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东京国立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20拍卖时间

名称:日本东京国立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20拍卖时间

供应商:哈布斯堡国际拍卖行

价格:面议

最小起订量:1/件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天府路1号

手机:19102030840

联系人:林家 (请说在中科商务网上看到)

产品编号:160516702

更新时间:2024-11-16

发布者IP:113.57.92.111

详细说明

  本公司充分利用艺术品资本化运作的方式,积极开拓,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国内外藏家、众多艺术品投资人的一致好评和认可。公司与众多国际和国内知名私人收藏家及国内外艺术品相关从业机构,提供专业、优质、便捷的服务,致力于艺术品的流通环节,真正为客户服务,为藏家构建一个健康、良性、的流通平台。

  时至暮春,一场时雨来的正是时候,一派绿肥红瘦之景,正是饮春茶的时节。而“器为茶之父”,一杯好茶离不开茶具的衬托,今日特甄选数件文人茶具精品,以飨同好,愿各位且饮一杯清茶,与曼生同赏绿肥红瘦。

  明代后期,思想冲击、百家争鸣,王阳明的心学尤其受到文人士大夫的推崇,明清时期的茶道具也在这股文人之风的影响下从普通器具转化成为文人表达心性的雅玩,而紫砂在各类茶器材质中独受文人的喜爱正是因其朴素雅致、自然天趣的本质,由此应运而生的曼生壶,跳出清代后期过度追求技巧、精致的工艺,还原了紫砂泥料本身苍古拙朴的特质,辅以诗文题画中的金石意趣,一件雅致的曼生紫砂不仅带来了茶香四溢的谷雨午后,亦浸泡出了深厚而纷杂的人生况味,实为文人生活难得的无声挚友。

  陈鸿寿

  陈鸿寿(1768~1822年),字子恭,号曼生、曼公、恭寿、翼盦、种榆仙吏、种榆仙客、夹谷亭长、老曼等。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书画家、金石家。清乾隆三十三年生,道光二年卒,在世五十五年。嘉庆六年他应科举中拔贡,善古文辞。以后他曾任赣榆代知县、溧阳知县、江南海防同知。

  其工诗文、书画,又结识了宜兴的制壶名手杨彭年等兄妹,因此创制了茗壶造型十八式,每個式样都选擬题铭,由他与郭频伽等书画名家共同设计,分别书写,最后由杨彭年加工制作,这些茗壶在当时受到了社会文人雅士特别喜爱,称之为“曼生壶”。书法长于行、草、篆、隶诸体。行书峭拔隽雅、分书开张纵横,独步有清一代。篆刻师法秦汉玺印,旁涉丁敬、黄易等人,印文笔画方折,用刀大胆,自然随意,锋棱显露,古拙恣肆,苍茫浑厚。为“西泠八家”之一。著有《种榆仙馆摹印》、《种榆仙馆印谱》行世,诗文有《种榆仙馆诗集》、《桑连理馆集》。

  清嘉庆 陈曼生铭杨彭年制紫砂石铫式提梁壶

  “阿曼陀室”、“彭年”款

  释文:“君子有酒,奉爵称寿。曼生铭”、“仿坡公石铫作酒器”、“午”

  高16cm

  来源:庞元济“虚斋”旧藏

  出版:

  1.《虚斋名陶录》上册,页51-52。

  2.《书、画、印、壶:陈鸿寿的艺术》页242,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2005.12。

  壶为紫褐色,包浆浑厚。此壶乃曼生十八式中之石铫壶,由杨彭年制作,陈曼生刻铭。最早著录于清末民初海上大收藏家庞元济的《虚斋名陶录》。《虚斋名陶录》收录庞氏藏陶,与《虚斋名画录》并称。此壶为《名陶录》中八件曼生壶之一。此壶提梁当年在使用当中被缠绑皮绳,经百多年使用后包浆古朴浑厚。到民国初年此壶不再被继续使用,先被庞元济(1864-1949)收藏并出版,后被山东一李姓空军上校作为古董收藏并被配置锦托,并与其它藏品一起装入特制木盒,并于国民党政府撤退时辗转到了台湾,并被寄存于台北故宫。1970年代,茶具收藏家罗桂祥先生曾在台欣赏这些收藏。五十多年后,由李家后人委托纽约古董商E & J Frankel Ltd.寄卖,并出版图录。两年后,再次被出版于《书、画、印、壶:陈鸿寿的艺术》一书中。这把茗壶传奇般的收藏经历见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谢瑞华的文章《海外庋藏曼生壶》。

  此壶为一把传承有续,在私人收藏中无可争议的“曼生壶”真品,殊为可贵。壶身为圆筒形,由下向上渐敛,有提梁及直流。穹形壶盖,半环盖纽,壶身两面以陈曼生特有的西泠爽利刀法隶书刻铭,金石气十足。一面刻“仿坡公石铫作酒器”,宋代苏东坡曾卜居宜兴蜀山,东坡有一把提梁石壶终日相伴。因此宜兴陶人仿作此式并名曰“东坡壶”。另一面刻“君子有酒,奉爵称寿”。庞元济指出,“君子有酒”出自汉《焦氏易林》,“奉爵称寿”出自汉史晨乡《孔庙碑》,其“隶法纵逸,为曼翁得意书,颇近东汉摩崖,壶底有阿曼陀室方印,旁书一‘午’字,或是造壶时以地支计数耳”。“阿曼陀室”,为曼生壶必钤之印。“阿曼陀”为梵语译音。一说意为“众神会聚之所”;又一说与“曼陀罗花”有关《法华经》言,佛说法时,天雨曼陀罗花。有论者认为“阿曼陀室”是陈曼生与杨彭年合作专事紫砂创作的工作室。壶盖内有小印“彭年”,即制壶者为杨彭年。杨彭年,字二泉,荆溪人,为一代制壶名匠,他改变了乾隆时合模制壶法,恢复了时大彬的手捏古法,是陈鸿寿设计制作“曼生壶”的最佳合作搭档。陈鸿寿评价道:“杨君彭年制茗壶得龚时遗法”,彭年壶与曼生铭互相成就,乃为名品。此壶既可沽酒,又可品茗。“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此器“大巧若拙”,令人惊艳。

  清 陈曼生铭郭频迦书画石瓢壶

  “阿曼陀室”阳文篆书印款

  释文:“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老曼铭、频迦书。”

  来源:孙伯渊旧藏

  出版:

  1. 李景康,张虹著,《阳羡砂壶图考.上卷》(香港: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再版,1998),页36。

  2. 台湾历史博物馆展览组编辑,《茶的文化》(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1997),页146。

  3. 黄玄龙主编,《金石癖:文房搨本集》(台北:翦淞阁,2011),页144—145。展览:「茶的文化」特展,台湾历史博物馆,台北,1997。

  此壶平盖、桥钮、直流、折把、敛口、鼓腰、圜底、乳丁三足,轮廓周整,浑朴有致。壶身行书刻铭「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并署款「老曼铭、频迦书」,另侧刻一纵恣峥嵘的穿眼奇石,底钤「阿曼陀室」阳文篆书印款。

  此式谓之「石瓢」,缘于北宋周穜赠石铫壶给苏轼的典故。石瓢壶式以四个钝角三角形,虚实互生,结构而成。造型简练,壶身有较大可供书刻的装饰面,乃曼生壶中的经典造型。

  清中期 陈曼生铭杨彭年制紫砂诗文却月壶

  “彭年”、“阿曼陀室”款

  释文:“合之则全,偕壶公以延年。曼生铭”

  长17cm

  出版:《玫茵堂中国陶瓷》,康蕊君,伦敦,1994-2010年,卷4(2),编号1857。

  半月式,胎呈深褐色,器表光滑。弧形扁体,直身,仿汉代瓦当。流略弯,流口呈S形。嵌盖位置较小,在半瓦当器体上部中心,半弧形盖钮,正面沿平整,盖面亦呈弧形与身筒形成一体。壶身一面有曼生行书铭文:“合之则全,偕壶公以延年。曼生铭”

  阿曼陀室,为陈曼生房室名,在陈曼生自书的尺牍书页上,钤有“阿曼陀室”印章。民国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图考》:“尝疑‘阿曼陀室’为曼生室名,而苦乏佐证。去春因研究曼生书法,叶子次周出其尊甫所藏曼生墨迹尺牍十数通,牍尾赫然有‘阿曼陀室’印章,始知曩者所疑果获证实。或疑曼生去任(溧阳县宰)后,以‘阿曼陀室’印贻彭年,姑备一说。”

  清中期 陈曼生铭诗文汪鸿(小迂)作并刻梅花“却月”锡壶

  释文:“新月半规,清风七碗,恐招损而戒满。曼生铭”、“小迂作”

  宽19cm

  备注:郭若愚旧藏。

  出版:

  1.《诗酒茶情—清代制壶名家遗珍》页70-71,图16,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2006年出版。

  2.《郭若愚博物品鉴—智龛品壶録》页49-53,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7月出版。

  此壶纯锡制,镶硬木为柄,壶带盖,白玉半月型钮,长直口,圆肩,壶壁厚实,器型轻巧有趣,转角处线条明朗规整,外形呈却月造型。甚具实用功能。壶身一面刻寒梅,署款“小迂作”、另一面刻诗文“新月半规,清风七碗,恐招损而戒满。曼生铭”, 字画笔划中均填漆,字体潇洒,相应成趣。《耕砚田斋笔记》称扬彭年制曼生壶,刻锡亦佳。此壶为曼生设计十八壶式之一,为杨彭年所制。

  锡壶与一般紫砂壶相比,制作锡包壶主要由文人参与,壶上面的诗词、刻字都代表文人的个性创作,尤其是镶玉的处理,尽显风雅。从紫砂壶的特性而言,锡包壶“能发真茶之色、香、味”,“既不夺香,又无熟汤之气”。在紫砂外镶金属锡,可增加其牢固并提高保温效果。嘉道以后,紫砂锡包壶已逐渐减少,甚至不见制作,传世精品不多,可赏可用,最适座右把玩。

  汪鸿(1768—1822年),字延年,号小迂,安徽休宁人。客陈鸿寿(一七六八-一八二二)幕。画花乌、山水,皆秀出时流,与钱杜、改琦、张铿、郭频伽、曹种水诸人友善。盖皆桑连理馆旧交。其所学得力于陈鸿寿,花鸟尤长,大约以恽寿平、华端为法。亦工铁笔,凡金、铜、瓷、石、砖、瓦、竹、木之属,无一不能奏刀,亦无一不精妙。兼能修古琴,吹洞箫,自度曲,分刊节度,穷极幼眇。《墨林今话、画人新咏、广印人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