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布斯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合作单位2023

名称:哈布斯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合作单位2023

供应商:哈布斯堡国际拍卖行

价格:9.00元/件

最小起订量:1/件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天府路1号

手机:19102030840

联系人:林家 (请说在中科商务网上看到)

产品编号:195702558

更新时间:2024-04-21

发布者IP:183.9.105.103

详细说明

  本公司管理​‌‌严谨,结构有序,并逐步以较高的精神,确立了在拍卖市场中的人才优势和规模优势,公司资金实力雄厚,声誉日隆,为开拓国内拍卖市场提供了有力的。同时本公司以"公开、公平、公正"为原则,积极为单位、个人的委托拍卖服务,以的服务为宗旨,以保护委托仍和竞买人的利益作为前提。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尤其伴随着我国加入WTO,拍卖企业也正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更大的挑战。为适应市竞争,顺应时代发展,公司将加大力度整和内部资源,提高业务能力,积极开拓市场向全国范围拓展业务。公司遵循拍卖业的国际惯例,吸取国内外拍卖企业的经验和教训,与国际拍卖业接轨,并与中国拍卖业发展的现状相结合,探索适合中国市场的发展之路,逐步树立"公司"这一拍卖企业中的民族企业的品牌。

  威廉‧德‧库宁(1904-1997)

  《无题III》

  油彩 画布

  177.8 x 203.2 cm.

  约作于1978年

  估价待询

  1970年代末为德‧库宁的多产时期,而《无题III》便是来自这段时期的代表作。德‧库宁不断钻研绘画技巧,把颜色和实质媒介推至画框的边缘极限,仿佛要挑战两者所依附的支撑物。

  这种创新手法教艺评家大卫‧西尔维斯特 (David Sylvester) 叹为观止,他在纽约 Xavier Fourcade画廊欣赏了几幅大型画作后,形容1977年为德‧库宁的“奇迹年”,并表示:“画作……的构图满布明亮的色彩,连贯和破碎形态之间的对比鲜明,作品中的符号和画像互相交融,画布上的每一寸空间也充满澎湃的力量,全面展现无可比拟的绘画特质。”

  威廉‧德‧库宁和作品《无题III》, 1978年4月. 照片:Alexander Liberman Photography Archive © J. Paul Getty Trust. Artwork: © 2022 The Willem de Kooning Foundation /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在《无题III》中,各种色彩的颜料在画布上展开,犹如一股涌动的能量直接从画家的手注入画面之中。事实上,德‧库宁运用复杂的上色工序,才能在画布上捕捉这种动感。他首先涂上多抹颜料,接着把画布旋转90度,再涂上更多颜料。然后,他会刮擦和打磨画作表面,再涂上更多颜料。每个动作都经过仔细考量,以实现心目中的构图,同时保留作品的现场迫切感。

  德‧库宁的友人艾米莉‧基尔戈 (Emilie Kilgore) 忆述:“他大部分时间都坐在那张椅子上,专注地盯着画布,有时会拿着香烟,但总是目不转睛地凝视着画布。然后,他会站起来走向画布……目光一直没有离开,接着哗啦一声就完成画作。他的准备时间极长,但作画时间却总是非常快速。”

  威廉‧德‧库宁(1904-1997) 《女人I》,1950-1952年作。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2022 2022 The Willem de Kooning Foundation /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照片:©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 Licensed by SCALA / Art Resource, New York

  德‧库宁早期在《女人I》(Woman I,1950-1952年作,现藏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等画作中,展现令人惊讶的正面描绘,以及具像人物与姿势抽象的结合。后来,他的作品开始融合人物和风景,例如《无题III》便满布苍翠的色调和肉体的色彩,背后则是滴落和泼洒的斑驳颜料。

  此作中的蓝色尤其夺目,因为德‧库宁参考了长岛斯普林斯的田园风光。斯普林斯是位于纽约长岛东部的一个小村庄,面向北大西洋,距离纽约市东部数小时车程。艺术家在画中的大片浓厚蓝色之中开辟出一条小路,让光穿越飘渺浅淡的蓝色和白色。在中央的色块里,炽热的红色元素划破上方沉静和谐的氛围,蓝色、绿色、黄色和粉色的斑驳部分压抑着力量,营造出独特的视觉平衡。德‧库宁通过夹杂着白色纹路较柔的背景色彩,避免构图杂乱无章,并展现他备受推崇的动感创作手法。

  德‧库宁的好友兼艺术史学家汤马士‧赫斯(Thomas B. Hess)在1978年造访他的工作室后,曾如此形容艺术家创作《无题III》等作品的过程:“他在玻璃沙拉碗里混合颜料,以少量煤油使红花油和清水乳化,并搅拌成轻盈的质感。他把颜料涂上展开的画布时,使用在五金店常见的3英寸宽油漆扫,以及以往为风景画家和陈列设计师而设、现在需要特别向工厂定制的长柄幼线笔。德‧库宁很喜欢这项特别制作的细节,他也巧妙形容所用的油漆扫,表示自己很喜欢这些残旧而肮脏的油漆扫,整齐地排列在调色板上,令人想到经济大萧条时期轮候面包的人龙,凄酸而不幸,但在他小巧而强壮的手中却挥洒自如。”

  德‧库宁除了热衷于研究各种材料和其固有特质外,也喜爱描绘各种感官或场景,因此创意性的运用平平无奇的材料和工具。

  威廉‧德‧库宁,东汉普顿,1981年摄。照片︰Eddy Posthuma de Boer

  德‧库宁于1970年代最后数年创作的作品,以刻意的明亮处理和宽广松散的构图为特点。虽然《无题III》并非直接刻画某个实际地点,但作品表面的灵感,却源自他于斯普林斯居所外,海面反射的北大西洋光线。1963年,他逃离纽约,来到斯普林斯后,努力摆脱城市和艺坛的压迫感。他曾在一次采访中提到:“当我来到这里时,我调配出沙子色,亦即一大罐沙子颜色的颜料,看起来就像我捡起沙子混合而成。而灰绿色的沙茅草和海洋大部分时候也呈现钢灰色。当光线照在大海上,水面会出现一种灰色的光……那些色调难以形容。我开始以这些色调创作,并坚信它们能让我描绘出我想要的那种光。”

  到了1970年代末,德‧库宁开始创作类似此画的作品时,他已能非常纯熟地描绘四周的自然景观。他于1950年代以让人叹为观止的作品成为抽象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他其后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发展,从未停止勾勒独特的轮廓。事实上,他更乐此不疲地奋力向前,在过去的基础上寻求突破。艺术史学家兼策展人黛安‧沃尔德曼 (Diane Waldman) 表示这种创作手法避免了 “他的作品被划分至明确的风格类别……即抽象或具象”。

  虽然他的作品的确有某些明确的分类,例如女性画作、风景画和田园风景画,但每个新的转变也与过去息息相关,形成一个复杂的个人标记结构,与艺术家仔细地涂于迷人作品上的层层颜料有异曲同工之妙。

  柴姆‧苏丁(1894-1943)《格雷奥利耶尔附近蜿蜒的路》,约1920至1921年作。费城巴恩斯基金会

  尽管德‧库宁隐居于东汉普顿的私人创作天地,但他也是一位杰出优秀的学者,并钻研前人的成就。他于1977年谈及于白俄罗斯出生的法国表现主义艺术家柴姆‧苏丁 (Chaim Soutine) 对他的启发时,表示:“我一直对(柴姆)苏丁和他的所有画作深感着迷。也许是浓厚颜料的缘故,他构建的画作表面看似一种物料,就如一种物质。他的作品出现一种变形……一种肉体质感……我记得当我首次看到巴恩斯珍藏里的苏丁作品时的感觉……马蒂斯 (Matisses) 的作品有一种特别的光,而苏丁的作品则由画作内在散发出光芒,那是另一种光。”

  当德‧库宁前往欣赏巴恩斯珍藏时,柴姆‧苏丁的《格雷奥利耶尔附近蜿蜒的路》(Winding Road, Near Gréolières,约1920至1921年作)等作品想必也在展出之列,而这幅由苏丁以浓厚的颜料描划而成、犹如液体漩涡的风景画,几乎可以被归类为完全抽象的品。德‧库宁与苏丁的关联,在《无题III》里最为明显,德‧库宁在该作中由构建和塑造出近乎具像的画面。

  然而,德‧库宁没有受限于大海、天空和土地的垂直构图,而是摆脱引力定律,让各种元素在空间里自由碰撞。他曾强调︰“我尝试摆脱上下左右的概念,不受现实主义束缚。一切都应该漂浮起来。”这幅细节丰富的画作深受哈罗德‧罗森伯格(Harold Rosenberg)等现代主义艺评家推崇,更把德‧库宁与纽约画派的其他画家连系起来。美国艺坛于动荡的二十世纪中发展蓬勃,一直紧贴外面的世界,因此为德.库宁的艺术创作带来启发,正如他也对后世艺术家影响深远。

  威廉‧德‧库宁(1904-1997)《无题XIX》,1977年作。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2022 The Willem de Kooning Foundation /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照片︰©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 Licensed by SCALA / Art Resource, New York。

  德‧库宁的绘画形态表面上似乎与艺术史的传统审美大相径庭,但他的题材实际上更倾向传统的人像或风景。他更在《风景中的女人III》(Woman in Landscape III, 1968年作)和其他同类作品中,结合自己对这两个题材的兴趣,巧妙地把人体与地点结合,形成鲜明的典型风格。例如,《风景中的两个人物》(Two Figures in a Landscape, 1967年作)等作品里起伏有致的桃红色和棕色,借鉴了艺术家于经典作品《女人I》(Woman I, 1950至1952年作)里实现的突破,把人体进一步抽象化成为颜料平面。

  德‧库宁以这种开创性的具象抽象风格闻名,更曾明言“肉体是发明油画的原因”。他于1970年代在工作室创作时,进一步探索早期的尝试,把人体和风景紧密结合,使两者几乎失去原有的物理形状。事实上,德‧库宁对于描绘瞬间、经历和有形的当下等概念深感着迷。

  大卫‧西尔维斯特就此写道︰“艺术家于70多岁时迎来一个时期的巅峰,画作……的构图满布明亮的色彩,连贯和破碎形态之间的对比鲜明,作品中的符号和画像互相交融,画画的每一寸空间也透现澎湃的力量,全面展现无可比拟的绘画特质。它们与莫奈 (Monet)、雷诺瓦 (Renoir) 和波纳尔 (Bonnard),当然还有提香 (Titian) 等艺术家于同一年纪创作的画作可堪媲美,运用颜料的手法自由随意、杂乱,有时更会以手指代替画笔或画刀……德‧库宁的1970年代画作消除了距离。这些画作是让身心愉悦地互相交融的经历与惊奇体验的结晶。”

  《无题 III》等作品采用直面而直接的手法,作品的实质存在与其吸引的特质相辅相成,在艺术家与观赏者之间形成连系。这些凝住的瞬间或事件的证据,正是使罗森伯格率先以“动作绘画”的旗号推广德‧库宁等艺术家的原因。

  威廉‧德‧库宁(1904-1997)《无题III》(拍品局部)

  因此,《无题III》可谓融合不同元素的巅峰之作。德‧库宁热爱的人物和风景题材,终于在画布上结合,展现从画家身边的世界直接流入画布的力量。作品超越可辨识的具像风格,纯粹地表现力量。

  德‧库宁的传记作者精确地推测:“德‧库宁以其原创的方式重新定义田园画传统。他终于找到一种方法,把人物和风景结合成他理想中的意象……他呈现的人物和景色往往融为一体,而非独立存在。他并非以旁观者的角度,只从远方审视理想的景象,而是穿过镜子,营造出他所指的‘置身于大自然另一面的感觉’。”

  就像隐居于吉维尼花园的印象派前辈莫奈一样,德‧库宁利用特别调配的颜料和老旧油漆扫,演绎斯普林斯的自然风景。对于这段时期,他曾表示:“我想接触大自然,但不是绘画自然景色,而是亲自感受那诱人的光线,特别是在这里。我一直对水很感兴趣。”德‧库宁热爱这种呈现感受的手法,因此更深入钻研其细致的创作过程,务求把无形的体验化为实体的颜色和形态。

  本拍品于威廉‧德‧库宁工作室内展出,东汉普顿,1978年摄。照片︰Bernard Gotfryd / Getty Images。艺术品︰© 2022 The Willem de Kooning Foundation /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因此,德‧库宁在这段重要时期创作的画作,同时具备地形学和地理学的特征。他把传统透视法压缩,成为看似从上方俯瞰的角度,从而把绘画手法推向前沿。大卫‧西尔维斯特谈及有关作品时也表示︰“德‧库宁的1970年代画作消除了距离。”

  这种融合标志着数十年绘画创作的巅峰,发自内心地颂扬使绘画成为首要艺术形式的一切。德‧库宁把色彩、形态、抽象和具象融合于一幅力量澎湃的画作之中,展示了他获誉为二十世纪最创新画家之一的原因。他于1972年提及移居斯普林斯时表示︰“当我搬到这间房子时,一切似乎不言自明……那里的空间、光线和树木,我没有思考太多便接受了。现在,我以新的视角环顾四周,感觉一切都是一种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