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布斯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成交容易
,拍卖实践中的现实问题。我国拍卖领域目前存在许多急待解决的经济问题需要拍卖经济学来回答。比如,如何正确认识拍卖与我国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限度地发挥拍卖的经济功能?如何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的要求合理地规划我国拍卖业今后的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的现实问题都是拍卖经济学要研究的问题。
第二,经济学理论的历史梳理。现代意义上的拍卖制度起源于西方,但是到目前为止,即便在西方,也还没有现成的、体系化的拍卖经济学理论可以供我们借鉴。西方经济学学者们对拍卖的研究也多是零星的和从属性的。因此,我们的拍卖经济学还要对历史上西方经济学理论中与拍卖有关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整理,使之系统化。
第三,拍卖行为是拍卖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对象。拍卖活动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实际上是个行为选择的问题。比如,对委托人而言,要不要委托拍卖、委托谁来拍卖、要不要保留价,确定一个什么样的保留价?对于拍卖人而言,采取什么样的竞价模式?采用怎样的竞价阶梯?对于竞买人而言,要不要应价?何时应价?等等,这都是个行为选择的问题。拍卖经济学就是给拍卖各方提供行为选择理论的一个学科。其中尤其以拍卖人拍卖行为为重要。从拍品征集、拍卖会的策划、拍卖活动的实施,到拍卖的后续服务行为,都是拍卖经济学研究的范畴。除了对个体行为进行微观研究外,拍卖经济学还要对拍卖行业的组织、管理的行业行为进行宏观的研究。
第四、关于拍卖制度的研究。拍卖活动可以具体化为各种制度制度安排,这些制度安排体现为各种各样的拍卖规则的制定和落实。大到以国家法律形式出现的拍卖环境制度安排,以行业规范形式出现的行业制度安排,小到每一场具体拍卖活动的机制设计等,都是拍卖经济学研究的内容。
倪元璐之书峬峭刚劲,郁勃如虬松古柏,鼓努有冲霄之势。此卷为他同朝友人范景文而作。景文字梦章,号质公,为官正直,既不依魏忠贤,亦不附东林党。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与倪元璐一样都追随崇祯帝而去。全卷写得方硬劲健,气力内蕴,行距宽畅而字距极密,有珠落玉盘,泉泻翠壁之势,在倔强中露出潇洒的神韵。
后有倪氏四十六岁时画水墨太湖石,石作横势,嶙峋骨突,如卧龙游螭,简笔劲勾,淡墨晕染,浓墨点苔,浑沦厚朴而有奇趣。诗书画合于一卷,可称三绝。
再后有倪元璐的亲戚晚辈何兰旌的长跋,写他与倪氏父子的交往与戚谊,由书及人,缅怀当年,情思感人。此后又有民国初陈三立、陈曾寿、金蓉镜、朱孝臧、陈夔龙等七人题跋,展卷摩娑,想望先贤,无不是真情的流露。一卷联系着二位死节之士的忠肝义胆,一同放射出照耀千古的光芒。
倪元璐
为范景文作书画合璧卷
手卷 水墨纸本
戊寅(1638年)作
钤印:倪元璐印(二次)、鸿宝父、鸿宝氏
鉴藏印:何兰旌印、虞琴鉴赏、姚虞琴诗画印、虞琴秘籍、虞琴审定、虞琴心赏、虞琴收藏书画、研朴堂藏
著录:
1.《湘管斋寓赏编》卷四,陈焯(清)撰,《美术丛书》第三册,第2744-2745页,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2.《倪元璐的字真帅》,董桥撰,《书评的解剖》,第247页,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版。
出版:
1.《倪元璐书画合璧卷》单行本,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版。
2.《倪元璐书法名品》,第24-34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年版。
引首1: 27×100.5 cm
引首2: 28×64 cm
书画: 28×175.5 cm
跋1: 27.7×34.4 cm
跋2: 30×165 cm
倪元璐字玉汝,号鸿宝、园客,浙江上虞人。自幼聪颖,五岁即随母诵诗习对。天启二年(1622)进士。倪元璐进入翰林院,正是阉党与东林党两派对立锐利的开始,他置身于党论鼎沸的气氛之中,目睹了政治斗争的残酷与险恶。性情孤傲直率且官卑言轻的倪元璐,则藉天启五年(1625)册封德王之便,引疾乞假,归里省母,直到两年后离家赴京。1628年魏忠贤虽死,但其余党仍占据着朝中要津,倪元璐首先站出来,上书论辩阉党与东林党两派之间奸忠、濁清之分。倪元璐的忠直敢言,守正不阿,得到崇祯帝的赏识,成为一时人望。此后数年间,倪元璐历迁左谕德、右庶子、国子监祭酒,并充会试分考官等职,表面仕途顺利,但实际上充满波折。
朝中党派林立,相互攻奸倾轧,倪元璐又不会曲意逢迎,往往喜欢出头议论,仗义直言,故而与前后首辅周延儒、温体仁的关系都不融洽。终于引发了崇祯九年(1636)温体仁唆使他人弹劾倪,使其罢官回乡,落职闲住。此时他也终于从进退两难的境地中解脱出来。崇祯十年春,倪元璐回到山阴,开始了长达六年的闲居生活。其间,他不仅在绍兴城南修筑了新居,并且还经常外出探访朋友,游览湖山。他的书法实践也发生了显著的转变,在历经借鉴前人风格并锤炼技巧能力的过程之后,其个人面目已基本确立,进入更加自由和成熟的境界。是件《为范景文作书画合璧卷》亦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盘古吟》
此卷集倪元璐为好友范景文抄录《古盘吟》和《石交图》两部分。著录于清乾隆间陈焯的《湘管斋寓赏编》卷四,书中对此卷的质地、书画内容、钤印及何兰旌题跋都有详细记述和考证。
陈焯的《湘管斋寓赏编》卷四
《古盘吟》五言诗著录于《倪文贞公诗集》卷上,题下小序云:“吴桥范质公吏部园丁掘地得十磁,其九应锄俱碎,然本顽滥,非可贵者;一独精妙然得完。质公以为有神,吟古盘征和。”据此可知,范氏先有诗咏,再请倪元璐唱和,遂有此作。
《倪文贞公诗集》卷上
范景文(1587-1644),字梦章,号质公,直隶吴桥(今河北)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授东昌府推官,以名节自我约束勉励。天启五年(1625),倪元璐奉诏赴济南册封德王,道经吴桥,受到托病居家的范景文款待,为倪、范订交之始。崇祯十七年(1644),景文以工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据陈焯的《湘管斋寓赏编》所载:“崇祯十一年(1638)冬,文贞以杨嗣昌夺情事忤帝削籍款,又曰至日,当在闻文贞事时也。公与文贞志同道合,闻其事而追录旧作并画石于后,以寓石交之意。” 卷中书法虽未署款,但后面的画石款署“戊寅至日偶作”,此时倪元璐闲居山阴家中,听闻此事,录旧作《古盘吟》,画兴偶发作《石交图》,蕴含了自己与范景文深厚坚如金石的情感。
《石交图》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农民军攻入北京城,崇祯帝朱由检自缢于紫禁城的煤山上。在这场天翻地覆的鼎革浩劫中,官僚士大夫群体饱受恐惧惊慌的现实痛苦外,还多了一层社稷凌夷,前途莫测的悲哀。而对于那些身居高位,直接参与国政的士大夫来说,则更要承受内心中失败感与责任感混合在一起的绝望。因此,当京城沦陷后,一批文臣武将便纷纷自杀以殉国成仁。倪元璐和本卷的上款人范景文就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两位。
倪元璐忠贞至孝之名亦使其书画作品被视为其人格的表现与学养的象征,因而一直受到后人的格外宝重。
黄道周题引首:燕起鸿归。黄道周。钤印:黄道周印、阙下完人
程颂万题引首:明倪文正公诗画卷。庚午(1930年)孟冬朔日,长沙程颂万敬题。钤印:程颂
此卷前有程颂万、黄道周书引首;赵叔孺题签;卷后有倪元璐长子倪子新同窗何兰旌题跋,其后又有金蓉镜、陈三立、陈曾寿、朱孝臧、余肇康、夏敬观、陈夔龙七人应藏家姚虞琴之嘱题诗。对倪、范二人以大节殉国的忠贞、刚烈人格,充满了感慨。王朝更替之际,漂泊无依、悲伤苦闷的士人都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他们的选择体现着对自己生命价值的思索和寻求。而此七人中不乏清朝遗民,倪范所经历的易代鼎革的社会剧变,他们感同身受,所作诗词无不触动内心最深处,传递着缕缕人文关怀。
何兰旌题:倪文正公其品烈,具载明史,余不具述。余外母为文正公侄女,余以亲谊见文正公墨迹甚多,亲文正公亦有年。文正公长子子新先生与余同采芹,每试輙把臂,其诗文墨迹效文正公。余家所藏,因新朝戎马之墟尽失去。今见文正公墨迹,如见文正公及子新先生也。笔墨之感人如是。夫后之想望文正公而不得见者,见此亦可以少慰矣。辛丑八月晦日,何兰旌书赠去凡贤倩。钤印:何兰旌印、相来
← 按住图片向左右滑动可浏览全图 →
金蓉镜、陈三立、陈曾寿、朱孝臧、余肇康、夏敬观、陈夔龙七人应藏家姚虞琴之嘱题诗
全卷写得方硬劲健,气力内蕴,行距宽畅而字距极密,有珠落玉盘,泉泻翠壁之势,在倔强中露出潇洒的神韵。水墨太湖石,石作横势,嶙峋骨突,如卧龙游螭,简笔劲勾,淡墨晕染,浓墨点苔,浑沦厚朴而有奇趣。诗书画合于一卷,可称三绝。展卷摩娑,想望先贤,无不是真情的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