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司是一家集艺术品鉴定、评估、展览、交易等服务为一体的大型艺术品综合服务公司。本公司专注艺术品交易、艺术品展览销售、艺术品寄售、艺术品电子商务、艺术品置换、艺术品鉴定评估、高端共享,艺术品商业推广、鉴赏讲座、艺术品广告包装、近现代艺术家包装推广、国内行业大型展览活动策划。本公司秉承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以诚信、守信、共赢为本。企业的思想:用实际行动证明企业给客户的承诺!弘扬"一带一路"的思想,中华古玩艺术品向全展示,五千年的文化是民族的,也是的!以繁荣中国艺术品市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为使命,旨在提高中国艺术品在上的地位和影响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那年张嘉璈担任浙江都督秘书巡视杭州时,偶然读到杭州府中一学生文章,文笔清冽脱俗,颇有新式文人风味,当即请校长呼唤学生进行面谈。不久,一位青年应声而来,青年面戴金丝眼镜,双目有神,气质儒雅,深得张嘉璈喜欢。彼时的张嘉璈便有了撮合这位青年和自己妹妹结成姻缘的想法。
这位“青年才俊”即是徐志摩。
就读府中时期的徐志摩
不久,张嘉璈去信徐志摩父徐申如,表达联姻意图,徐申如见两家门当户对,自然是对这门亲事很是满意。
徐申如在荡秋千
1915年12月5日,浙江海宁硖石镇,18岁的徐志摩和年仅15岁的张幼仪在徐、张两大家族长辈见证之下,拜堂成亲。汤寿潜为两人证婚。
硖石镇是典型的江南小镇
蒋百里、张宗祥亦出生于此
应徐志摩要求,张幼仪在婚礼现场,身着一袭粉红色西式礼服,头戴传统凤冠,以一副“新式新娘”样貌示人。但徐志摩却对这场包办婚姻有着发自灵魂深处的抵触,洞房之夜,他撂下张幼仪一人独守空房,自己则跑到奶奶的房间睡了一宿。
婚后,徐志摩自始至终没有正视过这位妻子,即便这位妻子为他产下了子嗣,即便这位妻子追随他远赴重洋。在他看来,张幼仪是一位思想守旧的传统女人,而自己追求的,是纯粹而炽热的爱情。
张幼仪与徐志摩为数不多的合影,摄于欧洲
要说徐志摩的爱情观,必然少不了罗素的影响。罗素曾说,对爱情的渴望,是支配他生命的三大激情之一。正是这种“罗素式”的反叛精神,支撑着徐志摩勇于反抗传统旧式包办婚姻,追随心中所爱。
1922年早春,分居多日的徐志摩忽然拖吴经熊找上张幼仪,要求她在离婚协议上签字。他不顾妻子的犹豫与挽回,脱口而道:“等不及了,林徽因就要回国了。”
至此,婚姻破灭,徐、张夫妇成为了民国“离婚第一人”。事后,徐志摩登报诗《笑解烦恼结》一首,赠予张幼仪,算作对这段关系的告别。
《笑解烦恼结》
(节选)
……
如今放开容颜喜笑,握手相劳;
此去清风白日,自由道风景好。
相较于同时代为爱情自由,抛弃世俗目光的徐志摩,胡适的婚姻就显得传统与谨慎许多,是旧时代无数书生文人的缩影。
胡适与妻子江冬秀的婚姻是由胡适母亲冯顺弟一手包办的,全然未经过胡适同意,胡适也曾多次寄书母亲,拒绝回家完婚。
这位留美的博士,竟与一位“小脚女人”结婚,在当时民国的新潮人看来,实属奇事一件。
但胡适终究持守了中国文人的礼节与操守,纵然万般不愿,还是为了“不忍伤几个人的心”,与江冬秀开始了婚姻关系。
胡适与江冬秀
婚礼现场,有一位伴娘吸引了胡适注意,她是胡适三嫂的妹妹,后来的中国农学界第一位女教授——曹诚英。
1923年,胡适因病前往杭州休养,曹诚英承担了照顾胡适起居工作。在杭数月,两人赏花、观潮,更是在6月23日一起搬入烟霞洞,直至10月4日才搬出。期间两人的关系难免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虽十月末胡适离开杭州之后,两人就少了联系,但胡、曹一直保有这藕断丝连的绵绵暧昧。
1923年9月28日,徐志摩(左一)、胡适(左四)、曹诚英(左三)等人在徐的家乡海宁观潮
1923年,胡适、曹诚英在杭州烟霞洞
次年七夕,即两人相恋一年之后,胡适作一首《鹊桥仙·七夕》,思念无法相见的情人曹诚英。此作于1952年收入《尝试后集》,是胡适罕见的爱情词稿。
▲2021西泠春拍中外名人手迹暨三宁斋旧藏专场
Lot 3223
胡 适(1891~1962) 重要著作《尝试后集》词作《鹊桥仙·七夕》罕见初稿,及批阅胡适上款信札一批
文稿一页、信笺约二十八通五十一页(带信封十四枚)
约1920、1924 年作
著录 :1.《胡适选集》诗词,台北文星书店,1966年。
2.《 尝试后集》,胡适著,台北胡适纪念馆,1971年。
3.《尝试后集》P10-12,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4. 《尝试后集》P10,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
5. 《胡适文集 9》P235,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6. 《尝试集·尝试后集》P211,贵州教育出版社,2001年。
说明:胡适上款并批覆。部分为蒋梦麟、陶孟和批阅。
胡适上款并批复。与第3219徐志摩诗稿为同一来源。
此为胡适词作《鹊桥仙·七夕》初稿,1952 年收入《尝试后集》,是非常少见的胡适爱情词稿。
此词作于1924 年七夕。一年前的七夕,胡适正与曹诚英在杭州热恋,而此时胡适在北戴河度假,二人无法相会,遂书此以表相思之情。
词作仿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是新文化运动之后胡适旧体诗词的代表作之一,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胡适在提倡文学革命时曾有八点主张,其四为“不用典故,不讲对仗,不摩仿古人,不避俗字俗语”。但其作品中亦常见旧体诗词传统风格的影子,可见胡适并不是一刀切的反对文言文,而是摒弃繁琐的文言表达方式。
据《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二册记载:“民国十三年……八月,与丁在君同在北戴河歇夏,有《鹊桥仙》(七夕)词一首”。胡适后来在《纪念田中玉将军》文中回忆:“民国十三年的夏天,丁在君夫妇在北戴河租了一所房子歇夏,他们邀我去住,我很高兴的住了一个月。”七夕又叫乞巧节,是旧时女儿们梳妆、攀巧比工的节日。七夕夜将蜘蛛置于盒中,观其结网,谓能七巧。此时恰好是胡适与曹振英相恋一年之后,回忆去年七夕二人相伴杭州,或许是有感而发,或是藉以思情,遂作此《鹊桥仙》一首。
此稿中有几处删改,字迹些微潦草,首句曲律不甚工整,当是情到时一气呵成之作,与后来收入《尝试后集》中的版本略有差异。此稿中的“银河淡淡,鹊桥何处?”改为“疏星几点,银河淡淡”,“这便是天孙奇巧”中“这”改为“那”,其余一致。首句从原先的主观问句改为客观存在的现实,“鹊桥何处?”问得应是指代胡、曹二人的现实和情感距离。自杭州回后,胡适曾向江东秀提出离婚,而遭拒绝。胡、曹此后遂改为书信往来,此中“鹊桥何处?”问的或是胡、曹二人未来情感相守之路。“遥遥”“双星”“隔银河”都暗示了二人间难以相守的距离。下阙的“不用深深私祷”“一岁一相逢”,正是应了那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另王造时、包世杰、吴瀚涛等信札约28 通51 页,均作于1920 年,围绕商务印书馆征译世界丛书而作。信件作者多系北大、清华、燕大、北京高师、上海南洋公学、澄衷中学师生,信中谈到蔡元培、陈独秀(仲甫)、蒋梦麟、张元济(菊生)、王星拱、马君武、金猷澍,以及《新青年》《晨报》《时事新报》等杂志,乃至新文化运动。从中可见出北大和商务印书馆的配合对新文化运动的巨大推动,以及该运动的支持者分布。
信上批示多出胡适之手,时在新文化运动高潮期,系胡适在国内影响最大时期的手迹,意义非凡。除识文所录外,批示中又划去“请王抚五先生代为酌定”“请陶先生审定”字迹。
王造时为五四运动领导人和“七君子”之一,其手迹在市场中非常少见。
1920年2月,高梦旦、蔡元培、蒋梦麟、胡适等拟订编译《二十世纪丛书》,张元济提议“可以订定,惟专史不宜译,又人、地名概用原文,本科专门译名应附对照表”。10 月,该系列改以《世界丛书》之名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共收25 种,包括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美术、文艺、戏剧等各学科。
其时《时事新报》登载商务印书馆征译世界丛书的信息,胡适担任该系列丛书的审查员,此批信札多为当时各学科学者、教员、学生致胡适有关翻译著作之事。
具体有:胡适覆信2 页、陶孟和覆信1 页。侯毅(北大讲师)1 通6 页,应元道、陈良猷、张铁(燕京大学)、韩组康、朱宝楚、王彭寿、赵作雄、曹雄藩、赵蕴琦、吴熙绩、齐汝璜、王造时、王德周各1 通1 页,曹韵琴、魏玉璜、T.C.Chen、何培心各1 通2 页,何飞雄、王昆西各2 通3 页,张念恃、李季子、包世杰1 通3 页,吴瀚涛2 通2 页,戴述胜1 通4 页等。
23×14cm(诗稿)A4(绝大多数)
RMB: 180,000-28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