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司秉持着规范化的运作与全方位的服务,为客户提供的个人专属服务,并依收藏家、企业与基金会等不同收藏属性客户的需求,提供更加多元化的专业讯息。公司承诺以审慎、宏观、透明的方式随时调整客户的收藏系统,并以优质的专业素养和细腻精致化的客户服务落实公司追求卓越的品牌精神。
作為中國藝術史上一個光輝燦爛的時代,明朝因其獨特的時代背景與社會環境,創造出一批大放異彩的藝術品,由頂級能工巧匠與藝術家們合作之佳製,其成就至今仍被世人所讚歎。現甄選保利香港歷年拍場明代瓷器名品數件,由元至洪武的過渡期特色、永宣的幽菁瑰麗、成化青花的輕盈秀雅,嘉萬濃鬱的宗教色彩,希冀呈現出《大明會典》中所描繪的「大明御極,遠紹虞唐」之宏偉情景,以供諸家品鑒。
明永樂 青花輪花紋綬帶耳葫蘆瓶
高26cm
HKD 10,030,000
康蕊君,《玫茵堂中國陶瓷》,倫敦,1994-2010年,卷4,編號1644
本品為葫蘆形,上部呈圓形,下部為扁圓形,長方形足。頸肩兩側置對稱綬帶耳。通體青花紋飾,上部飾纏枝花卉紋,下部兩面繪輪花紋,外環以錢紋,耳部飾朵花紋。造型仿自西亞阿拉伯銅器,又稱為「抱月瓶」。此件器形體端莊雋秀,青花採用上等蘇麻離青料,腹兩面所繪輪花紋,采幾何構圖,其形式化及抽象性於中國之圖像意義中較為罕見,皆富異域色彩。雅致新奇之花卉元素更巧妙地為原本拘謹的圖案增添幾分柔美。此類扁瓶器形,流行於永宣時期,為二朝獨有。
永宣青花賞瓷從形式到內容都流露出濃郁的伊斯蘭文化韻味,與中東伊斯蘭世界生產的各種質地的工藝美術品如出一轍,可以在西亞地區的金銀器、銅器、玻璃器、陶器、木器中窺尋到造型的淵源範本。永宣兩朝青花瓷器在與伊斯蘭藝術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中以偉大傳統文化的包容精神,吸收了域外優秀文化中的精髓,並有機地結合,衝破了時間和空間的界限,跨越了種族和地區的差別,產生了一種動人心魄的藝術感染力,它是傳統文化相容吸納異域文化的光輝典範,經歷了數百年的滄桑歲月依然光采奪目,故而永宣二朝被譽為青花瓷器的「黃金時代」。
明永樂 青花海水葡萄紋盤折沿盤
高7.3cm;直徑38.4cm
HKD 6,844,000
來源
在望山莊舊藏
永樂初期,鄭和七下西洋,中外往來逐漸變密切,此前中斷數十年的海外經貿重開,與中東地區交流開始恢復,其中瓷器一項,深為當地貴族喜愛,每次西下寶船之中都會有青花瓷器。其中永樂青花折枝葡萄紋大盤為當時重要賞瓷器之一,為中外交流盛事之見證者。
本品即為此中之佳例,主體宏碩端莊,胎質細膩潔白,釉汁瑩潤亮青,口沿繪一周海水浪濤紋,內外壁均飾十二朵纏枝花卉,勾畫婉轉流暢,盤心主題紋飾為折枝葡萄圖,所繪葡萄,藤蔓綿綿,碩果累累,佈局疏朗而飽滿。花果紋飾寫實傳神,充分借鑒國畫的筆墨意韻,得其法度,勾、勒、點、染諸法,運用皆宜。線條粗細並用,青料濃淡兼施,從而令畫面富具蒼翠欲滴的意趣,透出凝重雄渾之美,一如朱明盛世,威加四海之氣勢。
明成化 青花嬰戲圖碗
直徑21.5cm;高10.3cm
HKD 15,340,000
本碗侈口,窄圓唇,弧形淺壁,矮圈足。碗內口畫兩道青花一周。外壁繪山水園林奇石景致,中著十六童子于座園中嬉戲,圈足畫回紋一周,口、足加飾青線六道。青花濃豔暈散,深處見黑色結晶斑,白釉微泛青色,凝潤細緻。器底無款。百子圖寓意多福多壽、多子多孫、子孫昌盛、萬代延續,為明代時期宮廷藝術品的重要題材。
← 左右滑動 瀏覽全圖→
參考現存大英博物館之大維德爵士舊藏《古玩圖》,記錄雍正御藏珍器,繪製于雍正六年(1728年),其中二迭共十隻瓷碗,與本品相近,圖見康蕊君,《玫茵堂中國陶瓷》,頁49,圖12。于青花瓷器上使用庭園嬰戲圖,最早可見於永樂宣德之器,參考天民樓收藏一永樂之例,錄於《天民樓藏瓷》,香港藝術館,香港,1987年,編號15。
帶有宣德年款之例,參考《明代宣德官窯菁華特展圖錄》,故宮博物院,臺北,1998年,編號152。後繼承者至萬曆一朝,皆有所見。然而如本類青花嬰戲紋碗,因多無署年款,難以斷代,往往引起爭論。康蕊君於《玫茵堂藏中國陶瓷》中對本品之描述,作品斷代應為介乎於宣德以後、弘治之前。而基於本品的品質甚高,筆者更傾向于判斷本品年份為成化年間。參考一無款成化年製近例,明成化青花「竹溪六逸」雅集圖罐,售於北京保利,2018年6月19日,編號5178,成交價人民幣2702萬。
明正德 青花纏枝蓮龍紋渣鬥
高12.5cm;直徑15.5cm
款識:「正德年製」青花四字雙行雙圈楷書款
HKD 4,720,000
明朝御用瓷器,其所繪龍紋之普遍,是其它朝代所無法比擬的。拍品的頸、腹及口內繪有三組共六條行龍,每組均為雙龍穿行於纏枝花卉中,此種裝飾方法則是正德時期獨特的時代風格之一。本器通體施白釉,微微泛淡青色,釉層較厚,釉面光潔瑩潤。外壁及內壁上部均繪青花穿花龍紋飾,龍捲曲盤旋在花叢中,張牙舞爪,龍首昂起,嘴、眼、角雕刻得逼真生動,齒外露,身藏於花叢中,五爪龍騰空飛舞,採用內凹和陰刻線手法顯露爪部肌肉。此穿蓮龍紋乃正德官瓷中最具特色之圖紋,飾於盤、盌、高足盌、瓶等器。應用之廣,甚或可稱為正德窯之官樣典範。外底有「正德年製」四字楷書款,著筆蒼勁,字體書寫端莊工整。
「宣(德)窯印花白甌,式樣得中,而瑩然如玉……欲視茶色黃白……惟純白色器皿為最上乘,餘皆不取。」
—— 明 高濂《遵生八箋》
明宣德 白釉暗花蓮子碗
直徑20.8cm
款識:「大明宣德年製」青花六字雙行楷書款
HKD 3,127,000
來源
瑞士玫茵堂
出版
康蕊君,《玫茵堂中國陶瓷》,倫敦,1994-2010年,卷2,編號649
本品碗敞口,深弧壁,圈足。盤心暗刻花卉蓮子紋,外壁口沿處暗刻回紋,暗刻一周雙層蓮瓣紋,若隱若現。通體施甜白釉,純若凝脂,素猶積雪。整體造型端莊典雅,充分彰顯甜白釉之純美,甚愜心賞,當為宣德御制瓷器之珍。明初,甜白瓷器專門為永樂皇帝特製,上面或暗刻、或模印,製作費用極為高昂,而于宣德初年因宣德皇帝旨意,才停止燒造,故傳世無多。據《明宣宗實錄》卷二十三記載,「宣德四年五月丁卯……罷饒州(江西)燒造磁器。初,行在工部,奏遣官燒白瓷龍鳳文(紋)器皿畢,又請增燒,上以勞民費物,遂命罷之。」
亦有考證此類碗應貢茶道之屬,明初洪武、永樂、宣德、正統四朝之甯王朱權,著《茶譜》一書,繼承唐宋茶風,開啟明清寫著茶書之風氣。其自述「取烹茶之法,末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以巨甌大碗點茶,其後分茶於「啜甌」飲用,並於「茶甌」條內以推崇茶碗以「饒瓷為上,注茶則青白可愛」;此後,以白釉碗呈現茶湯之色,即受名家推崇。
明宣德 龍泉刻花卉紋大缸
直徑63cm
HKD 2,645,000
本品造型珍罕少見,恢宏大氣,折沿深腹,外壁雕飾上下相錯的兩重折枝蓮花紋,佈局繁密有序,流露出明初特有的豪邁氣概。獨特之處則見脛部雕出卷雲式缸座,別致新穎,益見典雅高貴之氣。其釉水深碧厚潤,敷施於凹凸起伏的紋飾之上,鋪陳出一番有別傳統素雅含蓄的風格,凸顯皇家雍容華貴之一面。
明初龍泉窯承命為朝廷燒造需用器皿,成就龍泉青瓷史上最後的輝煌,期間所出多為大盤大碗和玉壺春瓶、執壺,大部分是用於出洋賞賜海外國家,一部分具有本國傳統特色的器皿例如本品所代表的花器則上貢至宮廷裡服務於帝皇生活,成為名副其實的御用器皿。而且如此造型的龍泉大缸非常少見,目前可見資料當中,僅知中國國家博物館有類似收藏。
明宣德 青花梵文龍穿纏枝蓮紋高足碗
直徑17cm;高11.3cm
款識:「宣德年製」
HKD 2,478,000
本品造型端莊,線條飽滿。通體施白釉,微微泛淡青色,釉層較厚,釉面光潔瑩潤。外壁繪青花穿花龍紋飾,龍捲曲盤旋在花叢中,張牙舞爪,龍首昂起,嘴、眼、角雕刻得逼真生動,齒外露,身藏於花叢中,五爪龍騰空飛舞,爪為五趾,扇形排列在花叢邊。花為纏枝蓮紋,隨舞龍彎轉起伏,恰到好處。此穿蓮龍紋乃明代官瓷中最具特色之圖紋,飾於盤、碗、高足碗、瓶等器。應用之廣,甚或可稱為宣德窯之官樣典範。
明宣德 青花瑞果紋投壺式鳥食罐
高5.9cm
款識:「大明宣德年製」青花六字單行楷書款
HKD 2,006,000
明宣德 青花纏枝蓮蓮瓣紋臥足碗
直徑15.5cm
款識:「大明宣德年製」青花六字雙行楷書款
HKD 2,006,000
明洪武 釉裡紅纏枝牡丹紋大碗
直徑21cm
HKD 3,363,000
出版
康蕊君,《玫茵堂中國陶瓷》,倫敦,1994-2010年,卷2,編號645
展覽
《Evolution to Perfection. Chinese Ceramics from the Meiyintang Collection》,Sporting d’Hiver,蒙地卡羅,1996年,編號104
本品造型沉穩,胎體厚重,器形敦厚典雅。碗直口,深弧腹,圈足,呈墩式,內外均以釉裡紅裝飾。內外口沿均繪回紋一周,腹部繪纏枝花卉紋,莖葉環繞,葉片舒展,纏枝縱橫往復,筆意綿綿而氣脈不斷;碗心繪一枝盛開的牡丹;內壁繪六朵纏枝菊花,葉片細長,尤其纏枝畫法,畫筆流暢,乾脆爽利,頗有中國畫的寫意氣韻。菊花紋是洪武一朝的流行裝飾紋樣,多呈橢圓狀,故又被稱為「扁菊花」,其細長的的葉片、網格狀的花蕊,均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足底內施白釉,圈足露胎處可見少許鐵銹斑。此碗釉裡紅發色純正,造型和紋飾構圖具有非常鮮明的時代風格,可謂洪武釉裡紅瓷器中的代表作品。
洪武釉裡紅,相較明初各類瓷器,罕存於世。繼元朝粗放雄壯、蒼勁有力之製瓷風格,明初,瓷器器形及紋飾則顯恭造之式,有制可循。釉裡紅在元代已經正式燒製,洪武年間的流行應與開朝皇帝朱元璋的喜愛和需求有關。朱即為紅,又是漢族崇尚的尊貴喜慶之色。從語意上理解,把釉裡紅作為朱家皇朝的專用器充滿了霸氣和尊貴,完全符合草根皇帝朱元璋的性格。但明洪武以後,「釉裡紅實難燒製,故用礬紅彩替燒」,然而盛名之下,後世所企。因明初限制對外貿易,進口鈷青料愈發難得,遂國產銅紅料作為其替代品得以更廣應用,此亦為明初瓷器一特徵。依劉新園言,洪武一朝,依先例,取其精華,加以更形,紅釉或釉裡紅瓷器於本朝多有燒製,蔚成體系,見《景德鎮出土明初官窯瓷器》,鴻禧美術館,臺北,1996年,頁52。然銅料嬌火,正色之品存世甚罕。
明嘉靖 黃釉澀胎填綠彩龍紋碗
直徑17.1cm
款識:「大明嘉靖年製」青花六字雙行楷書款
HKD 1,416,000
出版
康蕊君,《玫茵堂中國陶瓷》,倫敦,1994-2010年,卷2,編號696
展覽
《Evolution to Perfection. Chinese Ceramics from the Meiyintang Collection》,Sporting d’Hiver,蒙地卡羅,1996年,編號129
本品碗為敞口,弧壁,圈足。器黃釉為地,外壁刻雲龍紋並填以綠彩,所繪游龍矯健有力,雙目圓睜,鬃揚羽翔,展姿露容,古拙可愛,雖無永樂、宣德盛世威武剛猛之氣,卻獨具意趣,為嘉靖、萬曆時期特有之風格,外底青花雙圈內書「大明嘉靖年製」六字雙行楷書款。
此品為明代嘉靖御窯的典型器物,低溫黃地綠彩瓷。其製作工藝先在坯胎上刻畫紋樣,紋飾上填低溫鉛綠釉,隙地填低溫黃釉。低溫黃地綠彩瓷始創於明代永樂時期,宣德、弘治、正德、嘉靖朝均有燒造。但存世所見其品種之歲寒三友、或可見纏枝蓮紋者居多,龍紋作品甚為罕有。偶見有龍紋之作,近足處多裝飾海浪,而非本品之仰蓮。
明嘉靖 青花纏枝蓮紋葫蘆瓶
高29.8cm;直徑4.8cm
「大明嘉靖年製」款
HKD 1,6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