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中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征集标准及要求

名称:澳门中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征集标准及要求

供应商:哈布斯堡国际拍卖行

价格:100.00元/件

最小起订量:1/件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天府路1号

手机:19102030840

联系人:林家 (请说在中科商务网上看到)

产品编号:171328098

更新时间:2024-11-11

发布者IP:117.61.105.187

详细说明

  今天谈到清代篆刻,很多时候会以“流派印”论之,以某种风格来归纳某家,又将某家归入一个更大的流派系统中去。这其中谈论最多的自然是“浙派”和“徽派”,因为这两派的影响实在太大,而且所涉及的名家太过众多,自清初的程邃至清中的丁敬、巴慰祖、邓石如乃至清末吴让之、徐三庚、赵之谦等,从开派到传承到创新,看起来似乎轨迹清晰,代不乏人。然而,艺术的发展当然不可能那么简单,道路曲折自不待言,所谓某家某派,实际上有时候也很难以一种固定的风格进行概括。就拿“徽派”来说,此派不但在命名上本就有极大的不同(如有“皖派”“新安派”“黄山派”等),而且其中的不少名家,在流派划分上亦常常令人无从措手(如董洵、扬州八怪等),再加上传世实物资料的缺乏,从而引发出后世不少的讨论和争议。

  乾嘉时期,虽然书画用印已渐趋成熟,但是篆刻艺术其实还远未达到清末的气象,当时出现的几个大家,就艺术风格的完整程度和系统性而言,似与清末几大家还有一段距离。然而,或许正因为这种完整性和系统性的不足,才让此时的篆刻艺术显得如此野逸、多姿,甚至充满奇诡的色彩,故其难以分类也就不难理解。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一批金石书画家。

  “扬州八怪”在书画艺术上的创造性以及在民间的传奇性,都让他们的声名传播甚广。书画之外,八怪亦多能刻印,且与当时最好的印人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金农用印很多出自丁敬之手,高翔早年受业于石涛,高凤翰曾与张在辛交往谈艺,郑板桥不仅自己有印作传世,还编过《四凤楼印谱》,其中的作者便是以潘西凤、沈凤、高翔(凤冈)、高凤翰等四人为代表的当时名家;罗聘也编过印谱,更与丁敬、邓石如、黄易、奚冈等人关系极好,甚至还是蒋仁的亲戚。这些人不管是不是能亲自治印,但每个人都是极好的篆刻艺术鉴赏家,这是无疑的。或许是由于石涛晚年的定居扬州,以及八怪对程邃印风的共同推崇,在印学史上“扬州八怪”与所谓的“四凤派”常被作为“徽派”的支流进行讨论,尽管他们的印风十分庞杂,且与“浙派”前四家同样有着深厚的渊源。

  郭若愚先生旧藏的两方郑板桥、罗聘自用印,一为高凤翰所篆,一为董洵所刻,风格奇古,颇见性情,在“扬州八怪”等人印作传世极其稀少的情况下,此二印或有印谱及出版著录,或屡见用于其人书画作品上,正好是我们了解“扬州八怪”时期的印风及其人生平交游的珍贵实物资料。

  Lot 3504

  高凤翰篆郑板桥自用青田石印章

  印文:燮何力之有焉。

  边款:左氏妙合之语。门人于汝诜奉南阜老师命,为其至友板桥公落墨开石作,老人指点成之。

  3.1×3.1×3.6 cm

  出版:

  1、《书谱第七十期》P8,香港书谱出版社出版,1986年。

  2、《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P1454,上海博物馆编,文物出版社出版,1987年。

  3、《扬州八怪书法印章选》第二册,P276,张郁明编,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1993年。

  4、《篆刻史话》P143,郭若愚著,台北出版,2000年。

  5、《郑板桥印册》上册,P27,福建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2010年。

  6、《清代徽宗印风》(上),P214,重庆出版社出版,2011年。

  高凤翰为郑板桥所篆“燮何力之有焉”白文印,青田石,行草书边款,顶款刻“左氏妙合之语”,边款刻“门人于汝诜奉南阜老师命为其至友板桥公落墨开石作,老人指点成之”,按其意思,这是高凤翰门人在其指导下所刻的,如果了解高氏生平,那就不会对这种情况感到任何奇怪了。高凤翰(1683-1749),字西园,号南村,更号石顽老子、松懒道人、归云老人、东海生等,晚年自号南阜老人,又称南阜、老阜,山东胶州人。少有才名,长于诗,擅书画,精篆刻,曾官于歙县、绩溪、扬州。乾隆二年丁巳,五十五岁的高凤翰因好友兼上司卢雅雨的牵连被捕入狱,以致右手残废,出狱后自号“后尚左生”,并刻“丁巳残人”印纪之,从此书画皆改用左手为之,篆刻少作或篆写后让学生代刀,艺术风格变得拙朴不雕,走向更加自由奔放的境界。

  Lot 3504

  钤印:

  1、郑燮《墨竹图》,故宫博物院藏。

  2、郑燮《竹石兰花图》,上海博物馆藏。

  3、郑燮《行书李白五言诗轴》,湖南省博物馆藏。

  4、郑燮《论书六分半书轴》,上海博物馆藏。

  5、郑燮《李白长干行一首》,四川博物院藏。

  6、郑燮《兰竹图》,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05年春拍lot0955。

  此印印语出自《左传》,六字白文根据笔画多寡分三行布局,最后一个“焉”字拉长打破平衡,可谓稳中求变之举;用刀明显以切刀为主,偶用冲刀,线条亦根据字形作粗细变化,“燮”“之”二字局部作残破处理,令气息显得尤为浑厚苍莽。如今观之,此印印风可视为浙、皖二派风格的合体,有汉人白文之意而绝无浙派成熟时期的习气,古拙中有精微之趣。行草边款与高凤翰书风一致,双刀细致精到,极能传达笔意。综合印面及边款的刻功和语气来看,这显然是应该是高凤翰右手残废后,自己书写并亲自指导学生所刻,可惜于汝诜其人已无可考。郑板桥似乎极爱此印,不仅将其收录于《四凤楼印谱》中,还在自己的作品中经常使用,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兰竹石图》、上海博物馆藏《竹石兰花图》、湖南省博物馆藏行书《李白五言诗轴》、兴化市博物馆藏行书《山中与秀才裴迪书》,以及作于乾隆二十七年壬午的《墨竹兰石图》《明月琅轩图》《柱石图》等不少传世作品中,都可见到此印踪迹。

  郑燮《墨竹图》,故宫博物院藏。

  郑燮《墨竹图》局部

  郑燮《竹石兰花图》,上海博物馆藏。

  郑燮《竹石兰花图》局部

  郑燮《论书六分半书轴》,上海博物馆藏。

  郑燮《论书六分半书轴》局部

  郑燮《李白长干行一首》,四川省博物院藏。

  郑燮《李白长干行一首》局部

  郑燮《兰竹图》,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2005年春拍lot0955

  郑燮《兰竹图》局部

  “扬州八怪”虽以“扬州”命名,然其人却有一大部分不是扬州人,除了汪士慎和罗聘祖籍歙县,也没人是徽籍,无论是艺术风格还是籍贯关系,跟“徽派”其实都没那么紧密的关系;而董洵则是正儿八经的浙江人,按道理跟“浙派”应该有着更为天然的联系。董洵(1740—?),字企泉,号小池,又号念巢,浙江绍兴人,能诗,工篆刻,善兰竹;官四川南充主簿,落职后游历蜀中名胜,曾客扬州,为罗聘刻印甚多,后落拓京城以铁笔自给。董洵刻印推崇程邃、丁敬,于秦汉人印用功极深而能自出机杼,从他传世的印作来看,其印风十分具有个人才情,用刀方式则更接近后来“浙派”的风格,可谓具有开拓性,但他却莫名其妙被列入“歙四子”之中,对于未尝在安徽生活过的董洵而言,这是无论如何都很难解释得通的。

  这方为罗聘所刻的朱文“罗遯夫印”,便是董洵“浙派”印风的例证之一。

  Lot 3503

  董洵刻罗聘用青田石印章

  印文:罗遯夫印。

  边款:戊戌仲冬廿有一日,游平山堂归,过两峰家,灯下属仿丁钝丁法,山阴董洵。

  2.5×2.4×5.6 cm

  出版:

  1、《罗两峰印存》P5,上海神州国光社刊行,1925年。

  2、《明清篆刻流派印谱》P121,方去疾辑,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1980年。

  3、《中国篆刻丛刊》第一一卷—周芬.董洵.巴慰祖.他,P91,小林斗盦辑,日本二玄社刊行,1983年。

  4、《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P1574,上海博物馆编,文物出版社出版,1987年。

  5、《孙慰祖论印文稿》P280,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1999年。

  6、《中国玺印篆刻全集》第三册,P97,茅子良编,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1999年。

  7、《篆刻史话》P168,郭若愚著,台北出版,2000年。

  8、《清代徽宗印风》(上),P242,重庆出版社出版,2011年。

  钤印:

  1、罗聘《行书五言联》,上海博物馆藏。

  2、罗聘《二色梅花图》,重庆市博物馆藏。

  此印青田石印,细观布局稳妥似汉人,而刀法则纯以短切刀为之,线质古朴而富含变化,绝类早期“浙派”诸人风貌。边款云:戊戌仲冬廿有一日,游平山堂归过两峰家,灯下属仿丁钝丁法,山阴董洵。由此可知,此印作于1778年冬,是董洵在游玩完扬州大明寺平山堂后于罗聘家所刻,而且明说为仿丁敬之作,难怪连边款风格都十分相似,可见董洵对于丁敬印风应该是下过一番大功夫。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信息,一者让我们对于董洵印风及其取法有所了解,二来也可窥见乾隆年间“浙派”初起时印坛之一隅,董洵作此印时丁敬下世不过十来年,而其篆刻艺术的影响已然展开。

  跟郑板桥一样,罗聘也曾将自用印编成一部《衣云印存》,在其中有丁敬、黄易、奚冈、邓石如、董洵等人印作,少则两枚,多则七八枚,而董洵更有二十八枚之多,此“罗遯夫印”印便在其中。其实,如果细细查看董洵传世印作,会找到不少接近此类风格的作品,如朱文“和神当春”“雪海流香”、白文“香南雪北之庐”“十三砚斋主人”等印。只要将董洵这些印作连同“扬州八怪”印作放置在一个更加宏大的艺术历史叙事中,我们会发现:所谓“流派”,有时候只是后人为了方便讨论总结出来的概念,而艺术的发展过程实际要远比某个抽象的概念精彩、复杂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