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在春秋战国时期,还出现过细腻精美的楼空花纹铜镜。这种铜镜是采用分铸的方法,把镜面和镜背纹饰分别铸造,再夹合在一起。这种复合铜镜,战国以后就基本绝迹了。清乾隆年间,宫廷造办处对宫内收藏的古镜正面多进行了处理,以达到重新鉴容的效果。其中一部分古镜面就采用了复合的方法,重新铸一镜面,研磨好后,再粘附在古镜正面。当然这种复合镜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复合镜还是有着很大区别的。
我国古代工匠在生产实践中,对冶炼和铸造铜镜的技艺不断地进行总结。早在《周礼·考工记》中就记载了制作铜镜的合金比例:“金锡半谓之鉴隧之齐。”即铜50%,锡50%,是铸镜的合剂。这篇宝贵的文献,多数学者认为是战国时期的著作,但应该说也包含了商周以来青铜器铸造经验的总结。
战国以后,工匠们更是不断探索、实验。根据近代学者们化学分析,各种铜镜的合金成分,因其出产地域和时代的不同,铜和锡的比例有很大的差异。从战国开始,铜镜合金中普遍含有铅。铅加入合金后,使铜镜铸造的质量得到了提高:铅使得合金溶液在铸范中环流得特别良好;铅可使铸出品的表面异常匀整;可以利用铅在凝冷时不会收缩的特性,使铸造出来的镜背花纹特别整齐清晰;铅可以减少铜、锡合金溶解时极易发生的气泡,避免砂眼等毛病的产生。
汉代透光铜镜的发明是铸镜工艺的又一里程碑。透光镜发明于西汉时期,外形与普通镜一样。但当光线照在镜面上时,镜面相对的墙上,会反映出镜背花纹和铭文的影像,古人称之为“幻镜”。中国古代学者早就发现了透光镜的透光效应。《太平广记》记载:隋王度所得到的古镜“承日照之,则背上文画墨入影内,纤毫无损”。宋代周密《云烟过眼录》、沈括《梦溪笔谈》、金代麻九畴《赋伯玉透光镜》诗、明代郎瑛《七修类稿》、清代郑复光《镜镜(铃)痴》等,对透光镜都有记载和研究。解放以后,首先在上海发现了两件透光镜,并经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复制成功,终于揭开了“幻镜”之谜。研究表明,铜镜透光是铜镜在冷却和加工研磨镜面的过程中产生的内应力所致。在铸镜时,镜薄处先冷,厚处后冷,而铜的收缩性大,使镜面各部分出现了与镜背图文相对应的凸凹不平和曲率差异,从而造成了图文虽然在背面,镜面却隐然有些迹象。所以一经日光照射,背面的纹饰就会反射出来。
今年伴随着苏富比秋拍的落幕,总成交金额高达41.9亿港元,刷新了亚洲历来拍卖最高的总成交记录。其中有四件过亿拍品成了本次拍卖的亮点。业内人士表示,艺术品亿元时代已经再次到来,广大藏友重拾信心。
近期,跟许多企业老总交谈,很多人都对艺术品收藏有不同的想法,大多是以投资的形式,把艺术品如股票那样炒作,市场数据显示,在前几年的金融危机中,许多行业都不景气,只有艺术品市场依然坚挺。这也表明了艺术品市场一直以来常久不衰的原因。
瓷器收藏拍卖一直以来作为收藏家们的大热。只要是搞收藏的藏家手上总会有一两件瓷器,全国一亿古玩古董藏家每人一件瓷器,这个量就决定了瓷器拍卖市场一直经久不衰的道理。瓷器拍卖收藏板块也是最难懂的一个板块,由于长年来一直有些赝品充当真品而以假乱真,更甚有高仿品流通于市场,就更引起瓷器拍卖市场人头攒动。瓷器拍卖收藏有这样简单的几句话:先看器形后看画,不伦不类看底下。釉面做法胎周察,门类细分窑口辨。休胎方式辨真假。
瓷器拍卖市场近年来一直有高价频出,引得大多瓷器拍卖收藏者竟数奔波于各大拍卖公司的瓷器拍卖会场。现就近两年瓷器拍卖成交重器做以大致罗列:
2012明洪武 青花四季花卉纹石榴尊 1.93亿元人民币。
2013明成化 青花缠枝秋葵纹宫盌 1.41亿元人民币。
2013清乾隆 珐琅彩人物纹胆瓶 1.38亿元人民币。
2012明永乐 青花云龙纹扁壶 1.26亿元人民币。
2013明永乐 青花花卉龙纹扁壶 1.12亿元人民币。
••••••••••••
针对如此好的瓷器拍卖形势,很多实力派收藏爱好者都希望自己能在瓷器收藏板块拿下一件国之瑰宝,而纷纷将眼球盯向了各历代瓷器拍卖收藏板块!现为应对买方市场,特面向社会征集瓷器拍卖。
本公司主要以古玩艺术品的评估,展览,交易,委托拍卖为经营重点,常年举办大型国际艺术品交易会,城市主题巡回展览会,买家推荐会,全国鉴宝活动。
为了迎合市场需求,本公司推出:精品瓷器,玉器,近现代书画,古籍善本,珠宝翡翠,文房四宝,等大型专业艺术品展览拍卖项目。藏品种类繁多,可以满足广大藏友的各类需求。