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布斯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大陆总负责人
本公司由于业务扩展至海外,随着全球艺术品市场发展的日益深化,传统的拍卖业务已经无法满足客户的多样需求,急需出现新的业务类型与庞大的一级市场进行直接对接。因此,为顺应全球艺术市场和拍卖业的未来趋势,公司有限斥巨资在名品城商业区购入近千平米店面,励志打造店面销售、网络销售、传统拍卖销售、高端私下洽购、展会销售于一体的古玩艺术品五维一体的销售新模式,告别办公楼。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
也没有两张一模一样的脸庞,
每个脸庞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段故事。」
——法国新浪潮导演艾格妮(Agnès Varda)
在艺术创作中,对「人物」的描写是个有趣又恒常的课题。早期艺术中的「人」,多为宗教与建立道德观服务,直至文艺复兴时期,始注入创作者更多的思想、批判,与个性化的描写,而走入20世纪,艺术家的视野更广,对该主题的诠释方式也更多元,而「人」也变成一个载体、一个指符,言说在表面形象之外的事物,展现了丰富的内涵。是次秋拍,我们以「时代的脸庞」为题,循艺术史脉络聚焦二十世纪现当代33位艺术家对于人物的诠释,展现变动中的时代美学,以及艺术家对于「美」的定义与不懈的追求。
此专题将由日本当代艺术三剑客——草间弥生、村上隆、奈良美智领衔,透过一系列早期珍稀代表作中,深探他们创作语汇的奠定、发展与突破,追随他们对热爱艺术的炽热初心,感悟不畏前行的人生启示。
思想的觉醒:
多元视角下的当代艺术草间弥生的前卫舞台
90岁的草间弥生依旧每日坚持不懈的继续书写自己波澜壮阔的艺术人生
一路走来,草间弥生以心眼观察世界、描绘生活;作为波普艺术的时代先锋,她在国际艺坛每一次亮相,都能带来一场心灵的洗礼,她说:「这是我的史诗,总括我的一切」,将精神的苦痛升华为心灵的美学,在画面中留下了灿若星辰的艺术思辨,给予观者最纯粹的悸动。
远航的逆旅
草间弥生70年代关键之作—《大海的眼睛》
「在茫茫人海中
我努力熬过了这漫长的一生
有多少次,我想以刀抹颈、奔赴死亡?
但我整理思绪,重新站立
我希望生活有灿烂阳光
我想永远画下去」
——草间弥生,2019年
Lot 43
草间弥生
大海的眼睛
压克力彩 画布 | 约一九七〇年代作 | 45.5x 38 cm
Yayoi Kusama
On the Ocean
Acrylic on canvas | Painted approximately in 1970s
来源
东京白石画廊
亚洲重要私人收藏
附:草间弥生工作室开立之作品登录卡
估价ESTIMATE:
HK$ 3,000,000 – 4,000,000
草间弥生自小便因患有神经性视听障碍而经常出现幻视,令她眼中的世界蒙着一张巨大的网,而这终年之疾却也同时为她打开了艺术的大门——她尝试用重复的圆点和无线网把自己的幻觉纪录下来,将睁开眼睛的每一天都视作自我用艺术对生命的记录。因此,「眼睛」在她的创作中占据着独特的位置,贯穿其一生创作脉络,如从早期的水彩《自画像》(1952年),并持续至今。
草间弥生《自画像》,水彩纸本,1952年作
纯真之眼,海洋之心
是次拍卖的封面作品《大海的眼睛》是草间首次在画布上,以油彩为媒介,将「眼睛」作为独立的审美客体,不仅以超现实主义的视角对其进行解构,更将其置于具象的自然情境当中,从而以大胆而鲜明的色彩、饱满而宏大的布局、丰富而深刻的意涵,展现出一个波澜壮阔的个人史诗,令此作成为她在70年代油画创作中一次突破自我的全新尝试,更为其70至80年代整个绘画脉络上建立了个人经典语汇及风格,对研究草间此后的艺术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线索,重要性不言而喻。
左:马格里特(René Magritte),《天方夜谭》系列,油彩画布,马格里特美术馆藏
右:草间弥生《大海的眼睛》
画面以大胆的构图重建草间脑中的奇妙幻境:波涛汹涌的大海上,两只极具魔幻主义色彩的眼睛赫然出现在上空,巨大的体量与超现实主义画家马格里特(René Magritte)的《虚假的镜子》中的天空之眼相似,而眼睛与海洋元素的奇诡组合更呼应了马格里特在《舍赫拉查达(天方夜谭)》中的表现。两眼其一直视前方,另一则轻微上扬,为画面增添潜在的目光互动,以一双充满好奇而无畏的「纯真之眼」,刻画一颗包容万物的「海洋之心」。
草间弥生《大海的眼睛》作品局部
作品结合她特出的创作元素:无限网、波点、具像带有个人意义的符号成就此经典。言说她在彼时面对保守日本画坛的挑战及坚毅向前的决心,如画作中带有波点纹理的海浪肆意翻腾,象征个人或集体所面对的严峻处境,汪洋中一写有「K」字的小船在风暴中一无所惧地破浪前行,暗示艺术家的在场,荧光粉色的船身与上方的眼睛形成呼应,如上方掉落的一根睫毛,承载她的所思所见。
草间弥生《回家的灵魂》拼贴、粉彩、水彩、墨水、纸本,53.5×38cm,1975 年作,日本世田谷美术馆藏。其中已有见与是此上拍作品《大海的眼睛》相似的「大海」元素
她如诗人苏城一样,将「大海的眼睛」放在自身的创作之中,彷彿将自己化作一艘在汪洋上乘风破浪的航船,远赴他乡,以一己之力对抗生活及现实中的狂风巨浪,更预示即将登陆世界舞台的强大女力!
时间的触角,未来的甬道
草间以惯常使用的「非常态」色彩描绘中央一蓝一绿的眼睛,颠覆了传统的认知,令其焕发生机。「触角」状的形态并与她70年代的系列软雕塑有着紧密关联,以柔软的造型、带有攻击性的态势,展现出颠覆传统、对抗权威的性别视角,成为同时承载着过往记忆和未来憧憬的「甬道」。
1963年,草间弥生站立在她著名的软雕塑作品《千船会》(Aggregation One Thousand Boats Show)前
草间弥生《大海的眼睛》局部
朱红背景中交织的黄彩巨网,将平面的色彩纹理上升为一种「空间的纹理」,如一股股在时空中逆行的暗流,不仅传递着神秘的力量,更构建出多重层次的视觉冲击,令人过目难忘。
前卫的号角,行进的风景
草间弥生60年代行为艺术见证之作
《无题》
Lot 44
草间弥生
无题
油彩 布 | 约一九六八年作 | 74.5 x 118 cm
Yayoi Kusama
Untitled
Oil on fabric| Executed circa 1968
展览
1998年2月8日至5月10日,「行为之外:物像与表演之间1949-1979」,当代美术馆,洛杉矶
1999年2月11日至4月11日,「行为之外:物像与表演之间1949-1979」,当代美术馆,东京
来源
日本私人收藏
亚洲重要私人收藏
附:草间弥生工作室开立之作品登录卡
估价ESTIMATE:
HK$ 800,000 – 1,200,000
1957年,草间弥生离开日本来到纽约,投身战后兴起的普普艺术浪潮之中。自1965年起,她将创作拓展至「身体力行」的偶发艺术,把身体视作艺术理念实践场域,独自成立时装公司,身着亲自设计样式夸张、剪裁「出格」的服饰,不定期地于纽约曼哈顿街头、广场等人群密集地,发起其称之「乍现(happening)」的行为表演,大胆行径轰动了对各种标新立异的当代艺术早已司空见惯的纽约市民,倾倒在她迷人的艺术魅力中。
1966年,草间弥生在纽约14大街进行的乍现行为表演,可见她身着黑色衣裙躺在布满软雕塑作品的床中,《无题》的设计理念即源于此
与其高涨的名气同步攀升的还有她在学术领域的全面绽放:《无题》便创作于此背景中,艺术家将行为表演中的软雕塑化作了用油彩涂绘在黑衣上的朵朵花卉,若寓意身体已冲禁锢,在独立自由意志下美好的成长,草间弥生以衣物为载体作为「解放思潮」的表征,与自我「外化」的符号,这种藉助服装展现自身艺术观念的做法,与60年代末艺术界对于「身体」的关注、「女性主义」的崛起密切相关。
左:盛开中的紫红色罂粟花
右:草间弥生《无题》作品局部
绘涂于黑衣上的朵朵罂粟花展现由含苞到绽放后凋萎的历程,妖娆又带有毒性的花朵,指涉生命的周而复始与韧性,此意象源于草间自幼对于花卉的细致观察,在其笔下,植物被赐予熠熠生辉的延续性,成为一种彰显女性权力的「烙印」,言说独立自主的女性觉醒,具强烈的自传性。
1998年在纽约现代美术馆(Moma)举办草间弥生大型个展「Forever Love:Kusama 1958-1968」展示了其服装创作,该组作品后被购藏于美术馆中
此作曾于1998至1999年,分别在洛杉矶当代美术馆、日本东京当代美术馆举办的草间巡回展「行动:表演与物体之间」中,与博伊斯(Joseph Beuys)、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c)等150 位当代艺术先锋的代表作同台竞技,具重要的学术意义。
世界上的另一个我
奈良美智的纯真时代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在〈第二性〉点破了成人的秘密:「成人是什么,一个被年龄吹胀的孩子。」来自日本的明星艺术家奈良美智,便透过笔下那个大头斜眼、倔强叛逆、可爱又邪气的画中主角创造出一种跨越地域、性别与年龄的「奈良魔法」,使成人得以卸下现实生活的成熟武装,面对内心真正的自我,令其成为当代最具影响与渲染力的艺术家。
原来,我并不孤单
奈良美智90年代经典元素奠定之作
「跨越巨大的时空,身在德国28岁的我开始和身在青森8岁的我对话⋯⋯这让我想起我是谁,也帮助我重新发现自己。」
——奈良美智
Lot 45
奈良美智
被遗忘的小狗、等待(双联作)
压克力彩 纸本 | 一九九六年作 | 32 x 24 cm. x 2
Yoshitomo Nara
Abandoned Puppy, Waiting (Diptych)
Acrylic on paper| Painted in 1996
出版
2011年,《奈良美智作品全集1984-2010(卷II:纸上作品)》,东京株式会社出版社,东京,第91页
来源
阿姆斯特丹Van Dieten-d’Eendt画廊
荷兰私人收藏
2006年6月23日,伦敦佳士得春季拍卖会,拍品编号300
欧洲私人收藏
亚洲私人收藏
估价ESTIMATE:
HK$ 2,200,000 – 3,200,000
回忆再现:经典符号的创生
「回忆」是他创作的重要元素,是次上拍的《被遗忘的小狗》、《等待》(双联作)正言说了他90年代创作最核心的「孤独」情感,成为奈良美智留德期间艺术探索的重要见证,不仅汇聚艺术家经典构图特色、人物形象,更为其日后风靡全球的「失眠夜」、「梦游」系列角色的关键母体,在其创作脉络上具深远的关键意义。
左:奈良美智《失眠夜(坐着)》,压克力彩画布,120×110cm,1997 年作。此为奈良美智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被遗忘的小狗》、《等待》被视为此作的母体
右:奈良美智《等待》
作品描绘了身着棕色小狗服装的孩童所处的两个情境:一坐在纸盒中向外张望,彷彿以叛逆的眼神回应着外界的目光;另一趴在地面,顺从地仰起脑袋,等待着点点关爱。身穿小狗衣服的人物造型显示出与其此后著名的「失眠系列」的重要关联,而眼尾上吊的斜视眼神则呼应了浮世绘艺术中夸张的人物表情,展现出对于日本传统艺术特色的延续,通过幻想性的夸张造型暗示人物鲜活而真实的内在个性。
左:国周《俳优六花撰》木刻版画,35×23.6cm,1873年作
右:奈良美智《被遗忘的小狗》局部画面中,女孩眼尾上吊的斜视眼神呼应了浮世绘艺术中夸张的人物表情,展现奈良美智对传统艺术特色的延续
纸盒的秘密:忠于自我的倔强
画中的「纸盒」来自奈良对80年代创作中「小木屋」的转化,自1994年开始频繁出现在其各类媒材创作中,如《I’m O.K.,Are you?》(1994年)、《遗弃的小狗》(1995年)等,并在日后成为奈良创作中最常见的元素之一。身处纸盒中的小孩仿若童年在小木屋中对苹果树倾诉秘密的奈良,又象是19岁为了想画画而放弃雕塑专业、只身前往东京重考的他,在看似被遗忘在狭小的空间,倔强不屈地为内在的自我之声积攒能量,使作品成为他从艺之初最为真实的心理写照。
奈良美智《遗弃的小狗》,压克力彩画布,120×110cm,1995年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