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是一家以传承华夏五千年历史文化为宗旨,以传播正确的艺术收藏文化新知为己任,并致力于挖掘、鉴证国枰文化荟萃,探究、追溯中国历史文化,培养、提升大众艺术生活品质的收藏品品鉴公司。
旗下拥有一支10年艺术品行业经验的素质过硬的经营团队,推出涵盖有策划与制作电视、报纸媒体、杂志媒体等形式多样的艺术品鉴定、展览展销、委托交易、策划政商文化交流活动,其中推出具性的《谈古论今》栏目在欧洲、南非、中南美洲等地区颇具影响力的国枰频道播出,公司产品走向国际化,为广大艺术收藏爱好者以及众多艺术家搭建的文化传播交流平台,同时为广大收藏家及艺术品投资爱好者提供前沿的收藏投资咨讯和服务,从而在提升人们的艺术生活品质同时,让更多的投资者把握多元化的投资机会。
Lot046
清 端石雕海天旭日随形砚
长23cm;宽20cm;高6cm
拍品介绍:
海天旭日为砚雕之经典样式,波涛汹涌朝阳缓缓升起,寓意紫气东来。旭日高升大吉大利,一派欣欣向荣繁荣昌盛之祥瑞气象。砚采用上等老坑石为材,雕工精湛技艺超群非良工不能所为。原配红木盒风格工艺与砚相应成趣,是实用与收藏难得的精品佳砚。
▼▼▼
Lot056
清早期 紫檀笔海
直径19.7cm;高18.5cm
拍品介绍:
紫檀木由于生长缓慢,周期长有“十檀九空”之说,成才率低大料极少,其木质坚硬密度大,不易变形品质优良。故在红木类中堪称极品价格昂贵,历来都是皇家宫廷制作家具和各类器物首选用料,民间极少使用。该笔筒色泽深沉,包浆浑厚纹理细密,有明显的不规则蟹爪纹和牛毛纹,高度宽度比例协调,尺寸在同类笔筒中较大,直径将近20CM堪称笔海,存世极少珍贵难求。
▼▼▼
Lot068
清 紫檀嵌铜胎掐丝珐琅如意
长33.5cm
拍品介绍:
“如意”一词出于印度梵语“阿娜律”。以如意为器物名,不但有“吉祥如意”之寓意,同时亦有长寿多福,家和兴旺,平安康宁,事业腾达,前程似锦之意。该如意取名贵印度小叶紫檀,精心制作而成,并镶有莲纹铜胎掐丝珐琅作为装饰,工艺复杂。足见古人智慧与匠心,整器纹饰精美,雕工卓绝雍容华贵,极具乾隆朝宫廷造办处之官作气息。
来源:香港著名藏家吕树英旧藏
▼▼▼
Lot069
清 翡翠雕菊花纹正方带足洗
长13.5cm;宽14.3cm;高5.7cm
拍品介绍:
笔洗在传统文房用具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器物,历来深受人们的珍爱,也是文房收藏门类中的重器,用稀少的名贵材料制作更是一种奢侈。此翡翠四方倭角宝相花纹笔洗,选用价格昂贵的冰种老坑翡翠大料精心设计,精雕细琢而成,整器规整大气,虽华贵但不失典雅,原配红木底座。虽经数百年但品相仍然完好无损,无论从造型和用料制作工艺上来看定是清中期达官显贵所用之物无疑。
来源:1988年香港佳士得Lot447号
02
吉光片羽明清铜器专场
Lot115
明 铜鎏金金刚萨埵像
H.28cm
拍品介绍:
金刚萨埵又称金刚勇识菩萨,与显教的普贤菩萨同体异名。此尊金刚双跏跌于莲花座上。双手交叉于胸前,右手托金刚杵,以示能摧十种烦恼,左手握金刚铃,表以清净法音,警觉世人。眉心嵌绿松白毫,头戴珠宝冠,项饰及胸部上饰璎珞。金刚包浆光润,色泽灿烂,为金铜佛像中上品。
来源:国内文物商店旧藏
▼▼▼
Lot122
明中期 铜鎏金丹萨替观音像
H.15.8cm
拍品介绍:
丹萨替造像为藏传佛教造像中重要门类,起源于丹萨替寺,丹萨替寺为噶举派(白教)最早的寺庙,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由噶举派僧人多吉杰布兴建。在西藏佛教雕塑艺术史上,丹萨替造像无疑是一种最具影响的造像风格,它以完美的造型,雄健的躯体,繁缛的装饰,精致的工艺,不仅展现了西藏佛像艺术史上空前绝后的壮美艺术风范,也见证了一个家族(郎氏家族)、一个教派(帕竹噶举派)、和一个王朝(帕竹王朝)的兴衰历史;特别是曾经辉煌一时、雄伟壮丽的丹萨替寺早已灰飞烟灭,这些精美的造像更显得弥足珍贵。此件丹萨替观音像,造像完美,比例匀称,装饰繁缛,,工艺精美,通体鎏金,多处嵌绿松石,基本保存完好,莲花座底部有类似固定用的缺口,有可能是一组佛像中的一件。保存完好,殊为难得。
▼▼▼
左右滑动,查看拍品
Lot163
清早期 铜冲耳炉
D.17.3cm、H.12.8cm、2159g
拍品介绍:
款识:“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
冲耳炉又称朝天耳炉,炉形典雅美观,器型源于宋代官窑,明宣宗曾以此式炉置于干清宫等议政殿堂,相伴朝议,于是有“敬天法祖”之意。冲耳炉不仅在宫廷中颇受青睐,亦被贵族文人争相铸造。炉形典雅,造型洗练,唇口外侈,束颈,圆鼓腹下垂,底承三乳足,足形敦重沉稳,耳洞与口沿衔接处过渡缓和。炉内膛可见放射状旋纹,系传承明代铜炉铸造工艺。皮色古穆,铜质精纯,持之坠手,叩之清脆。外底开框署 “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结体清丽婉约,风格突出,立体感强,无明末奔放粗犷之势。此炉比例、品相、底款均属上乘,应为清早期的典型炉式。
▼▼▼
左右滑动,查看拍品
Lot169
清早期 铜虎眼桥耳炉
L.10.3cm W.8.4cm H.5.5cm 586g
拍品介绍:
款识:“大明宣德年工部臣吴邦佐制”楷书款
出版:张明 何朝阳主编 紫禁城出版社出版《明清宣德炉》P112
宣德炉最妙在色,其色内融,从黯淡中发奇光。据史料记载宣德炉有四十多种色泽,为世人钟爱。明朝万历年间大鉴赏家、收藏家、画家项元汴曾赞云:“宣炉之妙,在宝色内涵珠光,外现淡淡穆穆”,是品是为清早期仿明宣德之佳作。本炉线条极为流畅,款识:镌刻规整,在同类造型中无出其右者。此炉以上佳铜料铸造而成,质地细腻,器表平滑光亮。炉为平口,出双虎眼桥耳,束颈,圆鼓腹,下承三足。此炉款识:尤为独特,不同于宣德炉常见之款识:。炉底铸有阳文“大明宣德年工部臣吴邦佐制”十二字楷书款,字体工整。斯炉口耳皆薄,圆熟灵秀,耳孔如虎眼,炉腹垂腆而富态,乳足鲜活,活似那妙龄。皮色呈橘红,底部雪花金底,宝光溢彩,铜质黄银相渗,细密腻实,真如冒襄之语“如处子婴儿之肌肤”必得十二炼,方可铸出此高器也。此炉最妙之处在于其扁阔之炉形。
▼▼▼
左右滑动,查看拍品
Lot172
明万历 铜鎏金松竹梅纹藏草瓶一对
L.10.3cm W.8.4cm H.5.5cm 586g
拍品介绍:
款识:“大明万历年制”楷书款
藏草瓶亦称“甘露瓶”,是流行于西藏地区的瓶式之一,为藏传佛教陈设用法器,用于盛水或插草。藏草瓶是极具藏族特色的器物。明朝永乐年间曾试烧制青花藏草瓶,清代仅雍正、乾隆官窑烧制过红彩和斗彩品种。小小藏草瓶还是汉藏文化融合的历史见证者。此对藏草瓶铜制,外撇口,口下起线,浮雕灵芝纹,细长颈,颈部浮雕松树纹,鼓腹浮雕梅花纹,足颈起线,外撇圈足浮雕竹纹。足内铸款“大明万历年制”六字楷书款。明朝铜瓶常见,而足内铸留本朝款者极为罕见。原本通体鎏金,现已乏。可见此品之尊贵。松竹梅不畏严寒,寓意清高、坚贞、气节,广为文人士大夫所推崇喜爱,是中国传统纹饰,宋以后形成定式,常见于瓷器表面。
▼▼▼
左右滑动,查看拍品
Lot178
明 铜错金银龙凤耳尊
L.11.3cm W.9.3cm H.27.7cm 2796g
拍品介绍:
此铜尊盘口束颈,微折肩,圆腹下收,圈足外撇。口部粗细弦纹为饰,颈部嵌金银饰变形蕉叶纹和变形窃曲纹饰,腹部正反各饰四组龙纹,样式古朴庄重而富于神秘气息,刻画华丽精致而不失器物雄浑庄重磅礴之气,嵌金装饰又使兽面充溢灵气,于霸气之中流露精美华丽之典雅气氛。整器造型硕大,胎体坚实,取远古青铜器的造型,端庄凝重。刻划线条流畅细腻,排密严谨,兽面纹饰精美繁复,古韵十足。局部嵌以金银装饰,作红斑绿锈仿古韵味,与褐色铜地相得益彰以现华贵富丽之气。
中国之早期文化,事物相关者甚多,历朝历代,皆重礼乐。且自父系社会诞生了青铜器以来,尊、壶、斛等等多有相类之器,种类繁多。祭天祭地祭祖宗,少不了诸多礼器,且用途不同,所用礼器之形制、纹饰又各具特征。但是,在耳、足、口与诸多功用方面,却有着许多固定的格式。此器原为酒器之属。三代之际,尊、斛、壶、爵、匜云云,皆为酒器。此器形制由三代之壶形器演变而来,初为壶时作盛酒器,以方形圆角为主,敞口敞足。大都有耳,方便运输,中腹诸样饰纹,也多是浮雕龙纹,此类器形自上三代至清代并无多大变化,只是不在专门制作盖子,而作陈设器存在。最具特色的就是龙凤耳,方形圆角,外撇圈足,从未改变。今查到陕西历史博物馆藏梁其壶、洛阳博物馆藏青铜壶、以及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仲姜壶三件早期形制之器物,现仅以陕西历史博物馆为例作比较,以查异同。西周晚期的梁其壶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1940年3月出土于陕西扶风县任家村窖,当为此件拍品之早期形制。梁其壶有盖,时做酒器之用,其双耳为象鼻兽首耳套环。当时岭南地区属于亚热带末期,是有大象生存的,《吕氏春秋.古乐》记载“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黄河下游,泰山周围地区),周公以师逐之,至于江南,天下大悦”。河南的简称“豫”为象形字,意为人牵着象,这个字战国才出现,以上两点都说明,当时的中原地区是有大象的,而古人对象、龟、虎、鱼等皆有图腾崇拜,故象鼻兽首耳也在情理之中,梁其壶腹部饰窃曲纹,相对应的本拍品腹部的由窃曲纹演变而来的龙纹以及龙凤耳则是封建专治时代发展,王权日益强盛的产物。其口沿下之变形蕉叶纹,颈部的窃曲纹,与本拍品则如出一辙。不同之处仅在于梁其壶仅作酒器之用,以实用为主,彰显大气庄重。而本拍品作为陈设观赏器,以错金银,红斑绿锈装饰,增强观感的同时又不失古朴。西周晚期的梁其壶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1940年3月出土于陕西扶风县任家村窖,当为此件拍品之早期形制。梁其壶有盖,时做酒器之用,其双耳为象鼻兽首耳套环。当时岭南地区属于亚热带末期,是有大象生存的,《吕氏春秋.古乐》记载“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黄河下游,泰山周围地区),周公以师逐之,至于江南,天下大悦”。河南的简称“豫”为象形字,意为人牵着象,这个字战国才出现,以上两点都说明,当时的中原地区是有大象的,而古人对象、龟、虎、鱼等皆有图腾崇拜,故象鼻兽首耳也在情理之中,梁其壶腹部饰窃曲纹,相对应的本拍品腹部的由窃曲纹演变而来的龙纹以及龙凤耳则是封建专治时代发展,王权日益强盛的产物。其口沿下之变形蕉叶纹,颈部的窃曲纹,与本拍品则如出一辙。不同之处仅在于梁其壶仅作酒器之用,以实用为主,彰显大气庄重。而本拍品作为陈设观赏器,以错金银,红斑绿锈装饰,增强观感的同时又不失古朴。
参阅:《赫赫宗周-陕西文明巡礼》上P116-117 西周晚期 梁其壶
《赫赫宗周-陕西文明巡礼》下P342-343 春秋早期 仲姜壶
《西清古鉴疏》第二册卷六至卷九 P330 周仲驹尊
▼▼▼
Lot187
清乾隆 铜胎掐丝珐琅彩绘玻璃宫灯一对
H.49.5cm
拍品介绍:
此对宫灯,以铜鎏金雕琢框架成型,饰缠枝莲纹,六面镶嵌玻璃,玻璃上绘仙鹤楼阁图案,绘画精美,栩栩如生。整器采用鎏金、镂雕、掐丝诸工艺,掐丝细密,填釉饱满平整,釉色鲜艳纯正,镀金浑厚,呈现出皇家气派的金壁碧辉煌。宫灯灯罩为六方型,灯罩与灯座由六方宝瓶式独挺灯柱相连,比例恰当。灯座为台式,中间錾海水江涯图案。灯座设计华贵,造型以中式元素为主,灯罩部份相对较大,突出了实用功能,掐丝珐琅的工艺使这对宫灯在细节上可圈可点。彰显宫廷制的雍荣华贵。宫灯始于东汉,兴于隋唐,至乾隆时期最盛,是宫廷重要的陈设与装饰。相传,东汉光武帝刘秀建都洛阳、统一天下后,为了庆贺这一功业,在宫廷里张灯结彩、大摆宴席,盏盏宫灯,各呈艳姿,“宫灯”之名,由此而生。隋炀帝大业元年正月十五,在洛阳陈设百戏,遍布宫灯,饮宴畅游,全城张灯结彩、半月不息。隋唐之后,每逢元宵节,家家宝灯高挂,人人提灯漫游,盏盏争奇斗艳。清代各式宫灯分别悬挂在所有厅、轩、廊、榭、台、亭、室、宫殿、殿门、两廊、回廊和栏杆等处,若星芒散天,珠光撒海。元宵宫廷灯市的繁华,更是见证了宫廷宫灯艺术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