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司是一家集艺术品拍卖、鉴定、评估、展览、交易等服务为一体的大型艺术品综合服务公司。
莫奈(Claude Monet,1840-1926)
《垂柳》油彩 画布
/
130.5 x 110.2 cm
1918 -1919年作
HK$95,000,000 -135,000,000
莫奈有几个画作系列举世闻名,包括二百多幅的《睡莲》、二十多幅的《干草堆》,以及只有十幅的《垂柳》。毕加索在二战期间绘下《格尔尼卡》,控诉轴心国的侵略行为;莫奈于一战关键时刻创作《垂柳》系列,则表达出祖国与人民在存亡之秋的勇气与坚强。
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莫奈孻子和继子先后被征召到前方战线,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则决定用自己最擅长的绘画回应战争。
1918年春天,德军猛烈攻击协约国,不但轰炸巴黎及冲击索姆河谷的英军防线,更兵临距离吉维尼仅三十多公里的亚眠。尽管敌军近在咫尺,莫奈仍留守家园,以画笔写下其吉维尼花园睡莲池畔的雄伟垂柳。
莫奈摄于他深爱的吉维尼花园
《垂柳》局部
《垂柳》局部
《垂柳》局部
画中柳树高耸,从下往上延伸至巨型画布顶部,下垂枝叶像闪闪发亮的瀑布一样流泻而下。树干沉稳而庄严的力量,右下角轻灵曼妙的睡莲池影,空气中弥漫压抑而汹涌的能量,加上树叶透过阳光洒下的斑驳观影,令《垂柳》成为匠心独运、难以忘怀的动人作品。
《垂柳》不但记录了重要历史时刻,亦深切反映莫奈相信坚忍、希望和乐观所能带来救赎之力量。与此同时,这幅非凡杰作也标志着艺术史的重要时刻。
莫奈在令人仿佛亲历其境的大型画作中,运用明亮绚丽、摄人心魄的色彩,将柳树转化为充满戏剧性和表现主义特色、近乎抽象的画作,见证了「纯绘画」风格的起源,强烈的色彩覆盖了包罗万象的广阔绘画空间。罗斯科(Rothko)、波洛克(Pollock)、乃至琼‧米切尔(Joan Mitchell)等后辈名家,皆受到这种革新手法启发。
金宝美术馆珍藏的《垂柳》
哥伦布美术馆珍藏的《垂柳》
协约国战胜后,莫奈曾计划把其中一幅《垂柳》赠予祖国作为纪念。虽然此举最终并未成事,但如此意义不凡的系列,自然会归入重要的公共收藏。
十幅《垂柳》当中,如今一半都在顶尖美术馆手中,包括巴黎玛摩丹美术馆(Musée Marmottan Monet)、德州金宝美术馆(Kimbell Art Museum)、俄亥俄州哥伦布美术馆(Columbus Museum of Art)。
至于本幅《垂柳》,则为系列中仅有五幅私人珍藏作品之一,问世后一直陪伴莫奈左右,至他身后由孻子继承,再辗转流出市场。是次首度在亚洲拍卖,估价HK$9,500万 - 1.35亿。
李希特(Gerhard Richter,1932年生)
《Besen》油彩 画布
/
1984年作
224.7 x 200 cm
HK$55,000,000 - 75,000,000
莫奈于一战中创作出永垂不朽的巨作,李希特则为历经二战和纳粹,从东德逃到西德的一代艺术家。
在世当代艺术名家当中,李希特无论地位、名气、身价都属顶尖行列。他大概于六十年代踏进抽象艺术世界,七十年代醉心创作灰色单色画,惟后来有感此时期作品日益走向冷漠。为了打破这个格局,这位德国人重新出发,逆向而行,走向绚烂色彩的世界,《Besen》正是如此改变后绘下的大作。
此幅画作中,金黄,宝蓝,鲜红,粉彩与橘红如瀑布般自画布顶端倾泻而下,仿如来自天堂的色彩。为了平衡着至上而下的强大力量,墨黑线条如丝带般缠绕住瀑布,给予画面更强的空间感和色彩搏斗的张力。
更加有趣的是,这些个性鲜明的色彩在画面左上和谐地融为一体,化为柔软光晕,平衡了画面右方的力量,化成一曲刚柔并济的色彩的交响乐。色彩充满律动感与相互交错的空间感,展示了艺术家对笔触和颜色登峰造极的控制力。
八十年代,李希特发展出独树一帜的创作风格,以自制刮板为工具擦拭画布上的颜料,令画面轮廓变得模糊,让不同层次纹理效果借此显露出来。如此手法摆离了笔刷之桎梏,可说是翻开了抽象艺术新章。
画名《Besen》是德语,意为「扫帚」,暗示了李希特凭刮刷创作的巅峰抽象画作系列。
李希特是历经二战和纳粹,从东德逃到西德的一代艺术家
李希特开创「刮除」手法
《Besen》问世后的同年,就和其他一系列抽象作品于「至此之后: 杜塞尔多夫德国艺术展览」亮相,并在此取得空前成功的重要展览大获好评。随后一年,李希特和著名画廊Marian Goodman合作,走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
亚洲现当代艺术市场近年掀起猛烈「西风」,诸位西方艺术巨匠的作品都高价拍出,李希特便是其中经常出现的名字,近年曾先后刷新香港和内地的西方艺术拍卖纪录。
李希特于本年2月踏入九十岁的鲐背之年,大作《Besen》是次于亚洲举槌更是别具意义。
霍克尼(David Hockney,1937年生)
《尼科尔斯峡谷三》压克力 画布
/
2017年作
121.9 x 243.8 cm
HK$100,000,000 - 120,000,000
霍克尼乃21世纪其中一位最有才华、最多产的艺术家,以风景人物画作闻名于世,更一度成为史上最贵的在世艺术家。世界前十的霍克尼拍卖纪录,其中四位皆为风景系列。是次举槌的《尼科尔斯峡谷三》,则是首度现身拍场。
1978年,这位英国人搬进位于洛杉矶尼科尔斯峡谷的新家。他热爱驾驶,每天从峡谷山顶住所开车到工作室,此幅风景画描绘的正是其驾驶必经之路。
霍克尼直言自己不喜直线,曾多次提到纽约道路如棋盘格,乃是绘画创作的「噩梦」。他之所以选择在洛杉矶丘陵,也与对曲线的情有独钟情相关,「我被这蜿蜒的道路深深迷住,因此它们开始走入我的画作里。」
2017年左右,霍克尼有新系列画作诞生,描绘加州洛杉矶、美国大峡谷、英国东约克郡等地风光,包括《尼科尔斯峡谷三》在内。此系列特征是长方形画布两边角落被裁去,变成碗状六角形。背后的创作动机,则有趣地与中国书画有关。
《尼科尔斯峡谷三》局部
《尼科尔斯峡谷三》局部
霍克尼把大量照片作后期处理,创作出这幅包含他本人和一众六角形绘画的《In the Studio》,《尼科尔斯峡谷三》在最右方
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绘画确立了单点透视法 - 光影阳光位置有清楚逻辑,按照特定角度照入构图,人和物的大小比例是固定的,视角和主题不会按观赏角度而改变。简而言之,这是一种贴近人类观看世界的写实视角。
单点透视法在西洋艺术可说是呼吸一般的常态,但霍克尼却寻求另一条出路,并且在中国古画卷轴中找到启发。
中国传统书画视角属于散点透视,和西方绘画截然不同。意思是画面构图没有固定视角,焦点随着观者的移动与观赏的角度而一直变换。这一点在尺幅极长的卷轴尤为明显,观者视域范围无限扩大。如此透视法超脱时空逻辑,更似是能够察看一切的上帝视角。
霍克尼(右)与美国艺术家兼电影人Philip Haas(左)研究《康熙南巡图》的构图视角
六角形绘画系列,可说是霍克尼挑战传统西方单点透视法的突破性创作。画面构图没有固定视角,焦点可以随观者移动与观赏的角度一直变换,显然更接近于中国古书画的视角。
至于把画布剪裁成六角形的原因,他就表示:「能扩阔空间感及引进各种鲜活视线……我是在增加角落,而并不是减去角落。」
霍克尼是一个很有想法,同时又勇于尝试的艺术家。早在2010年首代iPad面世时,他就开始拿着这款平板电脑绘画,后来更出版画集编录自己多年来在iPad和IPhone上的创作。
六角形绘画无疑是霍克尼晚年创作生涯又一重大突破,「尼科尔斯峡谷」更可说是对他尤为有意义的私密主题。
奈良美智(1959年生)
《愿世界和平》压克力 画布
/
2014年作
194.2 x 162 cm
HK$88,000,000 - 128,000,000
奈良美智曾言:「我的全部作品其实是我内心的自画像,是和自己的对话。」是故,他笔下的小女孩虽然永远长不大,然而随着艺术家的人生历程,亦呈现出不同面貌。
九十年代至千禧年间的画作中,小女孩神情锐利,可爱之中带点狡黠邪恶,斜眼睥睨,透着一丝愤怒,与奈良童年时复杂的心理环境息息相关。直到2011年,奈良亲身历经一场大灾难以后,画风开始有所转变。
2011年3月11日,强烈地震猛袭东日本。奈良出生地属灾区范围,他当时居住的栃木县距离福岛核电厂更只有100公里之遥。耳闻目睹、电视不间断直播灾情,令奈良悲痛乏力,无法如常绘画。此次灾害令他开始质疑、反思创作的意义,沉淀数月后,他重拾画笔,希望能「画出带给人幸福的作品」。
奈良灾后创作早前在台湾举办特展,他本人(中)亲身到场布置
另一幅灾后创作的奈良画作《春天女孩》,横滨美术馆收藏
奈良灾后开始尝试新的色彩和色调,以层层铺叠的方式,缓慢而仔细地营造出闪烁的半透明感。女孩静立在一片明亮柔和背景当中,双目和秀发千色闪亮,早年的调皮和戾气业已褪去,形象变得更为柔和。
《愿世界和平》正是在如此背景下诞生的作品,令它于同系列画作中尤为出众夺目的,则是女孩双眼隐藏的符号。
女孩右眼,绘有十字架、新月、大卫之星,分别象征基督宗教、回教和犹太教。此组合名为「共存」,出自一位波兰设计师手笔,自2000年问世后被广泛使用,象征人类在文明差异之下能团结共存。
左眼之中是大家熟悉的和平标志,在六十、七十年代的美国相当盛行,象征反战和反核思想。奈良于1959年出生,自小醉心西方摇滚乐,对此符号自然别有一番回忆和感受。
本公司专注艺术品拍卖、艺术品交易、艺术品展览销售、艺术品寄售、艺术品电子商务、艺术品置换、艺术品鉴定评估、共享,艺术品商业推广、鉴赏讲座、艺术品广告包装、近现代艺术家包装推广、国内行业大型展览活动策划。本公司秉承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以诚信、守信、共赢为本。以繁荣中国艺术品市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为使命,旨在提高中国艺术品在上的地位和影响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