200985706

更新时间:2024-05-24

发布者IP:183.46.217.118

详细说明

  哈布斯堡国际拍卖公司中国收费标准2023

  本公司从事艺术品展销和委托项目。长期在文物回流、新人新作的扶植、国际文化交流等方面加强合作,形成文化与金融的良循环和互性动,促使文化发展的绵延流长。新世纪,新机遇,为开拓业务,文博鉴定机构,艺术品经营公司,新加坡以及国内的艺术品对外征集.鉴定各类珍贵艺术品,所有艺术,均由核心客户直接私家珍藏.

  在哈布斯堡家族强大的背景支持下,哈布斯堡拍卖行在罗马家族的支持下成立,后不断发展,1826年在英国伦敦註册创立了哈布斯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哈布斯堡拍卖行汇集了欧洲各大民族和地区的人才,还有家族势力与人脉的支持,致使哈布斯堡场拍卖就取得了骄人的成果。后经过不断的发展,哈布斯堡国际拍卖行已成长为国际拍卖公司之一。

  麦克卢汉在1967年马夫里特的讲座中曾说:“有一个聪明人说过,我们不知道谁发现水,但我们相当肯定,发现水的不是鱼。”看似玩笑的话却道出了沉浸在媒介中的人无法意识到自身所处的现状,鱼只有在水温变化了后才能意识到,原来到自己是沉浸在水中。麦氏的比喻对于我们今日讨论当代手工艺有着特别的启发。从手工业时代,工业时代,再到数字信息时代,由于造物技术的更迭、人文思想的改变,手工艺一直追问着自身的角色与意义。

  西方工业革命

  不论在中国还是西方,很多当代手工艺者开始强调创作中的智识性内涵,而非仅限于实用功能的满足和传统观念下的“材质美”与“工艺美”,从而走向了独立美学的探索之路。这也是当代金属艺术的主要特征,而当代金属艺术也因此“金非昔比”。

  汉斯·斯托弗,《黑钻石戒指》,2010年

  克里斯·奈特,《碗上速写1》,2014年

  但是,后现代艺术突出的是“没有规则只有选择”,那么为何金属艺术家仍然愿意以工艺媒介表达自身的想法?或者说这些作品有什么特殊性进而让其在视觉艺术的宏观语境中能够具有话语之地?

  时翀正在创作作品《废墟系列——容器No.3》

  洪书瑶正在创作作品《功道杯》

  海德格尔的工具理论表示,物品存在两种状态——应手状态与显在状态。当人们使用工具时,物品呈现“应手状态”,工具使用得越是顺畅,人们越是会略过工具,关注于当下所从事的事物上。而只有工具受到损坏,注意力才会投放在“显在状态”的物品上。但当代金属艺术作品既能够以“功能”的借口悄悄潜入日常,却又能不安分地强调着自己的“存在感”,不断激活观者的话题。正是这种与日常的化学反应成为了其独特个性的组成部分,区别于其它物品两极分化的状态。

  朱玉正在创作作品《如沐白月》

  吴冕正在创作作品《不会游的鱼-不离不弃》

  因此,在本次“金非昔比”拍卖专场中,我们遴选了当代金属艺术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一些优秀艺术家,包括专注于传统文化当代转译的孙秋爽、付少雄、洪书瑶和王潮&朱玉;强调洞察当下社会文化的李嫱、时翀、施琪和张祎桐;侧重探索材料语言的艺术家宁晓莉;和“用首饰谈论首饰”的李安琪、吴冕、张小川和房佳。

  我们期待这些作品能够为收藏者忙碌的生活,“游击性”地镶嵌一颗暧昧的宝石,虽隐匿于生活之平常、物品之堆砌,却深思熟虑地闪耀着久违的天马行空。

  让我们“金非昔比”。

  / 专题作品 /

  / ArtWork/

  朱玉、王潮, 如沐白月,纯银、紫铜、异形淡水珠,13cm×13cm×10cm,2022年

  作品作为空间陈设用品,选用了应用较多的金属材料为主要的创作材料,纯银材料与金箔相得益彰,紫铜材料与银的熔化水到渠成,盘子中镶嵌的天然异形珍珠,是作品营造的意境中的重要角色之一,熔化的、深邃的肌理效果和树木枝干的朴素平淡,也是作品营造场景的重要手段,作品在自然气息的基础上复加了传统文化的审美意境,表达了艺术来源与自然而又不同于复印自然的艺术观念。

  李嫱,《巧克力礼盒项链》,银镀金、碧玺、托帕石、黄宝石、珍珠,3.4cm×3.4cm×0.8cm,2020年

  巧克力礼盒项链是作品《一盒巧克力》系列作品之一。该设计灵感来源于电影《阿甘正传》的一句经典台词:“人生就像盒子里的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滋味。”作品探索巧克力与珠宝之间情感上产生的强烈相似性。它们都与爱、喜悦、奢华、浪漫、惊喜、神秘相关。项链造型为方形的巧克力盒子,盖子的图案来源于巧克力的纹理,旋转打开,如同打开精美的巧克力礼盒,不同口味的“宝石”巧克力呈现在眼前,带给人眼前一亮的惊喜。

  付少雄,《逍遥游·鲲Ⅲ》,锡、黑檀,56cm×7cm×23cm,15cm×6cm×12cm,2018年

  作品通过对器型的重新设计将当代艺术的表现方式介入到锡器工艺中来,对中国传统的典型锡器进行解构和转化,通过偏心、扭曲、拉伸、回转等手法,产生一种不安定且具有运动感的形态,进而体现传统与当代、手工与机械、学院与民间、东方与西方因素的冲突与融合, 引发人们对不平衡关系的思考。

  吴冕,《不会游的鱼-不离不弃》,24k金玻璃,6cm×4cm×1cm,2021年

  一个陌生的人,钓了一条陌生的鱼,陌生的鱼肚子里有一枚陌生的戒指,这枚戒指属于一个陌生的人。在苏格兰民间传说中,鱼肚中的戒指象征神迹般的失而复得,借着它我们与这个永远无法考证的匿名的陌生人真实相遇。

  洪书瑶,《功道杯》,纯银、黄铜、红花梨,12cm×29cm×16cm,2021年

  在锻造金属器皿的过程中,铁锤通过敲击金属材料使之发生形变,在还没有装手柄之前,手是通过锤子这个媒介作用到金属材料上,那么直接把锤子作为手柄,会是怎样的呈现?基于这个想法,笔者开始做了一系列尝试。正如茶道中公道杯的作用是均匀茶汤的质量与数量,金属器皿成型的方式通过金属锤一锤子锤锻造而成,两者方式截然不同却都具有仪式性,使用金属锻造成的公道杯,金属本身包裹住锻造它的金属锤,使之成为公道杯的手柄,取名公道杯的谐音“功道杯”,隐喻锻造过程与使用过程的关系。

  宁晓莉,《迷雾》,陶瓷,10cm×4cm×5cm,2022年

  在材质上我比较迷恋极具不稳定性的材质,比如陶瓷从泥浆到泥,不同湿度的泥、不同矿物质配比的泥、不同的泥质在手中一点点感受它的粗粝或细腻,顺着或逆着这种特性来进行制作,每一步的不确定性都是下一段思考的开端。

  时翀,《废墟系列——容器No.3》,黄铜、砖头,10cm×5.5cm×18.5cm,2017年

  作为80、90一代,废墟是值得留恋的。它是很多处“家”的新陈代谢。城市总有些理由不让它们变老,有时是种庆幸,有时也只能认命。废墟系列借助日常功能性物体及其背后的隐喻性叙事,希望将暗示毁灭与再生的那些家的“生料”,渗透回家庭语境,并在生活中静静提示着充斥于变与不变之间的张力与仪式。

  李安琪,《福禄夹》,和田玉、不锈钢、镀金,6.6cm×1.6cm×1.2cm,2021年

  木质晾衣夹子,一种被快速制造的廉价商品,它的材质暗示了它的可朽。我们把夹子夹在潮湿的衣服上晾起,却不会在衣服干燥后戴着它出门。特立独行如果需要理由,那大概是“求个好运吧”。

  张小川,《缱绻》A,施华洛世奇水晶、合金、丙纶线、磁扣,链长59cm,2019年

  情绪和感官总是迂回游荡,如气旋流淌于山间。缠绕,包裹,穿行,无论是炙热的爱还是纠结的恨,他们本来就是相互拥抱的。

  房佳,《一生的戒指》,银镀金、编制红绳,2cm×2cm×1cm,2019年

  在中国,有一个与戴戒指有关的古老习俗。当人们变老,他们的手指变得越来越细的时候,他们会用红色的线把戒指包起来,这样就可以像我的祖母那样调节戒指的大小,这让我想到是否我可以制作一系列用红线包裹的戒指来暗示一个人的一生。当完成第十个戒指的缠绕时,看起来愈发扭曲的红线、越来越狭窄的空间,就像是在暗示我,祖母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施琪,《Never Full侵蚀》,黄铜、不锈钢,4cm×4cm×2cm,2021年

  作品灵感源于2019年夏季的亚马逊雨林火灾,火势持续整整3个星期,救援工作没有进展,报道事实的媒体也集体失声。当公众看到亚马逊火灾时,没有任何关于农业和经济的直接联系指向。事态也如往常一样,所有激烈的时事新闻持续了数周,就会销声匿迹。“贪”和“食”在古代构字文学中有密切联系。如今,人们不用担心基本的温饱问题。面对进出口贸易的促进和日益增长的利益,是否应该反思同步扩大并永无止境的欲望。系列作品表达了农业经济与有限自然资源之间的冲突。

  张祎桐,《“人-物”之物 No.3》,925银,4cm×7.7cm×26.3cm,2020年

  “‘人-物’之物”作品灵感源于人们下意识使用物的方式,以及物体在功能行为中组合时所引发的问题。聚焦于生活中的物所映射出的人欲望与性格中的复杂与矛盾,并邀请观者加入对人-物关系的探索和讨论中。

  孙秋爽,《注》NO.1,银、赤铜、四分一银,18cm×18cm×8cm,2018年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在茶人品茗之余,整个茶道的过程亦是对于茶人身心的修炼。作者针对中国传统茶器的应用方式进行了思考和创新,将传统造型传统茶具的口部变小,同时增加车轮等增加其不稳定性,使得茶人在注水过程中,必须全神贯注才能将水注入茶器中而不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