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 铜鎏金六世班禅(一组两尊)
H:9cm
估价:600,000-800,000
六世班禅法名罗桑贝丹益西,为西藏政教领袖,生于乾隆三年(1738 年),乾隆五年(1740 年)于乾隆四十五年去世。乾隆四十五年(1780 年),六世班禅亲到承德为乾隆皇帝祝寿。乾隆皇帝对六世班禅进京朝觐极为重视,为此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六世班禅也在朝觐途中和在北京期间,作了大量法事,以维护清朝的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他在世虽然只有短短的42 年,但他跋山涉水,万里迢迢,前来北京祝贺乾隆70 寿辰,并圆寂于北京,在历史上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六种骨饰天衣)
班禅在北京去世后,乾隆皇帝非常悲痛,耗资巨大进行了多种纪念活动,此尊造像很可能是当时奉旨铸造,虽然造像本身无款,暂时没有查到清宫的档案记载,但此种造像本身就是无上瑜伽部极其隐秘的造像,在整个藏传佛教艺术史上都是极其罕见的题材,能以六种骨饰天衣造像,是对此人宗教地位,修行成就,政治地位的多重肯定,而且此尊造像铸造极为精美,必定是得到了相当的重视,与乾隆时期大批量制造的其它造像不可相提并论。
此对稀有难得的上师造像身穿六种骨饰,这种骨饰六庄严法衣除了金刚法舞表演时穿,也是修持无上瑜伽部密法特有的装饰,如喜金刚,胜乐金刚,时轮金刚,那若卡雀等。在乾隆时期能在宫廷传授无上瑜伽部密法,又有资格被造像供奉的只有三个人,即六世班禅,三世章嘉,乾隆本人。根据人物的面容神情,方面大耳,面容敦厚威严,唇下有小胡须等特征,以六世班禅最为可能。六世班禅像双目圆睁,表情丰富,表现的是愤怒黑茹嘎形象。造像工艺精细、栩栩如生。其威猛和愤怒的形象,令人恐怖,足以让妖魔鬼怪束手就擒、逃之夭夭。从其工艺来看是乾隆时期的作品,精湛的技艺非清宫廷造办处而不能为也。
清康熙 铜鎏金释迦牟尼
来源:北京翰海
H: 17.3cm
估价:500,000-700,000
释迦牟尼意即释迦族出身之圣人。又作释迦文尼、奢迦夜牟尼、释迦牟曩、释迦文,略称释迦、牟尼、文尼。意译作能仁、能忍、能寂、寂默、能满、度沃焦,或梵汉并译,称为释迦寂静。又称释迦牟尼世尊、释尊。即佛教教祖。其称号之原由,见于佛本行集经卷二十观诸异道品、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二十、阿毗昙八犍度论卷三十等。
此尊释迦牟尼佛成道像头饰螺发,肉髻高耸,面相方圆端正,五官明显带有汉式造像大气沉稳之感。双目俯视,鼻梁高挺,表情沉静,躯体饱满,体态均称,造型优美。内着僧裙,外披袈裟,坦胸,袈裟搭于右肩膀上。康熙宫廷佛像的佛衣吸取了明代造像的特点,线条流畅排布,塑造出纺织物的垂坠感,在佛衣的边缘和裙角喜用阴刻花纹。腰系长裙,衣褶贴合身体结构,弧线如行云流水,纹线分布优美,造型立体灵动,将衣料柔然、垂坠的质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左手于脐前结禅定印,右手于身前施触地印,象征着“觉者”释迎牟尼在菩提树下战胜恶魔,成正果。佛祖呈全跏趺坐于双层仰覆莲台之上,莲座宽大,使造像呈现出雍容大方之感,为典型的清康熙时期北京宫廷汉藏风格造像。整像黄铜漆金,铸胎厚重,用端正的姿态与饱满的容貌气息传达了汉式的庄严于内敛,工艺精湛,品相完美,可堪宝藏。
清乾隆 铜鎏金大威德金刚
H: 21cm
估价:550,000-700,000
大威德金刚亦称怖畏金刚,因其“有伏恶之势,谓之大威;有护善之功,谓之大德”而得名,“威”是表示降伏恶魔的威猛力量,“德”是代表智慧摧破烦恼业障,他是藏传佛教尊奉的主要本尊之一。此尊像通体鎏金,主尊九头三十四臂十六足,十六足,左右各八,左展立姿,十六足各踏天王、女明王及飞禽走兽等。其胸前左手托嘎巴拉碗,右手持钺刀,怀拥明妃,两侧三十二臂持各式法器(部分已佚),其持物各有寓意,但主旨在于表现本尊大勇猛、大无畏的功德。其正中水牛头呈忿怒相,面具三目,象征阎罗王,头戴骷髅冠,双牛角突出,项饰人头长链,坠于双腿间。赤髮冲天,怒目圆瞪,双眉上扬,尖牙外露。上层为大威德忿怒相,最上为文殊菩萨,明妃单腿跨主尊腰间,双目仰视主尊,双手高举,持钺刀和嘎巴拉碗。下承覆莲座,上缘饰联珠纹。本尊造像形制颇大,鎏金饱满,工艺精细,将众神中最为复杂之形象完美呈现,体现乾隆时期对大威德金刚的无上信仰,是这一时期极为难得的精美造像。
清初 铜鎏金天王像
H: 13.2cm
估价:200,000-280,000
增长天王为佛教护世四大天王之一,是佛教十二诸天的第一重天,。“增长”意为能传令众生,增长善根,护持佛法,故名增长天王。此尊天王选用精铜制成,通体鎏金,头戴法冠,面颊圆阔,双目圆睁,表情肃穆威严,饰有黑色长髯,耳下挂有串饰,身着盔甲,臂饰飘带,手持法器的柄部,应为宝剑(剑身部分已佚),因而此尊天王应是增长天王。足蹬战靴,正襟危坐于山石之上,造型生动传神,衣褶、飘带纹饰流畅、飘逸,金水保存完好,颇为难得。相似的例子可见青海省博物馆藏的清代铜鎏金增长天王像。
清乾隆 铜鎏金白度母
H: 17.3cm
估价:150,000-200,000
度母的藏语音译为“卓玛聂久”,是藏传佛教诸宗派所崇奉的女性本尊群。全称为“圣救度佛母”,意即救度一切众生的佛母。此尊白度母面容俊秀优雅,丰乳细腰,身姿曼妙;左手施三宝严印,并持一支莲茎,所结莲花于肩部盛开,生动别致,右手施与愿印,右肩同样结有莲花,全跏趺坐于高束腰仰覆莲台座之上;头戴五叶冠,帔帛自双肩自然垂下,柔畅地绕过手臂,垂于莲花座上,形成华丽柔美的线条;佩戴的项链、臂钏、脚镯以及莲座上沿的联珠纹精美均匀,自然垂下的发缕、飘带、花叶生动流畅,佩饰等多处嵌红宝石。双层莲座,上沿饰一周连珠纹,莲花叶瓣宽大、饱满。整体造型华丽写实,工艺精湛繁复,无一不展示着乾隆时期宮廷精细的造像水平。
清乾隆 铜鎏金四臂观音
来源:北京翰海
H: 18.5cm
估价:120,000-180,000
四臂观音,藏语名音译为“结热兹恰协哇”,是藏传佛教大悲观音的主尊,代表大悲、大智、大力,是密乘行者必修的法门。与文殊菩萨、金刚手菩萨合称“三族性尊”,是藏传佛教和藏地的首位保护神。四臂观音是观音菩萨的化身之一,所念咒语为“嗡嘛呢呗咪吽”,即“六字真言”,故称六字观音,藏语称“奇木格”,有“雪域怙主”之称,它是藏传佛教寺院壁画、雕塑中常见的题材。
四臂观音是密宗金刚乘中最受推崇的法门之一,此尊造像一面四臂,头戴宝冠,释迦顶严,庄严神圣,宝缯飘拂在耳际,宝冠、项圈中嵌宝石,装饰精致华贵。面目宁静含笑,以慈悲慧眼俯视众生。主臂双手当胸合掌,其余两手擎莲花在肩头,身姿挺拔伟岸,比例精准而不僵化。上身袒露,胸前佩项圈、璎珞,手足戴钏环,华美的气质光芒耀眼。裙衣錾刻花卉纹,天衣绕臂垂于莲座之上,双足跏趺坐于莲花宝座中央,仰覆莲瓣宝座,花叶丰满,造型宽大。此尊乾隆宮廷风格鲜明,造型挺拔,工艺精细,从面部到衣纹,串饰至莲瓣,均极华美精致,且原封底保存至今,甚为珍贵。
清乾隆 铜鎏金白度母
H: 17.5cm
估价:80,000-120,000
白度母的藏语音译为卓玛嘎尔姆,亦称“威猛白度母”,藏传佛教神祇。藏传佛教常将长寿佛、白度母和尊胜佛母合称为“长寿三尊”。为过去、现在和未来诸佛之母,具有救度八难之威德,又谓“救度母”。据传白度母乃观世音菩萨化现,度母是观世音菩萨之救苦救难本尊,按颜色区分凡二十一度母,且颜色各异,其中最受尊敬、在寺庙最常见的则为白度母。因白度母面、手、脚共有七目,又称“七眼佛母”。
此尊白度母造像头戴五叶宝冠,绀发,宝冠两侧之宝缯在耳后扎花结。面型圆满,修眉广目,双目平视,鼻准挺俏,嘴唇饱满有立体感,嘴角上挑,面目端庄祥和,庄重中蕴含慈祥。颈有三道弦纹,上身袒露,双乳隆起,胸饰璎珞,串珠颗颗分明,臂着连珠纹臂钏。左手拇指与无名指相捻,拈莲花枝,莲花立于左肩侧。右手结与愿印置于右膝上。全跏趺坐于仰覆莲座,莲瓣饱满,装饰繁复,上缘环饰着一圈珠纹,排列工整,精美细致,清乾隆时代特征显著。相传额上一目观十方无量佛土,其余六目观六道众生。
白度母多为女相,此尊男相白度母题材极少,此尊为乾隆追仿宋代风格之作,巴黎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即有一尊北宋十一首观音菩萨立像画,与本尊神态甚为相似;另香港苏富比秋拍即将推出的一尊宋代铜鎏金观音菩萨坐像即为男相,其上璎珞与本尊白度母制式如出一辙,可知为一脉相承之作,造型风格罕见,故而珍贵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