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布斯堡国际拍卖行拍卖安排
本公司业务范围
一精品陶瓷:中国历朝历代各窑口到代官窑陶瓷器。
二名家字画:中国古代及近现代名家书画、油画。
三翡翠玉器:高古玉,明清和田玉、玛瑙、翡翠。
四杂项古玩:竹雕、文房四宝、紫砂壶、钱币、、田黄、鸡血石、天珠、金银器、青铜器等。
五珠宝首饰:各类宝石。
六明清家具:各种材质的硬木家具。
七其他珍品:陨石,阴沉木,瓷板画等
吴大澂,清末进士,历任广东、湖南巡抚。擅书法,精篆籀,能治印,长金石考据之学。此册摹黄小松嵩洛访碑图,淡宕清隽,气味闲远,无不与今藏故宫博物院之原作神韵毕肖。款识及乾、嘉、道、咸诸名家题识,乃至印章,皆一一摹拓,绝不苟且。古人临摹前贤手墨,目的为保留副本,以志敬仰,并学而时习之,以期笔墨之有成。然如吴大澂执着得近乎痴迷迂拙的临摹,却极少为见。
吴湖帆对祖父敬仰到崇拜的地步,对他的一笔一墨,皆珍如头目,妥善保管。此册旧为吴湖帆嗣藏,著录于他的《吴氏书画记·第一卷》中。并由他精心装裱,一而再再而三地题咏赞叹,称“此公平生画中最精工之第一。
选刊二十四开
吴大澂
(1835-1902)
愙斋临黄小松司马嵩洛访碑廿四图并诸家跋
水墨纸本 册页(三十一开)
扉页:18.5×52.5 cm.约0.4平尺(每幅)
画:18.7×25.8 cm. 约0.4平尺(每幅)
字:18.7×26 cm. 约0.4平尺(每幅)
跋:24×57 cm. 9 约1.2平尺(每幅)
出版:
1.《愙斋临黄小松司马嵩洛访碑图二十四种》,珂罗版影印单行本,有正书局,1918年。
2.《吴大澂和他的拓工》,白谦慎著,第3-17页,海豚出版社,2013年。
著录:《吴湖帆文稿》,第344-347 页,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年。
出版物书影
逼似真本无异 愙斋画中第一
关于吴大澂临黄易《嵩洛访碑图册》
撰文| 陈灿峰
翰卿五兄世大人阁下:
黄小松司马《嵩洛访碑图册》昨已临毕,乞转交屺怀太史,并为道谢。弟之临本,祈代为付装,有细单一纸,属为细心装池,勿致错误。其签条宜染古色,亦裱于册首副页,册面亦用红木嵌锦,锦俟检出再送上。手泐,即颂台安。棘人吴大澂稽颡。
这是一封吴大澂写给他苏州的好友、古董商人徐熙(翰卿)的信。信里没有明确的日期,但从落款自称“棘人”可以知道,这段时间他的双亲中有人过世。信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嵩洛访碑图册》及其装裱,吴大澂委托徐熙将黄易的《嵩洛访碑图册》原本还给费念慈(屺怀),并将自己的临本拿去装裱,而对于装裱的形式叮嘱得尤为仔细:不但写了一份详细的单子,还要求将签条染成古色裱于册首副页,册面用红木嵌锦,连锦都要亲自挑选,十分郑重其事。看得出来,吴大澂对于自己这套临本的重视非同寻常。
选刊两开
黄易《嵩洛访碑图》
(现藏故宫博物院)
《嵩洛访碑图册》是“西泠八家”之一黄易的大名作,曾经李佐贤(竹朋)、费念慈(屺怀)、庞元济(虚斋)等人收藏,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黄易是乾嘉时期重要的书画篆刻家和金石学的代表性人物,一生通过勤勉不懈的访碑、拓碑活动和独具风格的艺术创作,为这一时期金石学的研究及金石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范本。其访碑活动的重要成果除了丰富的拓片收藏和学术助益,还有记录其访碑踪迹的各种访碑日记和访碑图,尤其是访碑图,从整套的册页到单独的手卷、挂轴等,形式多种多样,是黄易书画创作中最重要的母题;其著名者如《得碑十二图》《访古纪游图》《嵩洛访碑图》《岱麓访碑图》等,皆以不同地区的拓碑地点为主题,是一份详细的访碑地形图,更是黄易绘画艺术的代表之作。这些作品现在大多分藏国内各大博物馆。
缑山
全能的黄易一直是吴大澂仰慕的对象,吴大澂宦游中的访碑拓碑行为,以及对金石的研究兴趣,很大程度上正是源自黄易的影响;而对于酷爱收藏的吴大澂而言,黄易的书画当然是他心追手摹的对象,这套著名的《嵩洛访碑图册》在他心目中必然具有十足的分量。他曾在一本临黄易的册页上题到:“每见小松司马画册、画卷,必手摹一本藏之,盖性情相近,好之尤笃。见者辄以为神似秋盫,则吾岂敢。”其醉心如此。光绪十四年戊子(1888)末,吴大澂曾收到王懿荣的来信说有人想出售黄易《嵩洛访碑图册》,他回信说“梦想已久,如可得之,亦文字缘也”,但不知是不是价钱的原因,此事并没有结果;第二年这套册页出现在琉璃厂含英阁,潘祖荫出了350 两银子还没买到,没多久就被费念慈以更高的价格买了去。350 两已经是个不便宜的价格,在那时可以买到不少宋元名家作品,足见黄易这套册页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而这么高昂的价格并不是吴大澂所能承受的,所以既然买不到也见不到原作,无限遗憾之下,他曾发愿要画一套自己的访碑图,并写信跟王懿荣说“小松司马名迹既不得一见,窃不自量,仿而行之,欲与钱唐抗衡”,决心之大可见一斑。
平等寺
光绪十六年庚寅(1890)的正月,由于母亲去世,吴大澂回到苏州守制,平日无事以作画为课;而二月叶昌炽和费念慈的到访,终于让他有了亲见黄易《嵩洛访碑图册》原作的机会,叶昌炽在那天的日记中说吴大澂“索观甚迫”,隔着文字都能想象他的兴奋和急迫之情。由于费念慈在这年重新装裱了黄易原作,吴大澂具体在何时借到册页我们无法准确知道(虽然临本后张预的题诗自注中提到这个时间,但由于张预的记忆错误,这些自注在系年上出了不少问题,因此不能作为绝对的依据。详情见下文),在顾廷龙先生的《吴愙斋年谱》中,吴大澂临完《嵩洛访碑图册》的时间被定在这年的秋天。但也有学者根据潘钟瑞的《香禅日记》和吴大澂画赠吴谷祥《临秋盫访碑图》上吴谷祥的题跋考证出,吴大澂临完《嵩洛访碑图册》应该在春间而不是秋间。理由是《香禅日记》里提到是年二月间这套册页在徐熙手上,而潘钟瑞说吴大澂是通过徐熙向费念慈借的册页,并且册页在徐熙手上前后停留了二十来天。另外,吴谷祥在题跋中说这张画是庚寅夏天吴大澂在苏州所赠,而此画所临的正是《嵩洛访碑图册》中的“等慈寺”一开,所以吴大澂临完全本的《嵩洛访碑图册》只能是在夏天之前。但无论如何,在庚寅年的除夕,吴大澂点检一年所画的山水花卉人物卷册、立轴,在自留的四十多件作品中,这套临本《嵩洛访碑图册》已赫然在列。
等慈寺
与最钟爱的金石家的最重要作品失之交臂,费了半天劲才有缘见到原作,而借观的时间又十分有限,对于自认为与黄易性情相近、每遇其画作必手摹一本的吴大澂来说,又怎能等闲视之?事实上,这套临本《嵩洛访碑图册》从创作之前到创作结束、直至此后的收藏、传承,对于吴大澂和他的后人而言一直都是一桩“郑重其事”的行为;如果联系到这其中的种种缘由,那么我们很容易就能知道这件作品并不仅仅只是一次普通的笔墨学习或者文人游戏,对于一生都十分仰慕并努力学习、追赶乃至超越黄易的吴大澂而言,这套册页的临摹绝对是他金石生涯中最高光的瞬间之一:这既是他对百年前乾嘉时期以黄易、翁方纲为代表的金石名宿们最虔诚的致敬,也是他在全力继承和实践前辈金石精神过程中最精彩的个人表现,按他的孙子吴湖帆在册页题跋中的说法,那就是“此公平生画中最精工之第一”,将之定位为吴大澂生平最精、最好的画作,语气肯定,没有之一。
吴湖帆跋文,称“此公平生画中最精工之第一。”
大觉寺
临摹前人作品是所有中国书画家都必经的训练阶段,有时候也是其创作的灵感之源,这类作品在古代书画作品中屡见不鲜;但放眼整个中国古代绘画史,这套临本《嵩洛访碑图册》绝属于特殊的存在。黄易册页原有二十四开,所绘为等慈寺、轘辕、大觉寺、嵩阳书院、中岳庙、少室石阙、开元寺、太行秋色、少林寺、石淙、开母石阙、会善寺、白马寺、嵩岳寺、伊阙、龙门山、香山、奉先寺、邙山、老君洞、平等寺、缑山、晋碑、小石山房二十四景,图上以隶书题名,每开配黄易小行楷自题访碑经过及地点情况,并有翁方纲对题。除此外,册页前有黄易及李佐贤题签,孙星衍篆书题“嵩洛访碑廿四图”,以及何绍基、梁同书、奚冈、祁隽藻、宋葆淳、徐书受、含溪、陈功、王念孙、伊秉绶、董士锡、洪范等人题跋几十处,简直就是清中期金石书画名家们的一次重量级雅集。而这一切,包括两条题签,居然都被吴大澂一丝不漏地临摹下来,甚至连册页上面各家钤盖的印章,都用朱砂仔细勾摹出来。
临摹黄易、李佐贤题签
这几乎是一次史无前例的临摹。由于中国传统文人书画对于文人性情传达的重视,历代很多临摹作品并不意在拷贝式的重现经典作品,而是通过临摹这个行为来传达自己对经典的解读;在这个过程中,经典作品往往只是图式和笔墨的参考,而实际操作中临摹者个人的情绪和风格会被大量带入,从而产生出与临摹对象有别甚至完全不同的艺术效果。对于很多具有强烈个性的艺术家而言,所谓临摹,有时候甚至是一次再创作的过程。但是在黄易这套册页面前,吴大澂很明显并不打算这么做,他只是想尽全力把自己的风格隐藏起来,再用最大的力量、以最忠实的笔墨来重现册页中的一切。
临摹何绍基、梁同书、奚冈题跋
中岳庙
黄易淡雅松秀的绘画风格他自然是熟悉的,所以二十四开画面画得自然生动,笔墨一如黄易那样萧廖,那样简远,题跋的小字行楷也精到细腻,恍如真迹;而更绝的是其他各家题跋书法风格完全不同,但无论是翁方纲的温润、梁同书的轻盈还是奚冈的秀逸,无论是小行书还是篆书、隶书,他都样样把握到位,甚至是何绍基前后两种风格的书迹,他也手到擒来。关于吴大澂的书法,历来论者多以为篆书成就最高——这源自他对金文的过人研究——而他的行楷书,则以黄庭坚一路为典型面貌,线条平直磊落,一如其人,个人风格颇为明显;但他在这个册页中所展现出来的临摹能力和对前辈各家笔墨风格的熟悉,却又是令人不得不惊讶而赞叹的。从绘画到书法到印章,作为晚清最重要、最出色金石家的吴大澂,其在艺术上的综合修养在此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吴湖帆在后来的题跋上说这套临本“逼似真本无异,此亦自古画家临摹之所未有者也”,并没有丝毫的夸张。
白马寺
作为自留的作品,这套册页临完后吴大澂似乎并没有随意让外人看过,这也解释了为何临作并没有像原作一样遍布当时名家的题跋观款。吴大澂在世时,册页中只有张预一个人题跋,以及经手人徐熙钤盖的一方“翰卿眼福”。徐熙字翰卿,号斗庐,苏州人,能印善拓,与父亲徐子晋都从事古董行业,是吴大澂的好友兼重要经办人。张预字子虞,钱塘人,光绪癸未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官江苏候补道,有《崇兰堂诗存》。
张预题跋
这段作于光绪十九年癸巳(1893)九月的题跋包括九首七绝和自注,落款称“作于长沙试院”,此时张预任湖南学政,而吴大澂已丁完母忧出任湖南巡抚。题跋中信息量最大的是诗句后的自注,但系年和细节却与实际情况稍有出入。比如第二首后提到辛卯年黄易原本出现在京城时吴大澂曾见过,最后因价格昂贵失之交臂乃被费念慈所得,但辛卯年已经是吴大澂临完《嵩洛访碑图册》一年之后了,而且在此前吴大澂给徐熙的信中曾明确说到他并没获得见到册页原本的机会;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第三首注释中,张预说辛卯秋费念慈典浙试回苏州,吴大澂当时刚好在家,所以才借得黄易原本临成此册。然而现实却是辛卯秋费屺怀固然回了苏州,不过吴大澂当时早已离开,借临册页一事当然更不会发生在此时。张预题跋中为何会出现这些出入?这些题跋写于册页完成将近四年之后,应该是吴大澂在长沙跟张预聊起了临摹的前后情况后张预才回去作诗题跋,所以最有可能的原因就是面对着自己原先并不十分熟悉的信息,张预的记忆出现混淆而导致系年出现错误。类似的情况,在古人的笔记和题跋中并不鲜见。
上图:黄易《嵩洛访碑图》下图:吴大澂临本
上图:黄易《嵩洛访碑图》下图:吴大澂临本
最有意义的是第四首后的注释。在这段文字中,张预为我们还原了吴大澂临《嵩洛访碑图册》的过程:当时,吴大澂与费念慈约借黄易原本十日,于是在这有限的时间里“穷日夜之力促成之”,画面“笔墨之胜并称二妙”,题识“依样摹写,唯妙唯俏”,钤印“篆画坚致,尤精绝不可思议”,跟原本“一笔一墨无纤毫不具”,张预说在那么短的时间里完成这套册页恐怕连黄易都没办法做到,于是感叹这件绝作与黄易原本一样,乃是“世间神物”。在最后一首诗后,张预还提到吴大澂临完后确实并没有加入“近时友朋一字”,也许是为了保持这套临本与原本一致的纯粹面貌吧。二十四开画,六十几段题跋,数十方印章,要在短短十天之内如数临摹下来,如今想来确实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难怪有学者质疑这个时间显得夸张;不过,如果考虑到吴大澂面对着黄易《嵩洛访碑图册》原本的激动难抑,以及古人不同今人的生活方式,那艺术激情的超常迸发也就不是什么不可理解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