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布斯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迪拜拍卖结果

名称:哈布斯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迪拜拍卖结果

供应商:哈布斯堡国际拍卖行

价格:1.00元/168

最小起订量:1/168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天府路1号

手机:19102030840

联系人:林家 (请说在中科商务网上看到)

产品编号:177378085

更新时间:2025-01-28

发布者IP:14.150.240.82

详细说明

  哈布斯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迪拜拍卖结果

  本公司以拍卖艺术品活动为主、弘扬中国艺术品文化,提高艺术品在中国影响力和地位的公司,一方面,也发掘出艺术品本身的利益价值,充分体现了价值的化。

  经营理念、专注于信誉

  公司本着“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诚实守信的宗旨,以热情周到的服务和严格规范的操作来树立良好信誉和口碑。

  专注于团队、中正拥有的专家鉴定团队,的服务团队,为您提供、细致、周到的艺术品投资交易服务。

  本公司常年举办古玩艺术品现场展览、国际艺术品展览、文化艺术沙龙;定期举办鉴宝交易活动、大型古玩艺术品交易会、会;通过网络预展宣传、平面及电视媒体宣传、买家推荐、客户定向宣传等方式,为藏友提供、、多渠道的藏品交易服务。

  公司主要从事境内外文化艺术品的展览、展销、征集及推广活动,致力于推动国内收藏艺术品和艺术家在港澳,中正,欧美地区进行展览活动,同时推介国外艺术精品来华进行巡展和销售。公司每年不定期组织私下洽购会、市县鉴宝、港澳台多地展销等艺术品交流、交易活动,旨在为客户藏品提供安全、便捷、成效的成交。

  其中,铜炉版块一件“清乾隆 朝冠耳炉”,“善庆禅院”四字篆书款,款识特殊少见,以古时寺院、禅院等属款炉者,较常见的私款炉更为难得少见。不仅明确此炉的来源出处,也透露出此炉在当时的用途、等级,类似“活文物”,直接间接的帮助我们揭开了很多被历史长河沉寂下的那一段段过往。

  Lot 2841

  清乾隆 朝冠耳炉

  款识:“善庆禅院”四字二行篆书款

  W 22.3 cm H 19 cm

  Weight:2970 g

  朝冠耳炉之器型历来为宫廷专用,其朝冠耳往往寓皇家威严之意于其中,今日在故宫殿前陈设中仍然可以见到各式朝冠耳炉。该造型的铜炉,自宋代以来逐渐成为金铜香炉的经典器型。形制见于《宣德彝器图谱》,图谱中记载的朝冠耳炉,皆为圆体三足形制,其一对朝冠耳,寓庙堂之礼法于其中,故被视为礼仪重器。在宣德年间这种形式的炉是皇帝用来赐给詹事府、翰林院及国子监等十位主事臣的,有“加官进爵”之吉兆,颇具意味。

  清宫活计档中即常见此类器物的记载,如乾隆二十四年有初八日,郎中白世秀员外郎金辉来说太监胡世杰交 :铜烧古朝冠耳炉一件,传旨着配花瓶蜡扦,钦此。于四月初三日,员外郎金辉将铜烧古朝冠炉一件配得花瓶蜡扦一份,持进交太监胡世杰,呈进讫。由此档案可知朝冠耳炉在清代是常见的宗教用器,与双瓶合为佛前五供,是陈设于庙堂之中的高等级供器。也和本品“善庆禅院”朝冠耳炉的特殊款识、用途等相吻合。“善庆禅院”即苏州善庆禅院。由此可见,此炉应为当时陈设于苏州善庆禅院庙堂之中的宗教供器。

  参阅:《故宫宣铜器图典》,故宫出版社,图96

  “善庆禅院”即苏州善庆禅院。作为苏州市曾经的国宾馆,南园宾馆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而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建筑,可能要数“善庆禅院”了。旧时的苏州宗教文化十分兴盛,寺宇众多,历代兴建的寺庙先后共计410所,迭经兴废,至解放初尚存大小寺庙237所,善庆禅院即为其中之一。

  由于年代久远,善庆禅院的故事往迹已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据民国《吴县志》和近年出版的《苏州市志》记载,善庆禅院原名善庆庵,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当时建在娄门一带(现库里弄4号)。清同治八年(1869年)由住持福传重建于现址。1929年,蒋介石前二夫人姚冶诚携其子蒋纬国来到苏州,善庆禅院也成了姚氏的家庙。“善庆”之名取自《周易·坤卦》“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句,意思就是做好事的人家一定会给后人留下幸福,与其家庵的功能相一致。

  另一件,“清康熙 鬲式炉”,纵观此炉,其精铜良工,妙形佳色,款识特殊工整,为清康熙御制之佳器,可珍藏,亦可实用,焚香之余轻盘,光润可人。

  Lot 2840

  清康熙 鬲式炉

  款识:“大明宣德御制”六字二行楷书款

  D15 cm

  Weight:1170 g

  此炉圆腹光素无纹,扁鼓腹丰腴柔美,缓收出弧底,下承三乳足,足高而腴,与器身搭配得当,增添秀雅之姿,与同时期常见鬲式炉三足造型略有区别,常见鬲式炉为三柱足,本品为三乳足。

  炉身造型素雅且朴实静穆,为历代文人雅士所好。底部铸刻“大明宣德御制”六字楷书款,笔画劲健有力,规矩有度,乃与炉身一体失蜡法铸就,铸后又精修而成,底平字峻,颇有凌厉之感。款识也较常见鬲式炉不一,特殊少见,同时期清康熙的属“御制”款的器物见于珐琅彩器物,可见此炉宫廷气十足,应为清康熙御制官造之物。

  除此之外,圆融的包浆也于华素之中彰显其高贵典雅的气质,正如王世襄先生所言“历来藏炉家欣赏的就是简练造型和幽雅铜色,尤以不着纤尘,润泽如肌肤、精光内含、静而不嚣为贵。”如本品之鬲式炉以形胜,以色贵,佳形妙器,光彩澄澈,未经刻意的雕琢装饰,仅以奕奕之铜色积以时日之洗练,自有一种高隐的况味。

  香盒是传统的香具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与瓶和香炉并称,然而明正德铜阿拉伯文香具中以瓶、炉较多,盒较为少见。时光流转,此类精品为历代收藏名家渴求,一物难寻,价值极高。此件“明正德 铜阿文盒”即为其中优秀代表。

  Lot 2843

  明正德 铜阿文盒

  D 17.5 cm

  Weight:1854 g

  来源:香港拍卖会,2012年10月9日,Lot 3114

  正德皇帝笃信伊斯兰教,故而伊斯兰纹饰的器物盛行一时,其时宫中瓷器、铜器喜以阿拉伯文为饰,为当时之名品,阿拉伯文香具于正德朝多用于皇室内府,赏赐功臣或御赐于清真寺内等殿堂陈设,民间少有流传。此香盒盖面开光内于浮雕阿拉伯文“穆罕默德”,取自古兰经中赞颂真主,敬拜先知之义,为明正德年间极为典型的装饰纹样。

  有清一代,自上而下的慕古风气盛行,宫廷陈设铜器也不例外。而如此件“清早期 铜洒金铺首尊”,工艺复杂,款识特殊少见,如此体量,定是出自宫廷精炼,且来源清晰,实为收藏尚选。

  Lot 2844

  清早期 铜洒金铺首尊

  款识:“淡而不厌”四字二行篆书款

  H 30 cm

  Weight:3670 g

  来源:

  1.香港拍卖会,2000年5月1日,Lot 791;

  2.纽约拍卖会,2012年3月20日,Lot 79

  本品造型由战汉青铜壶为原型化裁而来,此种器在青铜酒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相当于食器中的鼎。有光素者,亦有在同样位置装饰弦纹者。

  纵观此尊,器造型大气,铜色古朴敦厚,洒金华丽艶秀,造型庄严秀丽,凡此种种互相映衬,互相烘托,构成了典雅华贵又古拙端庄的艺术效果,魅力非凡,耐人寻味,从而成就了至尊之美,大雅之藏,不仅为一件精美的陈设佳品,更是身具内涵的宫廷御用艺术精品。

  参阅:《香港苏富比二十周年》,两木出版社,

  1993年,第256页,图399

  剔红技艺是中国漆艺的经典品种,但最能代表漆器最高制作水平的是宫廷制作的漆器,其奢华无双的艺术价值更是被众多文人墨客视若无价。

  元代漆器生产,是中国漆工艺史上一个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时代。是次专场中呈现4件元明清漆器,其中一件“元 剔红荷花茨菰纹盘”,将宋元漆器“隐起圆滑,纤细精致。”的特点置于一体,颇为难得。

  Lot 2848

  元 剔红荷花茨菰纹盘

  D 18.8 cm

  来源:

  1.Private collection,Vienna;

  2.Eskenazi

  著录:《Room for Study:Fifty Scholar's Objects》Eskenazi,伦敦,2019年,第64页,图18

  《Room for Study:Fifty Scholar's Objects》Eskenazi,

  伦敦,2019年,第64页,图18

  此盘原为维也纳私人藏家收藏,后由英国古董商ESKENAZI珍藏,并收录其2019年出版物《Room for Study:Fifty Scholar's Objects》一书,来源清晰,传承有序,值得珍视。

  从整件漆盘的装饰上,几乎看不见任何刀锋。“隐”是指起伏的细腻、柔缓,而非大起大落、剧烈参差。而“起”是指雕漆作品画面的立体感,它是有起伏、有层次的。特别是作为边缘装饰的七朵祥云纹饰部分,每一片祥云边缘都显示出温润、柔和的特点。荷花茨菰从盘底升起,兼顾立体感的同时,但避免生硬 ;荷叶的翻卷辗转,叶片的俯仰折叠,均极具层次,细腻传神。

  锦地纤细精致,王世襄先生指出这里的“纤细精致”只是与主题花纹相比较而言,而较之明代永宣、清代乾嘉时期的剔红锦地而言,元代的剔红锦地则是相对较为粗大的,这也是元代剔红漆器所展现出的时代特征之一。

  清代雕漆在乾隆时期是一大发展的品种,其雕漆作品具有构图严谨、雕工精细、图案繁缛、工艺复杂的特点和宫廷艺术雍容华贵、艳丽纤巧的风格。漆器版块中一件“清乾隆 剔红葵花宝盒”,便完美地诠释了乾隆时期雕漆的诸多特点。

  Lot 2846

  清乾隆 剔红葵花宝盒

  盒盖内心:“葵花宝盒”刀刻填金四字二行楷书款

  盒体内底:“大清乾隆年制” 刀刻填金六字二行楷书款

  D 19.3 cm

  来源:欧洲私人旧藏

  本品“葵花宝盒”特殊之处 :是乾隆时期按照明永宣官造剔红宝盒的制式、尺寸、风格打造的一件宝盒,极为少见。这件可能是现流通于市场上的第一件,颇为珍罕。

  故宫博物院藏品

  北京故宫博物院仅藏有一件“清乾隆 剔红葵花宝盒”,对比可知,其工艺、纹饰、款识、尺寸与本品如出一辙,仅纹饰构图布局相对而制。清档中记载,乾隆时期制作此类名色签漆器有两种,成对或者成“2.4.6.8”双数。由此推断,两件剔红宝盒极有可能当时为一对,可资参考。

  Lot 2845

  清乾隆剔红嵌百宝开光花卉博古图花口盒

  D 32 cm

  来源:

  1.英国工程兵准将Spratt Bowing旧藏,得自于1900年;

  2.伦敦拍卖会,2013年5月22日

  本品剔红之上,以各色玉石“百宝嵌”装饰,以材质本身的色泽与质感,表现纹饰的主题,一派吉庆祥和气氛,彰显着干隆皇朝之繁荣气象。无论就剔红抑或是百宝嵌工艺而论,属乾隆时期难得的宫廷装饰艺术珍品。若将之置于厅堂,顿生满室繁华。

  中国商人王和轩与Bowing信函

  捧盒内附信函可知,此捧盒是中国商人王和轩为感谢英国人包尔英大将军的鸿恩,以备本品雕漆花盒一件相赠。此物也是中英两国友人友情的实物见证,也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知恩图报”美好的体现。

  掐丝珐琅既适合宫廷殿阁环境的陈设,又能满足皇家贵族的审美需求,故而从其技术引进伊始便成为皇家工艺品重要的一类。从《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的乾隆记事档中可以看出乾隆皇帝直接干预珐琅制器事宜,此对“清乾隆 掐丝珐琅缠枝莲托八宝纹茶碗”即为一件以掐丝珐琅工艺制成的成功之作。

  Lot 2850

  清乾隆 掐丝珐琅缠枝莲托八宝纹茶碗一对

  款识:“乾隆年制”四字二行楷书刻款

  D 9.3 cm

  来源:

  1.芝加哥收藏家David B. Peck二世旧藏;

  2.Roger Keverne旧藏;

  3.香港拍卖会,2016年10月5日,Lot 23

  此对碗式样为传统宫廷制式,整器以缠枝花托八吉祥纹、卷草纹等纹饰,华美的釉料与灿烂的鎏金相得益彰,尽显皇家风范。八吉祥,又称佛教八宝,由西藏佛教流入中原,是佛家常用象征吉祥的八件器物,为典型的含有宗教意义的装饰图案,也是乾隆帝喜爱的纹饰。由此成为乾隆帝热衷藏传佛教,满清皇族与蒙藏权贵礼尚往来、和睦相处的历史见证。

  雍正时期的铜胎掐丝珐琅十分稀少,查《养心殿造办处活计清档》记载,雍正时期制作的掐丝珐琅总共只有二十八件,其中仿制明代景泰年间的十二件,仿西洋珐琅两件,时作十四件。

  Lot2853

  清雍正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梅瓶

  H21 cm

  来源:英国私人旧藏

  Spinks80年代评估鉴定报告

  此瓶为英国私人旧藏,于60年代前购入, 后经spinks于80年代评估鉴定。

  香港拍卖会,2012年10月9日,Lot 3030

  本品外形做梅瓶式样,造型取自宋元瓷器,线条流畅优雅,以掐丝代替笔锋双勾而成,考验工匠手头功夫,非一般工匠能为,最能代表清中期顶尖工艺。其珐琅料色泽明艳纯净,红则明艳、黄则娇嫩、绿则清新、紫则深邃,体现雍正时期掐丝珐琅之用料至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