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炉的铸造采用新的、工艺复杂的失蜡法,较之以前所采用的翻砂法,铸出来的铜炉没有范痕,表面更加光洁细腻,浑然一体。所谓失蜡法就是先作出实心内范,再用黄蜡、牛油等制成与炉器完全相同的蜡模,在蜡模外面包涂厚厚的范料,之后以温火加热,使蜡模熔化流出,继续以高温加热,便有了坚硬的陶范,再将液态合金浇入“蜡模”熔化而留下的空间,冷却成形,然后再上蜡抛光。据史书记载,宣德炉铸成之后,还要在加药的中浸泡数十日,用将铜炉熏透入骨,然后再经烧炼,使其颜色显得分外美观。
数百年包浆自然而成,为好古者喜皮色,假以时日缓盘轻抚,此炉必出百年幻化皮色。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使刀直接刻出,笔意甚浓,六字不计工拙,看似随意,然仪轨森然,也可读出造款者匠心。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刻款,铸后直接奏刀刻出,字体纤细俊秀,有魏碑风骨,中宫内收,撇捺伸长,张立十足,为典型明代款式。铜质金黄赤亮,细密银亮,比之清代铜炉用铜精炼多矣,此炉铜质,当为明代之铜质也。铜质精细,致持之坠手,叩之音清脆亮,颤越悠扬,细密厚实,壁虽薄,然极其压手,实为精铜所制,当为上好精铜所铸。
本公司多年以来长期大量征集精品铜象耳宣德炉,如果您手上有类似藏品需要出手、鉴定欢迎来电咨询(联系方式在上方或下方)
近几年铜象耳宣德炉同类藏品拍卖记录:
藏品名称:铜象耳宣德炉
估价130.00到150.00万---成交价:RMB149.50万---成交日期:2013年12月4日
藏品名称:宣德炉
估价180.00到180.00万---成交价:RMB220.00万---成交日期:2018年5月31日
藏品名称:宣德炉
估价180.00到180.00万---成交价:RMB220.00万---成交日期:2018年5月31日
藏品名称:铜凤眼耳宣德炉
估价456.73到506.10万---成交价:HKD493.50万---成交日期:2018年5月17日
藏品名称:大明宣德炉
估价350.00到350.00万---成交价:HKD402.50万---成交日期:2017年6月30日
藏品名称:清·乾隆宣德炉
估价132.00到264.00万---成交价:HKD233.31万---成交日期:2017年6月29日
藏品名称:宣德炉
估价280.00到560.00万---成交价:HKD308.00万---成交日期:2014年11月15日
藏品名称:明波斯纹宣德炉
估价139.00到139.00万---成交价:HKD154.00万---成交日期:2018年1月21日
藏品名称:双兽耳宣德炉
估价250.00到500.00万---成交价:HKD325.00万---成交日期:2015年7月31日
藏品名称:明铜象耳宣德炉
估价80.00到100.00万---成交价:RMB139.15万---成交日期:2012年6月17日
铜象耳宣德炉在哪家公司拍卖好
宣德铜炉表面经长时间的氧化,会形成栗红色的氧化层,这就是判别真假宣德炉的基本色调。由于每炉铜原料在冶炼过程中,因冶炼技术水平局限和手工操作,其它金属成份数量的剥离不尽相同,使铜溶液的合金成份不同,会造成宣德炉材料颜色有差异,也导致这些铜合金表面的氧化层颜色的差异。但万变不离其中,笔者认为:真宣的表面颜色与栗红色相差无几。
铜象耳宣德炉市场行情,就是这一批炉中的20座,2010年匡时五周年秋季拍卖会“锦灰吉金——王世襄藏铜炉”专场总成交额9844.8万元,成交率,平均每件492万元。其中一座“崇祯壬午冬月青来监造”款冲天耳金片三足炉”,在2003年中国嘉德秋拍时以166.1万元成交,到2010年北京匡时秋拍时则以1512万元成交,在7年时间内增值9倍。中国人自古讲究“吉金”,从商代青铜器到明清黄铜器,无一不是显贵地位和财富的象征。明代宣德炉更可谓是铜文化的文艺复兴。它直接改变了历史上铜器的张扬造型,和原祭祀、祭神的用途及价值导向,将铜器演变成小型且实用化,更为文人雅士所青睐。由此可见,宣炉收藏不仅是一种爱好和投资,更是一种优雅的生活方式的体现。古玩拍卖展览的这款宣德炉,不仅造型漂亮、做工精致、炉型大气,为之精品。
2018年铜象耳宣德炉交易地点
宣德炉造型也极为奇巧,在仿照前代的基础上,又翻出了许多新花样。就整体造型而言,宣德炉可分为鼎炉、彝炉、乳炉、鬲炉、杂式炉等几个大类,每一大类又分为数种,如杂式炉中包括博山炉、法盏炉、九箍炉、橘囊炉等等。就局部造型而言,炉器的耳、边、口、足也有多种样式,如蚰蜒耳炉一般用在书房、双鱼耳炉一般搁在卧室、朝天耳式多用在祭祀中,此外还有狮头耳、象耳等50余种,“边”(炉身外壁的装饰)有弘文边、梵文边、莲花边、云文边等20多种,“口”有盘口、荷花、海棠、菊瓣等十余种,“足”有乳足、象足、石榴足、圈足等40余种,可谓洋洋大观,有的宣德炉还会以渗金、点金、鎏金、金银镶嵌等作装饰。这些官造铜器均有官款,一般为“大明宣徳年制”6字款或“宣徳年制”4字款(德字中间少一横,一说是宣宗为约束后人的仿制行为)以及其他款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