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伊秉绶(1754-1815)
隶书横匾《长生长乐之居》
纸本 横披
【尺寸】:
37.8×120cm
【出版】:
1.《默盦集锦》,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二年(1933)。
2.《朵云轩藏书画精品集》图213,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
3.《伊秉绶隶书字帖》第49页,西泠印社出版社,2000年。
4.《默盦集锦》第161页,台北蕙风堂,2005年。
【备注】:
朵云轩旧藏
伊秉绶(1751-1815),字组似,号墨卿,晚号默庵,福建汀洲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员外郎。嘉庆四年(1799)任惠州知府,因与两广总督吉庆发生争执,被谪戍军台,昭雪后升为扬州知府。伊秉绶以“廉吏善政”著称,嘉庆七年(1802),伊秉绶54岁,因父病死,去官回乡,扬州民众泣泪送别。伊秉绶去世后,扬州人仰其懿德,在当地“三贤祠”(祀欧阳修、苏东坡、王士禛)中并祀伊秉绶,因此改称“四贤祠”。
《默盦集锦》封面 、《默盦集锦-伊秉绶书画集》封面
伊秉绶在世的时候,他的书法就已经获得了同时代人的广泛赞誉,焦循《雕菰楼集》谓“公之起居言笑,蔼然君子儒也。时濡墨作隶书,如汉魏人旧迹。”何绍基《东洲草堂诗抄》赞伊秉绶:“丈人八分出二篆,使墨如漆楮如简。行草亦无唐后法,悬崖溜雨弛荒藓。不将俗书薄文清,觑破天真关道眼。”
清末民国,伊秉绶的书史地位日见其高。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有云“乾隆之世,已厌旧学。冬心、板桥参用隶笔,然失则怪,此欲变而不知变者。汀洲精于八分,以其八分为真书,师仿《吊比干文》,瘦劲独绝。怀宁一老,实于斯会,既以集篆隶之大成,其隶楷专注六朝之碑,古茂浑朴,实与汀洲分分、隶之治,而启碑法之门。”可谓客观地评价了伊秉绶与邓石如分庭抗礼的书史地位。沙孟海更是在《近三百年的书学》对伊秉绶推崇备至:“伊秉绶是隶书正宗,康有为说他集分书之大成,很对。其实,他的作品无体不佳,落笔就和别人分出仙凡的境界。”
《默盦集锦》内页
伊秉绶的隶书舍弃了汉隶中常见的波磔,而得其高古,学颜真卿去其顿挫,而得其刚正。平正之中包含着奇肆,朴实之中透漏着潇洒,整齐之中寄寓着险绝,构成了一种恢弘的气势,创立了极具个人面貌的风格,在书法史上可谓独树一帜。
此幅作品是伊秉绶隶书横匾《长生长乐之居》,从文辞上看,长生长乐是吉语。长乐出自《韩非子·功名》:“以尊主御忠臣,则长乐生而功名成。”汉焦赣《易林·小畜之夬》:“如鱼逢水,长乐受喜。”清人也多有题咏,钱大昕《题王定山所藏秦汉瓦当拓本》:“长生及长乐,颂祷多吉语。”龚自珍《以金石文字拓本寄秦恩复》:“如作器者言词良,长生长乐乐未央。”
从隶书横匾《长生长乐之居》的书法来看,正是伊秉绶最典型的代表风格。在这件横幅中,伊秉绶展现了他特别擅长的笔画减省,他以直线、弧线、圆点进行组合创造,用笔以宽壮取胜,力量一以贯之,笔画平正而不刻板。为了避免运笔的雷同,伊秉绶采取了长短不同的线条,曲直穿插,参差错落。笔画主次、长短的处理,揖让有度,两个“长”字虽左右相对,但结体上又予以区别对待,“长”、“居”二字之下,巧于留白,大大增加了空间的趣味。伊秉绶在整体上刻意弱化了隶书中典型的蚕头燕尾,而加大了线条之间的张力,给观者以朴实敦厚、静穆奇崛之感。
在伊秉绶的书法拍卖纪录中,《隶书遂性草堂》在2014年保利春拍拍出了2300万的高价,直到现在,依然保持着最高的拍卖纪录。需要说明的是,在民国年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默盦集锦》中,隶书横匾《长生长乐之居》与《隶书遂性草堂》出版于同一页,可谓二美相并。
有一篇名为《黄苗子:九三老叟,长生长乐》的报道是这样说的:“如今,‘安晚寄庐’的墙上,挂着由半个葫芦制作的工艺品,上面镌刻着伊秉绶的书法:‘长生长乐之居’。经历了九十年的风风雨雨,仍然健康地生活着,快乐地创作着——这就是‘安晚寄庐’主人的‘长生长乐’。”黄苗子(1913-2012)是一代大家,他书法专学伊秉绶,得其诙谐之趣,是伊秉绶的当世知音。他独以“长生长乐之居”制在葫芦上挂在家中,可见在黄苗子心中着实有着不一般的寓意吧!
《朵云轩藏书画精品集》封面、《伊秉绶隶书字帖》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