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布斯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唯一收费标准
“小孤山馆藏书画暨文房名品专场”甄选书画、赏石、笔筒、家具等珍品47件,多为来源清晰、著录权威之作,体现出“小孤山馆”独特的品味和眼光,品质精雅,格调不凡。今择其书画、赏石珍品数种略作介绍,以飨观者。
Lot 1004
六舟 陈鸿寿 博古清供图
1816年作 立轴 设色纸本 150×45cm
说明:
1.阮元上款。阮元(1764-1849),扬州仪征人,字伯元,号芸台、雷塘庵主,晚号怡性老人,谥号“文达”,清代嘉庆、道光间名臣。他是著作家、刊刻家、思想家,在经史、数学、天算、舆地、编纂、金石、校勘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高的造诣,被尊为一代文宗。
2.高培兰旧藏。高培兰〔清〕,字杏船,号香林、香舲,贵州贵筑(今贵阳)人。监生,光绪年间官湖北应城、蕲水诸县知县。
作为“三朝阁老,一代文宗”的阮元,在当时提携才士,号召风雅,影响很大。金石僧六舟(1791-1858)俗姓姚,名达受,号寒泉、南屏退叟等,出家于海昌白马庙,后主持杭州西湖净慈寺、苏州沧浪亭大云庵,他嗜金石、善书画、篆刻、铭砚,以此与阮元交情深厚,阮元以“金石僧”称之,对他颇为推重。六舟的全形拓法受教于马起凤,富有盛名,此画为其所拓元康元年鋗以及青铜古鼎等四件古物,又经陈鸿寿补画萱花、莲花等花果,草木的生机与金石的冷隽相互补充调和,正所谓“食金石力,养草木心”,最是书生本色。陈鸿寿和族弟陈文述都曾在阮元幕中,颇受阮元知遇之恩,有“二陈”之称。陈文述曾云:“受知淮南,回首十载,授经佐幕,半与家曼共之。”作为“西泠八家”之一,陈鸿寿在诗、书、画方面都有极高的成就,他曾为阮元制印多方,如“小琅嬛仙馆”等,都是篆刻名品。此幅作品为陈鸿寿嘉庆二十一年(1816)为阮元所作,花叶多以没骨法为之,清丽饱满,实为精心杰作,不可多得。
Lot 1007
费丹旭(1802-1850) 随园老人小像
立轴 水墨纸本 89.4×42cm
出版:
《文玩萃珍》49页图11,香港东方陶瓷学会、冯平山博物馆联合主办,1986年。
展览:
“文玩萃珍”,香港东方陶瓷学会、冯平山博物馆联合主办,1986年10月24日-12月13日。
袁枚是清代最具声誉的文人之一,他在诗歌、古文、骈文等方面有杰出的成就,所著《随园诗话》风行百年,影响巨大,舒位称“袁枚以诗、古文主东南坛坫,海内争颂其集”,他不乐仕进,行事风雅不羁,也成为了后人追慕的典范。存世袁枚单独的画像有数幅,罗聘画《袁枚像》现藏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丁以诚所绘的《袁简斋先生小像》存山东博物馆,叶衍兰画《清代学者像传·袁枚》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此费丹旭本袁枚画像摹周典画孙星衍题本,几乎与袁枚同时,较为忠实地反应了袁枚的相貌,惜周本已不传。费丹旭此本作白描,刻画精细入微,画中袁枚清瘦健朗,须髯飘逸,与传世诸本可相互参照。画幅左下钤金寿生藏印,或为道光时期藏家。
《文玩萃珍》封面及扉页
《文玩萃珍》内页
Lot 1012
伊秉绶(1754-1815) 行书屠倬诗
立轴 水墨纸本 180×45cm
出版:
1.《默庵集锦·续集》,商务印书馆珂罗版,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版。
2.《默盦集锦·伊秉绶书画集》,第83页,台湾蕙风堂,2005年12月版。
3.《伊秉绶书法选》,北京荣宝斋出版,1988年4月。
伊秉绶的行书源出于颜鲁公,能够寓奇于正,奇古非常。推原伊秉绶行草书的渊源,可以上溯到颜真卿的《送刘太冲叙》。董其昌曾评此叙云:“郁屈瑰奇,于二王法外别有异趣,米元章谓如龙蛇生动,见者目惊,不虚也。”此帖艺术成就虽高,而学者不多,伊秉绶以其广阔的书法视野,独辟蹊径,择而学之,遂能独树一帜,成为书坛宗匠。何绍基《东洲草堂诗抄》赞伊秉绶:“丈人八分出二篆,使墨如漆楮如简。行草亦无唐后法,悬崖溜雨驰荒藓。不将俗书薄文清,觑破天真关道眼。”此幅作品写好友屠倬诗,平正与奇肆相辅,在雄浑古拙中又有一种清丽俊逸的气象。
左图:《默庵集锦·续集》
中图:《默盦集锦·伊秉绶书画集》
右图:《伊秉绶书法选》
Lot 1014
张翀(明)鉴古图
立轴 设色绢本 132×60cm
说明:
赵烈文、秦古柳题裱边。
赵烈文(1832-1894),字惠甫,号能静居士,江苏常州人,受曾国藩保举,曾任易州知州,多年为曾国藩机要幕僚,军事上多所谋划。对佛学、易学、医学、军事、经济之学都有涉猎。著有《天放楼集》、《能静居士日记》54卷。
秦古柳(1909-1976),曾用名秦廉,号问白子、问白道人、问白居士,斋号旧方书屋、竹石屋、圻斋、二百汉碑斋,江苏无锡人。书画兼古物鉴赏家。
张翀(明),字子羽,号图南,江宁(今南京)人,一作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善人物、仕女,笔墨豪迈,着色古雅。花草秀雅,山水清润。崇祯元年作《风雪连辔扇》,顺治二年作《聘庞图》,均藏故宫博物院。此幅《鉴古图》画雅士品评鉴定鼎彝场景,人物高古,格调隽雅,为其代表作品。
Lot 1016
孙克弘(1532-1611) 紫玉图
1582年作 立轴 设色纸本 71×36cm
著录:
《中国文物集珍—敏求精舍银禧纪念展览》129页,香港艺术馆筹划,香港市政局与敏求精舍联合主办,1985年10月出版。
展览:
“中国文物集珍—敏求精舍银禧纪念展览”,香港艺术馆筹划,香港市政局与敏求精舍联合主办,1985年10月25日-1986年1月15日。
说明:
孙世鼐题跋。孙世鼐(明),据本幅题跋知为孙克弘之孙。
孙克弘此图作紫茄一枝,玲珑可爱,精妙非常,为古来画家较少涉猎之题材。画幅上有其孙孙世鼐的题字,称此图为孙克弘卸任汉阳知府后第三年所作,是时孙克弘闲居松江,多有泉石烟霞之兴,遂画笔超逸如此。孙克弘善山水、花鸟、仙佛,颇负盛名。其传世以花鸟为多,多写折枝手卷,写意作品格调在陈道复、陆包山之间,而工笔作品则上承元人,妍冶古淡,另具一格,传世极少,尤为珍贵,《紫玉图》正是这一类的作品。此画亦当是源于身边可见的景物,结合元人钱舜举画法,体物入微,安静淡冶,亦可作“山斋蔬供”看。
《中国文物集珍》
Lot 1019
明 英石「桂月峰」
红木底座
长16.5cm;宽11.5cm;高33.5cm;高39.5cm(带座);3720g
出版:
1.Paul Moss & Brian Harkins,《中国和日本的赏石》,伦敦,1995年,编号5。
2.胡可敏:《中国古代赏石-素园石谱》,2002年,页125,图155。
备注:
ROSENBLUM家族旧藏。
此方赏石,曾经为美国已故著名“文人石”收藏家理查德·罗森布鲁姆旧藏,著录于《When Men And Mountains Meet》和《Scholars’Rocks in Ancient China》。体量为标准案几供石,大小适中,石色黝黑,包浆滋润,造型属于比较经典的云头雨脚,左凹右凸,略向左倾,上部一处洞天,中部一处白筋,增加了质色的变化。难得的是,此石多面可观 , 扣之有声。树瘿纹底座高宽合身,比例十分和谐。
《中国和日本的赏石》
《中国古代赏石-素园石谱》
Lot 1020
清 英石「西岳积雪」
红木底座
长20cm;宽12cm;高42.5cm;高49cm(带座);8580g
出版:
Nicholas Grindley:《伊恩和苏珊·威尔逊藏中国赏石及文玩》,伦敦,2009,编号15。
备注:
美国旧金山伊恩和苏珊·威尔逊夫妇旧藏。
此方英石,两面可观,造型似同异峰耸峙,挺拔逍遥,黑质白章,遍布各类白筋,如同雪花、雪片铺洒其上,令人联想到西岳华山峻拔的山体,经过风雪的洗礼,变得分外澄明清朗。树瘿纹底座,比例协调。
《伊恩和苏珊·威尔逊藏中国赏石及文玩》
Lot 1024
明 英石「黛露」
红木底座
长26cm;宽11cm;高25cm;高30.5cm(带座);3980g
出版:
1.Suzanne Slesin;Stafford Cliff;Daniel Rozensztroch:《日式风格》,1987年,页65。
2.Setphen Little:《怪石:伊恩和苏珊·威尔逊藏中国赏石书画及文玩》,1999年,图15。
3.Nicholas Grindley:《伊恩和苏珊·威尔逊藏中国赏石及文房》,伦敦,2009,编号20。
备注:
1.日本京都David Kidd旧藏。
2.美国旧金山伊恩和苏珊·威尔逊夫妇旧藏。
展览:
1.“Earth Bones”,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1991年。
2.“怪石:伊恩和苏珊·威尔逊藏中国赏石及文玩藏”,芝加哥艺术博物馆,1999年5月1日-8月1日。
此方英石,为美国著名“文人石”藏家伊恩·威尔逊所藏,著录于《怪石》一书。造型颇有特点,上广下锐,左部如悬崖挑空,引人入胜;右部似峭壁高耸,直上云霄。左边肌理稍显饱满,右侧皴理皱褶深密,形成对比。底座为树瘿纹红木老座,高宽比例和谐,尤其是正前面三处兽足,位置安排极为妥帖。
《怪石:伊恩和苏珊·威尔逊藏中国赏石书画及文玩》
《伊恩和苏珊·威尔逊藏中国赏石及文房》
Lot 1027
明 灵璧石「浮岚」
红木底座
长35cm;宽14cm;高42.5cm;高45.5cm(带座);8680g
备注:
ROSENBLUM旧藏
此方灵璧石,曾经为美国已故著名“文人石”收藏家理查德·罗森布鲁姆旧藏。其扣之铿然有声,石表卧沙、水道、裙褶、胡桃文皆具,浑然天成。整体造型群峰林立,左低右高,两处山谷引人入胜,尤其是第一和第二峰之间,有一处天桥自然连接,命悬一线,形成难度极大,可谓点睛之笔。
Lot 1028
明 灵璧石「凝翠岩」
红木底座
长22cm;宽9cm;高14cm;高19.5cm(带座);1760g
此石古意盎然,形态浑朴,质地黝黑,凝光欲滴,多褶皱,具卷云皴法。上小下大,略成三角形,中部弯卷,形成山岩,下方曳脚坡道相连,有小山峦起伏,可目游其中,如入夏山,山岩凝翠。底部两脚落座,若仙山浮于平湖。局部可见古代修治痕迹,从形态和审美情趣看,应是明人案头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