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布斯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会安排公告

名称:哈布斯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会安排公告

供应商:哈布斯堡国际拍卖行

价格:168.00元/件

最小起订量:1/件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天府路1号

手机:19102030840

联系人:林家 (请说在中科商务网上看到)

产品编号:171640109

更新时间:2024-06-11

发布者IP:117.61.102.118

详细说明

  本公司是一家化的艺术公司,业务范围包括历代中国书画、油画、瓷器、玉器、雕塑、铜镜、金银币、古钱币、工艺品等。国枰以电视台和东方卫视为依托,凭借其庞大的客户网络和艺术品交易市场,雄厚的人才优势和资金支持,进一步开拓内地市场,服务广大藏家。

  秉承“求真,务实,诚实,守信”的发展宗旨,以从事:艺术品金融投资,古今艺术品委托典当抵押,交易置换,展览销售,宣传策划,鉴定估价等一系列化经营服务。致力于艺术品流通环节,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开拓进取,为海内外收藏家和艺术品从业机构提供一个物畅其流、物尽其用的高层次、高品质的健康、良性、的流通平台。为繁荣中国艺术品市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提高中国艺品在上的地位。

  水彩画是收藏短板油画和中国画一直平分天下,水彩画备受冷落,目前不少名家水彩画目前还处于价值与价格完全倒挂的境地。水彩画家、天津美术学院教授郭振山指出,目前水彩画在中国画坛与传统国画和油画相比较为薄弱的原因,一方面,致力于从事水彩画理论研究应该说很少,水彩画的普及度远远不够,老百姓的认知度不够。同时水彩画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撑,许多人在创作时,过于强调水味,而忽略了画作中的造型能力,此外,创作作品中缺乏思想内涵,无法引起观者的共鸣,创作的作品篇幅较小,多以小品为主,少有巨作问世,都成为目前水彩画发展的短板。

  林语堂、蒋宋美龄、蒋孝武、钱穆等

  自画像、手迹、签名稿与老照片

  1966-1975年

  镜心纸本

  LINYUTANG,JIANGSONGMEILING,JIANGXIAOWU,QIANMUETC.

  SELF-PORTRAITS,HANDWRITINGS,AUTOGRAPHS AND OLD PHOTOS

  Mounted for framing

  Ink on paper

  尺寸不一

  林语堂在纽约(摄于1940年代)

  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中华民国文学家、发明家。福建漳州龙溪人,生于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基督徒,圣约翰大学英文学士、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硕士、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曾任北京大学英文系教授、厦门大学文学院院长、南洋大学首位校长。最后定居香港,任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1940年和1950年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坦率、诚恳、乐观、风趣;怀着一颗未泯的童心,保持一份我行我素的矜持,是现实主义的理想家,也是满腔热情的达观者。”

  ——语堂自画像

  1)林语堂签名盖章之自画像,根据年表推测此件自画像为林语堂中年旅美时期所绘。

  2)蒋宋美龄致林语堂谢函,感谢所赠之林语堂所著《Imperial Peking》签名版明信片。

  3)1974年林语堂致陈石孚手迹——有关辜鸿铭《论语译英文》的美丽误会。附:辜鸿铭《论语译英文》原书出版物。

  (背景:林语堂向来佩服辜鸿铭的英文,尝言如能亲睹辜氏《论语译英文》愿意叩头致敬。该书于1898在上海出版,早已绝版。1970左右,语堂在台湾时,有两位哲学大师方东美的学生持该复印件往见语堂,语堂乃交正中书局,盼能再版公诸于世,但久候未果。以后取回转请鸿铭的后人辜振甫先生协助,终于在语堂过世后次年1977年1月出版。其间语堂曾函请方东美作序,但方氏来函,说该稿是他的,不应"攘为己有"。语堂不悦,乃作此信,请其学生,曾任国立政治大学首任教务长的陈石孚教授斡旋。此事以后未见下文,很可能已经误会冰释,大概这是两位耄耋之年的大师之间。记忆有误的一场美丽的误会。)

  《论语译英文》1977年版

  4)蒋孝武致林语堂信札,并署亲笔签章。

  5)蒋宋美龄为庆祝林语堂八十岁论文集所作序文英文《PROLEGOMENA》的签名版(附影印版背景资料:蒋宋美龄为庆祝林语堂八十岁论文集所作序文,台湾《中国时报》,1974年10月13日的中央社翻译英文原文似乎从未发表过)。

  蒋宋美龄为庆祝林语堂八十岁论文集所作序文(台湾《中国时报》)

  6)钱穆先生所题林语堂先生之墓原稿。

  林语堂与钱穆合影,1965年摄于香港九龙宋王台(参考照片)

  林语堂与钱穆的相识:民国五十四年(1965)钱穆正式卸任新亚书院校长,居香港沙田乡区半山上,谓其「桴楼」,取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之意。同时林语堂也有意放弃于美旅居而赴台定居。林语堂刚至香港,《人生杂志》编辑王道先生本是林语堂之同乡,也是钱穆好友,林语堂遂嘱咐王氏邀请钱穆夫妇相聚。于是在王家的小楼上,林语堂夫妇、钱穆夫妇和王道夫妇得以聚会。午饭后,林语堂兴致颇高,邀请钱穆等同去附近宋王台古迹游览,并拍照留念。这次聚会时间很长,林语堂与钱穆都很高兴,直到下午四时才分手道别。过了些天,林语堂又请王道约请钱穆夫妇在钱先生家附近的海边画舫上聚餐,这次参加还有林语堂次女林太乙夫妇,八人相谈甚欢,尤其是林语堂更是精神很好,据钱穆夫人胡美琦回忆,这一天林语堂和钱穆分手时,「他不胜依依,约宾四到台时一定相会」。

  林语堂与钱穆两位大师,有许多相似之处,两人都出生于民国建立前的1895年,都在民国55年前后来到台湾,也都选择阳明山一带居住,两人生活中最重要的伙伴就是烟──都烟不离手;如果说,人的命运冥冥之中早有安排,那么两位大师就注定要在台北结为莫逆;个性浪漫而悠游的林语堂先走一步,钱穆在82岁那年送走好友,林语堂墓碑上的文字为钱穆亲笔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