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布斯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展览交易图录编制

名称:哈布斯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展览交易图录编制

供应商:哈布斯堡国际拍卖行

价格:5.00元/件

最小起订量:1/件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天府路1号

手机:19102030840

联系人:林家 (请说在中科商务网上看到)

产品编号:200376261

更新时间:2024-04-07

发布者IP:168.235.203.236

详细说明

  哈布斯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展览交易图录编制

  本公司立足,精耕珠三​‌‌角,开发买家客户,与各地商会、会所、收藏大家、各类艺术团体协会等紧密合作,积累了收藏范围广泛、购买力强大的买家客户群。本公司艺术品管理以的服务、庞大的艺术品客户、的经营理念,为中国艺术收藏品爱好者提供一个集鉴定、展销、展览、交流、销售及针对VIP客户为一体的、、便捷的艺术品交易平台。公司拥有高素质、责任感强、综合能力强的经营团队,坚定不移为收藏爱好者提供一个国际化的服务平台和交易平台。

  张大千 不忍话旧图

  水墨纸本 镜框 一九五三年作

  溥儒对题

  各 41.5 x 35.5 公分 (2)

  估价:1,200,000 - 2,000,000 港元

  款识:〈张〉省斋道兄知予将自南美来游东京,遂从香港先来迎候,情意殷拳,倾吐肺腑,而各以人事牵率,未得久聚。治乱无常,流离未已,把臂入林,知复何日耶?为写数笔,留以为念,传之后世,或将比之颜平原明远帖,知吾二人相契之深且厚。癸巳四月同在东京不忍池上。蜀郡张大千爰。

  (文略)溥儒。

  钤印:〈张〉「张爰私印」、「昵宴楼」。

  〈溥〉「明夷」、「溥儒」。

  藏印:「朱缙」。

  著录:〈大人〉杂志,第二期(香港,大人出版社有限公司,一九七○年六月十五日),页34-35

  〈大成〉杂志,第二二七期(香港,大成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十月一日),封底内页

  〈从古典到现代—张大千的艺术1950-1983〉,冯幼衡著(台北,羲之堂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二○一九年九月),图版25

  著錄

  上款:「省斋」即朱朴(1902-1970),字朴之,号省斋,江苏无锡人。他早岁以文人身份从政,与沪上文化、艺术、新闻出版界仍保持密切交往。后追随汪精卫投身「和平运动」,在政府任要职。脱离政界后,转往香港,经营书画买卖,亦常远游东瀛,搜求精品,在报刊撰文兼出版有关中国书画刊物,以鉴藏慧眼见著。

  朱氏与大千先生约结交于四十年代末期。因书画仝好,故五十年代初彼此过从甚密,先生屡有精品写赠。

  朱省斋在五六十年代出版不少关于中国书画的书籍

  注:五十年代,張大千在日本以〈不忍话旧图〉精制少量印刷本,惟尺幅与原作略有出入。

  印刷本

  「一九五三年初夏,我在香港接到大千居士自纽约发来的一个电报,说快要飞到东京,深盼我亦能去东京叙首。到了之后,有一天夏历四月初一,正是他的生日,我请他到上野的「万寿楼」去吃面。虽然我们两人都不善饮,但是那天兴高采烈,尽了一大樽啤酒。返寓以后,他立即挥毫画了一页「不忍话旧图」送给我,并加题识……一九五六年,溥心畬在我的东京寓所看见了这一幅画,颇有所感,随即索纸题诗相赠……此情此景,如在目前。乃曾几何事,人事全非,心畬作古,大千病目,诚有不堪回首,『不忍话旧』之感也。」

  ─ 朱省斋〈溥心畬二三事〉

  张大千 芙蓉映照娉婷脸 

  设色纸本 镜框

  55 x 40.5 公分

  估价:4,000,000 - 6,000,000 港元

  款识︰宛转女郎歌,行人唤奈何。

  一声归去也,门外晓风多。

  大千居士爰。

  钤印︰「张爰印信」、「大千」、「昵宴楼」。

  来源︰王云程(1910-2012)旧藏

  王云程,无锡人,父辈乃著名实业家,与荣氏合营面粉厂、纱厂等企业致富。王云程早岁留学美国,获罗威尔纺织大学修纺织工程学士,返国后在沪上经营家族业务。四十年代末迁港,自一九四七创立南洋纱厂有限公司后,一直担任常务董事,经营有道,在七十年代香港纺织业鼎盛时期叱咤业界,驰誉海外。其收藏集中「南张北溥」两家,近年渐次于香港苏富比释出,如张大千五十年代工笔花卉及居美时期泼彩,洵精绝之作,亦可窥见其与画家之过从关系。

  大千写古典仕女多矣,随着艺术创作历程演变,自清及明后上溯宋人,西涉敦煌,研习石窟艺术,风格又生变化,至五十年代臻至颠峯,贯通参合前人而面貌自生。本幅集前贤句意入画,自是曲声绕凉风,意怅惘而余情无限。运笔工细,敷石青、石绿、白粉等矿物颜料,且带钩金,处理手法均见习艺敦煌之影响,所选纸料细滑,润腻如玉,故行笔甚得畅达之妙。装裱之绫布纹饰简洁大方,图案样式应属东瀛所出。画上无署年,按风格及纸材似属写于一九五一至五三年间,是时,画家多次造访日本,笔端出多帧仕女画。参照王云程藏另幅张大千工笔仕女〈翠袖倚竹图〉,风格、尺寸,以至装裱方式均如出一辙,堪配成对。另考画家为王氏绘工笔牡丹〈照殿红牡丹〉及〈佛头青牡丹〉,出诸相同形制,亦恰配对。合视之,可知本幅属画家同期应嘱精制之一。大千倾耗心力如此,非知音不为之矣!

  张大千 秋山图

  设色纸本 立轴 一九四九年作

  罗家伦署签

  162.8 x 51.4 公分

  估价:16,000,000 - 30,000,000 港元

  签书:秋山图。大千杰作,志希题签。

  款识:凝碧丛丛接九闇,染花乔木识灵根。登山高思如云暖,浅笑虚堂梦里痕。己丑闰月,大风堂写并题,张爰大千父。

  钤印:「爰鈢」、「大千」、「法匠」。

  展览:华盛顿,沙可乐艺术馆,〈血战古人—张大千回顾展〉,一九九一年十一月廿四日至九二年四月五日

  纽约,亚洲协会,〈血战古人—张大千回顾展〉,一九九二年四月二十九日至七月十九日

  圣路易巿立美术馆,〈血战古人—张大千回顾展〉,一九九二年八月二十八日至十月二十五日

  著录:〈张大千画集〉(香港,国际摄影公司),图版2

  〈心影游踪集〉下册,罗家伦著(台北,华国出版社、有正书局,一九五七年一月),页173

  〈张大千先生画集〉(台北,中华书局,一九五九年),图版20

  〈大千与王蒙〉,傅申撰,收录于〈张大千学术论文集〉(台北,历史博物馆,一九八八年),页162

  〈王蒙笔力能扛鼎,六百年来有大千〉傅申撰, 〈张大千学术论文集〉抽印本(台北,历史博物馆,一九八八年),页34

  〈血战古人—张大千回顾展〉目录,傅申着(华盛顿,沙可乐艺术馆,一九九一年),页181

  〈傅申论张大千〉(浙江大学出版社,二〇二二年一月),页91

  来源:罗家伦旧藏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得于香港

  张大千钻研王蒙甚勤,本幅未点明源出何本,但自笔法、构图,一望即知乃胎息自王蒙〈青卞隐居图〉。山峦排布与原作大致相同,千岩错叠,扭曲盘旋,穿插飞练、奔流,态势奇险,惟画幅比例更窄长,且摒除底部水渚留白,直接由坡地起势。高士、屋舍位置亦见挪移,中下方山腰处,增置一茅龛,内有白衣高士静坐参禅,其造型借鉴自王蒙〈雅宜山斋图〉。笔触、皴法短促而缜密,写针叶用笔尖锐而有劲,点苔亦用尖点,区别于原作之圆笔,状写山峦肌理、草木葱茏华滋之貌。山石茅舍笼罩赭红,愈烘托秋意。大千本幅章法、用笔均未亦步亦趋追临原作,而能尽摄其神韵,实源于对王蒙笔法理解透彻入微,运用自如。又选用旧楮,纸质绵密,所呈现墨色沉稳内敛,全无郁燥气息,古意渗溢纸上。

  左:王蒙〈青卞隐居图〉

  右:本幅

  〈青卞隐居图〉乃王蒙剧迹,今藏上海博物馆,董其昌推为「天下第一王叔明」。一九一九年,大千于狄平子之平等阁首睹真容,一时「惊心动目」,叹为观止。然迥异于〈夏山隐居图〉、〈林泉清集〉、〈雅宜山斋〉等王蒙名作,大千俱曾反复效之,就公开数据所示,他并未直接摹写〈青卞隐居图〉,直至一九四九年,方入手写本幅,值壮岁的大千,阅历、眼光以至技法融贯的掌握运用,已届鼎盛期,挑战王蒙作品之最,以集大成之技法重现王蒙的笔端造化,可谓得心应手。

  王蒙写〈青卞隐居图〉时,家乡吴兴正卷入朱元璋与张士诚的战争,自身亦在渺茫的仕途与归隐山林之间挣扎。一九四九年社会剧变,张大千的生活可谓颠沛流离,短暂停憩于成都的大千,是否也怀抱与王蒙一般的家国忧思,才复现此图,以求取心灵的安宁与归宿?

  局部

  是年末,张大千偕夫人徐雯波自香港赴印度,自此投荒四海,本幅亦成为他在离开前完成的最后作品之一。一九五○年一月,罗家伦于〈心影游踪集〉记曰︰「大千应余约来游印度……见其所作秋山图,雄浑深秀,尽态极妍,深得黄鹤山樵『青弁隐居图』遗意,柬诗索之︰大千笔力能扛鼎,黛绿丹黄并世无。故国风光频入梦,秋山难访可留图?」参照画家是月十六日假新德里全印美术会举行之〈大千画展〉,展品目录有作品「Landscape of a Mountain in Autumn」(编号58)及「An Autumn Scenery」(编号59),画名与〈秋山图〉吻合,或可推断本幅为两帧展品其一。罗家伦是时驻节新德里,为张大千费心筹划本次展览,得睹本幅而爱之,故赋句索画。

  一九五〇年,张大千于印度办展览,即仰赖罗家伦协助安排

  罗家伦于〈心影游踪集〉记述向张大千索求〈秋山图〉之事

  他与张大千早于三〇年代已订交,时罗家伦掌中央大学校政,张大千则应徐悲鸿之邀在该校艺术系任教,彼此具同事之谊。罗家伦嗜艺术,通书画之道,二人颇有共同语言。一九六〇年,罗家伦远道自台湾至巴西摩诘山园探望老友,相晤话旧,并于翌年写〈三巴话旧〉以证此历久弥坚之情谊。

  溥儒 山水四帧

  设色绢本 未托裱 镜框

  24.8 x 25 公分

  估价:400,000 - 800,000 港元

  款识:〈一〉山村斜向水,江雁远横天。心畬。

  〈二〉空门新雨后,林屋晚凉时。心畬。

  〈三〉林鸦噪晚烟,秋风生古木。心畬。

  〈四〉松声连水阁,雁影照清波。心畬。

  钤印:「溥儒」(四钤)。

  溥儒 江山秋景

  水墨纸本 手卷 一九六二年作

  画家题引首

  王静芝题跋

  引首︰35.7 x 65.5 公分

  画心︰35.7 x 468.5 公分

  题跋︰35.7 x 48 公分

  估价:3,500,000 - 6,000,000 港元

  引首:峰岩凝碧。心畬。

  款识:云气连孤嶂,岧嶤上薜萝。乱霞低晚渡,斜雁向秋河。岸柳鸣渔笛,菱塘起棹歌。微风飘木叶,已下洞庭波。

  落雁鸣沙岸,滩声下急流。断云飞不尽,野水自成秋。露冷芙蓉水,香生杜若洲。遥吟望烟树,欲上谢公楼。

  踈林连夕霭,惟见水边亭。万壑失云树,千峰入杳冥。溪光生远白,山影落空青。一夜添秋雨,寒流隔涧听。

  此处堪栖隐,将谁共入林。每行黄叶路,常有白云心。烟水成朝夕,江山变古今。早知人世改,惟向画中寻。

  壬寅九月,画江山秋景并题近诗四章。西山逸士溥儒。

  题跋:右溥心畬先生作〈峰岩凝碧图〉长卷,以宏肆之笔皴山石,以高旷之笔写杂树,以烂漫之笔染云水,逸雅风神,流溢眼底,重峦起伏,叠障接天,奇峰竞秀,绵亘不绝,乃感平湖若镜,渔舟如点,旷远悠悠,一望百里,又感秋空明净,雁字斜书,惊寒声下,情动离人。高士隐居,诛茆崖岸,独占苍茫,云闲风静,逍遥自得,令人神往。全卷水濡墨染,元气淋漓,墨韵水痕,屏障犹湿,不着颜色,而峰岩凝碧,景物自鲜,此当无色胜有色也。余生平见溥先生之画作多矣,信覩此卷,何胜骇叹,斯诚溥先生情生即兴偶得之佳作。

  霭云道兄得藏此卷,不可不什袭之也。

  己卯仲夏,识于台湾霜茂楼,龙壑王静芝,时年八十有四。

  钤印:〈溥〉「溥儒之印」、「溥儒之印」、「心畬」、「齐物」。

  〈王〉「王静芝印」、「霜茂楼」、「曾看中原万里春」。

  来源:台湾著名收藏家王霭云(1906-2004)旧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