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哈布斯堡国际拍卖行拍卖
本公司征集范围
精品陶瓷:各代窑口及各代官窑器,以宋五大名窑、元、明、清官窑瓷为佳。
翡翠玉器:古玉、明清和田玉、翡翠为上,要求玉质佳、雕工精。
钱币专场:古钱币及现在收藏类钱币。
名家字画:古代及近现代名家书画、油画、雕塑、水粉画及其他艺术形式不限。
杂项清玩:文房四宝、田黄、鸡血石、紫砂、金银器、青铜器等。
明清家具:各种材质的硬木家具,以紫檀和海南黄花梨为。
明代末期的松江地区经济比较发达,同时也刺激着文化艺术的兴盛。此时此地的书画创作、鉴藏与交流相当活跃,也为“松江画派”的兴起提供了条件。虽然董其昌有时候被称为是华亭派的创始者,其实,年纪比他稍长的同辈画家顾正谊更应得到此头衔。
顾正谊,字仲方,号亭林,松江人。董其昌青年时尝得其指授。顾正谊在画的题跋中,不仅记载了他指点董其昌学画的事情,夸奖董其昌青出于蓝,还说要把画拿给董其昌来品评优劣。1577年,董其昌与莫是龙、顾正谊、梁辰鱼等人送友人君实先生归杭州,顾正谊画《秋林归棹图》送行,董其昌、莫是龙、丁云鹏、陆应阳、孙枝等十余位江南闻人题咏,诗、书、画互相映发,合三绝于一身。于此见顾氏当时在艺林声之重,亦可见当时江南文风之盛,三亦可证明江南文坛重镇已开始从吴门逐渐让位于松江。
此季大观古代夜场有华亭掌门顾正谊传世名作《秋林归棹》及董其昌中年闲居江南精研笔墨时的《山水书法合册》二件佳作,从中可见晚明松江文人风采。
Lot 289
顾正谊(明万历间,16-17世纪)
秋林归棹
设色纸本 手卷
引首:20.5×57.5 cm.约1.1平尺
画:20.5×348 cm. 约6.4平尺
跋:23×54 cm.约1.1平尺
钤印:仲方氏、顾正谊印、披云阁、亭林生(1印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顾正谊》2印,1607页)
鉴藏印:希曾、孝基、渔洋二谢、二谢(ニ次)、陈留仲子图书、陈留仲子、谢氏鉴藏图书、谢骙之章、字季英号屺望、逸圃生、章矩、六湖、潘延龄印、曾藏潘健盦处、德畲审定、亦仙心赏、伍元蕙俪荃甫评书读画之印、梁溪秦祖永鉴赏真迹、德寿、夏山楼藏书画记、毅盦(三次)、霖之子(二次)、临溟张氏珍藏(三次)、苇汀借看(1-7印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谢希曾》5、1、9、6、20、16、19印,1529-1530页);11印参见《梁章鉅》16印,921页;12印参见《罗天池》4印,1570页;13、14参见《潘延龄》6、11印,1465页;17印参见《伍元蕙》23页,298页)
签条:顾亭林秋林归棹图真迹。神品。文海楼珍藏。
说明:是卷曾先后经谢希曾、谢骙、潘延龄、梁章钜、秦祖永、罗天池、韩慎先等收藏家递藏。后入少帅张学良府邸,赵一荻小姐亲自为此卷手缝包袱,亦是一段佳话。
著录:
1.《契兰堂书画录》卷二,谢希曾(清),手抄本。
2.《穰梨馆过眼录》,陆心源(清)编,《中国书画全书》,第十三册一五九页,上海书画出版
社,2000年版。
3.《云自在龛随笔》卷二·书画,缪荃孙著,六八页,商务印书馆,1958年。(从书中可知,
是卷曾由谢希曾收藏,并著录于其《契兰堂书画录》卷二中。)
4.《董其昌系年》,任道斌编著,9-10页,文物出版社,1988年。
5.《董其昌与松江派》,109-110页,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年。
6.《画史与鉴赏丛稿》,176页。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
7.《清代笔记日记绘画史料汇编》,452页,荣宝斋出版社,2013年。
出版:《嘉德二十年精品录:古代书画卷·一》,316-317页,故宫出版社,2014年。
莫是龙题:秋林归棹。是龙为素行兄书。钤印:云卿、莫是龙印、思玄亭(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莫是龙》22、31、61印,887、888页)
顾正谊(约16世纪中期-17世纪初),字仲方,号亭林,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即明末松江画派掌旗手之一。其父顾中立(约16世纪)是1526年进士,官至参知政事。正谊以父荫于万历(1573-1620)时由太学生官补中书舍人。晚年筑小亭园于江畔以终老,故号亭林。早年即以诗画驰名江南,后游长安,名声大噪。董其昌(1555-1636)曾记:“吾郡画家,顾仲方中舍最著。其游长安,四方士大夫求者填委,几欲作铁门限以却之,得者如获拱璧。”顾氏乃华亭望族,正谊家中颇富收藏。
此卷《秋林归棹图》作于1577年,即陆心源(1838-1894)《穰梨馆过眼录》卷二十六所载《顾仲方秋林归棹图卷》。书中并录有莫是龙(1537-1587)所题引首,以及吴治、梁辰鱼、董其昌、丁云鹏等诸家诗题。其中,冯邃题云:“君实此行,索仲方图秋林归棹。人境胜绝,可谓两宝矣!予故随诸社友题一绝。”显示出当时松江文人之间以诗、书、画交往的社团活动。
此图前段画层峦迭嶂、茂林幽居,构图与笔法皆有元人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遗韵。后段为一河两岸,疏树茅亭。虽以黄公望为宗,然略折带的皴法和卧笔横苔的点法,皆倪瓒作风。河面又作风帆片片,以寄送别之情。笔墨干冷、皴纹疏淡;构图新颖、前繁后简。虽师倪、黄之法,却能表现出师古而不泥古的意境。
>朱信敷题:亭皋霜叶落,游子念故乡。感此素心人,图咏惜离肠。我来三悲秋,湖山徒相望。子归勿久滞,来与倾瑶觞。小野居士印。钤印:朱氏信敷
>莫是龙(?-1587)题:极目蒹葭寒,归帆渺天末。此时楼中人,愁共江烟阔。是龙。钤印:莫伯子(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莫是龙》9印,887页)
>吴治题:泖上孤帆带落辉,送君归去换秋衣。两岸青山看不尽,霜寒木叶向人飞。右题顾仲方先生画秋林归棹。黄山吴治书奉君实兄丈。钤印:梦竹·吴治
>董其昌(1555-1636)题:秋林昨夜见新霜,归去关河叶叶黄。摇落那堪乡思急,图中山水尚茫茫。其昌题赠别。钤印:董生
王伯稠题:西子湖头明月辉,菱歌露湿芙蓉衣。我为鲈鱼不能去,梦逐秋风一棹飞。君实将归武林,予怀旧游,不获扁舟共去,临风怅然,然此心已在六桥明月中矣。遂书片语以送之。伯稠。钤印:王生
近景亦变平坡为山峰一角,突破了黄公望的格局。山间点缀的树丛、房舍,以及浅绛的设色等等,皆表现出与倪、黄不同的气度与格局,为清隽洁凈的画面增添了几分厚实与严谨,呈现出一片特有的柔和宁静的气氛。
>丁云鹏(1547-1628)题:云树苍苍带日辉,芙蓉照水点行衣。秋风江上难为别,南北峰头叶正飞。丁云鹏。钤印:丁、云鹏
>彭汝让题:轻云染薄薄,密树覆重重。林外凭虚远,深山何处钟。彭汝让。钤印:钦之
>孙枝(明万历间,16-17世纪)题:问俗亭前挂夕辉,秀洲南下拂征衣。送君莫讯秋如许,江上西风一叶飞。丁丑(1577年)秋日,君寔将归武林,亭林丈作图以赠,俾余题之,聊缀短律于左。吴苑孙枝。钤印:叔·达
>陈世德题:青山无数重,掩映门前树。飞鸟伴孤云,时时自来去。邂逅林下人,相看久延伫。陈世德。钤印:陈世德印
周顺卿题:短棹一帆烟雨,阴崖万壑松风。愁隔美人何处,相思坐揽芙蓉。周顺卿。钤印:达·之
陆应阳(1512-1624年后)题:苍山兮渺渺,白云兮重重。挂秋风兮人去远,樵歌发兮桂几丛。我欲从君兮,只尺千里,心摇摇兮江上之青峰。君寔别予归武林,仲方氏作图以赠,漫赋短歌寄余长往。陆应阳书。钤印:陆生、伯生、竹林
朱宪题:处处江山即我家,云间秋色不须嗟。漫将归棹武林去,两岸霜枫伴落霞。朱宪。钤印:朱宪
陆应阳再题:钱塘江头秋色奇,严陵台下潮声迟。片帆高挂白云外,一路看山到武夷。此予旧作也,颇近此景,为君实丈记之。陆应阳。钤印:陆应阳印(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陆应阳》2印,1030页)
冯邃题:青山叠叠水茫茫,一望秋林叶醉霜。怅惆美人天末去,不知何处系归航?君实此行,索仲方图秋林归棹,人境胜绝,可谓两宝者矣。予故随诸社友题一绝而归之。万峰中人冯邃记。钤印:子潜之印
>梁辰鱼(约1521-1594)题:赋得秋林诗,送君实兄归杭州。萧瑟秋林外,扁舟一水涵。寒声依鸟雀,夜色淡松杉。黄叶连红叶,风帆逐雨帆。西湖归去看,多在夕阳岩。梁辰鱼。钤印:梁氏伯龙
>李华题:秋满湖山玉树枝,美人移棹独归时。白云一片思君处,应在双峰觅紫芝。吴兴李华。钤印:李华之印
应元题:武林山色晓苍苍,秋入园林橘柚香。为问君归何所有,新诗携得满奚囊。应元。钤印:望云
孙枝再题:云吐芙蓉色,露寒枫叶红。美人何处去,烟树片帆中。戊寅(1578年)孙枝为素行征君重题。钤印:孙枝·叔达
谢希曾对此卷评价甚高,其在卷后的题跋中云:“亭林宗法子久,运笔中锋,同思翁相伯仲,莫云卿、李长蘅诸公似不及也。”
后纸
是卷曾先后经谢希曾、谢骙、潘延龄、梁章钜、秦祖永、罗天池、韩慎先等收藏家递藏。后入少帅张学良府邸,赵一荻小姐亲自为此卷手缝包袱,亦是一段佳话。
张学良先生与赵一荻小姐
赵一荻小姐手缝包袱
Lot 295
董其昌(1555-1636)
山水书法合册
册页(十二开)水墨纸本、绢本
32.5×22.0 cm.约0.6平尺(每幅)
钤印:昌(六次)、董氏玄宰(六次)
鉴藏印:浏阳李鸿球字韵清鉴藏(六次)、曹仲英审定珍品之印、曹仲英印、默斋
签条:董文敏书画册。戊子中秋得于淞滨。韵清李鸿球。钤印:李鸿球字韵清、海棠书屋
著录:《剑花楼书画录》,李鸿球编,116-117页,台北大中书局,1971年版。
出版:
1.《虚谷与齐白石的绘画》,第30页(一开),华盛顿大学出版社,1993年。
2.《中国绘画总合图录·续编》第一卷,东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
3.《海外所在中国绘画目録》(改订增补版),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编,第122页。
4 .《17th - Century Chinese Painting sfrom the Tsao Family Collection》,p232-236,Los AngelesCounty Museum of Art and Delmonico Books · Prestel,2016.
吴门画派趋于衰败之际,董其昌等人却勇于突破时俗,“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开创了绘画界的新气象。因而画坛中心遂由苏州移至松江,形成了明末松江画派。
董其昌阅尽古今名画,目识心会,更以书卷陶冶,加上临池勤奋,终于成为集大成的一代宗师。他画上常题仿某家某法,其实他极少临摹,只是略取古人神趣,而运以己意,故风调神情,仍是董其昌自家面目。
此册董其昌自题画于“玉峰道中”。古时在江南旅行,最好的方法是坐船,舒适而悠闲。每次出行,他总会带着笔墨纸砚,带些自藏的古书画,临窗把玩,去参悟前贤笔墨与天地造化间相生相发的秘奥。这次,他带的是一部《宋元画册》,展读间有所悟入,兴致来了,便泚毫染笔,趁兴写数幅与古人一较短长,说是仿王蒙、仿大年、仿吴镇,其实全是自家本色,秀逸苍润,活泼泼地写着自己的胸臆,一片江南尽在腕底。然后以唐人钱起、李端、许浑、张泌等人的诗句书写在绢上配入。字也写得安闲娟秀,骨子里的气韵风度,直入晋人之室。虽未落年款,从其笔墨风调看,应是他中年排挤出京后闲居江南,精研笔墨,以禅参画,书道画艺日趋大成时所作。
是册曾经李鸿球、曹仲英鉴藏。
李鸿球编《剑花楼书画录》书影
旧藏者李鸿球(1899-1978年后),字韵清,湖南浏阳人,室名海棠书屋、剑花楼。早年习经济,富收藏。研究董其昌的著名专家,藏有《石渠宝笈》著录之作二十余件。去台湾前,曾在北平、汉口、郑州、上海等地银行及信托公司任经理等职。后任世界书局总经理、创办大中书局,任董事长。曾居欧洲数年,著述甚丰。
曹仲英(1929-2011),生于天津。1949年迁居台湾,攻读法律。闲暇时常造访台北故宫博物院,师从李霖灿,学习中国艺术鉴赏,遂始有收藏书画之志。1963年,赴美定居加州,不久便放弃律师职业,转成为专业的古董商。1968年在旧金山建立了远东艺术画廊,并以“默斋”之名持续在海外购藏中国艺术。曹氏的书画收藏涵盖明代晚期至近现代绘画作品,共达数百幅之多,极具系统性的美术史视野,是北美地区中国书画收藏的重要人物之一。
2016年8月7日,“别有天地:曹氏收藏十七世纪中国绘画”在洛杉矶郡立博物馆开幕,带来了曹氏毕生所藏的明末清初绘画珍品,并出版了《曹氏17世纪中国绘画》(17th-Century Chinese Paintings from the Tsao Family Collection)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