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司业务范围
各种玉石精品:仿明清玉,明清翠,田黄石,翡翠石,和田玉石,鸡血石,玛瑙石等
各代陶瓷精品:仿宋元明清民国瓷器,明清官窑为主,青花瓷,彩釉瓷,单色釉瓷等
各种铜器精品:仿西周铜,春秋铜,铜镜,佛像,等
名人书画古籍:名人字画精品,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书法,古籍,拓片等
历代杂项精品:名人文房四宝,紫砂,金银器,陨石,朝珠,钱币,邮票等
Lot 6
清 释迦牟尼佛像
H:36.2cm
地域:中原
此尊释迦牟尼坐像,铜质鎏金,束发式肉髻,螺法整齐,双目微闭,两耳垂肩,面露智慧与祥和。佛尊身着通肩式袈裟,胸前袒露,衣纹随身体起伏,连绵自然。佛尊右手放与膝上,左手平抬,结跏趺坐。莲座为多层仰莲,莲瓣薄而上挺,下有六角台基。此佛像身材比例协调、造型优美,为明代造像之典型。
说明:主尊高21.3cm,莲花高11.2cm,底座高7.5cm
Lot 7
12世纪 释迦牟尼佛像
H:14.5cm
地域:西藏
此尊释迦采用12世纪典型的合金铜铸造,双眼嵌银,莲座下宽上窄,中间采用对称排列的錾刻式双层莲瓣,整体还留存了12世纪帕拉风格造像莲座的韵味,双腿跏跌坐于莲台之上,双腿间生动的刻画了袈裟铺垫与腿下的状态,右手触地,左手禅定,腹部小肚略现,肩宽胸挺气势上拔,开脸、发髻、耳垂均带有明显的帕拉韵味,背部简洁流畅符合同时期时代特征。
帕拉造像是指东北印度的帕拉王朝所造的佛像。由于做工精湛、肢体表现丰富、神态神秘而活泼,对尼泊尔和西藏佛像有的风格有很大的影响,又因存世较为稀少,艺术价值高,受到资深藏家的喜爱。
Lot 10
18世纪 嘎巴拉碗底托
L:17cm H:9.8cm
地域:西藏
臧族人十分尊重高僧的骨骸,认为他们的骨骸中蕴存僧侣生前的修行,具有特别灵验的法力。因此以颅骨制成的饮器、手鼓、数珠,以胫骨制成的骨号,都是藏人视为神圣的佛教法器,这也体现了藏族文化深厚与神秘的一面。嘎巴拉碗是西藏密宗法器之一,只供于护法神殿和密宗师、行者的修炼禅房,或密宗室内,在寺院的大殿中是看不到的。骷髅碗中专门盛水,有时也盛法酒(密宗活动时所用之酒)。此件嘎巴拉碗托为合金铜鎏金材质,刻有精美的火焰纹,腕托。整体结构构思精巧,碗托为三角形,三边镂空火焰纹,三角各有一个人首像,底板以层层宝珠堆栈,整体作工精致。参阅:清嘎巴拉碗,碗高10公分,出自《清宫藏传佛教文物》,图140,页184。
Lot 15
明 弥勒佛像
H:16.2cm
地域:中原
弥勒佛像又称大肚弥勒佛、布袋和尚是汉传佛造像中常见的一种造像为慈悲福份之像征。“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此乃大肚弥勒佛。
此尊佛像圆脸大耳慈眉善目,笑口大开,神态可敬可亲。右手搭于右膝之上,左手握一布袋。着广袖长衣,衣褶刻画生动,自然流畅,极具质感,袒胸露乳,赤足曲肱而坐,人物憨态可掬而不失佛家风范,且此座像,制作工艺精巧,形象刻画,生动传神,名明代中原造像的经典之作。
Lot 16
清 狮头铺耳炉
L:21cm H:7.3cm WT:1680.1g
地域:中原
此炉铜质精纯,精光内敛,造型大气稳重,方唇外侈,束短颈,圆鼓腹渐收至底,两肩装饰瑞狮铺首耳,狮耳神采奕奕,狮敛眉怒目,凶猛威武。下承圈足,主体素面,不琢纹饰,尽显金铜之美,造型古雅浑厚,打磨精良,包浆温润,华丽不俗,为案头清玩佳品。
Lot 17
清 天王像
H:22.5cm
地域:中原
四大天王是护持佛教的护法神,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其中南方增长天王,名毗琉璃,身青色,穿甲胄,他住须弥山琉璃埠。「毗琉璃」梵文译音,即意「增长」,据说他能率诸鸠般荼、薜荔等主守南方浮提洲。能传令众生,增长善根、护持佛法。此尊造像头戴宝冠,身披铠甲,足踏战靴,衣袍飘扬飞动,形象威武刚健,威风凛凛。
Lot 12
清乾隆 莲花生像
H:20.3cm
地域:西藏东部
这尊莲花生大师站像出自“莲师十三金法”,据说莲花生大师欲携肉身往生罗刹土教化彼土时,藏王“显松德赞”等君丞苦苦挽留,王因悲伤过度而晕厥;为赐安慰,莲花生大师传给藏王“显松德赞”此十三如意宝法。藏传佛教认为其加持在此世间稀有,故苦修持能使修持者一切意愿自然成就。在此密法中莲师分别化现出不同的形象、手持不同的法器,来解救五浊末世时众生的痛苦和障碍。这尊莲师左手于胸前持金刚斧钺,右手持宝剑,为十三金法中的莲师解杀戮厄尊。其头戴莲花帽,正面浮雕半月、太阳。双眉上挑如柳叶一般,双目炯炯有神,肃穆庄严。嘴上有三绺上翘的小胡子,极富个性。耳垂圆珰,束发披肩,身着袒右式袈裟,内穿交领僧衣。衣褶自然流畅,具有很强的写实性。铜质精纯、鎏金亮丽,体态生动,题材极为少见。
Lot 18
明初 阿弥陀佛
H:8.5cm
地域:北方地区
此像全跏跌坐,头部饰螺发,头顶现平缓肉髻。面相圆鼓,肌肉饱满,双目低垂,神态沉静平和。上身着袒胸式袈裟,下身着长裙,腰间束带,衣纹质感较强。躯体圆润饱满,较唐代的丰腴强健显得更为亲和慈祥。座具为圆形束腰式莲花座,整体风格为辽代造像之典型。从现存的造像实物看,辽代佛教造像在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上都极富特色,一方面继承了唐代造像典雅端庄的遗绪,吸收了南方宋地造像写实的手法,同时又融入了契丹民族和北方地区传统的审美情趣和表现技法,因而在整体风格上体现出多元文化融合的特点,展现了辽代造像独特的文化艺术风貌。
Lot 19
明初 踏牛天王像
H:7.8cm
地域:中原
此件造像通体鎏金 ,身披铠甲。方脸怒目,雄壮气概。面朝右侧,左手半握上举,右手按于腰胯之际,左腿屈膝踩踏于牛首面部,右腿直立踩于牛尾骨以上。牛跪卧状,挺胸抬头,圆眼突目瞪视前方,尾巴却乖顺摆放于后腿部,十分生动形象。
Lot 22
明初 自在观音
H:14.6cm
地域:中原
观音菩萨悠悠闲坐,右腿支起左腿立于身前;左手撑于莲座之上,右手搭于腿上。头戴高冠,冠上有一尊化佛;胸前饰璎珞,身着下著长裙,衣饰塑造轻盈灵动,富有韵律感,形象显系自在观音像。
观音因其形象变化最繁,样式最丰富,名称最多,但传播亦最广。许多观音造像,形态服饰完全汉化,符合中原的传统观念和审美倾向。因此,自佛教传入大量观音造像,多有依据世俗的审美情趣和要求塑造,其形象或坐或立,神情兼具,倍添一种唯美气氛。此尊自在观音样式具有唐以来所独特的汉式风情,脸庞圆润表情温和身姿曲线优美,坐姿简雅而特殊上下交错呈现,十分美观。
自在观音是观世音菩萨三十三踵化身之一,在诸多大乘经典,如《法华经》.《华严经》中,都有关于其的记述,可见信仰之广泛。在早期印度及唐五代及宋金元时期,描绘自在观音的题材屡见不鲜,这件作品展现出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普度众生的形象。其姿态自在超逸,整体充满了动人活力与神圣感在造型上装饰简单干练,韵味独特,极富雕塑美感,总而言之,此自在观音造像唯美,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堪称同类题材的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