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秋 LOT2173
说弥勒上生经
后唐天成二年(927)刻本
26.5×115 cm 1卷刻经纸本
后有尾题“佛说弥勒上生经一卷”,刻工名“雕经人王仁珂”。后附题记“功德主讲上生经僧 栖殷”,年款“天成二年十一月日邑头张汉柔”。
纸十九行行十七字,四周单边,板块尺寸为23.3 x32cm。先印后粘,共计四纸,有版片号,有拖尾及燕尾,原尾轴存,轴头裹漆。
此刻本珍贵之处在于有明确题记年款、功德主、刻工名,是目前中国境内已知有明确年款最早的刻本佛经,世界范围内仅次于大英博物馆藏“868年金刚经”。此本定向入藏中国国家图书馆。
2014秋 LOT2174
李仁锐金刚经
晚唐刻本
24.5×367 cm 1卷刻经纸本
后有尾题“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经陀罗尼”,刻工名“李仁锐雕印”。题记后有“转经回施文”。
纸二十七行行十五至十六字,四周单边,板块高约20.6-20.9cm。先印后粘,共计八纸,有版片号。
此刻本与“后唐天成二年刻本”来源一致,风格、字体、形态、内容、纸张与“868年金刚经”甚为接近,时代亦相近。此本定向入藏中国国家图书馆。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2014秋 LOT2175
佛说弥勒下生经
五代至北宋初年刻本
26.8×151.7 cm 1卷 刻经纸本
后有尾题“弥勒下生经”。
行十七字至十八字,四周单边,板框高约20.4cm。先印后粘,共计两板六纸。其中第二板长101.7cm,据此推断此经应有三板且板长超一米余,实为少见。原尾轴存,轴头裹漆。
此刻本与“后唐天成二年刻本”来源一致。特别之处为背有古代裱纸,内容为五代末期社司文书,可见“乾佑”、“广顺”等年号及当时官员名录、“勾当”等据时代色彩的用词。此本定向入藏中国国家图书馆。
成交价:25,300,000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2015秋 LOT0062
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
10世纪五代时期刻本
26×380 cm 1卷 刻经纸本
前有版画题末有“萧梁武帝御太极殿宣志公讲金刚经志公奏请诏汉人傅大士歌颂此经变相”。经文部分共级六纸,纸二十八行行十七字,小字双行同,行二十五字,有板片号。
此刻本“后唐天成二年刻本”来源一致。版画部分极精,或为目前所见“傅大士”题材最早刻画,具有较高版本学价值。
成交价:26,450,000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2016春 LOT0131
佛说弥勒上生经
五代时期刻本
22.5×337.5 cm 1轴 刻经纸本
全称《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有尾题“弥勒上生经”,题记“有雕经功德,普沾于一切,我等为众生,皆得离苦难”。
行十七至十八字,共计七纸。原轴存,惜脱落。
此刻本与“后唐天成二年刻本”来源一致,风格、字体、形态、内容、纸张、时代亦相近。是为历年拍场极珍惜之本。
成交价:5,060,000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2015春 LOT2723
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卷
辽五代时期刻本
23×93 cm 1轴 刻经纸本
后有尾题、题记、发愿文。行十七字,染潢纸。
此刻本特点是墨栏精美,此种装饰最早见于辽代文献中,并为辽、西夏时代所尚,止于宋。文中多处字体具早期手写体风格。为历年拍场仅见。
成交价:1,667,500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2015春 LOT2724
金刚经纂一卷
五代至北宋时期刻本
经:28.5×53 cm 跋:28.5×68 cm 1轴 刻经纸本
金刚经纂,属疑伪经。前半部为五代至北宋时刻经,所记为佛教斋日仪轨;后半部约为北宋时期手书题记。
共计两板,原轴朱漆,有骑缝章及案记。
此刻本与“后唐天成二年刻本”来源一致。风格、字体、形态、内容、纸张具五代至北宋初年风格。文中如“仏”字写法常见于早期写本。为历年拍场仅见。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2007秋 LOT2249(局部)
妙法莲华经卷
五代宋初
27×657 cm1轴 刻经纸本
内容为《妙法莲华经卷二》。有尾题,共计十三纸。无板框,卷轴装。
此刻本是目前已知五代以前刻经中最长者,且为目前市场可流通唯一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之早期可经。与“后唐天成二年刻本”来源一致。著录于《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第二册》。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2008春 LOT4046(局部)
三十三分金刚经
五代至宋初刻本
27×425 cm1卷 刻经纸本
尾题“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附音译。
纸二十八行行十七字,共计九纸,有版片号,板框尺寸22×47cm。有燕尾及原轴。轴头有漆。
此刻本风格、字体、形态与“868年金刚经”及“李仁锐金刚经”相近,年代亦相近。所用纸张、行款为写本时代典型而非印本专用。内容未见藏经目录著录,将所谓昭明太子所编“三十二分金刚经”增列为“三十三分”,此种《金刚经》至今仅此一件,具较大文献及版本价值。
成交价:1,344,000
2010秋 LOT0295
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一卷
(雷峰塔藏经)
宋开宝八年(五代)吴越国王钱俶刻本
7.5×209 cm 1轴 刻经纸本
宋开宝八年(975),其时当五代末年,吴越国钱俶在位。雷峰塔,原名皇妃塔,又名西关砖塔,古人更多地称之为“黄妃塔”。五代时吴越国王钱俶为祈求国泰民安,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在西湖南岸夕照山上建造此塔。塔基底部辟有井穴式地宫,存放珍藏佛螺髻发舍利的纯银阿育王塔和龙莲座释迦牟尼佛坐像等数十件佛教珍贵文物和精美供奉物品。古塔塔身上部的塔砖内,秘藏雕版印刷的佛教《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经卷。北宋宣和二年(1120雷峰塔遭到战乱的严重损坏,南宋庆元年间(1195-1200)重修,建筑和陈设重现金碧辉煌,特别是黄昏时与落日相映生辉的景致,被命名为“雷峰夕照”,列入西湖十景。明嘉靖年间(1522-1566),入侵东南沿海的倭寇围困杭州城,纵火焚烧雷峰塔,灾后古塔仅剩砖砌塔身,通体赤红,一派苍凉、凝重风貌。明末杭州名士闻启祥曾将其与湖对岸的保俶塔合在一起加以评说:“湖上两浮屠,雷峰如老衲,保俶如美人”,此说一出世人称是。清朝前期,雷峰塔以裸露砖砌塔身呈现的残缺美以及与《白蛇传》神话传说的密切关系,成为西湖十景中为津津乐道的名胜。清雍正年间成书《西湖志》赞美雷峰夕照一景:“孤塔岿然独存,砖皆赤色,藤萝牵引,苍翠可爱,日光西照,亭台金碧,与山光倒映,如金镜初开,火珠将附。虽赤城枉霞不是过也。”清朝末年到民国初期,民间盛传雷峰塔砖具有“辟邪”、“宜男”、“利蚕”的特异功能,因而屡屡遭到盗挖。1924年9月25日,年久失修的雷峰塔砖塔身终于轰然坍塌。鲁迅曾作文《论雷锋塔的倒掉》以纪念。砖孔内所藏北宋开宝八年(975年)吴越国王钱弘俶施印的《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经卷遂流传于世,经卷用川棉纸或竹纸精印,是研究早期雕版印刷的珍贵资料。2000年至2001年,为配合雷峰塔重建工程,杭州市政府对倒塌废墟进行了清理,并发掘了地宫,出土了铁舍利函(内有金涂塔一座)、释迦牟尼鎏金铜佛像、铜镜、铜钱及玉人、玉钱等一批重要文物。此经卷民国名宿胡嗣瑗题引首,陈曾寿绘图并题字。经正文后有吴昌硕、郑孝胥、钱锡宝、马一浮、刘光鼐、徐行恭、袁恩永等大儒学者跋文数百言。木石居士阮性山(1891-1974)题签。
《中国古籍善本总目》子部释家类著录。
成交价:6,38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