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洛克国际拍卖公司大陆总征林总
按照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内在规律,建构创新发展基本的架构,不断深化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已摸索出了一个基本的架构,这一架构的重点要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积极推动艺术品资源系统化、资产化、金融化为中心的中国艺术品市场资产化进程,是当前推动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核心环节。
二是积极推动艺术品要素市场为中心的中国艺术品资本市场的发展壮大,是从长远上保证中国艺术品市场壮大发展的内在动力;三是积极推动中国艺术品市场以征信体系为核心的诚信体系的建设,是中国艺术品市场做大做强的最为有力的支撑;四是积极推动以艺术品市场立法为核心建构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监管体系,是中国艺术品市场科学、规范、持续发展壮大的重要保障与前提。
五是积极推动以前沿理论研究与实践前沿为中心的理性精神及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培育,是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壮大的重要前提与不可缺少的市场精神建设;六是积极推动以建构艺术品市场的管理体制为中心的“政府——行业组织——市场---企业”为主体的管理体系,是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壮大的体制保障;七是积极推动以审美文化重建为核心的利用市场机制来推动社会美育及艺术大众化发展,是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重要的环境建设。
分水技法是传统青花瓷绘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骤。用青花料在瓷器坯胎上勾勒纹饰后,在纹饰的轮廓线内,以含不同分量青花料的浓淡料水,分出深浅不同的色调,这一过程谓之“分水”或“混水”。
分水是表现和处理画面色调的一种技法。历史上,分水技法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繁盛到衰落,有着独特的发展轨迹,研究各代青花分水技法状况有助于我们对青花瓷进行准确断代。
酝酿过渡期——元代至明成化中期之前
元代绘制青花瓷受文人水墨画技法影响的痕迹十分明显,使用拓涂法来表现画面的不同色调,其拓染手法与文人写意画如出一辙,与典型分水技法(即康熙“青花墨分五彩”分水技法)有明显区别。
1、在技法上。拓涂法直接用笔将料涂染在坯上,因而有明显的笔触痕迹,而典型分水技法则是使用特制分水笔也即鸡头笔通过滴水的方式渲染,笔尖与坯体之间始终隔着一层水,因此没有笔触痕迹。
元青花人物故事
2、在色阶上。拓涂法的色阶远不如典型分水技法的色阶丰富,拓涂法色阶通常只有两三种,而典型分水技法基本色阶有五种,运用巧妙者能达十余种。
元青花缠枝莲鱼藻纹大盘局部
3、在艺术风格上。拓涂作品显得粗犷奔放,自由洒脱,而双勾分水作品则清新灵秀,工整细致。
元 青花云龙赶珠纹大罐局部
进入明代之后,处理色调的技法由元青花大笔拓涂迅速被小笔拓涂之技法所取代,并流行于明永乐、宣德时期直至明成化前期。永宣青花小笔拓涂法由于一笔所蘸之料偏少,先浓后淡,一笔不能完成对色调的处理,往往需再蘸料绘制,因而整体色调上产生浓淡交错的奇妙效果,虽同受伊斯兰艺术风格影响,但整体艺术气氛是不相同的。
明永乐青花折枝荔枝纹双耳扁壶
明永乐青花山茶纹扁壶
从历史发展来看,分水技法是在拓涂法的基础上演进而来的更先进的处理色调的方法,从元青花雄健有力的大笔拓涂到明永宣青花的小笔细拓,再发展到不留笔痕的分水技法,其目的都是为了产生更好的色调层次效果,是一个顺理成章的发展过程,因而元至明成化早期可以看作是分水技法的滥觞期。
明宣德青花缠枝花卉纹盘
明代宣德青花戏珠龙纹鼓腹钵
发展期——明成化中期至清康熙前期
真正意义上的分水技法自明成化中期开始初步形成并呈发展势头。
成化中期之后,改用国产之陂塘青(平等青),形成典型成化青花,一改永宣青花之小笔触拓涂着色之手法,而改用双勾线条,然后用含多水羊毫笔在轮廓内晕染,虽然分水只有浓淡两种色阶,但已经看不到笔触痕迹,从而可推断其可能已开始使用特制分水笔进行分水渲染了。
明成化青花莲龙纹盘
这种新的处理青花色调的先进方法,为一重大进步和变革,虽尚不成熟,常混浊不清,甚至有将轮廓线染糊者,并因只有两色,层次感还不如永宣青花,但对成熟的多色分水技法的出现有开路奠基之功。
明成化青花番莲纹碗
其后的弘治、正德朝分水技法仍未有明显进步。至嘉靖时,则已开始出现少量的分水层次清晰,色调增多之作。隆庆、万历之后直至清康熙早期则普遍达到三个色阶以上,有的作品甚至直逼五色青花之效果,可以说其分水技法离最完善的康熙中期青花巅峰只差咫尺,呼之欲出了。
明弘治青花人物图三足炉
明正德青花人物纹套盒-北京故宫
成熟期——清康熙中期
1681年后,清官窑正式重新确立,进入康熙朝中期时代,此期青花发色靓丽,呈纯粹的翠毛蓝色,并在分水技法方面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最顶峰。由于此期青花料制炼极精纯而不晕散,亦无铁锈斑之瑕疵,故分水技法得以更得心应手地运用。
康熙青花雉鸡牡丹纹凤尾尊-北京故宫
人们往往称康熙青花为“料分五色”、“青花五彩”等,青花料通常调为五个色阶,即: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绘法上借鉴了中国画的墨分五色,并结合运用了西洋画表现手法,因而深浅层次变化多端,极富节奏感和立体感,与中国画风格趋于一致,既有写意之作,亦有工笔之作。
清康熙青花“红拂传”图棒槌瓶-北京故宫
在实际操作中,色阶因分水笔法的讲究,常能分出更多的色阶,甚至一笔也能分出浓淡两种色阶,青花料水也因分水的多层次,而在坯胎上形成如指捺般的水印痕迹,这种指捺痕在明万历后期即已出现,从而说明明万历后期始,可能已经使用了同样的特制分水笔和分水料。
清康熙青花海水云龙纹梅瓶
这种空前绝后的分水技法至康熙晚期时即已衰退,色泽灰暗晕散,层次不清,但仍保留有指印痕。雍正朝青花很多延续康熙晚期风格,除少量外,发色普遍更趋淡雅,晕散,有大量仿古之作,分水技法仍呈衰落之势。
清康熙青花西厢记故事图长颈瓶-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乾隆早期,与雍正朝相仿,中期后,则出现了分水技法的复兴,大部分作品形成正蓝色调,层次清晰,色泽青亮无晕散,晚期后再次衰退。乾隆之后的历朝青花均呈逐渐下滑趋势,而康熙中期和乾隆中期之典型青花分水作品则为后世效仿之楷模,凡仿康熙、乾隆之作,历代时有上乘佳品出现,尤以光绪朝仿者为最盛,几达以假乱真之地步。
清雍正仿木纹釉青花山水人物笔筒
明成化中期之前无典型分水技法,笔触明显,因此凡纯用笔触处理色块者皆为成化中期之前,其中,元青花多为大笔触,而永宣至成化早期则皆为小笔触。成化中期发展为分水技法,但只分浓淡两色,为此技法之雏形。
明成化青花婴戏碗
明隆庆、万历之后至清康熙前期则发展为三种以上色阶,因此,凡只浓淡两色阶之分水青花大多为明成化中期至隆庆万历时期之作,而三种以上但未至五种以上者则多为隆庆万历至康熙前期之作。康熙中期形成五种以上色阶,为最典型的分水技法。
明隆庆青花双凤纹碗
明万历青花经文观音菩萨图碗-北京故宫
清嘉庆青花云龙纹螭耳瓶局部
清道光青花八吉祥纹盂
此后,只乾隆中期和嘉庆、光绪等朝仿康熙乾隆青花之作能基本达到康熙青花水平,余皆不能,但除仿永宣之作外,其分水色阶一般都有五种以上,形成流传至今之传统定例,只是层次常混浊不清,色泽亦不及康熙乾隆青花美观亮丽而已。因此,认真研究和分析各朝分水技法,对古代青花瓷之鉴定是大有裨益的。
布洛克從創立至今已有近百年的發展歷史,擁有強大的資金財團支持以及大量的買家資源,能夠為每一位收藏愛好者提供最優質的藝術品服務。由於近年來中國藝術品在國際藝術品舞臺大放異彩,潛力巨大,布洛克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決定大舉進軍中國藝術品市場,與亞洲地區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