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件拍品无底价拍卖,估价由数千至数百万美元不等,最终拿下100%成交「白手套」佳绩,斩获US$1,057万(RMB 6,740万)成交总额。不少拍品更以估价数倍,甚至数十倍落槌。
本场最大黑马,乃一件西周青铜簋盖,拍前低估价仅US$4,000,行方指其有可能为北宋宫廷旧藏、宋徽宗遗珍。不少藏家乐意一试,把价钱推高至US$21万落槌,足足是估价的52.5倍,连佣US$26万(RMB 168万)成交。
在介绍重点成交之前,不得不提本场的主角 - 吴权(1910 - 1997)。
吴权
生于官宦之家,吴权自幼接受精英教育,更考获巴黎索邦大学博士学位,后来成为了外交官。他热衷收藏,退休后醉心中国考古学与艺术研究,有能力辨认青铜器、玉器及造像的铭文或款识,与剑桥大学中国艺术及考古学教授郑德坤相交甚笃。在他收藏生涯初期,后者曾提供了不少指导。
1950年代中到60年代末,吴权购入逾千件藏品,几乎涵盖中国艺术每一个门类。他从拍卖会上投得不少名家旧藏,如大名鼎鼎的大维德爵士、「放山居主人」莫里森(Alfred Morrison)等等。1968年,吴权更以父亲吴莲伯之名,在英国南部设立私人博物馆,并不时将藏品借展。
Lot 1
西周末 史□父簋盖
(估价52.5倍落槌)
铭文:史□父作尊簋 其万年永宝用
直径:22.6 cm
来源:
Hugues Le Gallais 阁下(1896-1964)收藏
伦敦苏富比1958年11月11日,编号80
吴权博士(1910-1997)收藏
吴莲伯博物院,1968年至今,编号E.6.4
估价:US$4,000 - 6,000
落槌价:US$210,000
成交价:US$264,600
这件断代西周末的青铜盖子,拍前估价仅US$4,000 - 6,000。苏富比撰文表示,这件簋盖与北宋《宣和博古图》中所录的一件器盖非常相似。若真为书中所录之物,则此乃目前市场上唯一一件北宋宫廷旧藏青铜器,价值不可估量。
拍卖官以US$2,000起拍,引来现场、网络、电话席各方出价。最终此器以US$26万易手,远超估价,由Hang Yin(纽约中国艺术部专家)替牌号「L0103」的客户投得。由于估价相宜,加上有可能来自北宋宫廷,吸引不少藏家踊跃竞投。
《宣和博古图》(下简称《博古图》)由宋徽宗亲自下令组织编撰,收录了当时北宋皇室在宣和殿等御府所藏,自商代至唐代的青铜器共839件,可谓中国历史上皇家金石收藏图录的鼻祖。
《泊如斋重修宣和博古图录》记有「史张父敦盖」|原书藏于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
《泊如斋重修宣和博古图录》铭文刻版(左);苏富比器铭文(中);苏富比器铭文拓片(右)
此书的宋代原版刻本今已不可见,目前所见者均为后世刻版。在明代「泊如斋版」中,著录了一件周代青铜器「史张父敦盖」,其线描图、铭文拓本,都与苏富比这件拍品相近。
*编按:敦,由鼎和簋结合演变而成,呈球状或椭圆状。早期的金石学图录中,各种铜器的定名颇为混乱,「簋」字金文被误释为「敦」,因而一批簋类器物被归为敦。及至清代,学者考据日深,才把簋与敦区分开来。
然而,存世青铜器若想确定为《博古图》中所载之物,绝非易事。由于《博古图》原版不存,后世刻版对器物、铭文的记载及图示,与实物常有些许误差,甚至同一器物在各版本中也有不小差异。
以下为不同版本《博古图》中「史张父敦盖」之铭文对比。由于这些均为刻版印刷,而非实物拓片,所以铭文的细节有所不同。
左一:泊如斋版,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
左二:于道南版,明崇祯丙子年(1636年)
右二:亦政堂版,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
右一:四库全书版,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
故此,要确定苏富比这件簋盖是否出自北宋御府,尚有漫长的考证之路。
Lot 24
清乾隆
青玉雕第七嘎纳嘎巴萨尊者山子
(成交冠军、估价2倍落槌)
高度:31.9 cm
释文:前身饮光 后身慧理 西竺灵鹫 识飞来此 芒鞵几两 竹杖一根 可放下着 永住圣因
印文:如水如镜 写心 挹清芬
题识:嘎纳嘎巴萨尊者
印文:惟精惟一 乾隆宸翰
来源:
Austin 夫人收藏
Maître Etienne Ader 拍卖行,德鲁奥拍卖中心,巴黎,1962年3月12日,编号105
吴权博士(1910-1997)收藏
吴莲伯博物院,1968年至今,编号M.7.16
估价:US$400,000 - 600,000
落槌价:US$850,000
成交价:US$1,071,000
本场由一乾隆青玉山子领衔,估价US$40万 - 60万。拍卖官以US$20万起拍,只消3口叫价,金额已跳升至US$40万,再获9口出价后,终以US$85万落槌,乃估价的两倍有多。加上佣金,成交价为US$107万(RMB 680万),位列本场成交之冠,由牌号「232」网络买家投得。
此青玉山子尺寸硕大,高31.9cm,雕一罗汉坐于嶙峋石窟之中,上刻乾隆御制诗文,及「写心」、「乾隆宸翰」、「挹清芬」等印文。
乾隆二十九年《十六罗汉像》刻石拓片|现存于哈佛大学美术图书馆
1757年,乾隆皇帝南巡,访浙江杭州圣因寺,见寺内的十六罗汉画像,极为欣赏。该组画像由晚唐贯休禅师所绘,罗汉身形奇特,驼背庞眉、突额,据传出自贯休梦境。
乾隆笃信佛教,曾撰文记述细心研究画中内容,并根据国师所授,订正名次前后,重新署名、题诗,并命人临摹,连同新加题诗一同制于石、玉雕及织品之上。如今圣因寺遭受毁坏,贯休原作亦已不复存在。幸而乾隆曾命人制作石刻,现有拓本得以传世。
参考一石刻(拓本现存于哈佛大学美术图书馆),可知此青玉山子的造型来源。两者的罗汉造型相近,作坐姿,依傍一杖,据御制诗,此为第七罗汉嘎纳嘎巴萨尊者。
Lot 38
商末 安阳
公元前十二世纪 得方彝
(成交亚军)
铭文:得
高度:20 cm
来源:
Armand Trampitsch(1890-1975)收藏(传)
Maître Maurice Rheims 拍卖行,德鲁奥拍卖中心,巴黎,1956年6月6/7日,编号105
吴权博士(1910-1997)收藏
吴莲伯博物院,1968年至今,编号E.4.12
估价:US$400,000 - 600,000
落槌价:US$700,000
成交价:US$882,000
成交亚军由商末青铜「得方彝」夺得。估价US$40万 - 60万,结果以US$70万落槌,连佣约US$88万(RMB 560万)易手。
方彝,多出现在商代晚期,意为方形之彝器,呈方形或长方形,看上去像间小屋,作为酒器之用。
此器尺寸小巧,高20cm,以兽面为主要纹饰,兽角、尖耳、卷曲獠牙造型鲜明,器盖之内有「得」字铭文,故称「得方彝」。
「得」或为族名,或为人名,亦见于数件晚商青铜器上,例如北京故宫藏青铜觚、上海博物馆藏青铜鼎及青铜卣等等。
此方彝上的「得」字铭文
妇好墓出土的方彝近例
此方彝的器形及纹饰属商代安阳时期风格,殷墟妇好墓中曾出土一近例,器形、纹饰都与此「得方彝」非常相似,尤其是器盖之兽面纹。妇好,商帝武丁之妻,身分显赫,更曾亲自领兵驰骋沙场。在她身后,墓中有多达两千多件奢华的陪葬品,器物断代公元前1,200 年左右。
吴权于1956年在巴黎Maître Maurice Rheims 拍卖行投得此器。他在当年的拍卖图录中标注,此方彝曾属Trampitsch旧藏。这位Trampitsch,相信是指法国大藏家Armand Trampitsch(1890-1975)。他博学多闻,家族以酿酒闻名,收藏品几乎涵盖所有主要古代文明,藏有不少中国高古青铜器、玉器、佛教造像等。
Lot 47
秦或以后 铜错金阳陵虎符
(成交季军、估价17倍落槌)
铭文:甲兵之符 右在皇帝 左在阳陵
长度:9.8 cm
来源:
D.M.S. 沃特森教授(1886-1973)收藏
伦敦苏富比1965年10月9日,编号29
吴权博士(1910-1997)收藏
吴莲伯博物院,1968年至今,编号H2.13
估价:US$40,000 - 60,000
落槌价:US$690,000
成交价:US$869,400
至于成交季军,则是我们常在历史剧和小说看到「虎符」。
此铜错金阳陵虎符的低估价仅US$4万,拍卖官以US$4.2万起拍,旋即引来争夺,获超过60口出价。最终以US$69万落槌,乃估价的17倍,连佣成交价约US$87万(RMB 550万)。
虎符是中国古代帝王传达命令、调兵遣将用的信物,多为铜制。一件虎符分为左、右两半,沿背脊中线剖开,虎身上铸刻有文字,一半在朝廷,一半在地方将领。发兵时,朝廷使者持符至地方将领,两半相合无误,方可执行命令,现代汉语「符合」一词即源于此。现时可见年代最久远的虎符,来自战国时期。
苏富比这件虎符,形作卧虎状,长9.8cm,上有错金铭文:「甲兵之符 右在皇帝 左在阳陵」。
中国国家博物馆有藏一「阳陵虎符」,断代秦朝,长8.9cm,铭文内容与苏富比拍卖的一件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