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供应信息分类 > 古董拍卖 > 木器 >
布洛克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20规则

名称:布洛克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20规则

供应商:哈布斯堡国际拍卖行

价格:100.00元/件

最小起订量:1/件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天府路1号

手机:19102030840

联系人:林家 (请说在中科商务网上看到)

产品编号:169530590

更新时间:2024-12-22

发布者IP:223.215.255.52

详细说明

  宋代(960-1279年)是继唐代之后古琴发展的时期,可谓有弦歌之盛。《画继》中记载政和间宫中设有“琴院”,宣和殿有“万琴堂”收藏古今名琴。《琴论》记载民间“京师、江浙、江西等能琴者极多”。《梦梁录》称:“府第中有家乐,儿童多执笙簧琴瑟,最可人听” 。古琴在宋代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昌盛一时。在传世古琴当中,宋代古琴遗存略多于唐琴,真正优秀有着确切传承记录的古琴可谓凤毛麟角。此琴为津门重器,由著名书法家、篆刻家华非先生珍藏五十余年,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华先生以一幅黄宾虹精品和刘奎龄、郑孝胥佳作换得,原是华先生好友天津名门辛一夫先生家中几代传承珍藏。

  Lot 3696

  宋

  “龙云虎风”仲尼式古琴

  来源:辛一夫旧藏;华非旧藏。

  通长:121 cm;肩宽:21 cm;尾宽:15 cm

  琴体仲尼式,琴面圆厚,肩在三徽,鹿角霜灰胎,灰胎漆层相对较薄,可见多层髹漆,最上层为栗色大漆之上髹朱漆,断纹连贯,呈现蛇腹断间流水断,细处见牛毛、冰纹断。蚌徽,黄花梨焦尾。天地柱尚在,池沼纳音隆起,木质松古。琴背及龙池两侧镌字被后髹朱漆填平,可识大篆书体“龙云虎风”琴名及“猗兰”落款。

  此琴肩、尾宽度较之常琴属宽大者,弧度圆厚,腰部弧度较小,具绚烂古穆之气,与王世襄先生旧藏“高山流水”琴形制、尺寸相当。另可比较故宫博物院藏唐琴飞泉、天津博物馆藏“玉壶冰”、吴景略先生旧藏“太古遗音”、“龙升雨降”等。抚奏之琴音雄宏松透苍古,如有钟磬之声。

  王世襄先生旧藏高山流水琴

  天津博物馆藏玉壶冰琴

  故宫博物院藏飞泉琴

  琴名“龙云虎风”,与“龙吟虎啸”、“龙升雨降”相同出处,按《易经·乾卦》“九五爻”: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文言传》解说:“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唐代大儒、经学家孔颖达疏:“龙吟则景云出……虎啸则谷风生。此亦同类相感。圣人有生养之德,万物有生养之情,故相感应也。”意指有相同特质的事物相互感通,贤达者在位,万物则依其感应而真正安定。

  宋代儒家注重“义理”,以《易传》、《中庸》、《大学》为载道经典,周敦顾、邵雍、张载、程颐而至朱熹皆主张“琴以载道”,主张以琴稳固先天根基,变化气质,正心穷理。正所谓“君子之于琴也,非徒取其声音而已,达则于以观政焉,穷则于以守命焉”。乐道君子能够真正心会琴所载之“道”,进而超越形而下的层面,领会和践行“天理”。

  宋 陈容 九龙图(局部)

  以“龙云虎风”为名,像“龙升雨降”、“龙吟虎啸”,其中趣味自是不同于“飞泉”、“石涧敲冰”这样的以自然界声音形容琴音的琴铭。这样蕴含深意的琴铭,不同于一般文人意趣,所寄之意当然不是单纯形容音色,更多的是儒者德行之回响。

  另外,“龙云虎风”也用来比喻君臣之相得,见之宋代大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谈笑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意指明君成汤、周武王遇到贤才伊尹和吕尚,在兴邦立国大业中如同云生龙,风随虎一般。

  以“龙云虎风”为名,与“龙升雨降”、“龙吟虎啸”趣味自是不同于“飞泉”、“石涧敲冰”这样的以自然界声音形容琴音的琴铭。《周礼·春官》记载:“龙门之琴瑟于宗庙之中奏之”。这样蕴含深意的琴铭,颇具宫廷气氛,不同于一般文人意趣,所寄之意不是单纯形容音色,更多的是儒者德行之回响。

  “猗兰”之印,按琴曲又名《幽兰》,相传是孔子所作的琴谱,收录于《藏春坞琴谱》、《杏庄太音补遗》、《西麓堂琴统》、《琴学丛书》等谱中。汉蔡邕《琴操》云:孔子周游列国,皆不得重用,归途中见兰花盛开于幽谷,于是感慨地说:兰花原是香花之冠, 如今却与野草杂处,犹如贤德之人与鄙夫为伍一样。于是创作此曲,来表达自己的无限感慨。兰花生长在深山幽谷之中,识者谓为旷世奇珍,不识者目之为野处杂草。尽管如此,兰花却能宠辱不惊,依然故我。纵使无缘兼济天下,也能保有生机盎然的一线命脉,雅洁高贵,不同凡俗。唐代韩愈琴操十首·猗兰操:“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不采而佩,于兰何伤。今天之旋,其曷为然。我行四方,以日以年。雪霜贸贸,荠麦之茂。子如不伤,我不尔觏。荠麦之茂,荠麦之有。君子之伤,君子之守。”白居易聆听此曲后,曾留下“琴中古曲是幽兰,为我殷勤更弄看。欲得身心俱静好,自弹不及听人弹”的名句。

  由此,可以理解在历代传承中,所遇避讳,则刻款历经摩挲覆盖,今已不识,但琴器历经千载,仍然几近完好,未经剖修,足见历代藏家之重视。

  近代以来,此琴可谓津门重器,由著名书法家、篆刻家华非先生珍藏六十余年,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以一幅黄宾虹精品和刘奎龄佳作换得,原来是天津名门辛一夫先生家中几代传承旧藏。

  辛一夫先生,字老辛,号隐木子,别署笑雨。1929年9月生,从小蒙养国学,精炼书画古琴,学习魏碑及秦篆,八岁师从王襄先生学习甲骨、金文,又师从师陈蒿洲先生学习隶书及章草,从穆寿山先生学治印。辛家历代书香门第,家境殷实,颇富收藏。辛先生小时住在有十个四合院的旧宅中……其曾祖父辛家彦是同治甲戌年的翰林,也曾做过同治皇帝的老师;曾祖父的弟弟辛樾(号荫圃)也是当时的著名画家;祖父辛树人曾与张伯苓一道参与开办南开大学,也是周恩来的老师,还曾在光绪年间开办了一所音乐体育传习所,是现在天津音乐学院和天津体育学院的前身;祖母刘凤鸣,是现代著名画家刘奎龄的姑母;父亲辛鼎秋与周恩来是同窗好友。辛一夫先生后来是天津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有名的客座讲授,主要讲授书法美学,也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津书协理事,香港羲之书画院名誉院长。1956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曾举办与冯骥才、梁斌三家金石书画联展。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都市人家》,长篇传记《张大千传》,中短篇小说《张大千别传》等,专著《怎样写草书》、《怎样写篆书》、《怎样写隶书》等。

  华非,字野予,号玅华居士,三无散人。1933年7月生,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篆刻家、书法家、画家和陶瓷艺术家,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物收藏家、鉴赏家和研究家,被誉为“津门大玩家”。他家学渊深,叔外祖华世奎(1863-1942)居近代天津四大书法家之首,曾任内阁阁丞,官居二品。1927与教育家严修创建的“天津崇化学会”是中国传统的书院型教育机构,旨在培养国学精英,以保证新学兴起后仍能传承祖国学术遗产,并提高天津的文化地位。学会聘请多位国学大师,俞樾的弟子、曾任《清史稿》编修的章式之在此任教。华先生祖父李荷笙也是国画名家,曾任内廷供奉为皇太后代笔作画。华非先生自青年时期先后拜宁斧成、邓散木、吴玉如为师,与郭沫若、茅盾、张伯驹、陈邦怀、赵朴初、吴作人、王世襄等多位文化大家交往。天津电视台曾播放过一部讲述《冬虫雅趣》的专题片,即是由“京城大玩家”王世襄先生与“津门大玩家”华非先生主讲。华先生于印章、陶瓷、碑版考据、瓦当等均有精深研究,编著出版有《中国古代瓦当》、《泥模艺术》、《华非艺踪》、《弥勒佛百朕书法集》等十余种图籍,多次举办个人书画、陶艺、篆刻展览,作品被中南海、天津博物馆、等多个海内外博物馆机构收藏。2005年香港《大公报》曾以整版篇幅介绍华先生的收藏成就。央视与天津电视台曾有个人专题电视《火的艺术》、《冬虫雅趣》、《城市闲人》、《大俗大雅》、《书画情缘》等广泛播映。

  1989年启功先生为华非先生展览题字

  1989年龚望先生为华非先生展览题字

  后排左起:杨新伦、郝爱田、李允中、汪孟舒

  前排左起:金致淇、王端瑢、李景苏、凌其阵、王端璞

  华先生年轻时,曾从古琴家王端璞先生学习古琴。王端璞,原籍河南开封,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受传统文化熏陶较探,对琴棋书画和诗歌辞斌、传统戏曲都有较深修养。青年时曾在江苏无锡旅居数年,此期间启蒙教授吴景略先生弹奏古琴,后定居天津,常参家津门古琴雅集。1945年抗战胜利之后,随着一批琴家因工作变动来到天津,琴人们商定组织定期的琴集,公推李允中为召集人并主持活动,每月集会一次,参加者有金致淇、王端瑢、王端璞、杨新伦、凌其阵、汪孟舒、张吉贞、郝受田、黎仲修、李德昌、刘锡年、张汉云等十余人。文革后,雅集陆续恢复,古琴演奏家高仲均先生与陈重、龚望等诸先生成立“八音小组”,在北马路小学继续每周一次的雅集。当时天津以龚望(1914-2001)先生为首的几位熟谙古琴、古乐的书画家,如李允中、蔡延禄、张子青、黎仲修、熊履方、刘楚青、冯谦谦、陈重、高仲钧、王坚白、陈隽如、肖敏、韩世清、宫长海等先生,时常以“雅集”的形式会在一起,是为“以琴会友”,下午则在文化馆泼墨挥毫。龚望先生在这“雅集”中和诸老商议要重振中华古乐,时至1981年,天津古乐研究会就在北马路小学成立。如今年近九十的华非先生当年也是雅集的常客。

  龚望先生与华非先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