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113
水月观音像
H:14.6cm
水月观音的形像为唐代画家周昉创制,流行于唐末、五代到宋时期。此像头束高髻,发髻正面饰阿弥陀佛,为观音形象的重要辨识标志。五官清秀,面庞丰颐。上身袒露,斜披络腋,胸前饰璎珞。下身着长裙,衣纹写实,质感轻盈。左手支撑台座,右手搭在右腿膝盖处,左腿自然下垂,这是标准的水月观音造型。整像造型端庄,修长的身姿和厚重的包浆凸显了五代时期的审美,加上此像配置的木质山石台座,给人以和谐的艺术美感,营造出了静谧、娴雅的气氛,仿若回到了“造极之世”的宋代一般。
Lot114
五代佛释迦牟尼佛坐像
H: 8.5cm
五代两宋时期,告别唐代辉煌而迈向新世俗发展的旅程,唐亡后五代有后梁、后唐、后周、后晋、后汉五个短命王朝。这个时代战祸四起,尤其是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周世宗下诏搜括佛教圣物,尽收天下的铜佛铸钱,佛教造像艺术大受影响且停滞,在南方(北五代,南十国)于南唐、吴越、南汉,因政权较稳,特别是吴越王钱弘俶和闽王王审对佛教尊崇且大力扶持,佛教与佛教造像呈现出另一个高峰期。
这尊释迦牟尼佛像,释迦螺髮高肉髻,身着双领下垂式厚重袈裟,左手上举施无畏印,右手下垂抚膝。结跏趺座姿坐於台座上。释尊面部丰满,身躯壮硕,透露出一股庄严祥和的气息。丰腴之中又趋于平实,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该佛像造形与2003年海宁市智标塔地宫出土的一尊五代释迦牟尼佛坐像极为相似,可做参照。
Lot102
明洪武 释迦牟尼佛像
H:5.6cm
此尊释迦摩尼造像铜质通体鎏金,佛祖呈成道相,身著通肩袈裟,面首静穆低沉,双目微闭,呈冥思之态。右手施降魔触地印,左手施禅定印,双腿结全跏趺坐于莲台之上。莲台下为六角束腰须弥座,束腰间刻发愿文:“周府欲报四恩,命工铸造佛相,一样五千四十八尊,俱用黄金镀之,所以广陈供养,崇敬如来,吉祥如意者。”
周府或为明代周王府的简称。《明史·卷一百十六》载,朱元璋第5子朱橚,初封吴王,洪武十一年(1378年)改封周王,十四年(1381年)就藩开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数件相类铜鎏金佛造像,可资比较。
Lot108
明代 关公像
H:21cm
关羽,字云长,因其忠诚和武勇,多次被后代帝王褒封,称为“武圣”。关公束发髻,戴头巾,面庞方阔,剑眉稍蹙,凤目微合,五绺长髯飘洒胸前,神情威严。内着铠甲,外披长袍,衣纹自然而流畅,细节雕刻的精细入微。左手抚腿,右手捻须,垂足端坐,身姿挺拔,威风凛凛。整尊造像造型优美,比例精确,工艺精湛,人物刻画写实,是明代的造像精品。
Lot103
15-16世纪 上师像
H:12.7cm
上师蓄短发,脸型方正,眉目清晰,嘴角上扬,面露笑容。内着僧坎,外披袒右肩袈裟,衣服上阴刻华丽花纹,衣纹表现立体。左手当胸捧持如意宝,右手下垂结降魔印,全跏趺端坐在莲台之上。双层束腰莲台,莲瓣对列工整。此像鎏金完好,做工精细,尤为难得是原封底保存完好,具有很高的艺术、宗教价值。
Lot120
15-16世纪 米拉日巴像
H:11cm
米拉日巴是藏传佛教噶举派的第二祖师,是玛尔巴译师的弟子。此像头饰卷发,表现上师在家居士的样貌特征,五官集中,刻画明晰,脸上充满着悟道的喜悦。身着长袍,袒露半身,左手持嘎巴拉碗,右手张开放在耳边,表现了其以道歌传法的场景,是米拉日巴最常见的艺术形象。游戏坐于兽皮之上,下承单层莲花宝座。此像风格质朴,生动地表现了上师传法时的样子。
Lot123
19世纪 上师像
H:41cm
上师头饰短发,额头皱纹堆叠,双目下俯,鼻梁挺直,颧骨突出,双唇紧抿,极为生动写实。身着袒右肩袈裟,衣纹立体,刻画精细,左手结禅定印,右手当胸结说法印,全跏趺端坐在台座之上。莲座莲瓣精巧而饱满,座下封底尚留,阴刻羯摩杵纹样。整像以捶揲手法制作,头部、手部及台座均为拼接而成,这种工艺常被西藏地区用作大型造像的制造,也便于长途的运输。此像做工精湛,生动表现了上师的样貌特征。
Lot116
帕拉风格 黄财神像
H:5.3cm
帕拉风格造像自8世纪形成以后,以其精神内蕴丰富、造型细腻繁缛、工艺水准高超的艺术特点享誉于世,其艺术风格对藏传佛教造像影响极为深远,此造像就是一尊特点十分鲜明的帕拉风格造像。主尊头束扁平高发髻,戴三角形叶冠。面庞丰肥,双目睁视。上身四肢粗壮,腹部圆鼓。左手置于膝盖之上,右手持宝珠。双腿呈游戏姿态,下有高台座。整像不论是人物造型,还是细节刻画,都带有11世纪帕拉风格造像的艺术特点,是一尊不可多得的早期造像佳品。
Lot131
16-17世纪 金刚铃杵
杵:13cm
铃:15cm
金刚铃和金刚杵是藏传佛教修行的重要法器,依据藏传佛教经典记述,金刚铃体现出佛教的空性和智慧,金刚杵代表了摧灭烦恼之菩提心。金刚铃柄为五股,中股挺直,四条外股自摩羯口中探出。其下为菩萨头部,头戴三叶花冠,耳下挂耳铛,细节考究,神情温婉。铃身图案繁复而精美,铃舌尚存,声音清脆悦耳。金刚杵与铃配套,为五股形制,曲度优美,莲花及摩羯刻画精湛。整套金刚铃杵铜质相仿,包浆润泽,应是经常护持及使用所致,旧有的装具尚存,十分难得。
Lot104
17-18世纪 释迦牟尼佛唐卡
110x105cm
此幅唐卡内容十分庞大复杂,画面正中,释迦牟尼佛头饰螺发,面庞方正,表情肃穆。身着袒右肩式袈裟,左手于腹前结禅定印,右手结触地印,双腿结跏趺端坐,下承莲花座和双狮台座。主尊左右两侧绘胁侍菩萨各一尊,在主尊周围,还绘制有三十五佛尊和二十一度母。整幅唐卡构图繁复,人物排序井然有秩,绘画细腻精湛,更兼尺幅巨大,且保存较为完好,实为供奉和收藏的绝佳之物。
Lot110
18-19世纪 无量寿佛唐卡
55.5x9cm
无量寿佛是梵语“阿弥陀佛”的意译,具有增福延寿的现世利益和功德,因此又被称为“长寿佛”。在此幅唐卡中,无量寿佛全身菩萨装束居于画面中央,双手结禅定印,手心托长寿宝瓶。结跏趺坐于莲台之上。主尊正上方绘释迦牟尼佛,绿度母和白度母分居两侧,画面下方绘财宝天王、六臂大黑天护法和黄财神。此幅唐卡构图规整,设色雅丽,画工精湛,具有蒙古风格唐卡的鲜明特点。
Lot106
18-19世纪 格萨尔王唐卡
32x29.5cm
格萨尔王传说为莲花生大师的化身,一生浴血沙场,惩恶扬善,弘扬佛法,因此被广大佛教信众礼敬崇奉。此幅唐卡中,格萨尔王头戴白色缠巾,脸型方正,容貌威严。身着红色锦袍,外披通肩长衣,左手捧珍宝,右手高举缨枪,腰挎弓箭。脚蹬藏式战靴,坐于奔驰的骏马之上。其两位眷属神灵居于画面下方左右。整幅唐卡布局旷达,层次鲜明,人物造型生动写实,反映出西藏东部地区唐卡绘制的艺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