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8日,“能见大义”——杨明义艺术与文献展将在中国美术馆隆重举行。展览将展出著名画家杨明义在各个时期的重要绘画作品80余件,除了杨明义本人的画作之外,其中还有一个特别的展厅,里面展出的是杨明义与各位画坛大师们艺术交游的记录,有往来信件,也有他们赠送给杨明义的书法和绘画作品。这是杨明义首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也是中国美术馆首次将艺术家们的往来唱和作为文献进行展出。
吴为山题词原文:奇构异形,越古逾今,龙虎身合,金石同声,明义用心,情蕴藏珍,其韵于型,其神于火铸于斧凿手捏之万象中。观明义收藏吴为山 壬寅初五
壹
艺术人生
“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他还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茨威格曾经这样说过。这样的幸运用来形容杨明义的艺术生涯实在是再贴切不过了。杨明义先生是土生土长的苏州人,后来远渡重洋,海外留学十几年,无论走到哪里,杨明义始终眷恋着江南水乡,对故乡的情谊只增不减。他说过“画好江南是我一辈子的使命。”彼时,年轻的画家拿起画笔,从此便开始了他与水乡的一生情缘。
杨明义《日出之城》 500cm×280cm 2021年
在这次展览中,将展出杨明义在建党100周年时期创作的一百平方尺的巨制《日出之城》:江南水乡的粉墙黛瓦,颇具韵味的小桥流水,在一轮红日的光辉中显现出蒸蒸日上的蓬勃之感,苏州古城换新颜,崭新的现代建筑伫立在地平线上,从老苏州到新苏州和谐完美的过度,这是杨明义用100多天的时间创作的尺幅最大的一幅作品,是他向建党100周年的独特献礼。另外一张巨幅画作《水乡月出》也会在此次展览中展出:月光里的江南水乡静谧婉约,远处的山峦高低起伏,呈现忽隐忽现的动态;月色穿过桥洞留下模糊倒影;广阔的江面上波光粼粼;船只悠悠然飘过;近处的小巷里偶有人影闪过;朦胧美好的月夜水乡在眼前徐徐浮现,正是他心中道不尽的家乡情怀。
杨明义《水乡月出》118cm×500cm 2021年
作为首创新一代水墨水乡画的画家,杨明义笔下的水墨江南,早已超过了景色本身的意义,它不但留住了记忆中的那份家乡景致,更承载了传承人文的重要使命。
杨明义《水乡月出》局部
贰
师友之情
杨明义的《近日楼散记》中写道:“人生中最大的幸运,一是有自己真正热爱的工作,二是能遇到一位好的老师,他也许会影响和改变你的一生。”走进杨明义的艺术创作,不可避免的要提到他丰富的交游经历。青年时代的杨明义曾与沈从文、唐云、李可染、吴作人等大师交往;在那段疯狂的历史年代,与黄永玉、黄胄、吴冠中等艺术大师结下了深厚友谊,远赴美国留学期间,杨明义又结识了大收藏家王己千,在他的家中住了一年半的时间……探寻他的人生轨迹就不难发现,杨明义不仅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参与者,更是中国现代艺术的见证者,他的艺术创作展现了社会文化的发展变革,他的艺术生活更是一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缩影。此次“能见大义”——杨明义艺术与文献展,就是在艺术与生活两方面来展现杨明义先生传奇的一生。
在这次展览中可以见到杨明义向中国美术馆捐赠的三幅作品,分别是沈从文、王己千、赵无极三位先生赠送杨明义的珍贵墨宝。提起他们,杨明义最常说的就是:“老先生们都待我非常好。”1977年,杨明义第一次见到心中最崇拜的作家沈从文,就是在苏州九如巷张家的旧址里,那位矮小的戴着深度近视镜的老人满面慈爱的招呼着站在门口的杨明义:“快进来,外边冷……”。在苏州杨明义曾数次拜访沈从文,请他指点自己的写生作品,沈从文看的十分认真仔细,还称赞他的画作有宋画的严谨……沈从文的教导,让杨明义学到了许多书本里学不到的知识。沈从文回京后,杨明义还收到了他的亲笔信,信里感谢在苏州时对自己的招待。在《骆驼祥子》电影首映散场时,阔别已久的两位再次相见,沈从文还热情地邀请杨明义去他的新居,但当时杨明义已经买了第二天回苏州的车票,遗憾未能成行,这是杨明义最后一次见到沈从文。沈从文去世之后,只要一有机会,杨明义便会去看望沈先生的夫人张兆和先生,热情慈爱的老人80多岁还为他亲自下厨炒菜。1996年张兆和先生随作家代表团来苏州访问,还特地乘了三轮车来到了杨明义的近日楼,看到墙上挂的沈老的墨宝,感叹道:“他当年送你的字,都是他写的最好的,现在连我们家里也没有这么好的字了。”
杨明义结识苏州籍大收藏家王己千是在美国留学期间。出国之前,杨明义还请王己千在苏州的师兄弟为自己写了介绍信,谁知一见如故完全没用上。在王己千先生的建议下,杨明义在旧金山学习了一个学期之后就转去了纽约,并且在王家的别墅中住了一年半,这段时间,杨明义学习观摩了许多王老收藏的历代名画,这样的机遇实在难得,通过王老的指点,杨明义对中国传统艺术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收获良多。杨明义曾作水墨册页十六开相赠,王老非常欢喜亲笔题跋鼓励:“明义为江村小景十六幅,水光月色撩我梦思,吾吴自明清以来,画家辈出,而专写渔舍风光者尚未能见。明义生长文乡,寝馈于斯已三十余年,不独行笔秀丽而恬淡,幽静之致尽赴笔底,盖心胸有此蕴蓄,非学力所能强求也。承惠精心巨册,深感庆幸,戊辰冬至,雪窗多晦,漫志数行,藉示倾折之意云耳。震泽王季迁题于溪岸草堂。”
王己千《山壑秋蔼图》48x77cm1991年
1985年的春天,是杨明义第一次遇见赵无极。自法国留学回来的赵无极回到母校举办油画讲习班,休息期间他与学院副院长一起前往苏州,杨明义陪同他们一起游览吴江同和苏州园林等地。临上车前,赵无极对杨明义说:“你以后有机会来法国,可以来我在巴黎的画室,看看我的画。”并留下了电话和地址,这张字条杨明义保存至今。在美留学期间,杨明义也得到过赵无极的帮助,在看过杨明义作品照片之后,赵无极郑重地从法国寄了封推荐信,信中说:“我是在苏州认识杨明义先生的,他是一位很有才华的画家,希望大家能帮助他获得事业上的成功。”提到这里,杨明义总是非常感动。
《近日楼散记》一书中,杨明义记录了许多与老一辈画家的交往之事,那些承载着师友之情的画作也一并刊登在书中,却唯独没有赵无极的画。赵无极从不轻易送画给别人,他的作品名扬世界,一般人实在买不起。思索再三,杨明义还是大胆的给他写了信,希望能求得他的一副水墨作品刊在书中。一个星期之后,赵无极果然寄来了一副折叠四方的水墨画。这幅专门为杨明义创作的作品珍贵万分,他一直视如珍宝。如今,杨明义决定将这幅作品捐赠给中国美术馆,实乃大义之举。
赵无极赠杨明义水墨画 31x31cm1998年
杨明义收藏的画作有200余件,都是朋友和老师送给他的,至今一件都舍不得卖。他说:“我一生,只卖一样东西,就是我自己的画。”至于那些师友所赠,他平时都不舍得拿出来。说到这里,杨明义热泪盈眶,“这些作品都是当时非常时期老师们偷偷画下来寄给我的,我一直都用心保存,从苏州到美国,再到日本,最后到北京,从来都没有丢下。”200余件作品,每一件拿出来,杨明义都能马上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他指着墙上那幅《太湖鹅群》:“吴冠中的这张原作就在中国美术馆,这张是印刷品,背后有吴冠中题的字:明义留念,1973年作。我是见证了这张画的创作过程的。后来我曾问吴老师:‘你还记得这张画你第一笔画的是什么吗?’吴老师当时有点愣住,已经想不起来了。我告诉他:‘当时我看你调好颜色之后,第一笔画的就是船上的篷。’吴冠中才恍然记起。”这次展览,中国美术馆将吴冠中的《太湖鹅群》原作放在最后的文献展中一同展出,岁月里那些温情瞬间依旧在闪光。师友情谊,千金不换。如今杨明义将几位师友的作品捐献出来,或许正是印证了他名字中的义字:有情有义,心怀大义,正是他艺术人生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