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焚香的习俗,最早可以追溯至战国时期,而承香之具——“炉”,最早则见载于《周礼·天官》:“炉之名始见于周礼冢宰之属,宫人寝室中共炉炭。”可知炉最初为郊坛太庙或内廷宫殿、佛堂用器;到了明清两朝,文人雅士不仅追求香炉熏香之用,更喜其轻烟袅袅而上时所营造出来的意境美,因而在书斋之内常焚一柱香,营造出来一种“红袖添香夜读书”的雅境,焚香一事,遂成文人芸窗雅趣之一。
(预展现场)
本次“芸窗香事—铜香炉及杂项”专场中特设铜炉专题,既有“款制大雅,为诸炉之冠”的蚰龙耳炉,又有含“敬天法祖”之意的冲耳炉,这些素身本色,未经刻意雕琢,仅以奕奕之铜色积以时日洗练静养,达到“精光内含,静而不嚣”之气质,再端庄不过了;除了大家闺秀,本场中另有一批极具特色的花式炉、铜笔架、香瓶等案上雅器,精雕细琢,个性十足。不论是端庄抑或张扬,都展示了清朝祀郊与芸窗炉事,那么让我们共同追寻其间案上云烟。
<< 左右滑动查看图片 >>
清初 铜蚰龙耳炉
lot 20976
D;11.2cm W:1130g
「飞云阁」篆书款
蚰龙耳,又称「蜒蚰耳」,为宣铜炉中最具代表的炉式,正如《宣德彝器谱》三卷本曾赞美此式炉「款制大雅,为诸炉之冠」。据传此样式仿自白定香炉,备受皇帝青睐,从而成为御书房内的御用炉品。
此炉品宽平口,口缘微外侈,凹颈,垂鼓腹。双蚰耳肥硕有力,上平下收,挺阔精神。器身深栗色皮壳,深沉肃穆。古时权贵人家订制时往往会用私人款识,此炉即为一例。炉底落「飞云阁」篆书铸款,字体飘逸流畅,笔锋顿挫表现淋漓,彰显高超的冶铸工艺。此炉用料精纯,手头颇重,形制典雅,线条流畅,为雅、逸、妙之佳品,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 左右滑动查看图片 >>
清初 铜冲天耳炉
lot 20983
D:13.8cm W:1610g
「宣德年制」四字长脚篆书款
出版:刘锡荣《钟鼎茗香——荣斋宣炉清赏(二)》,P62-63,文物出版社
冲耳炉形制源出宋代瓷炉,宣德皇帝以其置于政务殿阁,盖因取其“敬天法相”之意也。因其线条优雅流畅,故而被后世广泛应用于宫廷,文房,祭祀等诸多重大场所。
此炉形制极美,通体略扁,双耳亦微外撇,重心偏下,线条流畅,下承乳足。此炉皮藏经纸色,若置之案头,必令桌案增色。炉底「宣德年制」四字长脚篆书款,笔划劲挺力道,笔锋顿挫表现淋漓,笔意尽显,乃铸后精修,彰显高超的工艺。得此炉,伏案著书时与此典雅的文房清供相伴,实为人生一大快事。
<< 左右滑动查看图片 >>
清中期 铜嵌金仿古簋式炉(配木盖、座)
lot 20973
D:7.5cm;W:380g
此类簋式炉的母本无疑是上古之“簋”。簋是中国青铜器时代标志性青铜器之一,其历史非常古老,新石器晚期即有陶簋出现,商周时流行青铜材质的簋。它是古代中国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也用作礼器,所谓 "" 天子九鼎八簋 "",并以此从诸侯到士大夫类推分列。《周礼·冬官考工记》载:"" 旊人为簋,实一觳,崇尺。"" 又《周礼·地官·舍人》云:"" 凡祭祀,共盬簋。"" 这些记载都说明簋在古代礼仪制度中的尊贵地位与作用。簋作为古代礼器演变至宋代的陈设香炉,其中包含了诸多社会和人文方面的因素,比如复古思潮,金石考古的兴起等。
此小炉造型仿上古青铜簋,侈口外撇,束颈,圆鼓腹,圈足外撇;双肩附对称夔龙吞柄耳,轩昂沉稳;整器以嵌金工艺饰仿古纹饰;整器沉稳光润,内膛素净,古意盎然。炉虽小,但贵在铜质精炼,压手感重,置于掌中,精巧别致,宜赏宜玩。
<< 左右滑动查看图片 >>
清 铜螭龙耳炉
lot 20978
D:13.3cm W:995g
“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
<< 左右滑动查看图片 >>
明或更早 铜笔架山
lot 20967
L:16cm
铜质缜密压手,内底中空,外壁塑为山峰形,融自然山川于案头,置笔后寓山水于笔端,层峦叠嶂,高低起伏,韵律流动,且体量较常见者为大,是明代同类器中之佳作。置于案上,可观赏亦可实用,实为文房佳器。
<< 左右滑动查看图片 >>
明 铜错银缠枝花香瓶
lot 20970
H:16.9cm
「石叟」款
宋人焚香常同时使用香炉和香盒,至元代流行“一炉两瓶”的成套香具。元朝以降,明政权的建立,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明嘉靖征银代役制度的实行,极大地了明代手工业乃至铸造技术的发展,明代绘画中开始出现“炉、瓶、盒”。这种组合式香具乃以香瓶作为储放香箸、香铲之用,如此类香瓶就在明代盛行。此瓶以精铜制成,呈四方形,线条优美大方。瓶身以错银丝工艺嵌就缠枝花卉纹饰,精巧繁缛,工艺精湛。整器铸造文雅,古韵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