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司是当今具有潜力的投资方式之一,我们是现在市场上果真、公正公正的交易平台。我司即以此为谋划原则,荟萃了优异的谋划治理和评估鉴定人才,为外洋朋侪提供热情、、周全周密的服务。我们的专家来自海内外机构,我们的朋侪和客户也来自天下各地,以是无论您是私人珍藏或是企业投资,我们都愿意竭诚为您带来知足的服务。
谋划规模:瓷器、玉石翡翠、字画、古籍善本、紫砂、邮票、珠宝首饰、竹f雕、青铜器、古家具、杂件、红色珍藏品等种种古代、近现代艺术品。
作为完全由国家控制下的明代瓷器生产,其烧造的水平在明初洪武时期就已奠定,元代时期景德镇瓷器工业的发展,为明代官窑瓷器的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明代自洪武设立御窑厂之后,各代都对瓷器生产倍加关心,不仅要派专人负责,连皇帝本人也时时过问瓷器生产状况。瓷器生产在明代已达繁盛之势,大量产品创新,大量瓷器生产,是瓷器生产的盛世。本场选取部分明代官窑瓷器,希望通过这些器物领略明代景德镇瓷器生产风貌的一角,为研究明代历史文化,贡献力量。
明弘治 黄地青花栀子花纹盘(一对)
「大明弘治年制」双行双圈楷书款
D:26cm
其一来源:
1. 李雪曼博士伉俪收藏.克里夫兰;
2. Reach 家族藏品
3. 伦敦 Eskenazi Ltd;
4. 日本私人收藏;
5. 玫茵堂收藏.
另一来源:
扬州文物商店,原购自仇炎之女儿
展览:
1.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1980—1986年间借展);
2.《Chinese Art from the Reach Family,Collection》,Eskenazi Ltd,伦敦,1989 年,编号38
3.《中国の陶瓷》,东京国立博物馆展览图录,东京,1994年,编号270
著录:
1. 康蕊君,《玫茵堂中国陶瓷》,伦敦,1994—2010 年,卷4,编号 1674;
2. 《天物馆藏瓷第二卷》,P106-107
明孝宗弘治皇帝为有明一代少有的深谙治世之道的开明君主,任用贤臣,采纳忠言,勤于治理,裁抑宦官,并提倡节俭,与民休息,遂成“弘治中兴”之世。《明史》对其赞颂备至,谓:“明有天下,传世十六,太祖成祖而外,可称者仁宗、宣宗、孝宗而已,仁宣之际,国势初张,纲纪修立,淳朴未漓。
弘治皇帝画像
至成化以来号为太平无事,而晏安则易耽怠玩,富盛则渐启骄奢,孝宗独能恭俭有制,勤政爱民,兢兢于保泰持盈之道,用使朝序清宁,民物康阜”。综观孝宗当政十八年,经常“禁内府加派供御物料”、“减供御物品”、“罢营造器物”、“减光禄寺供应”等,其中瓷器一项亦然,前后六次罢免烧造、召回督造内官,减烧,蠲免的事例也时有出现。故弘治一朝窑业数量稀少,品类单一,罕有创新。然其时距成化一朝未远,人工物料、技术犹在,所出之物皆能秉承成窑品格,虽少犹精,往往令后人生出“成弘不分”之感。
《通典》注云:“黄者,中和美色,黄承天德,最盛淳美,故以尊色为溢也。”一直以来,黄色一向是帝王专用色,而黄釉更是明清时期皇家的严控釉色,成为明清皇室的独享瓷器。据《明英宗实录》记载,正统十一年(1446年)时令:“禁江西饶州府私造黄、紫、红、绿、青、蓝、白地青花瓷器……首犯凌迟处死,籍其家资,丁男充军边卫,知而不以告者,连座。”其中放在第一位的就是黄釉瓷。本对黄地青花盘为弘治官窑之珍罕隽品,极负盛名,其形端庄秀雅,简洁清新,釉汁厚润,一如凝脂,胎骨坚致细腻,执之品鉴,俊美怡人。盘口微撇,浅弧壁,圈足。通体黄地青花纹饰。盘心绘折枝栀子花,内壁饰折枝石榴、柿子、葡萄、莲花四式祥花瑞果。外壁饰缠枝芙蓉七朵。画法古拙典雅而不失艳丽,青花渲染细腻,黄釉丰腴厚润,上下二色映衬,更见素雅高贵。底白釉,青花双圈内书「大明弘治年制」楷书款。
此种黄地青花瓷器,属于青花瓷器的衍生品种,需要两次烧成,即先高温烧成白地青花瓷器,然后采用“浇釉”方法施以低温黄釉,透过黄釉可见到青花纹饰,用刀具将有纹饰处的黄釉刮掉,再入窑经700-800度的低温焙烧而成。黄地衬托蓝花,给人以温馨素雅之美感。该品种创烧于宣德朝景德镇御器厂,后来成化、弘治、正德、嘉靖等朝均有烧造。而弘治御窑制品尤以娇黄一色著称,历来受到世人推崇,此对盘釉色、型制一流,堪称其中代表。
盘心主纹饰为栀子花,此花芳香素雅,绿叶白花,格外清丽可爱,既可入药,亦甚适庭院居室之缀饰,一直深得众人所喜。南朝梁·萧纲《咏栀子花》云:“素华偏可喜,的的半临池。疑为霜裹叶,复类雪封枝。日斜光隐见,风还影合离。”宋·朱淑真《水栀子》:“一根曾寄小峰峦,苫葡香清水影寒。玉质自然无暑意,更宜移就月中看。”故宫博物院藏元代雕漆珍品“张成造”剔红栀子花纹圆盘中以写实手法在盘中雕刻一朵硕大盛开的双瓣栀子花,间有四朵含苞欲放的花蕾,枝叶舒卷自如,肥腴圆润,可知此花不但为历代文人雅士所喜,亦极受皇室宫廷珍爱。
元“张成造”剔红栀子花纹圆盘
明代以降,宫廷诸类工艺品多见栀子花装饰,就瓷器一项而言,折枝栀子花果纹盘正是明代宫廷独具特色的品类,创烧于宣德时期,流行至正德一朝而止。彼时御器厂竭力运用多种方式对其进行装饰,以致品类丰富,除白釉酱彩之外,尚见蓝地白花、黄地青花、白地青花,可谓品类众多,流行广泛,历数朝而不衰,由此可证明代皇帝对其痴爱之深;
本品黄地青花栀子花纹盘,初见于宣德窑,台北故宫博物馆藏有一例,出土于景德镇珠山御窑遗址成化堆积层,载于1998 年台北出版《景德镇出土明宣德官窑瓷器》,89页,图 88;
珠山御窑厂出土成化青花栀子花纹盘
至嘉靖窑仍有烧造,弘治及正德朝最为盛行;博物馆及私人藏家都有见弘治黄地青花栀子花盘藏例: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两件,见《明瓷名品図録》,卷II,东京,1977年,图版72及73;一件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见《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青花釉里红(中)》,上海,2000 年,图231;
(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
(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
在欧美博物馆收藏中,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一件(参阅四),见《Oriental Ceramics, The World’s Great Collections》,卷2,东京,1982年,彩图版16;美国费城博物馆亦藏有一件;第六件为戴维德爵士收藏,现藏伦敦大英博物馆;在拍场上此名品亦极受资深藏家喜爱,如2017 年香港苏富比春季拍卖会中一只明弘治黄地青花栀子花盘即以 RMB 10,246,500成交。
明洪武 釉里红如意云形缠枝牡丹菊纹大碗
D:41cm
来源:Eskenazi 收藏。
朱塞佩·埃斯凯纳齐(Eskenazi),1925 年创建其古玩生意于意大利米兰,1960 年在伦敦开设第一家海外分店,1970 年成为国际顶级艺术品收藏和经营机构。
著录:
《元及明早期青花瓷》第5 号,第24 页,埃斯肯纳齐,伦敦,1994 年6 月(《Yuan and early Ming blue andwhite porcelain》No.5,P24,Eskenazi. London,June 1994
碗直口,深腹,圈足。釉里红纹饰,碗心与里壁饰折枝牡丹纹,外壁饰折枝菊花纹。里外口装饰浪花纹。近足装饰莲瓣纹,其内饰莲花纹,足墙饰回纹。此大碗器纹笔法娴熟,线条流畅。洪武瓷器大多沿袭元末旧制,如碗的造型便与元枢府釉甚为相似,古朴醇厚。但由于官窑碗锐意创新,逐步形成了后来永乐瓷碗秀美的雏形。所以这类洪武碗是介于洪武至永乐之间的过度造型。在1994 年出版的ESKENAZI 精品展览中,是件洪武釉里红大碗不仅占据了主要位置,而且曾引起学术与商业两界的广泛探讨。朱塞佩·埃斯凯纳齐(Eskenazi),1925 年创建其古玩生意于意大利米兰,1960 年在伦敦开设第一家海外分店,1970 年成为国际顶级艺术品收藏和经营机构。
Yuan and early Ming blue andwhite porcelain》
No.5,P24,Eskenazi. London,June 1994
根据《明史·志第四十三》载,洪武三年,「礼部言:历代异尚。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汉赤,唐服饰黄,旗帜赤。今国家承元之后,取法周、汉、唐、宋,服色所尚,于赤为宜。从之。」这不仅标志红色于明代为至高无上的颜色,更代表着从礼制方面,皇家对朱红颜色的专有权,明代崇尚火德,尊红色催生了釉里红的大量烧造。同时明初限制对外贸易,进口钴青料愈发难得,遂国产铜红料作为其替代品得以更广应用,此亦为明初洪武御窑瓷器偏向釉里红作品的原因。此论断亦有考古资料以作支撑。八十年代以后,景德镇御窑厂旧址陆续出土了大量瓷片,其中不少是洪武时期的产品。从出土的洪武瓷器品种来看,有青花、釉里红、红釉、蓝釉、白釉等高温釉及釉上彩,但釉里红的实物资料是洪武朝现存最多瓷器品种。
氧化铜是瓷器上釉里红纹饰的高温呈色剂。这是一种化学性质非常不稳定,对窑烧温度极其敏感,并对窑烧技术要求极高的一种金属氧化物,烧制温度偏低釉里红发色易泛灰黑,甚至完全呈黑色;炉温过高则釉里红发色晕散,导致纹饰模糊狼藉。所以高温铜红彩的成功率极低。在元代,釉里红属于实验性的制作,在存世作品中极少看到发色纯正鲜艳的釉里红。至明洪武年间,景德镇窑工生产的釉里红作品,数量上远远超过之前元代的作品,窑工已初步掌握了窑室内的还原气氛和温度,但还没完全成熟地控制烧造的火候。因此这个时期的釉里红产品不能完全呈现红色,大多泛些许墨色,或稍灰青色。此时釉里红瓷器的制作虽然扩大了规模,但实际上传世作品仍然非常稀少。
论形制,洪武釉里红碗作品可大概分为两类,一类是口径为20 公分左右,另一类口径则为40 公分,雄浑巨硕。而在中国古代瓷器烧造中,往往瓷器形制愈大,烧造难度则倍增。一是耗费拉坯成型之功,稍有失误则会出现塌坯;二是形制巨大之器型,胎体厚重,窑烧温度把控并非易事,温度若低则难以烧透,温度过高则釉料烧飞,纹饰模糊不清。本器属于后一类,可想其烧造之难度甚然。论纹饰,此大碗所现三种装饰元素,菊花、莲花以及波涛纹为洪武时期瓷器典型纹样,但迄今罕见此纹饰组合绘于同一大碗之上。相似样例,检索公私收藏,可见以下数例,北京故宫博物馆藏一例洪武釉里红地白缠枝牡丹大碗,造型敦厚,绘工至精,
参阅《故宫博物院珍藏文物大系·青花釉里红(上)》,上海,2000 年,页242,图版223;上海博物馆藏洪武釉里红缠枝牡丹菊纹大碗,纹饰与本品几无差异,口径达45 公分;日本松冈美术馆藏洪武釉里红地白花缠枝菊纹大碗,口径为42.5 公分,纹饰仅绘缠枝菊花,造型规整,绘画一丝不苟;日本出光美术馆藏洪武釉里红缠枝菊纹大碗,参阅《出光收藏中的中国陶瓷》,东京,1987 年,编号149;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洪武釉里红缠枝牡丹菊纹大碗,形制几乎一致,仅发色有所差异;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托普卡帕宫藏洪武青花如意云形缠枝牡丹菊纹大碗,纹饰形制皆一致,不同在于本品用铜红料绘画,其用钴料作画;1989 年5 月,英国铁路局退休基金会藏品专场拍卖中,一例洪武釉里红缠枝牡丹菊纹大碗拍出2035 万港币,在当时可谓天价,与本品形制、尺寸、绘工极为相近,参阅《香港苏富比三十周年》
上: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 上海博物馆藏品
下:香港苏富比1989年拍品 日本松冈美术馆藏品
明隆庆 青花龙凤纹卷缸
「大明隆庆年造」六字横排款
D:50cm
隆庆一朝虽短,由于隆庆一朝政局不稳,景德镇又连遭水患,瓷器生产紧缩,品种及数量均大量减少。在瓷器生产收缩之际,手艺低者淘汰,高手留用,故仍有青花精品出世,尤其在明晚期中,最具收藏魅力的当属隆庆青花。所以隆庆青花在晚期嘉隆万三朝中可说是最佳。隆庆青花在选料上极精,回青的蓝中泛紫之色,隆庆时期把握准确,色彩纯正美丽。与嘉靖的浓艳相比,隆庆收敛而不刺目,有“炉火纯青”之美誉。
此件隆庆大缸为此时期的精品之作,上绘龙凤海水纹,龙形生动逼真,威武凶猛,云朵翻滚卷曲,海水波涛泛滥,此图寓意“四海升平”,为典型的隆庆官窑器,为宫廷御用珍品。缸形硕大周正,风格敦厚古朴,大缸口沿处落楷书「大明隆庆年制」六字一横官窑款,字体古朴端正。大龙缸是皇宫的专用品,一是用来养鱼观赏,二是盛水防火。釉质肥厚泛青,传世很为少见,是难得的明隆庆大件官窑器。相似例子仅见香港佳士得1997年春拍lot674 明隆庆青花海水云龙纹缸,及大英博物馆馆藏明隆庆五彩莲池鸳鸯纹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