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古陶瓷器物的种类繁多,每件器物的损坏部位和损坏程度各不相同。陶瓷器的损坏情况主要有:破碎、断裂、短缺、剥釉、脱彩、严重风化酥解、锈蚀、以及人为修理不当而产生的其它问题。在实施修复中,根据不同的损坏情况和施工要求修复过程可分为:清洁、拼对粘接、配补、加固、打底、作色、仿釉和作旧八项工艺。本文将就此与修复爱好者们进行探讨。
一、清洁
清洁的目的是要把被修复器物表面及断裂部位的各种污垢、杂质清理干净,为下项工艺的施工提供条件。清洁的方法有许多种,一般在对某件器物实施清洁前,要先了解其胎质、彩绘纹饰和破损情况,确定其可适宜的清洁方法和清洁剂,而后才可在实物上实施清洁工作。下面介绍几种基本的清洁方法。
(一)、粘接前的准备工作
1、拼对:对于有些破损较严重,断裂面较多的器物,在粘接前要根据它们破损或断裂部位的形状、颜色、纹饰等特点先进行拼对,确定各自所在的位置,并做好编号,以便在粘接时做到完整无误。
2、对接口部位的处理:在实施粘接前,用有机溶剂对器物破损或断裂的接口部位进行清洁,为了进一步提高粘接强度。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不同性质的偶联剂处理接口。例如:使用“502”粘合剂粘补陶瓷,可用聚醋酸乙稀乳液作偶联剂涂覆在接口表面,它不仅能提高粘接强度,还能防止吸水率高的陶胎大量吸附稀薄的胶液。环氧树脂类粘合剂可采用KH—550处理剂,用它来处理接口可提高环氧树脂粘接强度60%左右,并且能增大耐水性。
3、粘合剂的选用:如何选用合适的粘合剂,这要根据修复器物的大小,胎质的薄厚和破损程度来定。
(二)、粘接方法
1、直接对粘法:是最基本的粘接法,应用较广。其操作过程是把粘合剂均匀地涂敷在断面上,然后将两个断面正确地吻合拼对在一起,用力按牢,在粘合剂未固化前要对粘接拼对后的各部位加以固定,防止移动错位。在实施直接对粘法过程中需要注意下述几个问题。
(1)、在实施粘接过程中要注意粘接顺序。粘接顺序应由下往上对正挤严逐步进行,有时也可以由上往下,主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2)、减薄粘合剂涂层是防止错位的有效办法。粘接的部位越多,粘接到最后越容易出现错位现象。这是因为接缝中的胶液有一定厚度,致使接缝加宽,产生一定的误差。随着粘接块数的增加,这误差也累计加大,到最后就会出现拼对不到位现象。涂层过厚不但不会增加粘接牢度,反而会影响粘接质量。
2、灌注粘接法:灌注粘接法是把需要粘接的各个部位,先各自就位,然后再将粘合剂灌注到断裂的缝隙中去的粘接方法。它适用于用直接对粘法粘接后,在接缝处尚有小部分残缺,又无需进行配补修复的器物,以及各类非完全性断裂的器物。
3、快速粘接法:快速粘接是对破损面不严重器物进行应急修复。常用的快速粘接方法有两种,一是“502”瞬干胶的快速粘接,二是热固型环氧树脂胶的快速粘接。
三、配补
在古陶瓷修复中,经常会出现器物破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