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布斯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负责竞投登记

名称:哈布斯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负责竞投登记

供应商:哈布斯堡国际拍卖行

价格:8.00元/件

最小起订量:1/件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天府路1号

手机:19102030840

联系人:林家 (请说在中科商务网上看到)

产品编号:199564096

更新时间:2024-10-09

发布者IP:117.61.114.171

详细说明

  哈布斯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负责竞投登记

  Lot 2025

  张晓刚(B.1958)

  《血缘:大家庭1号》

  布面 油画

  创作时间:1997年

  尺幅:99 x 128.5 cm

  签名:张晓刚 Zhang Xiaogang 1997

  出版:

  《红与灰:来自中国的8位前卫艺术家》,斯民艺苑,1997年,P42

  《鸿沟》,荷兰Gasunie出版社,2000年,P21

  《张晓刚》,萨拉·希尔顿美术馆,2007年,P37

  展览:

  红与灰:来自中国的8位前卫艺术家,斯民艺苑,新加坡,1997年

  鸿沟,Gasunie,格罗宁根,荷兰,2000年

  张晓刚,萨拉·希尔顿美术馆,坦佩雷,芬兰,2007年

  估价:RMB 10,000,000 - 15,000,000

  本场领衔作乃张晓刚极具代表性的作品《血缘:大家庭1号》。血缘:大家庭系列被公认为中国当代艺术最具标志性的图像之一,同系列画作早在2006年已经在拍卖场冲破千万关口,接着也愈来愈受欢迎。如今张晓刚个人拍卖纪录亦来自「血缘:大家庭」系列画作,《血缘-大家庭2号》于2020年以HK$9,803万成交,写下纪录。

  今回在北京永乐上拍的《血缘:大家庭1号》,可谓奠定了血缘:大家庭系列风格之作,采用了系列中最知名的三人家庭构图,题材上,张晓刚罕有地以女孩入题,而颈系红色的领巾,更为作品赋予历史意义与象征,可见此作尽见「血缘︰大家庭」的精髓。

  血缘-大家庭系列缘起于1993年,张晓刚当时回老家探望双亲,偶然发现许多泛黄老照片 - 父母年轻照、自己的童年照、兄弟合照、全家福照,启发了他的新主题。这一系列是以1950、60年代流行的全家福照片为依托,创造出的肖像图集。

  《血缘-大家庭1号》1997年曾于新加坡展出,右为张晓刚

  张晓刚于1950年代与大哥和母亲的合照

  60、70年代的家庭合照,往往一家人端坐于镜头前,表情严谨,服装和发型带有那个时代的特点。每个人物都带有时代与身份的标签, 张晓刚重新审视当时的情况,并以新观念和符号语言重新诠释此段历史情境,探讨了个性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关系。

  血缘-大家庭系列画作系列曾多次参加国际学术展览,其中包括1994年第22届圣保罗国际双年展和1995年第46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等。正是凭借这些重要的展览活动,中国当代艺术才得以进入全球当代艺术的主流视野与系统之中,而张晓刚也因此成为最早赢得国际关注与认可的中国当代艺术家。

  Lot 2027

  曾梵志(B.1964)

  《无题(培根)》

  布面 油画

  创作时间:2005年

  尺幅:250.6 x 170 cm

  签名:Zeng Fanzhi

  估价:RMB 5,800,000 - 8,800,000

  对艺术圈外的许多朋友来说,曾梵志就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代名词。尤其是他为刘德华演唱会绘画「乱笔」系列半身人像海报,令这位武汉出身的画家登上新闻,成为一时热话。

  艺术市场上,曾梵志更是以王者姿态现身。2013年,他的大作《最后的晚餐》在香港以HK$1.8亿天价成交,不仅登上「最贵中国当代艺术品」宝座,更成为中国当代艺术亿元俱乐部的「始创会员」,令他名满天下。

  如今,曾梵志的个人拍卖纪录已升至RMB 1.61亿,《面具系列1996 No.6》2020年在北京永乐以RMB 1.61亿天价成交,写下纪录。

  曾梵志

  今回在北京永乐举槌的《无题(培根)》,同为千禧年后创作的乱笔系列作品。此系列可见曾梵志尝试回归中国传统书法线条艺术。他从草书的自由笔势,中国古典园林的视觉结构以及植物藤蔓的穿插缠绕中获得灵感,以纷乱的线条和精心设计的空间,建构起全新的视觉表现形式,探索生命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乱笔系列其实源于偶然事件。曾梵志一次右手受伤,遂改用左手作画。然而,左手的控制和娴熟程度远不及右手,创作过程于是不断出现错误,破坏了画面,越想改正反而又造成新的错误。

  曾梵志在这种从未有过的绘画体验中,感受到破坏的力量,索性将之保持、发展,创造出乱笔风格,「我在创作的时候是两支笔同时工作,食指和中指之间的笔为主导来创作,另外的一支笔却在创作过程中带来破坏,这样会带来画面中看似凌乱实则有序的笔触。」

  肖像乃「乱笔」系列最为重要的主题之一。从2005年开始,曾梵志先后创作了一系列具有深远影响的画家肖像,包括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卢西安·弗洛伊德(Lucian Freud)、Andy Warhol等,通过乱笔与写实肖像结合的方式来塑造人物形象,探索出全新的肖像绘画样式。

  Lot 2029

  王兴伟(B.1969)

  《无题(打石工)》

  布面 油画

  创作时间:2003年

  尺幅:147.5 x 208 cm

  签名:WXW03

  出版:

  《中国》,DAMIANI,2005年,P140

  《墙: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与边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P312

  《王兴伟》,麦勒画廊,2006年,图版

  《王兴伟》,UCCA,2013年,P160

  《东方艺术》,2013年13期,P97

  《艺术品鉴》,2022年25期,P140

  展览:

  墙: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与边界,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北京/Albright - Knox美术馆,布法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安德森美术馆,布法罗,美国,2005年

  王兴伟,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3年

  王兴伟在上海 2002-2008,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2022年

  估价:RMB 8,000,000 - 12,000,000

  出生于1969年的王兴伟,1990年从沈阳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成长时期正值「八五新潮运动」兴起,因此接触到西方艺术史的论述,并深受其薰陶。

  这位来自沈阳的画家,常于创作中挪用中外艺术史中的经典图像。王兴伟没有被传统绘画手法所束缚,灵活运用各种媒材的创作手段与方法,采用不同风格和构图,将风马牛不相及的人物角色和不同历史及文化典故巧妙结合,画面充满黑色幽默意味。

  王兴伟

  库尔贝1849年名作《采石工》

  是次举槌的《无题(打石工)》创作于2003年,正是王兴伟举家迁居到上海的第二年。与家乡小城完全不同的都市景像,以及上海当时蓬勃的都市化进程,带给王兴伟全新的视觉感受和生活体验。

  此作的灵感取自法国写实主义画家库尔贝(Gustave Courbet)名作《采石工》。绘于1849年的《采石工》,画面描绘一位年轻农民与一位老年农民正在打碎石头,反映当时贫苦人民的艰苦劳动。

  在王兴伟笔下,他将自画像添加到画面中心,还以一副「胸口碎大石」的杂耍姿态示人。如此「无意义的搭配」,展示了无意义的幽默感,透露出一种似是而非、言之无物的无厘头感。

  对比起追究画面的真正出处和原始环境,王兴伟认为制造偶然的想像也许更加重要,他曾言:「我要放弃对绘画性的追求,让我的作品传递意义和观念。」

  Lot 2031

  张恩利(B.1965)

  《吻》

  布面 油画

  创作时间:2000年

  尺幅:147 x 147 cm

  签名:ENLI 2000

  展览:从梵高到中国当代艺术,松美术馆,北京,2017-2018年

  估价:RMB 2,600,000 - 3,600,000

  生于1960年代的张恩利,热衷于观察周遭的平凡人物及日常生活,以阴郁的底色和激越的笔触,描绘着急速发展的时代浪潮里,血肉流动的社会图景。他的作品大致可分为:城市人物肖像时期(1990-2002),日常物时期(2003-2014),日常空间(2005-2014),肖像系列(2017-至今)和空间绘画(2007-至今)。

  今回在永乐举槌的《吻》绘于2000年,属城市人物肖像时期之作。张恩利早期绘画深受德国表现主义的影响,又被上海的市井文化所触动,二者交织在一起,呈现出艺术家的内心世界。与其眼中的外在环境。

  恋人、屠夫、吸烟的人与肉市、酒吧、宴席、舞池等日常生活场景,经常成为这段时间的创作主题。张恩利凭借高超的表现主义绘画语言,默默地记录90年代中国社会急速发展的时代。

  张恩利

  《吻》以厚重、浓郁的色彩和夸张的肢体,表现了四对一边热舞,一边拥吻的情侣。红色、黄色、白色等较为明亮的色彩,在碳黑色背景映衬下,刺激着观者视觉神经。抖动的线条一方面勾勒出人物富有肉感的身体,另一方面营造出荷尔蒙喷涌的激情,这与黑暗、嘈杂混乱的背景之间形成一种暗流涌动的张力。

  此情此景,不禁令人联想到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经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革,在短短十年带来了经济繁荣,生活条件亦得到极大改善。曾历过物质匮乏时期的人们,还来不及适应、思考这一切,便投身于消费与娱乐的浪潮之中,纵情狂欢与享乐。

  Lot 2038

  刘炜(B.1965)

  《游泳之二》

  布面 油画

  创作时间:1996年

  尺幅:100 x 100 cm

  签名:刘炜,Liu Wei,1996

  出版:《刘炜》,红桥画廊,2008年,P85

  展览:刘炜,红桥画廊,上海,2008年

  来源:

  少励画廊,香港

  亚洲私人收藏

  估价:RMB 2,800,000 - 3,800,000

  刘炜跟刘野、曾梵志及刘小东合称中国当代艺坛「新F4」。对比「八五美术新潮」一代艺术家,以热切抱负与理想主义矢志「重建新文化的雄心」,刘炜这一代艺术家则信奉一套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 - 以虚无、讽刺及玩世不恭作为核心。

  毕业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的刘炜,乃第一批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内地艺术家,与方力钧并列「玩世现实主义」代表人物,意思是「把本来严肃的、有意义的事物滑稽化,切实面对当下现实的普遍失落」。

  今回在永乐举槌的《游泳之二》绘于1996年,属刘炜九十年代中期的「游泳」系列作品之一。游泳一直是刘炜早期作品的重要题材,在最初的「革命家庭」系列中,游泳的踪影已经随处可见。

  刘炜

  1994年,刘炜于圣保罗双年展展出了「游泳」系列,作品以水中畅游的男女为主题,并将一些性别特征大胆展现,毫无顾忌,折射并放大中国人在剧变时期的心理状态,令观者无比震撼。

  《游泳之二》以两个泳者为主体,两人头部凑在一起,身体若隐若现,在激烈的浪潮中浮沉。画面右上角的海滩上,有玩耍的幼童和宠物,但海面和海滩几乎铺展在同一平面,突出了主体人物的硕大头部,以及人与水的和谐关系。人物的静止、孤立、排他与水的流动、变化、包容构成了对立,又相互交融在一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水往往被与人性联系起来,儒家称「智者乐水」,老子在《道德经》中将水的特性概括为:无欲、不争、柔弱。刘炜在此作中一反常规,突出人物的欲念与挣扎,他用奔放不羁的笔触,释放出内心涌动的情怀,用单纯而浓郁的色彩对比,制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欲望与人性的纠缠中,呈现出生命最原始的状态。

  Lot 2045

  朱德群(1920 - 2014)

  《辉煌No.246》

  布面 油画

  创作时间:1967年

  尺幅:100 x 73 cm

  签名:朱德群CHU TEH-CHUN 67

  展览:

  Galerie de l'Université,巴黎,法国,1967年

  Maison de la Culture du Havre,勒阿弗尔,法国,1967年

  来源:法国私人珍藏,1960年代购入

  说明:

  附由朱德群妻子董景昭女士所签署之保证书

  此作将被收录于朱德群基金会正筹备编纂的《朱德群作品编年集》

  估价:RMB 6,500,000 - 8,500,000

  介绍过诸位中国当代画坛人物之后,让我们把焦点移至两位二十世纪旅法学艺的大师:朱德群、吴冠中。

  朱德群的艺术之旅始于1935年,年仅15岁的他入读中国美术学院(即杭州艺专)。虽然兴趣倾向于水墨媒介,但在林风眠的指导下,朱德群接受了西方现代绘画的理念并初步掌握其绘画技法。

  50年代,朱德群、吴冠中、赵无极先后赴法留学。移居巴黎后,朱德群深受俄裔法国抽象画家斯达尔(Nicolas de Stael)的作品启发,确立了走向抽象的方向与决心。

  60年代是朱德群创作风格的转折点,这时期他投入到完全抽象的创作风格,把风景简化为不同的几何形状和抽象线条,再到运用线条勾画出浓淡不一、肌理各异的色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