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商铺首页 >> 行业资讯 >> 详情

杭州谦善拍卖征集黄秋园书画作品

时间:2017-11-22 10:09

  杭州谦善拍卖征集黄秋园书画作品 

  {杭州谦善}

  免费送拍免费交易

  黄秋园(1914~1979),江西南昌人,名明琦,字秋园,号大觉子、半个僧、清风老人,1914年生,1979年5月逝世。自幼爱画,后到银行工作,其书画创作全在业余进行。他聪明好学又功底深厚,成就极大,1970年后将全部精力投入书画创作,达到他一生艺术创作的高峰。逝世五年后,他的作品公诸于世,震撼整个中国画坛。一代宗师李可染先生曾叹:“国有颜回而不知,深以为耻”。1987年中央美术学院追聘黄秋园为名誉教授,中国画研究院追聘他为荣誉院委委员,1987年在南昌建立黄秋园纪念馆。

  黄秋园擅长山水、人物、花鸟、书法,尤以山水画成就最高,影响最大。其山水画由传统入手,开创出个人风格强烈的画风,正如李可染评价“有石溪笔墨之圆厚、石涛意境之清新、王蒙布局之茂密,含英咀华,自成家法”。

  在创作中,黄秋园尤以巨幅为胜,构图布局往往顶天立地,整幅落墨,点线密集,不留空白,所谓上不留天,下不留地,茂密处透露出浓淡深浅的灵气,故有“天满一星”画家的最高称誉。他的山水往往“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章法茂密、点线绮集、满幅经营、繁而不乱。画中人物虽小,仍能形神兼备,无一懈笔。

  黄秋园还独创了一种有别于历代名家的皴法新技法“秋园皴”,生前编著了《中国山水画传统技法》一书。

  黄秋园晚年的山水有两种面貌十分引人注目。一种格局近乎宋人,层峦叠嶂,骨体坚实,墨法精微,画面不强调空间的纵深,反复用鬼脸皴,形成一种现代感。另一种笔法远胜元人,丘壑雄奇错综,植被丰茂多变,从中可看出他对传统山水的领悟已达到极高的境界。在长期研习创作中,黄秋园继承中国画的优良传统,并把积墨法的运用推向新的高度。

  在反传统最厉害的20世纪80年代,黄秋园的画似乎给了彷徨无路的中国画坛以新的希望,人们从这里又看到了传统的魅力,而且认为传统的融合同样也可以转化出一种新的视觉形式。

  李可染曾经这样充满激情地称赞黄秋园的画:“有石溪笔墨之圆厚,石涛意境之清新,王蒙布局之茂密,含英咀华,自成家法。”在黄秋园画中,可看出王蒙的感觉,石涛、石溪等的风格意趣来,这可能是一个事实。在反传统反得那么厉害的年代里,还有一个人有这样的定力不为风气所动,的确是够令人钦佩的了。

  回到艺术本身,有人认为,黄秋园除了繁琐之外没有什么特色。而在刘墨看来,黄秋园的特色就在于繁琐上。相比之下,中国绘画一直是崇尚单纯和简单的。试看,在中国山水画史上,哪一个人能像黄秋园这样繁琐过呢?哪一个人能这样千笔万笔地经营丘壑而予人一种充实的感受呢?

  黄秋园不是不能简,他也有画得很简的作品,但是并不精彩,原因在于他单独的点线总是味道不够,表现力不够。将他和齐白石比较一下也可给人以一个较有益的启示:齐白石因为每一根线的表现力都是那么强烈,因此只寥寥数笔就足矣,而每当他将许多的点线都集中到一幅画上时,每个表现力都很强的点线却互相将自己的表现力削弱了,因此反倒显得平常;而黄秋园则不同,他在画画的时候,会觉得一根线不行,再加上一根,一个点子不行,再加上一个点子,直到加到效果出来了为止。这一方面说明他很会画,另一方面恰又说明在他的画中,单独的点线的表现力都是很弱的。

  综合了传统而没有超越传统黄秋园没有形成自己的语言

  黄秋园的画,最大的问题在于综合了传统而没有超越传统,所以不能超拔,不能自由,他没有形成自己的语言,他只是将一些类似的古人的语言收集起来放在一起,而且他的书法功底过弱,有些基本问题还没有解决,因此他不能充分地体会和表现线条的妙处,只是他稠密的构图和点线遮蔽了这一点。只要我们看一看他的局部,在感人的表象之下,就会发现这个问题了。

  黄秋园能刻划而不能浑化。浑化无痕,本是中国画中极高极难能的境界。细读一下宗白华在论述中国画之美时所说过的话吧:“……以各式抽象的点、线渲擦摄取万物的骨相与气韵,其妙处尤在点画离披,时见缺落,逸笔撇脱,若断若续,而一点一拂,俱含气韵。以丰富的暗示力与象征力代形相的实写,超脱而浑厚。大痴山人画山水,苍苍莽莽,浑化无迹,而气韵蓬松,得山川的元气。其最不似处、最荒率处,最为得神……气韵流动,是诗、是音乐、是舞蹈……”黄秋园所欠缺的,正是此处!

  黄秋园在上世纪80年代与陈子庄可以说是画坛上的两个奇迹,一繁一简,又同因怀才不遇而受到人们的崇敬,但是,也因为年纪的关系而没有达到最后的大成。对比他们二人作品,画画的人多喜欢黄,而搞文化的人多喜欢陈。

  陈懂得“简淡中含意多”的道理,黄却“纵极功力”,可见他虽心有丘壑,却在“高流胸次”上有差别。许多学陈子庄风格的人,固然不能大成,但清逸可喜,而学黄秋园的人,却格局多被限定住了。

  评价

  中国画艺术是在发展的,绝不是到了穷途末路,黄秋园先生的艺术成就再一次说明了中国画强大的生命力。北京人眼光很高,这么多展览,看多了也麻木了,像这样成功的展览还没有过。

  ——著名画家李可染

  香港乃至全世界美术界做梦也没有想到江西会出一个黄秋园。

  ——著名书画家、美术史论家黄苗子

  市场

  价格创纪录每平方尺达9万元

  黄秋园一生坎坷,作品散失甚多,从他的存世作品看,很少有应酬的东西,现在能见到的大多是精品,且他的存世作品数量极少,仅400幅左右,其中1/4是画稿。但黄秋园作品进入艺术市场还是在1986年他的遗作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后,当时,不但学术界好评如潮,其作品在艺术市场中价格也是一路飙升,正所谓“人亡业显”。

  令人遗憾的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黄秋园的作品在国内市场上表现平平。步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书画价格的大幅攀升,黄秋园的作品价格大方向是上扬的,但过程却是跌宕起伏。雅昌网艺术监测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至2004年秋季,黄秋园艺术的均价达到了53000元/平方尺;在2005年,该指数则再冲上58000元/平方尺,而在2006年秋季与2009年春季,价格指数出现了两个低谷,一度跌到9000元/平方尺。今年春拍,价格指数则又创了纪录,达到了90000元/平方尺,距离10万元/平方尺大关仅一步之遥。

  尽管黄秋园的作品价格有较大上升,但他的作品价格涨幅远远落后其他大家,尤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北京匡时国际推出了“入古出新——黄秋园作品专场拍卖会”,结果55件作品的成交率只有56%,成交金额856.24万元,应该讲,拍卖结果不理想。黄秋园作为一位绘画大家,无论是从艺术个性、成就,还是作品的存量看,目前的市场价格存在严重的低估,后市随着藏家对黄秋园艺术价值的认识,他的作品价值会有一个回归与上涨的过程。

  成交才是王道

  {杭州谦善}

  免费送拍免费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