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布斯堡拍卖中国大陆总征集处
团队优势:
本公司坚持学术与市场相结合的原则,所聘请的市场型专家均从事文物研究、市场动态三十年以上,对市场的行情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及准确的定位,得到业内藏友的好评。
我们公司的调研部常驻上海、香港、东京,等地。对于国内外乃至整个亚洲的艺术品市场都有通透的掌握,对市场行情有准确分析报告,以供我们对藏品的市场行情的把握。
公司不定期举行讲座、展销会、精品推荐会、竞买会沙龙等面对面向买家推荐藏品。
张之洞的斫琴意向及其道器观
文/武汉音乐学院 孙晓辉
一、从武汉音乐学院图书馆的南皮张氏家藏琴谱说起
笔者在参与整理武汉音乐学院图书馆特藏古籍时,发现张之洞手书的“南皮张氏家藏”的《五知斋琴谱》①一套(见图1),共八册,配以精致的蓝色木函,黄色书签题书名。该书著者为清代广陵琴家徐祺,他遍访金陵、虞山、蜀等各大琴派琴士,荟萃各派琴谱,于清康熙六十年(1721)编撰成这部广陵琴派影响最大的琴谱,以致“操缦之士,几于人手一篇”。鉴于该“南皮张氏家藏”本琴谱中有张厚璋②(张之洞兄长张之㵲之孙)的文童生证件,相关专家鉴定这是晚清文童生准考证(见图2),说明这本《五知斋琴谱》是张之洞家族使用并珍藏的一本琴谱。
图1:武汉音乐学院图书馆藏“南皮张氏家藏”《五知斋琴谱》
图2:张厚璋(张之洞兄长张之㵲之孙)的文童生准考证
张之洞是一名操缦的琴师吗?张之洞与广陵派有着怎样的渊源?晚清士大夫阶层中习琴者有多少?习琴怎样影响了他们的修为和行为?在晚晴社会转型时期,士大夫阶层通过这件乐器展示的古琴意向与他们的政治倾向有怎样的隐喻关系?
Lot 3854局部
二、张之洞琴学的家传与师承
1、外祖父传宋李清照琴
晚清重臣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清朝后期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张之洞曾祖张怡熊官浙江山阴县知县。祖父张廷琛曾任四库馆誊录,议叙福建漳浦柬场盐大使,题补古田县知县。父张瑛,少孤贫,力学致仕,曾任安化知县,有治声,后调贵州,任贵筑知县、威宁知县、古州同知,又升任兴义府知府,署贵东道。张锳曾礼聘一代名儒韩超、胡林翼等为张之洞传授“乾嘉老辈诸言”,又购书数十橱,“令于日课外,听以己意观之。”
青年张之洞中举后,曾寓居京师外祖父蒋策家(实为继母娘家)。③清朝大学士纪晓岚曾经收藏过北宋末年金石家赵明诚请当时斫琴名家为李清照定制的古琴一张。④纪晓岚将此琴赠于张之洞外祖父蒋策,后由张之洞收藏。
2、感念母亲“理柱声”
1837年9月2日,张之洞出生于贵州省兴义府官舍。其母朱氏,四川邛州直隶州知州朱绍恩之女。其母善琴,这种情结深深地影响了张之洞的一生。道光二十年(1840)张之洞4岁,生母朱氏病卒。他由庶母魏芷香抚养,视如己出。其母遗琴二,张之洞为官46载,直到生命生命尽头,都一直把生母留下的两把古琴带在身边,有诗云:
“梦断怀栳泪暗倾,双琴空用锦囊盛。
儿嬉仿佛前生事,哪记抛帘理柱声。”⑥
3、张之洞的古琴师承——学琴于黄勉之
张之洞学琴于北京,时值他15岁中举荣登解元至26岁题名探花的这11年期间。咸丰二年(1852),他回原籍直隶应顺天府乡试,中第一名举人,才名噪都。咸丰五年(1855),父亲张瑛剿灭杨凤农民军,击退苗民起义。秋天,张之洞偕夫人辞别父亲,取道川、陕赴京就试。咸丰六年(1856),三月,赴礼部试,考取觉罗宫学教习。同治二年(1863)他入都会试,中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
咸丰年间,张之洞学琴于北京,拜在京城教习古琴的黄勉之(1853—1919)为师。黄勉之于1919年去世后就埋在北京陶然亭附近张之洞祠堂旁。⑦由此可见,黄勉之与张之洞师生情谊的深厚!
晚清琴师黄勉之琴技高超,得广陵派真传,曾暂入佛门,拜释空尘为师,一说受业于萧山陶梦兰先生。黄勉之“时时自称其法得广陵正宗”、尝“自署广陵正宗琴社”。在北京办“金陵琴社”,其门徒包括杨宗稷(后创九嶷琴派,传弟子管平湖、杨葆元、彭祉卿等),以及当时在北京的张之洞、溥侗、叶诗梦(佛音尼布,传弟子高罗佩等)、贾阔峰(传弟子乐瑛)、史荫美、溥侗、李济、桂百铸等。此外他也结交一些达官显贵,如张百熙、王树楠、阎锡山、冯恕等。也就是说,杨宗稷、叶诗梦等师从黄勉之学习时,同学中就有张之洞。杨宗稷于1905一1907年拜黄勉之为师学琴三年习得二十首琴曲。可以说黄勉之一脉培养的职业琴家,成为了中国近现代古琴音乐演奏与琴学研究代表人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4:张之洞的古琴老师黄勉之先生
张之洞受业于黄勉之,得广陵派真传,习《五知斋琴谱》。其幕僚之中也有善琴者。如其幕僚朱启连(朱执信之父)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著琴曲谱集《鄂公祠说琴》,有琴律浅说、琴律余说、旋宫相生音律图表及琴谱校正《古怨》、代《徵招》两曲,共四卷。
四、张之洞琴学的政治隐喻
张之洞是一位一生奉行经世实学的儒臣,历经了从清流派到洋务派的嬗变。早年他就学于贵州、直隶,受胡林翼和韩超影响最深。他担任学政后出使湖北、四川。他秉承家风清廉耿直,有清流进谏情操所谓“独衔幽愤希高踪”、“虎豹当关卧,不能遏我言”,表明了他励精图治、经世心切的追求。
Lot 3854局部
同治光绪年间朝中有清流派。所谓“清流”,指的是历代清议集团,以朝臣的犯颜直谏为标志,比如东汉党锢、宋代太学生、明末东林党等士大夫言论势力。晚清“清流”派主要是翰林院的“讲官”们,热衷雅集唱和、金石考据、学术校勘,遇到时政要事,就联翩上疏,鞭挞权贵,弹劾督抚,在朝堂上形成道德舆论的压力。清流派以大学士李鸿藻为首,张之洞与朝廷清流中人潘祖荫、李慈铭、王懿荣(张之洞续娶王懿荣之妹为妻)等交往甚密,后又与北清流骨干张佩纶结识,渐渐成为中坚力量。张之洞与张佩纶、黄体芳、宝廷并称“翰林四谏”,再加上刘恩溥、陈宝琛,又称“清流六君子”,而张之洞“实为之袖”。他们为民请命、犯颜直谏,表现了秉公持论,伸张正义的清流本色。平反四川东乡冤案、庚辰午门案、修改伊犁条约等更是让他名声大噪。⑭张之洞在他的幕府和属下的书院书局中安置了许多清流人物,如梁鼎芬、吴兆泰、缪荃孙、沈曾植、郑孝胥、陈庆年、陈衍等。
Lot 3854局部
张之洞主政山西,开始从保守的清流党人转向洋务派,并成为洋务运动后期的代表人物,他聘传教士李提摩太为顾问,指导传播科技知识。设立洋务局,还发布《延访洋务人才启》,发展冶铁工业,并编练新军。其后主政湖北18期间,他兴实业、办文教、练新军,养育新人才,在武汉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兼及水路交通、轻重工业、文化教育、军营制度、城市建制的区域近代化体系。⑮
Lot 3854局部
晚清复杂矛盾的特殊历史时代,张之洞历经“清流”到“洋务”的人生轨迹,他提倡新学,办洋务,并始终徘徊于改革派和守旧派新旧势力的漩涡之中,他既要变法图新,又要维护大厦将倾、颓垣残壁清王朝封建统治,所以他也当之无愧地担当了新、旧之间的调和者的历史使命。张之洞《劝学篇》内外篇各24篇,著于变革前夜的光绪二十四年(1898),并于同年发表。他以新儒家的文化价值观和文化调和论为出发点,系统地阐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他重申“三纲为中国神圣相传之至教”是中国的“道”,主张以“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类)和传统儒家经学维系中国传统价值观,在坚守此“道”的基石上方能接纳西方技术之“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亦上升成为晚清政治的基本准则,甚至延伸为一种文化模式和教育模式。1903年,张之洞主持厘订《癸卯学制》,明确提出以“中体西用”为“立学宗旨”,强调“以忠孝为敷教之本,以礼法为训俗之方,以练习技能为致用治生之具”。也就是说,张之洞“中体西用”实为以西方之“器”维护中国固有之“道”,道在器先,洋务派和清王朝统治集团开明人士的政教思想,正合1880年王韬在跋郑观应《易言》“器则取诸西国,道则备自当躬。盖万世不变者,孔子之道。”⑯《劝学篇》是晚清张之洞和洋务派救国的指导思想。
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实质是以中国封建纲常名教为主体,以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为辅助的文化观和政治观。“变器不变道”的中体西用论逻辑上的矛盾本身就体现了转型时期知识分子心态上的矛盾。张之洞是“趋新”和“守旧”的复合体和矛盾体。一方面,他是进步的,直接接受维新派某些主张和作法。维新派首领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称张之洞“有天下之望”,对这位封疆大吏抱有很大的希望和崇敬。谭嗣同也说:“今之衮衮诸公,尤能力顾大局,不分畛域,又能通权达变,讲求实济者,要惟香帅一人。”从某种意义上讲,1911年爆发的辛亥武昌首义拜张之洞所赐,正如孙中山1912年访汉时所言:“南皮是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另一方面,张之洞竭力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在政治上是保守的。
Lot 3854局部
张之洞思想的进退之矛盾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他代表了晚清儒家文化士人文化人格中的主流思想,其矛盾的张力源于士大夫在社会转型之际遭遇的精神困顿和价值观嬗变的忧患意识。正如张之洞为政秉持了中正平和的儒家琴道,在改革与革命之间进退两难,最终成为晚清新旧势力的调和者。
这里有张之洞的三首琴诗可以洞见他的琴学观和人生观的三重境界。首先,为官清正、两袖清风的他领悟并享受古琴的“中”与“和”之美。张之洞《诗汉上琴台》:“漫嗟孤调闷朱丝,当世遗音后世知。梅子山清湖水白,良宵可有抚琴时。”其斫琴琴铭“山水清音”和“淡泊明志”都反映了恪守儒教与琴理的士大夫修为;其次,他励精图治、锐意进取,却创业艰辛、筚路蓝缕,但始终审时度势、不计成败勉力支撑。《又诗汉上琴台》云:“庄叟忘言痛惠施,伯牙辍响为钟期。从来朋友云龙契,亦等君臣石水知。处默固应混众独,希声何用计成亏。推琴慷慨秦廷对,孰使谋之自败之。” 最终,张之洞作为晚清重臣,他忠君爱国、仁政爱民,维护“三纲”是他恪守的政治人格,也是他的人生局限之宿命。张之洞仰慕忠烈琴家文天祥和谢枋得,同时预感到他竭尽全力维护的大清大厦将倾,他只能像汪元量一样携琴抱憾悲恸。张之洞《文叠山二琴拓本》诗云:“重儒莫如宋,独有文谢美。烈烈柴市风,湛湛桥亭水。无忝文丞相,岂愧小女子。诚和一木微,终为三纲死。幽情托朱弦,激昂作变徵。德音不可闻,遗此双藤纸。超然汪元量,抱琴水云里。”⑰
图7:张之洞《劝学篇》力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结语
琴以载道,道器合一。琴作为修身之器,与中国古代社会“士”的命运血脉相连。张之洞分别为晚清洋务派和维新派领袖,皆人物辐辏,却都接受正统儒家思想和礼乐文化熏陶,有着深厚的古琴情缘。他们左琴右书,箪瓢晏如,琴终身不离,秉承了“士”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修身理性和“治国平天下”政治人格追求。
本文从武汉音乐学院图书馆珍藏的张之洞“张氏南皮藏书”的《五知斋琴谱》说起,叙述了张之洞家族古琴的家学和师承关系。张之洞外祖父蒋策获纪晓岚赠宋代李清照之名琴;张之洞母亲朱氏善琴;张之洞学琴于古琴大师黄勉之并斫琴百张流布于世。张之洞代表了晚清士大夫阶层秉承的儒家道器观及其实践探索,从清流到洋务的人生轨迹,张之洞充当了晚清新旧势力调和者的政治角色。
注释:
①广陵琴派代表性琴谱5部:《澄鉴堂琴谱》《五知斋琴谱》《蕉庵琴谱》《枯木禅琴谱》《自远堂琴谱》。
②张之洞(1837—1909)是张锳(1791—1856)的第四子,张锳长子为张之㵲。张之㵲的长子是张检(1864-?),曾任吏部文选司郎中,署江西按察使。张厚璋系张检之长子,擅篆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