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洛克拍卖行总征林总
伦敦(London),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简称英国)首都,也是世界上大的金融中心之一,与纽约和香港并称为“纽伦港”。布洛克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在英国伦敦强大的经济、金融、文化的条件下不断发展,并不断吸收英国大量的优质人才,目前布洛克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已经成长为有潜力的国际拍卖行之一。
布洛克从创立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发展歷史,拥有强大的资金财团支持以及大量的买家资源,能够为每一位收藏爱好者提供优质的艺术品服务。
現代主義建築大師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1886-1969)秉持「Less is More(少即是多)」的理念,忠實物料本身的特性,讓作品呈現一種極致之美;而督陶官唐英(1682-1756)則「生剋變化之理,得於抽添變通之道,深諳土脈、火性,慎選諸料」,遵循各種材料之特性,僅僅以造型與單一色彩的組合,在窯火之幻化下,所燒制的顏色釉瓷器,令人望之「細入毫芒,苦心分別,精瑩純全」。
在清代御窯收藏體系中,顏色釉佔據著重要品種的一席之地,往往承載著收藏者精准的眼光與高雅脫俗的品味,傳達出厚積薄發的收藏信條,下列拍場精品回顧,讓我們一窺這些集高品質、稀缺性於一身的瓷器珍品,體味清代景德镇御窯之鼎盛面貌。
清乾隆粉青釉浮雕「子孫萬代」圖葫蘆瓶
「大清乾隆年製」款
高 31.3cm
HKD 34,220,000
來源
1. 佳士得香港,1990年3月20日,編號617B
2. 佳士得香港,1993年3月22-23日,編號780
3. 香港蘇富比,2006年4月10日,編號1522
4.十面靈璧山居舊藏,編號SO406
出版
《大樸尚簡──明清單色釉瓷器菁華展》,保利藝術博物館,2018年,頁164-165,編號60
展覽
《大樸尚簡─明清單色釉瓷器菁華展》,保利藝術博物館,2018年,編號60
瓶呈葫蘆式樣,造型飽滿,端莊大氣。葫蘆瓶通體內外滿施粉青釉,釉汁肥腴細膩,與玉質之瑩潤如脂殊無二致,光華內蘊。外壁模印淺浮雕纏枝葫蘆紋,其枝蔓疏朗有致,佈局之妙,獨見匠心。剔刻精湛細緻,富立體感,所施粉青一色,秀美天成,予人無限嬌美之感。外底處模印「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書款。此瓶端莊秀麗,繪製技法嫺熟,紋飾密而不亂,富有裝飾美感,為乾隆時期的典型器。
葫蘆在我國栽培歷史源遠流長,《詩經•邶風》云:「匏有苦葉,濟有涉深」;《幽風》云:「七月食瓜,八月斷壺」;《小雅》云:「南有木,甘瓠累之」。其中的「匏」、「壺」、「甘瓠」均指葫蘆。除實用功效外,葫蘆因其獨有的外型與特性,又被先人賦予了許多美好寓意:葫蘆,因型似「吉」字,讀音似「福祿」,又多籽,故自古以來便承載起人們希望吉祥如意、福祿雙全、多子多孫的美好心願。乾隆時期國力空前強盛,經濟高度繁榮,祈禱吉祥富足也因此成了當時社會藝術的主流,以葫蘆為題材的各式宮廷陳設亦應運而生,即為這一時期下的產物。
葫蘆器形象徵多產多福,繁葉枝藤及帶斑葫蘆圖紋,更強調其吉祥寓意。葫蘆之圓潤體態,子核豐富,使其自然成為多產多子之象徵。細長瓜藤更代表子嗣綿延無盡,兼因瓜瓞虅蔓相纏,「蔓帶」諧音萬代,有瓜瓞綿綿,子孫萬代之意。葫蘆諧音福祿,其外形似吉字,葫蘆瓶又有「大吉瓶」之稱。
清 《雍正道裝雙圓一氣圖》
從宮廷到民間,葫蘆被視為求吉護身、闢邪祛祟的法寶。道家認為葫蘆內另有天地,是神仙洞府之所在,把理想的仙境稱為「壺天」,常以葫蘆象徵煉就內外丹藥的鼎爐,並視其為儲存丹藥的理想器皿,葫蘆自然成為道家法器。清代《雍正道裝雙圓一氣圖》中,雍正皇帝身著道裝與道士交談,其前方即為一葫蘆,仙氣繚繞。
顏色釉瓷雖然遠觀一色,但微觀則變化萬千,例如折角處、花紋轉折處均有深淺色差,但又極富有「秩序感」,而「青釉」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佔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宋代青瓷影響後世近千年,其中以官、汝、龍泉窯燒製最為出色,他們同時又追求玉質感,更是宋代美學的基調。這類器物成為元、明兩朝鑒賞家收藏目標,也是清代皇帝的珍愛。
· 爐鈞釉 ·
似山嵐雲氣,斑駁陸離,於烈焰中幻化出別樣瑰麗,令賞者如癡如醉。
清雍正爐鈞釉綬帶如意耳葫蘆尊
「大清雍正年製」款
高17.7cm
HKD 24,780,000
來源
1. 香港蘇富比,1999年11月1日,編號348
2. 亞洲重要私人收藏
3. 香港蘇富比,2006年10月8日,編號1010
4. 十面靈璧山居舊藏,編號EK303
展覽
《大樸尚簡──明清單色釉瓷器菁華展》,保利藝術博物館,2018年
出版
1. 《香港蘇富比三十週年(1973-2003)》,香港蘇富比,2003年,圖版143
2. 《大樸尚簡──明清單色釉瓷器菁華展》,保利藝術博物館,2018年,編號99
本品斂口,形似蒜頭,口沿及上部呈圓形,束頸,溜肩,中間束腰類似葫蘆,兩側對稱置彎曲的如意形耳以連接上下部,下腹部渾圓,精美大氣,廣底,淺圈足。通體施爐鈞釉,色澤深沈,底落「大清雍正年製」六字三行篆書款,工整古樸。
本品外形端莊,紅紫交融之色散布遍體,時代特徵一如古人所言,色澤深沈瑰麗,氣度非凡。此種釉色獨雍正一朝特有,除乾隆初期個別器物延續紅點外,往後再不復見,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釉面中藍與紅二色,在垂流中變化萬千,交融呈一體。釉中諸色渾融交錯,迷離迤邐,妙不可言。清代《南窯筆記》載:「爐鈞一種,乃爐中所燒,顏色流淌中有紅點者為佳,青點次之」,本品即為筆記所載之有紅點者,俗謂「高梁紅」。
爐鈞釉瓷品稀有,其中綬帶如意耳葫蘆尊更屬珍罕。本品更形典雅,目前資料尚未見造型、裝飾與之皆相同的藏品。此類如意耳尊甚受宮廷喜愛,本品造型沈穩而秀雅,釉面失透滋潤,釉色深沈,流淌的綠釉交混點點紅斑,似山嵐雲氣,斑駁陸離,於烈焰中幻化出別樣瑰麗,可令賞者如癡如醉。
清乾隆爐鈞釉梅瓶
「大清乾隆年製」款
高33.8cm
HKD 5,546,000
來源
1. 倫敦蘇富比,1991年12月10日,編號293
2. 香港蘇富比,2001年5月1日,編號520
3. 十面靈璧山居舊藏,購自Eskenazi,編號EK77
出版
1. Giuseppe Eskenazi 及 Hajni Elias,《埃斯肯納齊中國藝術品經眼錄》,倫敦,2012年,頁351,圖版434
2. 《大樸尚簡─明清單色釉瓷器菁華展》,保利藝術博物館,2018年,頁264,編號101
展覽
《大樸尚簡─明清單色釉瓷器菁華展》,保利藝術博物館,2018年,編號101
此梅瓶尺寸碩大,不為多見。瓶小口,唇微撇,短頸,豐肩,腹部下斂,瓶體修長,精美雅致。梅瓶線條流暢,極為典雅。其通體施爐鈞釉,均勻純淨,淡雅光潔。足內刻「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書款識。
本瓶獨特之處,在於其碩大尺寸,高近34公分。翻閱海內外公私收藏資料,未見其他大尺寸爐鈞釉梅瓶之例。如此大尺寸之乾隆顏色釉梅瓶,亦不為多見。霽藍釉之例,高35公分,售於佳士得香港,2010年12月1日,編號2971。天青釉之例,高32.3公分,售於香港蘇富比,2011年4月8日,編號3004。仿汝釉之例,高35.2公分,售於北京中漢,2013年6月17日,編號150。窯變釉之例,高34公分,售於北京誠軒,2016年5月15日,編號838。本品為傳世兩例乾隆御窯爐鈞釉梅瓶中尺寸最大一例。
清雍正鑪鈞釉雙耳鑪
「大清雍正年製」款
闊 22cm
HKD 7,820,000
來源
1. 19世紀末至1970年代,盛宣懷家族遞藏
2. 1970年代至今,亞州重要私人收藏
清雍正爐鈞釉沖耳爐
「大清雍正年製」款
高10.8cm;直徑16cm
· 茶葉末釉 ·
「色如碧玉,光彩中斑駁古雅。」
— 唐英 《陶成紀事碑》
「黃雜綠色,嬌嬈而不俗,艷於花,美如玉,範為瓶,最養目。」
— 清末 寂園叟 《陶雅》
清乾隆茶葉末釉綬帶如意耳葫蘆尊
「大清乾隆年製」款
高18.1cm
HKD 19,470,000
來源
1. 香港蘇富比,1979年5月21日,編號126
2. 何鴻卿爵士舊藏
3. 馬錢特,倫敦,2002年
4. 佳士得香港,2006年5月30日,編號1253
5. 上海四方齋舊藏
6. 十面靈璧山居舊藏,編號EK385
展覽
1. 《中國文物集珍:敏求精舍銀禧紀念展覽》,香港藝術館,香港,1985-1986年,編號188
2. 《Recent Acquisitions 2002》,馬錢特,倫敦,2002年,編號21
3. 《大樸尚簡──明清單色釉瓷器菁華展》,保利藝術博物館,2018年
出版
1. 《中國文物集珍:敏求精舍銀禧紀念展覽》,香港藝術館,香港,1985-1986年,編號188
2. 《香港蘇富比二十週年(1973-1993)》,香港蘇富比,1993年,圖版329
3. 《Recent Acquisitions 2002》,馬錢特,倫敦,2002年,編號21
4. 《大樸尚簡──明清單色釉瓷器菁華展》,保利藝術博物館,2018年,編號74
本器斂口,葫蘆形身,上部作蒜頭狀,腰間內收,束以凸棱一道,下部豐腹渾圓,淺圈足,兩側以如意形彎耳連接上下;通體及底施茶葉末釉,口沿及如意耳棱角、邊沿等處泛褐色。底刻「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書款。
茶葉末釉是清末民初出現的描述這種黃綠色結晶釉的形象稱呼,《陶雅》(晚清寂園叟撰)卷下二十三:「茶葉末一種,本和黃、黑、綠三色而成,以雍正仿成化者為貴,然者成化之有茶葉末者明矣,仿明者略偏于黑,雍正官窯則仿于黃矣。而尤以綠色獨多者,蓋乾隆窯也。」民國時期又將廠官釉分為「大茶葉」、「新橘」、「鱉裙」、「王八綠」、「蟹甲青」、「鱔魚黃」等,此尊的顏色偏綠,滋潤細膩,其中夾雜著的黃黑色細小斑粒燦若晨星,釉面略帶鬃眼,根據「深綠之有鬃眼者謂之新橘」《陶雅》卷下十八的說法,因此應定之為典型的廠官釉或茶葉末釉中的「新橘」類,為廠官釉中極為少見的奇品特類。如意耳尊是清雍正、乾隆時期官窯流行的尊式之一,因裝有如意形耳而得名。本品造型甚為獨特,此類如意耳葫蘆尊本於乾隆一朝燒造甚少,館藏與市場流通中之例不為多見。
清雍正鱔魚黃釉雙如意耳尊
「雍正年製」款
高23cm
展覽
《Evolution to Perfection-Chinese Ceramics from the Meiyintang Collection》,Sporting d’Hiver,蒙地卡羅,1996年,編號172
出版
康蕊君,《玫茵堂中國陶瓷》,倫敦,1994-2010年,卷4,編號1813
本品瓶撇口,短頸,折肩,深弧腹,高圈足外撇,削足考究,足端露胎呈紅褐色。整體器形端莊,全器通體施蟹甲青釉,釉面平整光潤,發色沉穩,色澤深沈靜穆。肩部、底部飾弦紋,使得顏色釉面掠其漣漪,凸出之弦紋處釉色微淡,相互映襯,賦予變化;頸部兩側裝飾有如意形製耳一對,底部亦施蟹甲青釉,正中落「雍正年製」四字雙行模印款。
此尊樣式與瀋陽故宮博物院館藏一例「清雍正冬青釉雙系耳撇口罐」相同,可參見《瀋陽故宮博物院院藏文物精粹 瓷器卷 下》,萬卷出版公司,頁56-57。本品尊為仿古銅器造型,造型古樸。通體釉色素雅高貴,為標準的雍正內廷陳設典型器。與本品同造型之器亦可見仿汝之例,於市場流通。而雍正一朝,飾有如意耳在瓷之器,多見有大型方壺傳世,亦為顏色釉裝飾,通高在50公分有餘。而在小器之上裝飾如意耳之雍正例,傳世極為罕有。
清代雍正、乾隆二朝之陳設瓷器溯自高古青銅壺,甚為盛行,可見各式釉色更為大型壺尊,多作貫耳或無耳,參考一件青花貫耳尊,飾花卉紋,現藏香港藝術博物館,展出於《清瓷薈錦:香港藝術館藏清代陶瓷》,1984年,編號63,另一件仿官釉例,曾二度售於香港蘇富比,2001年5月1日,編號525,及2013年4月8日,編號3051。一例乾隆青釉浮雕尊,無耳,錄於John Ayers,《Chinese Ceramics in the Baur Collection》,卷2,日內瓦,1999年,圖版290。
清雍正帝文化底蘊深厚,藝術修養耀古爍今,因其嚴謹的個性使然,事必親躬,務必力求完美。對於宮廷器用,雍正十分重視,有「文雅」、「細」、「素」的褒贊,也有「俗」、「厚」、「粗糙」等批駁。在此種嚴苛條件下,當朝官窯瓷器「參古今之式,匯以新意,備儲巧妙」,擁有「精緻文雅、玲瓏秀美」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