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布斯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公告

名称:哈布斯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公告

供应商:哈布斯堡国际拍卖行

价格:1.00元/168

最小起订量:1/168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天府路1号

手机:19102030840

联系人:林家 (请说在中科商务网上看到)

产品编号:176500184

更新时间:2024-05-29

发布者IP:117.61.111.34

详细说明

  哈布斯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公告

  本公司是一个集艺术品鉴定、展览、及推广的综合性平台,主要业务范围含括:字画、玉器、瓷器、杂项等各类艺术品,公司主要以藏品的鉴定、展览、展销服务为经营,每年定期在新加坡、香港、中国地区、上海等地举行大型艺术品交流活动。

  业务分类:根据品类不同、分别开设以下业务部门:古董瓷器珍玩部、古玩玉器珍玩部、中国近现代书画部、钱币佛像铜镜部、欧洲及国际征集联络部。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

  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

  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

  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

  失传已久、赫赫有名的秦始皇诏铜版,将于今秋亮相中国嘉德拍卖。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书同文,车同轨,同时又统一了度量衡。他用当时的最高法令形式——“诏书”颁布秦国的度量衡制度。并以诏书制成诏版,颁发各地使用。此青铜诏版,为叶恭绰先生所收藏,不论从形制、皮壳绣色、铸造遗痕,以及铭文书体、字口风韵,都可以确定是失传已久的秦始皇诏铜版。既是威严的秦国律法与帝国功业之见证,又从实物角度展示了书体变化的关键时期,秦小篆的真实面目。历经两千余年时光,金台催折沙丘灭,存者已寥如星凤,洵为古今所罕觏。

  秦始皇诏版

  铜

  10.64×7.13×0.89 cm, 重300克

  签条:秦始皇诏版。修府属,志青题。(盒外)

  题跋:诏版在秦器最不多见,昔张叔未得残诏,尚视如珍璧。此完诏刻画极精,簠斋所藏精品,方之此诏殊未能胜。修府兄幸宝之,勿失。汝玠。钤印:志青

  说明:

  (一)叶家清单编号56.

  (二)据冯汝玠题跋而知,是件曾为藏青铜器大名家张厚谷(修府)收藏。

  1.张厚谷(1880-1950),原名龙瑞,字修府,河北南皮人,张之洞族孙。曾任清朝淮安府知府。晚年侨寓上海,嗜金石,精于鉴藏,辑有《碧葭精舍印存》等。是吴兴大藏家蒋谷孙的盟友,曾将自己所藏的秦权全形拓片赠予蒋氏。

  2.冯汝玠(1875-1939),字志青,室名环玺斋。浙江桐乡人。历任清廷海军部计长,民国江苏县知事、浙江绍兴、嘉兴烟酒公卖局局长等职。精于《说文》金石法帖之学, 多藏墨拓。并作为北京大学教授担任金石学、甲骨文、文字学及目录学课程。著有《指事说》《文字总枢》等。他是《续修四库总目提要金石类》的主撰人,有金石小学类提要近七百篇二十余万字。他还是民国时期重要的文物收藏家之一,现藏纽约市立图书馆的北宋雕

  3.版,曾为冯氏所有。

  秦始皇诏铜版的再现与叙说

  撰文| 丁孟

  始皇诏铜版是传世的国宝。

  此诏版系民国时期著名政治活动家、教育家、收藏家叶恭绰先生的藏品。

  叶先生出身书香门第,祖父叶衍兰以金石、书画名世。父亲叶佩含诗、书、文也都极好。叶恭绰自幼受家庭熏陶,喜爱书画,有极深的国学修养,对文物鉴赏更是情有独钟。他一生耗用大量财力和精力收藏古籍、文物,且承担了巨大风险,譬如西周毛公鼎、晋代王羲之《曹娥碑》、晋代王献之《鸭头丸帖》、明代唐寅《楝亭夜话图》等等藏品,都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始皇诏铜版也是其中之一。叶恭绰视始皇诏铜版为瑰宝,从包装可以看出其精心呵护,经世珍藏。

  秦始皇诏铜版正面与背面

  这件始皇诏铜版呈长方形,见棱见角,有四钉孔,版面并不平整,弧形下折,这是为了嵌在权、量上而随形特制。通体红中泛黄,皮壳温润,绿锈斑驳,古香古色。长 10.64 厘米、宽 7.13 厘米、厚 0.89 厘米、重 300 克。在铜版的表面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度量衡的诏书,上下左右结构整齐,6 行 40 字。诏书内容是:“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字体为标准秦篆,书写工整,遒劲有力。

  诏书中的“廿六年”,即秦始皇即位的第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前 221 年。这一年秦国灭掉齐,统一了中国,也是颁布统一度量衡诏令之年。“诸侯”,指战国时期的赵、魏、韩、楚、齐、鲁等国。“黔首”,古代称平民。《礼记• 祭义》:“明命鬼神,以为黔首则。”郑玄注:“黔首,谓民也。”孔颖达疏:“黔首,谓万民也。黔,谓黑也。凡人以黑巾覆头,故谓之黔首。”《史记• 秦始皇本纪》:“二十六年┄┄更民名曰黔首。” “立号为皇帝”,原本为秦王的嬴政,在公元前 221 年统一六国后,自以为徳兼三皇、五帝,故并以为号,改称始皇帝。《史记• 秦始皇本纪》:“王曰:‘去秦著皇,才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并规定皇帝按照世代排序,第一代称始皇帝,后世以二世、三世计。“丞相状、绾”,指时任秦国左右[284]丞相的隗状和王绾,《史记》误将“隗状”写成了“隗林”。丞相,古代辅佐君主的最高行政长官。战国时期秦武王二年始置左右丞相。“法度量则不壹”,是指当时行用的度量衡是战国时期各国的制度,甚为混乱,给国家的赋税收缴和人民的经济贸易带来极大不便。“歉(嫌)疑者”,是说有所疑惑的,也就是不合标准的。

  诏书大意是说:二十六年(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帝消灭了所有的诸侯,统一了天下。百姓得到了安宁。现在立皇帝称号,于是下诏令丞相隗状和王绾,把全国不统一的度量衡都明确统一起来。

  这里,我们不妨再探究一下这件始皇诏铜版背后的时代背景。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是在各诸侯国度量衡基本统一的前提下,把原来由商鞅制订的已在秦国实行了 100 多年的度量衡制度用法令推至全国。为了尽快地实现统一的目的,秦始皇动用皇权威力,把自己亲自颁布的度量衡命令铸刻在量、衡器上,或者刻在铜版上,然后再嵌在量、衡器上,作为使用凭证,发到全国各地,做到家喻户晓,让人们都知道这是国家的标准器具。

  叶恭绰先生收藏的这件诏版当时是钉在官定的木容器上或嵌在其他铁量、石权上,以避免字体锈蚀。诏版上有四钉孔。据记载,秦始皇当时还用大字铜范铸造高约 30 厘米、宽约65 厘米的诏书,并不是嵌在度量衡上的,而是悬之国门或布之郡县,作为始皇颁发的布告全国的诏书,这种大字诏版称金版(即国之典策)。目前我国出土的刻有秦始皇诏文遗物有铜椭量、铜权等,不仅数量多而且分布也广,而像这样把诏文刻在铜版上的形式在全国极为稀少。1996 年 9 月,国家文物局鉴定专家组将现存于甘肃镇原县博物馆的秦始皇二十六年诏铜版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甘肃镇原县博物馆的秦始皇二十六年诏铜版

  (图片来自互联网)

  与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时期制作的新权、量上铸、刻始皇诏不同,始皇时期刻诏文在铜版上是用于秦国旧权、量。秦帝国统一度量衡时期,对旧权、量要经过核验合格后,方可继续使用。这些嵌有始皇诏铜版的权、量,时时刻刻提醒着、警示着、威慑着使用这些权、量的官吏、百姓,必须无条件执行秦帝国中央统一度量衡的既定方针,从而以此来维护、保证帝国的赋税征收。因为这是秦王朝藉以生存的经济命脉。

  文物具有多元的证史价值,以这件秦始皇二十六年诏铜版文物来看,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之前,首先统一了文字。在秦统一之前,文字的形成非常紊乱,同一个字有好几种写法,“文字异形”给政令的推行和文化交流造成了重重障碍,如秦统一后诏书至桂林,一般人都不认识,妨碍了同外界的交流。因此秦始皇命令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太史令胡毋敬等对文字进行整理,“罢其不与秦文合者”,以秦书为主体,大篆变小篆,淘汰了通行于其他地区的异体字,同时规定了字的行文要由右往左写,把小篆作为标准文字,通用于公文法令。这枚诏版上的诏文正是秦统一文字的见证,也是统一文字后颁布统一度量衡的通用公文法令,是研究秦代书法的现存实物之一。它与现存秦小篆实物代表作品《泰山刻石》有同等高的书法价值。诏文的字体欹正瘦劲,笔画折多转少,结构渐方,疏密率意,跌宕生动,每多奇趣。古人称其为小篆或新兴的俗体,或古隶及秦隶,正由于它与庄重圆折风格的字体不合,所以被加上“隶”的卑称。秦隶是出自民间劳动人民之手,且在秦始皇统一以前就在秦国存在着。这种秦隶在秦始皇统一以后仍得以继续通行发展,表明它和秦的“书同文字”是一致的。同时也证明了秦的统一文字,确是“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由此可知,所谓“书同文字”,乃是以李斯等人的小篆为官方的规范字体,而民间秦隶同时流行。所以秦始皇的“书同文字”不仅废除了六国杂乱的异体字,使文字趋于整齐简易,而且接受了由民间创造、发展着的秦隶。显然,这是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在文化上的一个贡献。无论如何,诏文都是秦硬笔书法的典范作品。

  清朝末年秦器收藏受到重视,收藏大家吴大澂、陈介祺 ( 簠斋 ) 分别将藏品“秦诏版”收进《恒轩所见所藏吉金录》、《簠斋吉金录》两书,时人对秦诏文的重视主要是通过前述两书的介绍。基于财力等多种原因,簠斋藏器之富遂无人能比。正如端方所说 :“传世秦器海内藏庋者,簠斋与恒轩 ( 吴大澂 ) 而已,而簠斋所得多于恒轩……海内故家所有悉归簠斋。”除陈、吴两家外,此时著名的秦器藏家还有高士奇、端方、罗振玉等人。

  左:张廷济旧藏诏版(后归吴云)

  右:陈介祺旧藏

  叶恭绰先生收藏的这件“始皇诏铜版”是罕见之物,诏版文字工整,与秦刻石相较,毫不逊色。不论从形制、皮壳绣色、铸造遗痕,以及铭文书体、字口风韵,都可以确定是失传已久的赫赫有名的秦始皇诏铜版。始皇诏铜版文字是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物证,其历史价值自不待言,其文字学及书法价值也是很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