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阳春三月,紫禁城中最合时令的地方当数乾隆花园第一进院。园中的禊赏亭坐西朝东,沐浴在暮春的晨曦中。地面凿石为渠,曲水流觞。其翫趣,当取自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源于永和九年春天那一场水边的盛会,因此又称“禊帖”。清风袭来,耳边恍若听到潺淙流水之音,花影扶疏中,那蜿蜒来去的岁月便好像复活了一样。史上,乾隆皇帝于烟花三月曾六下江南游历,亦不曾观尽景致,而至1783年美国宣布独立时,乾隆已经五次下江南了,而次年,他又意犹未尽的游历了最后一次。其实,无论是“乾隆的最后一梦”装饰极近奢靡的倦勤斋,还是阳春晨曦薄雾中的禊赏亭“曲水流觞”,逐“门外”景致再有春深花事繁,倒不如自家“絮扑窗纱”的安宁、曼妙。是以敬三月春日依旧居家办公为国贡献的人们。在此早春时节,呈现若干雍正、乾隆两位帝王之洋彩内廷审美造瓷之趣,是为安居格物之上选。
清雍正 柠檬黄地洋彩浮雕花鸟宝瓶纹六方瓶
「大清雍正年制」款
高45.2cm
成交价:RMB 67,760,000
明清宫廷艺术及重要瓷器、工艺品 Lot2046
康熙皇帝潜心西方格物之学,积极吸取外国先进文明,对西洋当时流行画珐琅工艺竭力摹制,并获得成功,彩绘工艺首次运用“泰西”之法;雍正皇帝鉴赏品味脱俗超轶,对西洋文化的运用亦独具匠心,宫廷画珐琅工艺臻于极致,品格不凡,而纹饰题材仍是偏重于中国传统范畴;乾隆皇帝兴趣广泛,对西洋文化的借鉴更多侧重于具体装饰功能方面,他颇为推崇西洋装饰形成富丽堂皇之效果,因此登基之初即命传教士设计并建造了圆明园当中的西洋楼建筑群,成为中西文化交融的一处时代标志,在宫廷工艺品的设计与制作上,乾隆皇帝的喜好致使西洋元素的运用空前绝后,也让西方为之惊叹不绝,其中洋彩瓷器的广泛出现与流行,铸就了中国陶瓷史上一段洋溢西洋气息的佚丽篇章。
清雍正 洋彩浮雕巴洛克式花卉螭龙纹花台
「雍正年制」款
高45cm
成交价:RMB16,675,000
陶成——雍正御窑掇英 Lot6330
雍、乾两朝唐英督陶在任期间,下定决心“用杜门、谢交游,聚精会神,苦心竭力,与工匠同其食息者三年”来精进技艺,并在乾隆的监督与设计下多次“照新样呈进”。唐英在乾隆八年奉谕编撰完成的《陶冶图册》第十七编「圆琢洋采」中曾作如此评述:「圆琢白器,五采绘画,摹仿西洋,故曰洋采。须素习绘事高手,将各种颜料研细调和,以白瓷片绘染烧试,必熟谙颜料、火候之性,始可由粗及细,熟中生巧,总以眼明、心细、手准为佳。所用颜料色同,其调色之法有三:一用芸香油,一用胶水,一用清水。盖油色便于渲染,胶水所调便于拓抹,而清水之色则便于堆填也。」文中明确指出洋彩的最重要特点——与瓷胎画珐琅使用相同的颜料。
左右滑动浏览全图
清乾隆 洋彩「江山一统」八卦玲珑旋转笔筒
「大清乾隆年制」款
直径10.4cm;高12.1cm
成交价:RMB48,300,000
禹贡(一)乾坤掷—古今东西间的乾隆宫廷艺术幻境 Lot5431
洋彩正是十八世纪清宫与西洋文化交流互动而产生的艺术珍品,它是雍乾时期清宫对运用西洋绘画技法描绘的彩瓷的正式名称,乾隆朝《活计档》、《陈设档》多作“磁胎洋彩”,原配木匣上也皆刻上“洋彩”品名。“洋彩”名称最早出现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唐英所撰之《陶务述略碑记》:“洋彩器皿,本朝新仿西洋珐琅画法,人物、山水、花卉、翎毛,无不精细入微。”雍正皇帝谕旨唐英烧造一批洋彩五供器皿,必有其专门的目的,考当今两岸故宫皆无此批洋彩五供收藏,可证此类器皿似不曾供奉紫禁城内。结合雍正皇帝的爱好与习惯,应是供奉陈设于圆明园之内。
清乾隆 洋彩江山万代如意耳琵琶尊
「大清乾隆年制」款
高37cm
成交价:RMB94,875,000
禹贡(二)秋江碧—乾隆御制洋彩江山万代如意耳琵琶尊 Lot5421
左右滑动浏览全图
清乾隆 洋彩加金镂雕团螭纹开光
内绘「时时报喜」双龙耳转心瓶
「大清乾隆年制」款
高38cm
成交价:RMB92,000,000
禹贡Ⅱ——乾隆御制洋彩“时时报喜”转心瓶
五福五代清宫秘翫 Lot5716
几件器物皆尊贵典雅,釉彩妍美多姿,珍罕程度必为世人所推崇,其最具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之处,即在于它的出现丰富雍正、乾隆二朝洋彩瓷器的实物数据,完整地复原出雍正、乾隆洋彩之全貌,印证文献关于洋彩烧制的记载,还原一段近乎遗忘的辉煌历史。它凝聚了唐英对磁胎洋彩、磁胎画珐琅彩的一份特殊感情和对景德镇窑业创新的无比激情,同时,它的出现更是开启了中国陶瓷工艺史上一个新潮流的到来,见证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盛况,蕴涵着千古一帝的无比自信与至高品味,殊为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